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要点详解】

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了解)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中国旅游业

(1)产生的标志

1927年,主持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工作的陈光甫,在该行“旅行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旅行社,自此,旅游作为一种营利的业务进行经营。

(2)旅游组织

除中国旅行社外,当时中国还先后组建了一些类似的旅游组织,如铁路游历经理处、公路旅游服务社、现代旅行社等。

(3)发展概况

虽然中国旅游业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了开端,但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游的人数少,旅行社的规模也不大)限制,对当时的社会贡献很小。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中国旅游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对发展旅游也很重视,但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国内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旅游业的发展主要以接待为主,即接待国际友好人士和海外华侨及其眷属。

(1)旅游组织机关

华侨服务社

为适应海外侨胞、外籍华人归国探亲访友的需要,1949~1956年,福建、广东及其他一些地方率先组建了华侨服务社,并于1957年成立了华侨旅行服务社总社。1974年成立了中国旅行社,与华侨旅行服务社总社合署办公。

中国国际旅行社

为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于1954年4月15日成立中国国际旅行社。其性质为国营企业,任务是:作为统一招待外宾食、住、行事务的管理机构,承办政府各单位及群众团体有关外宾事务招待等事项,并发售国际联运火车、飞机客票。1960年,该社性质改为事业单位,由国家差额补贴。

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

为了加强对全国旅游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于1964年成立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并与中国国际旅行社合署办公。其主要任务是:负责对外国自费旅游者的管理工作;领导各有关地区的国际旅行社和直属服务机构的业务;组织我国公民出国旅行;负责有关对外联络工作和宣传工作。自此,我国旅游业开始了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

(2)发展概况

这个时期,我国旅游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有了全国性的旅游接待专门机构和管理机构,接待的人数也呈增长趋势,但是这些接待工作都是作为政治任务来完成的,并未将其作为旅游业务来经营,而且接待机构在性质上属事业单位,而不是自主经营的企业。

3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旅游业

自1978年改革开放起,40年来中国旅游业取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从产业演进角度看,大致可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1)旅游业由事业向产业转变阶段(1979~1991年)

1981年,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会议所作的《关于加强旅游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旅游事业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事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为适应旅游经济事业的发展,先后对旅游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

a.1982年将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改为国家旅游局,直属国务院领导,统管全国旅游事业。

b.各省市相继成立旅游局,负责管理各地的旅游事业。

c.成立了由国务院副总理为首的,由17个部门组成的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和协调全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1985年,按照“政企分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散经营,统一对外”的原则,旅游业加快了改革步伐,逐步实现了四个转变:

a.从过去主要搞旅游接待,转变为开发建设旅游资源与接待并举。

b.从只抓国际旅游,转变为国际、国内旅游一起抓。

c.以国家投资为主建设旅游基础设施,转变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起上。

d.旅游经营单位(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汽车和游船公司等)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这一年,旅游业被列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

(2)旅游产业加快成长阶段(1992~1997年)

在我国“八五”(1991~199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旅游业被正式定为产业。

1992年,国家做出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明确了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点。

1993年,国务院转发国家旅游局《关于积极发展国内旅游的意见》,提出国内旅游要坚持“搞活市场、正确引导、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方针,将国内旅游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1997年,正式批准开展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业务,推动了内地与香港出入境双向市场的起步发展,使我国旅游业呈现出国内游、出境游和入境游开始同步发展的新格局。

(3)旅游业由经济增长点向新兴产业、国民经济重要产业转型阶段(1998~2008年)

为了扩大内需,激活市场,加快向国民经济重要产业转型,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在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旅游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开始实行春节、五一、十一3个连续7天的黄金周假期制度;

启动了“中国优秀城市”的评定;

推动旅游发展方式从传统粗放型、数量型向集约型、创新型发展;

将发展旅游业的重任由创造就业向就业、旅游扶贫转变;

推进旅游业的发展由政府主导向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多主体、多类型、全方位转变。

