2009年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869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4分×6=24分)
1恩格尔定律
答:恩格尔定律指: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的比例将逐渐减小。该定律是由世界著名的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于1857年阐明的。反映恩格尔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其公式表示为: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
恩格尔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一定趋势,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间的相关性,用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说明经济发展、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程度。众所周知,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较低时,其在消费支出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的重心才会开始向穿、用等其他方面转移。因此,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
2引致需求
答:引致需求亦称为派生需求,指由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引起的企业对生产该种产品所需的生产要素的需求,这种需求来自企业。相对而言,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称为直接需求。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不同于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
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消费者,而消费者购买产品是为了自己的消费,从而实现效用最大化,一次购买过程到此为止。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来自企业,而企业购买生产要素是为了生产,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购买生产要素并不是一次经济行为的终结。
一个企业能否获得利润并不仅仅取决于其自身,而是部分地取决于消费者对其所生产产品的需求,要看消费者是否愿意为其产品支付足够的价格。如果不存在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则企业就无法从生产和销售中获得收益,从而也不会去购买生产资料和生产产品。或者说,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引致和派生了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某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的形态,是从使用这种生产要素的最终产品的需求曲线派生出来的。
3边际技术替代率
答: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其英文缩写为MRTS。用∆K和∆L分别表示资本投入量的变化量和劳动投入量的变化量,则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公式为:MRTSLK=-∆K/∆L或MRTSLK=-dK/dL。等产量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等产量曲线在该点斜率的绝对值。此外,边际技术替代率还可以表示为两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公式表示为:MRTSLK=MPL/MPK。
生产要素相互替代的过程中存在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即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的主要原因在于: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技术都要求各要素投入之间有适当的比例,这意味着要素之间的替代是有限制的。
4自然失业率
答:自然失业率又称“有保证的失业率”“正常失业率”“充分就业失业率”等,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指的是失业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的高低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此外,也定义自然失业率为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
为了更好地理解自然失业率,下面给出一种自然失业率的表示方式:U/N=l/(l+f)。上式表明,自然失业率取决于离职率l和就职率f。离职率越高,自然失业率越高;就职率越高,自然失业率越低。自然失业率取决于经济中的结构性和摩擦性的因素,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组织状况、人口组成、失业者寻找工作的愿望、现有工作的类型、经济结构的变动以及新加入劳动者队伍的人数等众多因素。
自然失业率是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时仍然保持的失业水平,任何把失业率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的企图都将造成加速的通货膨胀,任何时候都存在着与实际工资率结构相适应的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是弗里德曼对菲利普斯曲线发展的一种观点,他将长期的均衡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它可以和任何通货膨胀水平相对应,且不受其影响。
5J曲线效应
答:J曲线效应的含义是:当一国货币贬值后,最初会使贸易收支状况进一步恶化而不是改善,只有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贸易收支状况的恶化才会得到控制并趋于好转,最终使贸易收支状况得到改善。这个过程用曲线描述出来,与英文字母“J”相似,所以贬值对贸易收支改善的时滞效应被称为J曲线效应,如图1所示。
图1 J曲线效应
