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深圳大学经济学院402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生产可能性边界
答:生产可能性边界,又称社会生产可能性边界或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经济在可获得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是有限的,当这些经济资源都被充分利用时,增加一定量的一种产品的生产,就必须放弃一定量的另一种产品的生产。整个社会生产的选择过程形成了一系列的产品间的不同产量的组合,所有这些不同产量的组合就构成了社会生产的可能性边界,如图1所示。
图1 生产可能性边界
生产可能性曲线具有两个特点:①它向右下方倾斜。因为当沿着该曲线运动时,一种产出的增加必然伴随着另一种产出的减少,即在最优产出量中,两种最优产出的变化是相反的。②它向右上方凸出。如果借用产品的边际转换率这个概念,则可以将生产可能性曲线的第二个特点描述为:产品的边际转换率递增。
2价格歧视
答:价格歧视是指厂商对相同商品向不同的消费者索取不同价格的行为。由于垄断者具有某种垄断力量,因此,垄断者可以对自己所出售的同类产品,采取不同的价格,以使自己所获利润达到最大值。
①实现价格歧视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a.厂商不能是价格的接受者,即厂商有权改变价格;b.厂商必须能够按照需求弹性对顾客加以区分,买者必须具有不同的需求弹性;c.厂商必须能够防止产品的再次出售。
②价格歧视有以下三种情况:a.一级价格歧视,又称完全价格歧视,是指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b.二级价格歧视,又称为成批定价,是指厂商对不同的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的价格;c.三级价格歧视,指垄断厂商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群)收取不同的价格。实行三级价格歧视需要具备两个重要的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存在着可以分隔的市场。若市场不可分隔,市场上的套利行为将使得价格歧视消失。第二个条件是被分隔的各个市场上需求价格弹性不同。如果被分隔的各个市场需求价格弹性相同,则最佳策略是对同一产品收取相同的价格。
3摩擦性失业
答:摩擦性失业指劳动者想要工作与得到工作之间的时间消耗造成的失业,它是劳动力在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在一个动态经济中,各行业、各部门和各地区之间劳动需求的变动是经常发生的。即使在充分就业状态下,由于人们从学校毕业或搬到新城市而要寻找工作,总是会有一些人的周转。摩擦性失业量的大小取决于劳动力流动性的大小和寻找工作所需要的时间。由于在动态经济中,劳动力的流动是正常的,所以摩擦性失业的存在也是正常的。
4货币中性
答:货币中性是指名义货币数量的变化不会改变产品市场原有均衡状态和国民收入的结构,仅引起产品市场各种商品的绝对价格水平的同比变动。古典经济学把变量分为实际变量和名义变量,认为货币只会对名义变量产生影响,而不会对实际变量产生影响。货币中性从狭义的角度看,意味着从长远来说货币政策同经济效益、经济增长无关。从广义的角度看,它意味着金融工具、金融体制同经济效益、经济增长不相关。
实际上,在长期,货币中性是成立的;但在短期,货币非中性,即货币对实际经济变量会产生影响。不同学派对货币非中性的解释不同,凯恩斯认为是由于短期价格刚性,而弗里德曼和理性预期学派则认为是由于人们预期的错误或政府的干预,使得短期货币非中性。
二、是非题(每题答对得2分,不答得0分,答错得-2分,共20分)
1需求和供给同时增加将导致均衡数量增加、均衡价格上升。( )
【答案】×
【解析】当供给不变时,需求增加使得均衡数量和均衡价格都增加;当需求不变时,供给增加将使得均衡数量增加,均衡价格下降。所以,当需求和供给同时增加时,均衡产量必然增加,但价格不一定增加。均衡价格上升、下降或者不变,取决于需求与供求增加幅度的相对大小。
2在两种商品中,如果其中一种商品价格变化时,这两种商品的需求同时增加或减少,那么二者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负。( )
【答案】√
【解析】一种商品价格变化时,两种商品的需求同时增加或减少,说明这两种商品是互补关系,则二者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负。
3一般而言,政府对某种商品征收一元的税收将会导致商品价格上升一元。( )
【答案】×
【解析】一般来说,政府无论是对厂商还是消费者征税,税额最后都会在厂商和消费者之间进行分配,不可能由厂商或消费者单方面全部承担,最终表现在价格上,商品价格上升的幅度将小于征税额。只有当消费者需求完全无弹性且厂商的供给富有弹性时,政府征税额才会被消费者完全承担,商品价格上升一元,但这种情况在现实中一般不存在。
4关税提高了物品的国内价格,减少了国内消费者的福利,增加了国内生产者的福利,并引起了无谓损失。( )
【答案】√
【解析】所有引起商品的价格大于其完全竞争时商品价格的举措都会导致消费者剩余的减少,生产者剩余的增加及社会的无谓损失,因此关税的提高使得国内消费者福利减少,生产者福利增加,消费者剩余的损失大于生产者剩余与政府得到的税收之和,引起无谓的损失。
5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短期内连续生产的最低条件是AC=AR。( )
【答案】×
【解析】完全竞争市场上,短期内,厂商的供给曲线是平均可变成本曲线AVC以上的边际成本曲线MC。若价格低于平均可变成本,厂商将停止营业。因此厂商短期内连续生产的最低条件P=MR=AVC。
6某国的GDP大于GNP,说明该国居民从外国获得的收入大于外国居民从该国获得的收入。( )
【答案】×