(4)旅游业由一般性产业向战略性支柱产业转变阶段(2009年~至今)

2009年以来,在产业融合发展、资本并购、连锁经营和“互联网+”以及全域旅游、厕所革命和旅游供给侧改革等的创新发展中,旅游新业态层出不穷,涌现出一批有竞争潜力的大型旅游企业,线上旅游增长迅速,旅游产业规模和实力显著提升,旅游已成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几乎所有的省(区、市)都将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总之,经过40年努力,我国旅游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转变:

从粗放型旅游发展向比较集约型旅游发展转变;

从小众旅游向大众旅游转变;

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从观光旅游向观光休闲旅游并重转变;

从浅层次旅游向深层次旅游转变;

从事业方向向产业方向转变;

从被动跟从国际规则向积极主动的旅游国际合作和旅游外交转变;

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转变。

二、中国旅游三大市场(熟悉)

1旅游市场的构成要素

从经济学的角度说,旅游市场是由三个要素构成的,即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和市场中介。

(1)旅游市场主体:参与旅游产品交换的买者和卖者,即旅游产品的消费者和旅游产品的供应者。

(2)旅游市场客体:可供交换的旅游产品。

(3)旅游市场中介:介于旅游产品买者和卖者之间的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媒介和桥梁,如旅游中间商和其他中介机构以及旅游价格、旅游竞争、旅游网站、旅游信息与旅游问询中心等。

2中国入境旅游市场及其特点

(1)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的构成

我国入境旅游市场是指我国境外的客源市场,它由外国人市场、华侨市场和中国港澳台地区市场三部分组成。

(2)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的主要特点:

我国的入境旅游人数持续上升。

在入境游客人数中,我国香港、澳门、台湾的游客一直占绝大多数,主体地位仍然稳固。

我国的外国人旅游市场基本稳定,主要集中在东北亚、东南亚地区和美国。

入境游客的主要目的以了解中国特色文化和游览观光为主。

随着我国入境游客人数的增多,我国的旅游外汇收入也在稳步增加。

3中国国内旅游市场及其特点

(1)中国国内旅游市场的范围

我国国内旅游市场是指大陆范围内的旅游市场,即境内旅游市场。

(2)中国国内旅游市场的主要特点:

国内旅游市场规模大,发展潜力足。

旅游形式以散客为主。

旅游消费增长快,但消费水平仍较低。

4中国出境旅游市场及其特点

(1)中国出境旅游市场

出境旅游是指中国公民到境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它是我国公民境内旅游需求向境外的延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公民的出境旅游包括:出国旅游、边境旅游和港澳台地区旅游。

(2)中国出境旅游的主要特点

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发展速度快,消费水平高。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市场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

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以自助游为主,但跟团游的比重在提高。

出境旅游目的地以亚洲国家和地区为主。

在出境消费行为上,中国游客的消费方式正在实现从“走走走”“买买买”到“慢慢慢”“游游游”的理性转变。

三、旅游日与世界旅游组织(熟悉)

1旅游日

(1)中国旅游日

中国旅游日(China Tourism Day)是在2011年3月3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通过的决议确定的,时间为每年的5月19日。该节日起源于2001年5月19日,浙江宁海人麻绍勤以宁海徐霞客旅游俱乐部的名义,向社会发出设立“中国旅游日”的倡议,建议将《徐霞客游记》首篇《游天台山日记》开篇之日(5月19日)定为中国旅游日。

(2)世界旅游日

世界旅游日(World Tourism Day)为每年的9月27日,是由世界旅游组织确定的旅游工作者和旅游者的节日。1971年,世界旅游组织的前身国际官方旅游组织联盟应非洲官方旅游组织的建议,拟设立“世界旅游日”。1979年9月27日,世界旅游组织第三次代表大会正式确定9月27日为世界旅游日,1980年开始实行。