本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影响之所以存在J曲线效应是因为货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存在时滞。经济学家认为,本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状况产生影响的时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货币合同阶段、传导阶段和数量调整阶段。
①在货币合同阶段,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和数量不会因贬值而发生改变,以外币表示的贸易差额就取决于进出口合同所使用的计价货币。如果进口合同以外币计值,出口合同以本币计值,那么本币贬值会恶化贸易收支;
②在传导阶段,由于存在种种原因,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开始发生变化,但数量仍没有大的变化,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恶化;
③在数量调整阶段,价格和数量同时变化,且数量变化远大于价格变化,国际收支状况开始改善,最终形成顺差。
因此,J曲线效应产生的原因在于:在短期内进出口需求弹性|ηx+ηm|<1,本币贬值恶化贸易收支。而在中长期,|ηx+ηm|>1,本币贬值能使一国国际收支状况得到改善。
6财富效应
答:财富效应也称为实际货币余额效应。价格水平下降提高了经济中货币的实际价值,并使消费者感觉更富有,这又鼓励他们更多地支出,消费者支出增加意味着产品与劳务的需求量更大;相反,价格水平上升降低了货币的实际价值,并使消费者感觉变贫穷,这又减少了消费者的货币支出从而减少产品与劳务的需求量。这种价格水平对消费影响的效应被称为财富效应。
由财富效应可以推出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根据财富效应,价格(P)与消费量(C)呈反方向变动,而消费量(C)又是总需求(Y)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总需求(Y)与价格(P)是反方向变动的,因此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二、简答(8分×6=48分)
1简述商品弹性同厂商收入的相互关系。
答: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它是商品的需求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
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提供该商品的厂商的收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可归纳为以下三种情况:
(1)当ed>1,即需求富有弹性时,收入与价格反向变动,即收入随价格的提高而减少,随价格的降低而增加。这是因为,当ed>1时,厂商降价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增加率大于价格的下降率。这意味着价格下降所造成的销售收入的减少量必定小于需求量增加所带来的销售收入的增加量。
如图2所示,需求曲线上E1、E2两点之间是富有弹性的,两点之间的价格变动率引起一个较大的需求量的变动率。具体地看,当价格为P1,需求量为Q1时,销售收入相当于矩形OP1E1Q1的面积;当价格为P2,需求量为Q2时,销售收入相当于矩形OP2E2Q2的面积。显然前者面积小于后者面积。
图2 富有弹性的需求曲线
(2)当ed<1时,即需求缺乏弹性时,收入与价格同向变动,即它随价格的提高而增加,随价格的降低而减少。这是因为,当ed<1时,厂商降价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增加率小于价格的下降率。这意味着需求量增加所带来的销售收入的增加量并不能全部抵消价格下降所造成的销售收入的减少量。
如图3所示,需求曲线上E1、E2两点之间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两点之间价格变动率引起一个较小的需求量的变动率。当价格为P1,需求量为Q1时,销售收入相当于矩形OP1E1Q1的面积;当价格为P2,需求量为Q2时,销售收入相当于矩形OP2E2Q2的面积。显然前者面积大于后者面积。
图3 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
(3)当ed=1时,收入和价格的变动没有关系,无论厂商是降价还是提价,销售收入值固定不变。这是因为,当ed=1时,厂商变动价格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率和价格的变动率是相等的。这样一来,由价格变动所造成的销售收入的增加量或减少量刚好等于由需求量变动所带来的销售收入的减少量或增加量。
2简述完全竞争市场短期均衡的形成。
答: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的形成过程为:
(1)在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生产中,市场的价格是给定的,而且,不变要素的投入量是无法变动的,即生产规模也是给定的。因此,短期内,完全竞争厂商是在给定价格和生产规模条件下,通过对产量的调整来实现MR=SMC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的。
(2)厂商先根据MR=SMC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来决定产量。当厂商实现MR=SMC时,有可能获得利润,也可能亏损。将各种情况都考虑在内,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可具体表现在图4中,如图4所示,在价格顺次为P1、P2、P3、P4和P5时,厂商根据MR=SMC的原则,依次选择的最优产量为Q1、Q2、Q3、Q4和Q5,相应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为E1、E2、E3、E4和E5。
(3)厂商由MR=SMC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所选择的产量出发,通过比较该产量水平上的平均收益AR与短期平均成本SAC的大小,来确定自己所获得的最大利润量或最小亏损量。在图4中,如果厂商在Q1的产量水平上,则厂商有AR>SAC,即利润π>0;如果厂商在Q2的产量水平上,则厂商有AR=SAC,即利润π=0,在此均衡点上,厂商既无利润,也无亏损,所以,Q2产量处的均衡点被称为厂商的收支相抵点;如果厂商在Q3或Q4或Q5的产量水平上,则厂商均有AR<SAC,即利润π<0。
(4)如果厂商在短期是亏损的,即利润π<0,那么亏损时的厂商就需要通过比较该产量水平上的平均收益AR和平均可变成本AVC的大小,来确定自己在亏损的情况下,是否仍要继续生产。在图4中,在亏损时的产量Q3处,厂商有AR>AVC,于是厂商继续生产,因为此时生产比不生产强。厂商选择继续生产才能在用全部收益弥补全部可变成本以后还有剩余,以弥补在短期内总是存在的不变成本的一部分;在亏损时的产量Q4处,厂商有AR=AVC,于是厂商生产与不生产都是一样的。如果厂商生产,则全部收益只能弥补全部的可变成本,不变成本得不到任何弥补;如果厂商不生产,厂商虽然不必支付可变成本,但是全部不变成本仍然存在。由于在这一均衡点上,厂商处于关闭企业的临界点,所以该均衡点也被称为停止营业点;而在亏损时的产量Q5处,厂商有AR<AVC,厂商必须停产,因为在这种亏损的情况下,如果厂商还继续生产,则全部收益连可变成本都无法全部弥补,就更谈不上对不变成本的弥补了。而事实上只要厂商停止生产,可变成本就可以降为零。显然此时不生产比生产强。