2世界主要旅游组织

(1)世界旅游组织

概况

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WTO)由1925年在荷兰海牙成立的国际官方旅游组织联盟(IUOTO)发展而来,是全球唯一的政府间国际旅游组织。2003年11月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现有156个正式会员国和6个联系成员。总部设在西班牙马德里。

宗旨

促进和发展旅游事业,使之有利于经济发展、国际间相互了解、和平与繁荣。

我国与该组织

我国于1983年加入该组织,成为第106个正式成员国。我国与该组织开展了若干技术合作项目,如聘请该组织的国际专家参与制定西藏、云南、贵州、四川的中长期旅游发展规划,资助建立天津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等。

(2)太平洋亚洲旅游协会

概况

太平洋亚洲旅游协会(Pacific Asia Travel Association,PATA),成立于1952年1月。它是一个民间性、行业性、地区性的、非政府间的国际旅游组织,总部设在美国旧金山。下设两个分部,一个设在菲律宾的马尼拉,分管该组织中东亚地区事务;另一个设在澳大利亚的悉尼,分管南太平洋地区事务。

宗旨

发展、促进和便利世界其他地区的游客前来太平洋地区各国旅游以及太平洋地区各国居民在本地区内开展国际旅游。

成员

既有国家旅游组织和本地区各国的各种旅游协会,也有旅游企业和与旅游相关的组织团体。

我国与该组织

我国于1993年3月正式加入该组织,成为其官方会员。

(3)世界旅行社协会联合会

概况

世界旅行社协会联合会(Universal Federation of travel Agent’s Association,LETAA),1966年在意大利罗马成立,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民间性国际旅游组织之一,其正式成员是世界各国的旅行社协会,每个国家只能有一个全国性的旅行社协会代表该国参加。

宗旨

团结和加强各国旅行社协会和组织,并协助解决会员们在专业问题上可能发生的纠纷,在国际上代表旅行社行业同旅游及有关的各组织与企业建立联系,进行合作,确保旅行社业务在经济、法律和社会领域内最大限度地得到协调、赢得信誉、受到保护及得到发展,向会员提供所有必要的物质上、业务上、技术上的指导和帮助,使其能在世界旅游业中占有适当的地位。

我国与该组织

1995年8月1日,中国旅游协会正式加入该组织及其所属亚太地区联盟(UAPA)。

(4)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

概况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成立于2012年9月15日。它是一个旅游领域的非政府、非营利性国际组织,也是首个总部落户中国、落户北京的国际性旅游组织,是全球第一个以城市为主体的国际旅游组织。

主旨

以“旅游让城市生活更美好”为主旨,是世界旅游城市互利共赢合作发展的平台。该会将致力于推动会员城市间的交流合作,共享旅游业发展经验,探讨城市旅游发展问题,加强旅游市场合作开发,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促进世界旅游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5)世界旅游联盟

概况

世界旅游联盟(WTA)成立于2017年9月12日,是一个全球性、综合性、非政府、非营利的世界旅游组织。

宗旨

“旅游让世界和生活更美好”,以旅游促进和平、以旅游促进发展、以旅游促进减贫为使命,以互信互尊、互利共赢为原则,加强全球旅游业界的国际交流,促进共识、分享经验、深化合作,推动全球旅游业可持续、包容性发展。

主要工作

a.为会员提供交流平台,促进会员间业务合作和经验分享;

b.与一些重要国际组织沟通合作;

c.研究全球旅游发展趋势,收集、分析、发布旅游数据;

d.提供规划、制定服务、行业咨询和业务培训;

e.召开联盟年会、峰会和博览会,开展旅游市场宣传推介,促进资源共享,跨界跨业合作;

f.为政府和企业发展旅游业提供咨询。

主要机构

该组织总部设在杭州,包括大会、理事会和秘书处,其工作语言为中文、英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和西班牙语。

a.大会是该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由全体会员组成。

b.理事会是会员大会的执行机构。

c.秘书处是该组织的日常行政管理机构。

(6)国际山地旅游联盟

概况

国际山地旅游联盟(International Mountain Tourism Alliance),是世界上第一个以山地旅游为主题的国际旅游组织,于2017年8月15日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成立,总部设在贵州省省会贵阳市,北京设有联络处。目前有29个国家和地区的119个团体和个人加入该联盟。

宗旨

保护山地资源、传承山地文明、发展山地经济、造福山地民众,致力于山地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促进旅游业的国际交往和业务合作,总结推广发展山地旅游的成功经验,促进山地经济、文化和社会繁荣,推动山地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四、厕所革命、全域旅游、旅游扶贫和文旅融合发展趋势(熟悉)

1厕所革命

(1)厕所革命的由来

厕所革命,是指对发展中国家的厕所进行改造的一项举措,最早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厕所是衡量文明的重要标志,改善厕所卫生状况直接关系到这些国家人民的健康和环境状况。

(2)厕所革命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推动改水、改厕、健康教育“三位一体”爱国卫生运动,以筹备亚运会为契机,中国拉开“厕所革命”序幕。主要从卫生防病角度入手,以改变厕所“数量少、环境差”的现状为目的。

20世纪90年代,将农村改厕工作纳入《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央《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在中国农村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厕所革命”。在厕所质量上的要求不断提高,公厕的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2015年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厕所革命和文明旅游做出重要批示,要求我们从小处着眼,从实处着手,不断提升旅游品质;要发扬钉钉子精神,采取有针对性措施,一件接着一件抓,抓一件成一件,积小胜为大胜,推动我国旅游业迈上新台阶。7月16日,习总书记在吉林省延边州调研时,了解到一些村民还在使用传统的旱厕,他指出,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也要不断推进,要来场“厕所革命”,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

(3)建设

2015年4月10日,原国家旅游局李金早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旅游业要来一场厕所革命》的文章。文章指出,厕所是旅游必不可少的基本设施,也是文明的重要窗口,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长期以来,厕所是我国社会文明和公共服务体系的短板,也是我国旅游业最突出的薄弱环节,是横在我国旅游业发展车轮前的一道坎。厕所建设管理严重滞后,是我国与世界旅游强国之间的一个明显差距,也是与发达国家现代文明生活的一个重要差距。新形势下,我国旅游业要发展,必须解决一系列公共服务欠缺问题,其中尤为重要、尤为基础的就是厕所问题。要将旅游业培育成为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要把我国真正建成世界旅游强国,就必须从厕所这类基础的事情抓起:

变革观念

几千年来形成的鄙视厕所、厕所文化缺失以及一些如厕陋习必须改变,当前迫切需要建立“厕所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公共服务要素、是体现文明生活方式的重要载体”的观念。

政府主导

厕所是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也是重要的地方基础设施,应明确以地方政府为建设主体。着力推动地方政府将厕所纳入当地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推动业主单位、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在厕所建设管理中承担主体责任。

创新机制

厕所革命要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机制创新,建立市场化、社会化的建设管理机制。要创新建设管理机制,探索“以商养厕”之路,把厕所作为新的发展机会、新的商机。

革新技术

应结合实际,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建设旅游厕所,使厕所符合现代时尚、方便实用、节能节水、保护环境等要求,让厕所更经济、更环保、更便捷、更人性、更易维护、更耐用。各地应有针对性地解决旅游厕所建设管理中的难题,因地制宜地探索解决寒冷地区厕所防冻问题、缺水地区厕所冲洗问题的办法。

务实推进

第一,强调实用、便利,不搞不切实际的奢华之作,不搞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

第二,坚持建管结合、管理持续;

第三,明确责任、积极推动。

全民参与

厕所问题与每一位社会成员密切相关,需要全民行动起来解决。

第一,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文明如厕,形成健康文明的厕所文化;

第二,旅游厕所建设管理行动是一项民心工程,也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攻坚工程,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需要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调动社会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关注推动厕所革命的热潮。