综合以上分析,可得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的条件是:MR=SMC,其中MR=AR=P。而且在短期均衡时,厂商的利润可以大于零,也可以等于零或者小于零。
图4 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的形成及其条件
3简述市场失灵的原因。
答: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其他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条件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导致现实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是不完全竞争、外部影响、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不完全信息以及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等。
(1)不完全竞争。在不完全竞争中包括垄断、寡头和垄断竞争这几种情况下,市场均会出现失灵。以垄断为例进行分析,垄断是经济中常有的一种现象,因为市场竞争的趋势是垄断。垄断的存在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使社会福利受到损害。垄断厂商根据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决定产量,并在需求曲线上确定价格。其结果是,这样确定的价格高于边际收益,从而高于边际成本,这表明,消费者愿意为增加额外一单位产量所支付的数量超过了生产该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成本。因此,存在有帕累托改进的余地。由于价格度量了社会福利,而厂商的生产成本是社会边际成本的衡量标准,因而垄断市场缺乏效率。上述关于垄断情况的分析,也适用于垄断竞争或寡头垄断等其他非完全竞争的情况。实际上,只要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只要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不是一条水平线,而是向右下方倾斜,则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就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而不是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当价格大于边际成本时,就出现了市场低效率的资源配置状态。而且由于协议的各种困难以及无法防止“搭便车者”,潜在的帕累托改进难以得到实现,于是整个经济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
(2)外部影响。外部影响也称外部性,是指某一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对社会上其他人的福利造成了影响,但却没有为此而承担后果。外部性有正负之分,无论是消费的外部性还是生产的外部性,无论是正的外部性还是负的外部性,它们产生的影响是即使整个经济仍是完全竞争的,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也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外部性之所以产生这样严重的后果,主要原因是外部性导致社会最优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与私人最优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出现不一致。
(3)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公共物品是像国防这样一类既不具有排他性也不具有竞用性的物品,也可以看做消费者需要而私人厂商不愿意供给或供给不足的物品。公共资源是像海鱼这样一类只不具有排他性但却具有竞用性的物品。排他性是指只有按商品价格支付的人才有权支配或消费这种商品。然而,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却没有这种特性。此外,公共物品具有非竞用性。竞用性是指社会增加一单位消费引起成本增加。但对国防、天气预报等公共物品,增加一个人的消费似乎并不影响生产成本。其结果是,非排他性的存在使得经济当事人试图成为一个免费搭便车者,而非竞争性则意味着增加一单位物品的消费需要支付的边际成本为零。因此私人部门很难供给或全部供给人们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导致市场失灵。而公共资源在不具有排他性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就会尽可能多地去利用它,从而它可能很快就会被过度使用,从而造成“公地的悲剧”的灾难性后果。
(4)不完全信息。不完全信息是导致市场交易缺乏效率的又一重要原因。不完全信息指有些人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相关信息。一般来说,产品的卖方要比产品的买方对产品的质量有更多的了解。在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由于经济当事人只以平均水平判断交易对象的质量,因而交易的结果将使那些高质量的产品被排除在市场之外。事前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事后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道德风险。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机制有时就不能很好地起作用,更坏的情况是,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有些重要的市场甚至可能根本就无法产生,或者即使产生,也难以得到充分的发展。不完全信息主要会使商品市场、保险市场和劳动市场产生市场失灵,并且会出现委托-代理问题。
4简述新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假设和主要特征。
答:新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是,原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缺陷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解释现实问题时效微力乏。
(1)新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假设