2全域旅游

(1)概念

全域旅游,是指将一个区域作为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和运作,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全域旅游,并不是到处进行旅游开发。全域旅游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开发性保护模式。全域旅游强调的是旅游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通过全面优化旅游资源、基础设施、旅游功能、旅游要素和产业布局,更好地疏解和减轻核心景点景区的承载压力,更好地保护核心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设施、要素、功能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

(2)九大转变

推进全域旅游是我国新阶段旅游发展战略的再定位,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从景点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具体要实现九大转变:

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和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破除景点景区内外的体制壁垒和管理围墙,实行多规合一,实行公共服务一体化,旅游监管全覆盖,实现产品营销与目的地推广的有效结合。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从景点景区拓展到全域。例如,要从景点景区和城市的旅游厕所革命拓展为景点景区内外、城乡一体推进的全面厕所革命。

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实行分类改革,公益性景区要实行低价或免费开放,市场性投资开发的景点景区门票价格也要限高,遏制景点景区门票价格上涨过快势头,打击乱涨价和价格欺诈行为,从旅游过度依赖门票收入的阶段走出来。

从导游必须由旅行社委派的封闭式管理体制向导游依法自由有序流动的开放式管理转变。实现导游执业的法制化和市场化。

从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细高效旅游转变。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引导旅游需求,实现旅游供求的积极平衡。

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加大旅游与农业、林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医药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形成综合新产能。

从旅游企业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共享转变。充分调动各方发展旅游的积极性,以旅游为导向整合资源,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推动建立旅游发展共建共享机制。

从景点景区围墙内的“民团式”治安管理、社会管理向全域旅游依法治理转变。旅游、公安、工商、物价、交通等部门各司其职。

从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形成综合产业综合抓的局面。

从仅是景点景区接待国际游客和狭窄的国际合作向全域接待国际游客、全方位、多层次国际交流合作转变。最终实现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这是区域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旅游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世界旅游发展的共同规律和大趋势,代表着现代旅游发展的新方向。

(3)政策支持

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就加快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全面优化旅游发展环境,走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路子作出部署。《意见》明确了全域旅游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指出了发展全域旅游需要落实的八个方面的任务:

推进融合发展,创新产品供给;

加强旅游服务,提升满意指数;

加强基础配套,提升公共服务;

加强环境保护,推进共建共享;

实施系统营销,塑造品牌形象;

加强规划工作,实施科学发展;

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治理体系;

强化政策支持,认真组织实施。

3旅游扶贫

(1)定义

旅游扶贫,即通过开发贫困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兴办旅游经济实体,使旅游业形成区域支柱产业,实现贫困地区居民和地方财政双脱贫致富。

(2)旅游促进扶贫的方式

直接参与旅游经营;

在乡村旅游经营户中参与接待服务,取得农业收入之外的其他收入;

出售自家农副土特产品获得收入;

通过参加乡村旅游合作社和土地流转获得租金;

通过资金、人力、土地参与乡村旅游经营获得入股分红。

(3)政策支持

为促进旅游扶贫工作,文化和旅游部先后制定了《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2020)》《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旅游扶贫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旅游基础设施改造升级行动计划(2018~2020年)》,重点加强上述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4文旅融合发展趋势

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在2019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上就文化和旅游融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融合路径是“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交流融合”。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作为国家大力扶持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文化与旅游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为促进国民经济的转型与升级带来了良好发展机遇:

(1)政策体制机遇

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与运行,在行政机构上实现了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有利于推动原有产业边界的消融,将在发展理念、工作方式、产业引导、公共服务等各个方面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原则探索融合发展之路。

(2)市场发展机遇

《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指出,到“十三五”末,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旅游产业则将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优质发展阶段。《2018年全国旅游工作报告》指出,2020年预期目标:旅游经济稳步增长。城乡居民出游人数年均增长10%左右,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旅游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4%以上。到2020年,旅游市场总规模达到67亿人次,旅游投资总额2万亿元,旅游业总收入达到7万亿元。综合效益显著提升。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达到12%,对住宿、餐饮、民航、铁路客运业的综合贡献率达到85%以上,年均新增旅游就业人数100万人以上。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这个数字正在转化成现实,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大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3)文化和旅游的进一步融合发展,应特别关注如下八个方面的问题:

融合原则:“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融合思路:依托文化提升旅游,通过旅游传播文化;

融合主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为两翼;

平衡关系:处理好事业与产业、政府与市场、游客与居民之间的关系;

融合指引: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

融合重点:选择部分领域为突破口;

融合主体:培育和发展一批重点企业;

融合支撑:知识融通和人才交流。

五、智慧旅游、在线旅游(OTA)、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等新业态(熟悉)

1智慧旅游

(1)含义

智慧旅游,也被称为智能旅游,是一种以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使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得到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激活,并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等的面向未来的全新的旅游形态。

(2)特点

智慧旅游以融合的通信与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以一体化的行业信息管理为保障,以激励产业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特色。智慧旅游有以下四个特点:

全面物联:智能传感设备将旅游景点、文物古迹、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对旅游产业链上下游运行的核心系统实时感测。

充分整合:实现全市景区、景点、酒店、交通等设施的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将数据整合为旅游资源核心数据库,提供智慧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

协同运作:基于智慧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实现旅游产业链上下游各个关键系统和谐高效地协作,达成城市旅游系统运行的最佳状态。

激励创新:鼓励政府、旅游企业和旅游者在智慧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业务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应用,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3)发展进程

2010年,江苏省镇江市在全国率先创造性提出“智慧旅游”概念,开展“智慧旅游”项目建设,开辟“感知镇江、智慧旅游”新时空。智慧旅游的核心技术之一“感动芯”技术在镇江市研发成功,并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上得到应用。

在2010年第六届海峡旅游博览会上,福建省旅游局率先提出建设“智能旅游”概念,并在网上建立“海峡智能旅游参建单位管理系统”。福建启动了“智能旅游”的先导工程——“三个一”工程建设,即:一网(海峡旅游网上超市),一卡(海峡旅游卡,包括银行联名卡、休闲储值卡、手机二维码的“飞信卡”,以及衍生的目的地专项卡等),一线(海峡旅游呼叫中心,包括公益服务热线和商务资讯增值预定服务热线)。

2011年4月13日,南京“智慧旅游”建设仪式启动,重点突出为来宁游客提供更便捷、智能化的旅游体验;为政府管理提供更高效、智能化的信息平台;促进旅游资源活化为旅游产品、放大资源效益这三大核心目标,采用“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运作模式,联合社会各方优势资源共同推进“智慧旅游”建设,这正是顺应了现代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和趋势。2012年初,南京旅游局全力推进“智慧旅游”项目建设。

2011年9月27日,苏州“智慧旅游”新闻发布会正式召开,苏州市旅游局正式面向游客打造以智能导游为核心功能的“智慧旅游”服务,通过与国内智能导游领域领先的苏州海客科技公司进行充分合作,将其“玩伴手机智能导游”引入到“智慧旅游”中,大幅提升来苏游客的服务品质,让更多游客感受到“贴身服务”的旅游新体验,为提升苏州整体旅游服务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11年黄山旅游局开始建立智慧旅游综合调度中心,主要由“旅游综合服务平台”和“旅游电子商务平台”(途马网)构成,具有“管理、服务、展示、经营”四大功能,预计建设工期为9个月。2015年4月4日,黄山市强化“智慧旅游”营销方案。

2011年11月,洛阳旅游体验网、洛阳旅游资讯版、洛阳旅游政务版以及英、日、法、俄、韩、德等6个语种的外文版旅游网站已经建成。2011年牡丹文化节期间,市旅游局还与洛阳移动公司联合推出电子门票,开通新浪洛阳市旅游局官方微博等,形成立体交叉的互联网、物联网旅游服务体系,在吸引游客方面作用明显,初步打造出“智慧旅游”的基础设施,今后将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智慧旅游”服务内容。