非市场出清假设是新凯恩斯主义最重要的假设,这一假设来自原凯恩斯主义,该假设使新凯恩斯主义和原凯恩斯主义具有相同的基础。非市场出清的基本含义是,在出现需求冲击或供给冲击后,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的状态。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处于持续的非均衡状态。新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假设为:
①工资和价格有黏性。新凯恩斯非市场出清模型假定工资和价格有黏性,即工资和价格不是不能调整,而是可以调整的,只是调整十分缓慢,需耗费相当的时日。
②经济当事人最大化原则。即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原则,这一假设来源于传统的微观经济学。
③理性预期。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这一假设来自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2)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特征
①认为货币是非中性的。因为货币等名义变量的变动将导致产量和就业量等实际量的波动,而不仅仅会导致名义量的变动。
②认为经济中实际市场的不完全性对于理解经济波动十分关键,认为能够制定价格的企业是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企业,而不是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企业。市场的不完全性,加上不对称信息等因素,使工资和价格具有不易变动的黏性,所以市场是非出清的。
工资和价格的黏性理论是新凯恩斯主义必须集中力量解决的重大问题,新凯恩斯主义为此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一种分类方式是将其区分为名义黏性和实际黏性。前者指在出现名义需求扰动时某种因素使得名义价格水平变动的比例不同于名义需求变动的比例;后者指某种因素阻止了实际工资的调整或存在着一种工资相对于另一种工资或一种价格相对于另一种价格的黏性。
5简述通货膨胀的原因。
答:通货膨胀指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的程度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通货膨胀率被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就是:πt=(Pt-Pt-1)/Pt-1,式中,πt为t时期的通货膨胀率;Pt和Pt-1分别为t时期和t-1时期的价格水平。
关于通货膨胀的原因,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种种解释,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为货币数量论的解释,这种解释强调货币在通货膨胀过程中的重要性;第二个方面是用总需求与总供给来解释,包括从需求的角度和供给的角度的解释;第三个方面是从经济结构因素变动的角度来说明通货膨胀的原因。
(1)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
货币数量论在解释通货膨胀方面的基本思想是,每一次通货膨胀背后都有货币供给的迅速增长。由货币方程MV=Py可得:通货膨胀率=货币增长率+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产量增长率。
根据货币交易方程可知,通货膨胀来源于三个方面,即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货币增长和产量增长。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且收入处于其潜在的水平上,则可以得出,通货膨胀的产生主要是货币供给增加的结果。货币主义强调货币和货币政策的重要作用,认为通货膨胀只是一种货币现象,通货膨胀的最根本原因是货币供给量多于需求量,于是弗里德曼提出“通货膨胀时时处处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2)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理论把通货膨胀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如图5所示。
图5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图5中,总供给曲线AS起初呈水平状,这表示,当总产量较低时,总需求的增加不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当总产量达到y1以后,继续增加总需求,就会遇到生产过程中的瓶颈现象,即由于劳动、原料、生产设备等的不足而使成本提高,从而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价格水平从P1上涨到P2和P3的现象被称作瓶颈式的通货膨胀。当总产量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yf时,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全部得到利用。在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yf以后,如果总需求继续增加,总供给就不再增加,因而总供给曲线AS呈垂直状。这时总需求的增加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经济学家认为,不论总需求的过度增加是来自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或是来自政府需求、国外需求,都会导致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需求方面的原因或冲击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费习惯的突然改变,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动等等。
(3)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把推动通货膨胀的成本因素归结为工资和利润两个方面,所以,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又分为两种,即工资推动通货膨胀理论和利润推动通货膨胀理论。
①工资推动通货膨胀理论
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是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工资推动通货膨胀理论把这种工资和价格的螺旋上升运动,即工资-价格螺旋视为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把工会的存在所导致的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视为通货膨胀的根源。
②利润推动通货膨胀理论
利润推动通货膨胀是指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过高利润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如果市场是垄断市场或寡头垄断市场,垄断企业和寡头垄断企业就可以利用其垄断的优势,通过控制产量和提高产品价格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这必然会推动价格水平上升,并使价格水平的上升速度超过生产成本的增长速度,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如图6所示,总需求是既定的,不发生变动,变动只出现在总供给方面。当总供给曲线为AS1时,这一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AD的交点E1决定的总产量为y1,价格水平为P1;当总供给曲线由于成本提高而移到AS2时,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的交点E2决定的总产量为y2,价格水平为P2。这时,总产量下降,而价格水平上涨;当总供给曲线由于成本进一步提高而移动到AS3时,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的交点E3决定的总产量为y3,价格水平为P3。这时的总产量进一步下降,而价格水平进一步上涨。
图6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4)结构性通货膨胀
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在既不存在需求拉动,也不存在成本推动的情况下,仅仅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化也可以导致价格水平持续、显著地上涨,引发通货膨胀,这就是结构性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把通货膨胀的起因归结为经济结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西方学者通常用生产率提高快慢不同的两个部门说明结构性通货膨胀。由于生产率提高的快慢不同,两个部门工资增长的快慢也应当有区别。但是,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要求工资增长向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看齐,如果整个社会的工资增长速度都向那些先进的经济部门看齐,结果使全社会工资增长速度超过生产率增长速度,因而引起通货膨胀。
6简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和手段。
答: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整体经济福利、改善整体经济运行状况,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而制定的对宏观经济领域进行的有意识的干预与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
(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主要有四种,即: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①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它在广泛的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意愿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通常以失业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充分就业与否的尺度,失业率是指失业者人数对劳动力人数的比率。充分就业并不是百分百的就业,不排除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自愿失业的存在。
②价格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二目标。它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是一个宏观经济概念。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衡量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即不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目前,经济学家认为,轻微的物价上涨属于正常的经济现象。
③经济持续均衡增长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三目标。它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加。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衡量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人均GDP。
④国际收支平衡对现代开放型经济国家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当一国国际收支失衡时,会对国内经济形成冲击,从而影响该国国内就业水平、价格水平及经济增长。
(2)宏观经济政策的手段
①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财政政策的工具主要有:
a.政府购买支出;
b.税收;
c.转移支付。
在经济萧条时,政府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大对产品和劳务的购买、增加消费、刺激总需求,从而使利率上升,影响一些私人投资,增加生产和就业;在经济高涨、通货膨胀率上升得太快时,政府采用增税、减少政府支出等紧缩性财政措施以控制物价上涨。
②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有:
a.贴现率政策;
b.公开市场业务;
c.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在经济萧条时增加货币供给,一方面可降低利率,刺激私人投资,另一方面货币供给增加可直接支持企业扩大投资,进而刺激消费,使生产和就业增加;反之,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可紧缩货币供给量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生产和就业减少或增长慢一些。
三、计算(12分×4=48分)
1已知劳动是唯一的可变要素,生产函数为Q=A+10L-5L2,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劳动价格为W,试说明:
(1)厂商对劳动的需求函数;
(2)厂商对劳动的需求量与工资反方向变化;
(3)厂商对劳动的需求量与产品价格同方向变化。