(4)主要功能

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智慧旅游主要包括导航、导游、导览和导购(简称“四导”)四个基本功能。

(5)试点城市名单

第一批:18个城市入选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分别是:北京、武汉、福州、大连、厦门、洛阳、苏州、成都、南京、黄山、温州、烟台、无锡、常州、南通、扬州、镇江、武夷山。

第二批:根据国家旅游局办公室《关于确定天津等15个城市为第二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的通知》(旅办发〔2012〕568号),包括天津市、广州市、杭州市、青岛市、长春市、郑州市、太原市、昆明市、贵阳市、宁波市、秦皇岛市、湘潭市、牡丹江市、铜仁市。

2在线旅游(OTA)

(1)含义

在线旅游(OTA,全称为Online Travel Agency),指“旅游消费者通过网络向旅游服务提供商预定旅游产品或服务,并通过网上支付或者线下付费,即各旅游主体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产品营销或产品销售”。OTA是销售线下旅游服务的中介,行业具备“低频次、高单价”的特点。

(2)应用

基本应用

a.移动定位服务;

b.移动支付;

c.移动信息服务;

d.信息互动服务移动。

新式应用

a.语音搜索;

b.位置服务,LBS(基于位置的服务)与地理位置密切结合;

c.个性化推送。

(3)发展现状

2019年五一旅游消费旺季结束后,在线旅游(OTA)成为消费投诉重灾区。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默认搭售、霸王条款、大数据杀熟、订单退改、信息泄露、虚假宣传、低价陷阱、下单后涨价或无票、订单失误(错单、漏单等)、旅游意外赔偿等10个方面。

(4)意义

OTA企业为消费者提供了便利,为商家提供了客源,提高了产业链整体运营效率;

OTA企业解决了消费者预订机票、酒店或者旅游门票分散耗时以及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为使用者提供了比价、预定、在线支付等一站式服务,同时满足了商家提升上座率或入住率的需求;

OTA企业优化了顾客的使用体验、降低了商家单独揽客的成本,提升了预定环节的整体效率,完善了旅游产业的价值传递流程。

3乡村旅游

(1)含义

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是一种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2)乡村旅游基本类型

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旅游。

以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乡村旅游。

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

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

(3)相关政策文件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

2015年5月19日是第五个中国旅游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湖北恩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调研旅游扶贫工作。他强调,乡村旅游是基层和群众的创造,旅游扶贫是贫困地区扶贫攻坚的有效方式,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强化规划引导,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

2018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年~2020年)》,提出“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建设”,加大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配套政策支持。此前,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关于“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的要求。

2018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改委等17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优化乡村旅游环境,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到2022年,实现乡村旅游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类型多样、特色突出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家发改委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建设工作的通知》,启动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建设工作,将在全国遴选出一批符合文化和旅游发展方向、资源开发和产品建设水平高、具有典型示范和带动引领作用的乡村。

(4)发展趋势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新家园。

农业多产化:城市居民休闲,形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结构,包括观光采摘农业、大棚生态餐厅、农家乐、农家大院、民俗村、垂钓鲜食等,带动了观赏经济作物种植、蔬菜瓜果消费、家禽家畜消费、餐饮住宿接待、民俗文化消费的全面发展,同时把第三产业引入农村。

农村景区化:乡村风貌成为旅游本底,用景观的概念建设农村,用旅游的理念经营农业,用人才的观念培育农民,将乡村装点成旅游度假腹地;乡村民居成为观光体验产品,乡村民居与本地资源及文化特色相结合,形成产业型、环保型、生态型、文化型、现代型发展思路。

农民多业化: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使农民以旅游为主业、种植为副业;农民的身份可以从务农转变成农商并举,农户可以独立经营,也可以形成私营企业;吸引农民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