解:(1)因产品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根据要素市场均衡条件:W=VMPL=P×MPL=P×dQ/dL。
即有:W=P×(10-10L)=10P-10PL。
解得:厂商对劳动的需求函数为L=1-W/(10P)。
(2)因∂L/∂W=-1/(10P)<0,故厂商对劳动的需求量与工资反方向变化。
(3)因∂L/∂P=W/(10P2)>0,故厂商对劳动的需求量与产品价格同方向变化。
2已知某企业的生产函数为Q=2L0.6K0.2,请问:
(1)该生产函数的规模报酬情况。
(2)假如L与K均按其边际产量取得报酬,当L与K取得报酬后,尚有多少剩余产品?(剩余产品是指总产量中减去L与K的报酬后余下的部分)。
解:(1)由生产函数Q=f(L,K)=2L0.6K0.2可知,当λ>1时,有:
f(λL,λK)=2(λL)0.6(λK)0.2=2λ0.8L0.6K0.2<λf(L,K)
因此,该生产函数规模报酬递减。
(2)由生产函数可得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量分别为:MPL=1.2L-0.4K0.2、MPK=0.4L0.6K-0.8。
若L与K均按其边际产量取得报酬,则剩余产品为:
Q-MPL×L-MPK×K=2L0.6K0.2-1.2L-0.4K0.2×L-0.4L0.6K-0.8×K=0.4L0.6K0.2=0.2Q
3假设在某一时期,资本的增长率k为4%,劳动的增长率l为2%,实际产出的增长率y为5%,由统计资料得知资本的国民收入份额a为0.3,劳动的国民收入份额b为0.7,问:
(1)计算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
(2)假定宏观政策导致投资增加,资本的增长率上升1%,产出的增长率如何变化;
(3)假定劳动供给增长率上升1%,产出增长率又如何变化。
解:(1)由题意可知,资本份额a=0.3,劳动份额b=0.7,劳动增长率和资本存量增长率分别为l=2%,k=4%。
根据经济核算方程可以得到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率):
∆A/A=y-ak-bl
代入有关参数可以得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为:∆A/A=5%-0.7×2%-0.3×4%=2.4%。
(2)资本的增长率上升1%,新的产出增长率为2.4%+0.3×5%+0.7×2%=5.3%。产出的增长率将上升0.3%。
(3)劳动的增长率上升1%,新的产出增长率为2.4%+0.3×4%+0.7×3%=5.7%。产出的增长率将上升0.7%。
4假设消费函数为c=300+0.8yd,投资i=200,税收函数t=0.2y(单位为亿元),问:
(1)均衡收入为2000亿元时,政府支出应该是多少;预算情况如何;
(2)政府支出不变,税收提高为t=0.25y,均衡收入是多少,预算如何变化。
解:(1)由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恒等式y=c+i+g可得:y=300+0.8×(y-0.2y)+200+g。
从而g=0.36y-500=0.36×2000-500=220。
从而BS=t-g=0.2×2000-220=180,此时为预算盈余。
(2)当g=220,t=0.25y时,由国民收入恒等式可得:y=300+0.8×(y-0.25y)+200+220。
解得:y*=1800,从而BS=0.25×1800-220=230,预算盈余增加。
四、论述(15分×2=30分)
1论述并比较市场竞争的不同类型。
答:市场理论的中心问题是分析不同类型市场中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以及不同类型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决定。市场可以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四种类型。四类市场各自特征如下:
(1)完全竞争市场是指不存在任何阻碍和干扰因素的市场情况,亦即没有任何垄断因素的市场结构。它的主要特点:
①市场上有无数的买者和卖者。市场上的所有人都只是根据自己的利益独自决定如何行动,这些行动汇集起来共同决定了市场价格。但对单个的参与者来说,他只是一个价格接受者,其行为对于市场价格水平没有任何的影响;
②同一行业中的每一个厂商生产的产品是完全同质的或者称完全无差别的。产品具有完全相互替代性,消费者对购买哪一个生产者的商品不存在偏好,唯一影响消费者选择的因素是价格;
③所有的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这意味着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完全自由和毫无困难的。每个厂商都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进入或退出某个行业,不存在任何障碍。任何一种资源都可以及时投向能获得更大利润的生产,此过程中,缺乏效率的企业将被市场淘汰;
④信息是完全的。市场中的每一个买者和卖者掌握与自己的经济决策有关的商品和市场的全部信息。
(2)垄断竞争,是不完全竞争中的一种类型,是介于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两种极端市场组织之间的一种市场结构。它是指一种既有垄断因素又有竞争因素的市场结构,该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它有四个基本条件:
①在生产集团中有大量的企业生产有差别的同种产品,这些产品彼此之间都是非常接近的替代品;
②一个生产集团中的企业数量非常多,以至于每个厂商都认为自己的行为的影响很小,不会引起竞争对手的反应,自己也不会受到竞争对手的任何报复措施的影响;
③买卖双方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即厂商规模较小,因而进出市场没有多大障碍;
④在垄断竞争条件下,生产相似产品的厂商组成生产集团。在一个生产集团中各个厂商具有相同的需求曲线和成本曲线。垄断竞争厂商在大城市的各种零售业、手工业、印刷业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3)寡头市场又称为寡头垄断市场,是介于垄断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的另一种比较现实的混合市场。它是指少数几家厂商完全控制一个行业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种市场结构。它的基本特征是:
①厂商为数不多。每个厂商在市场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其产品价格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当厂商数为两个时,称为双头垄断,是寡头垄断市场的极限;
②各厂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任一厂商进行决策时,必须把竞争者的反应考虑在内,因而既不是价格制定者,更不是价格接受者,而是价格的寻求者;
③这种依存影响关系使寡头厂商产品的需求曲线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寡头厂商无法精确找到自己产品的需求曲线。寡头垄断市场的情况非常复杂。按照是否存在产品差别可分为差别寡头和纯粹寡头;按照厂商是否勾结可分为有勾结行为的寡头和独立行为的寡头。