资源产品化:把农村的生产、生活资料转换成具有观光、体验、休闲价值的旅游产品,并且一定区域内要差异化发展。具体有田园农业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农家乐旅游、村落乡镇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科普教育旅游等模式。

(5)开发措施

特点结合:

a.文化内涵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加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有利于改变中国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档次低的状况。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

b.保持本色

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注意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乡村旅游的投资商在开发中要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进行保护。因而对乡村旅游开发要加强科学引导和专业指导,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然、闲情和野趣,努力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

c.联合经营

全国各地城市近郊都在花大力气发展乡村旅游,争夺客源的竞争非常激烈。乡村旅游要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实现联合经营,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创立品牌,增加市场竞争力,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结合事项:

a.乡村旅游开发要与其他旅游开发相结合;

b.与农村扶贫相结合;

c.乡村旅游开发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

d.与资源保护和打造生态个性相结合。

国家要加强经济、技术、政策支持,并培训引导。

4红色旅游

(1)含义

红色旅游主要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2)基本特点

学习性

红色旅游的学习性,主要是指以学习中国革命史为目的,以旅游为手段,学习和旅游互为表里。但是,这种学习不宜搞成灌输式的“现场报告会”,而应营造出自我启发的教育氛围,达到“游中学、学中游”,寓教于游、润心无声的境界。

故事性

故事性是相对说教性而言,反映出人们对历史吸引物的取舍观。要深入发掘红色旅游中的历史人物故事,既要反映领袖、英雄等“大人物”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更要通过“小人物”的故事,揭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真谛,使历史鲜活和丰满起来。

参与性

红色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学习,红色旅游点应紧跟体验经济的潮流,突出旅游节目的参与性。

(3)意义

红色旅游具有不可比拟的教育宣传功能,担负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使命;

红色旅游不仅是革命精神的实践之旅,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发展红色旅游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契机,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5研学旅行

(1)含义

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提升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意义

研学旅行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和发展纲要》和十八大及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研学旅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研学旅行是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6康养旅游

(1)含义

康养旅游指通过养颜健体、营养膳食、修心养性、关爱环境等各种手段,使人在身体、心智和精神上都达到自然和谐的优良状态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和。包括:

康养旅游核心区:指一个或者几个特色明显的、有一定规模和体量的康养旅游实体组成的区域。

康养旅游依托区:指康养旅游核心区所在的具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中心县或城市建成区。依托区应具有旅游功能要素和主要吸引物,是实现健康、养生、旅游等产业融合的实验区域,也是核心区发展的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的支撑区域。

(2)基本要求

环境

a.近三年空气质量呈持续改善趋势。

b.建有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0%,按GB 18918规定的一级标准的A标准要求排放。

c.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应≥85%,并符合GB 16889或GB 18485的要求。

旅游经济水平

a.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应确立旅游业为区域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

b.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接待国内外旅游者人次应具有一定规模。

无障碍设施

a.核心区内应充分考虑残障人士、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需求,提供无障碍服务。无障碍设施符合GB 50763—2012第3项的要求。

b.无障碍设施符号应符合GB/T 10001.9的规定。

产业联动与融合

a.应形成康养旅游业态与观光、度假、体育旅游、研修旅游等旅游业态的产业联动。

b.应与本地相关产业如医疗业、绿色有机农业、养老产业等融合发展。

c.应有一定数量的中小型康养服务零售店,如瑜伽、按摩、SPA、茶道等。

d.应培育出有当地特色的养生用品和保健品。

旅游服务管理

a.应把康养旅游列入专项旅游规划中。

b.应有专门鼓励和支持旅游业及康养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

c.应定期对旅游从业人员开展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康养知识和技能,并提供相应的培训经费保障。

d.应设立统一的投诉受理机构,投诉渠道通畅、处理及时。

e.应与专业机构有密切合作,并能展开康养旅游的科学研究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