(4)完全垄断是指一家厂商控制一个行业的全部供给的市场结构。它具有如下特征:
①厂商就是行业。完全垄断市场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它生产和销售整个行业的产品需求量;
②产品不能替代。在完全垄断市场上,不存在产品相近的替代品的竞争,其需求的交叉弹性为零,厂商不受任何竞争性威胁;
③独自控制和操纵价格。厂商是价格的制定者,可以利用各种手段决定价格,以达到垄断的目的;
④实行差别价格,实施价格歧视,以攫取最大的超额利润。
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四种市场结构的特点比较如表1所示。
表1 市场类型的划分和特征
2论述消费函数相关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消费函数是表示消费和收入之间关系的函数,消费函数的相关理论主要有: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和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
(1)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
关于收入和消费的关系,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的增加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被称做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且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各个家庭消费的因素有很多,但凯恩斯认为,这些因素中有决定意义的是家庭收入,消费与收入有关,是收入的函数,即c=c(y),若以线性方式表示,可写成c=α+βy。其中,α为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部分,即收入为0时举债或动用过去的储蓄也必须要有的基本生活费用;β是边际消费倾向(MPC);β和y的乘积表示收入引致的消费。因此,c=α+βy的经济含义是:消费等于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之和。而平均消费倾向为APC=α/y+β,当消费函数为线性时,有APC>MPC。
(2)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提出的,他认为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而是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从而消费是相对地被决定的。在长期,消费和收入会维持一个固定的比例,因此长期消费函数可表示为C=βy,消费曲线是一条从原点出发的直线;但在短期,即使收入下降,人们增加消费容易,但减少消费难。因此短期消费函数可表示为C=C0+cY,消费曲线是一条有正截距的曲线。
图7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对短期消费函数的解释
如图7所示,CL为长期消费曲线,其平均消费倾向(APC=C/y=β)保持稳定不变。假设经济在y1时衰退,消费者收入下滑到y3,按照CL,此时消费者的消费应该下滑到CL3。但由于消费者很难降低生活水平,所以,此时只会下滑到CS3,即短期消费曲线不在CL上,而是CS1。同理,如果在y2时消费者收入下滑,此时短期消费曲线为CS2。此种消费能上却难下的现象,被称为“棘轮效应”。
同时,相对收入消费理论还认为,消费者的行为要受周围人消费水准的影响,这就是“示范效应”。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和周围人的收入等比例增加,则消费者的消费占收入的比重不会发生什么变化,但是,如果消费者周围人的收入增加比例更大,则消费者可能会强制提高自己的绝对消费量,此时会导致C/y增加。
(3)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是由198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弗兰克·莫迪利安尼等人提出的。该理论强调人们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莫迪利安尼认为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取决于一生的收入和财产收入,其消费函数公式为C=aWR+cYL。式中,WR为实际财富,a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YL为工作收入,c为工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一般说来,年轻人家庭收入偏低,这时消费可能会超过收入。随着他们进入壮年和中年,收入日益增加,这时收入会大于消费,不但可能偿还青年时欠下的债务,更重要的是可以积些钱以备养老。等到年老退休,收入下降,消费又会超过收入,形成所谓负储蓄状态。
根据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如果社会上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提高;如果社会上中年人的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下降。因此,总储蓄和总消费会部分地依赖于人口的年龄分布,当有更多人处于储蓄年龄时净储蓄就会上升。
(4)永久收入理论
永久收入理论是由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来的。他认为居民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的绝对水平,也不取决于现期收入和以前最高收入的关系,而是取决于居民的永久收入。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永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所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数值的加权平均数计得,距离现在时间越近,权数越大;反之,则越小。假定永久收入为YP=θY+(1-θ)Y-1,其中,YP为永久收入,θ为权数,Y和Y-1分别为当前和过去收入。
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取决于永久收入,即C=cYP=cθY+c(1-θ)Y-1。
可见,当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为cθ,低于长期边际消费倾向。短期边际消费倾向低于长期的原因是:当收入上升时,人们不能确信是否会一直持续下去,因而不会马上调高其消费;当收入下降时,人们也不相信会一直这样持续下去,因而也不会马上调低其消费。只有当人们最终确信了较高或较低的永久收入时,他们才会相应调整其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