【解析】GNP计算采用的是“国民原则”,只要是本国或本地区居民,无论你在本国或本地区内,还是在外国或外地区所生产或创造的价值,均计入本国或本地区的GNP。GDP与GNP的关系式为:GNP=GDP+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所以,GDP大于GNP,说明该国居民从外国获得的收入小于外国居民从该国获得的收入。
7活期存款和旅行支票是M1的一个组成部分。( )
【答案】√
【解析】M1包括通货,活期存款、旅行支票以及其他支票存款。
8长期的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
【答案】√
【解析】无论是凯恩斯的长期总供给曲线还是古典经济学的长期总供给曲线,都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其表示充分就业时的产出水平。
9转移支付增加了,GDP也会增加。( )
【答案】×
【解析】在当期国民收入中,转移支付的增加并不影响GDP,因为转移支付增加并不影响劳务和物品需求的增加。但在下一期,转移支付增加,会使得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增加,进而使得消费增加,消费增加将使得社会总需求增加,从而带动下一期GDP的增加。
10进口商品的价格上涨会反映在GDP平减指数的上升上。( )
【答案】×
【解析】名义GDP是指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是指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GDP平减指数是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率。进口商品的价格上涨,使得进口下降,名义GDP和真实GDP的变动并不确定,因此并不能确定GDP平减指数是否上升。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都呈U形,它们各自的成因是什么?
答:LAC曲线与SAC曲线都呈U形,但是导致LAC曲线和SAC曲线呈U形的原因是不同的。
(1)导致LAC曲线呈U形的原因是由于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随着产量的扩大,使用的厂房设备等的规模也在扩大,因而产品的生产经历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这表现为产品的单位成本将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长期平均成本经历递减阶段之后,最好的资本设备和专业化的利益已全部被利用,这时可能进入规模报酬不变阶段,即平均成本固定不变阶段,由于企业管理这个生产要素不会像其他要素那样增加,因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的困难和成本将越来越大,若再增加产量,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最终将转为递增,即企业进入规模报酬递减阶段。
因此在企业的生产很低的产量水平逐步增加并相应地逐步扩大生产规模的过程中,会经历从规模经济到规模不经济的变化过程,从而导致LAC曲线呈现出先降后升的U形特征。
(2)导致SAC曲线呈U形的原因是边际报酬递减。在短期生产中,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决定一种可变要素的平均产量APL曲线表现出先上升达到最高点以后再下降的特征,假定对厂商来说,短期内唯一可变的投入要素是劳动L,而单位劳动的工资为W,TC为总成本,则:SAC=TC/Q=(WL)/Q=W/APL。所以APL曲线的倒U形特征又进一步决定了SAC曲线呈现出先降后升的U形特征。简言之,短期生产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导致SAC曲线呈U形特征的原因。
2通货膨胀有哪些成本?
答:通货膨胀是指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通货膨胀的成本可分为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成本和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成本。
(1)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成本
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成本主要有:
①皮鞋成本。减少货币持有量的成本称为通货膨胀的皮鞋成本,当通货膨胀鼓励人们减少货币持有量时所浪费的资源,主要指牺牲的时间与便利。
②菜单成本。菜单成本是指发生通货膨胀时企业为改变销售商品的价格,需要给销售人员和客户提供新的价目表所花费的成本,它用来衡量高通货膨胀使得企业频繁变动物价的成本。
③相对价格变动与资源配置失误。市场经济依靠相对价格来配置稀缺资源,当通货膨胀扭曲了相对价格时,消费者的决策也被扭曲了,市场也就不能把资源配置到最好的用途中。同时,极度的通货膨胀可能导致市场的崩溃。
④税收扭曲。许多税则的条款没有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因此,通货膨胀会以法律制定者没有想到的方式改变个人及企业的所得税负担。
⑤通货膨胀使价格频繁变动,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
(2)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成本
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影响比稳定的、可预期的通货膨胀的任何一种成本都更有害。具体地说,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成本有以下几种:
①不确定性的增加。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增加了经济中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个体储蓄、投资以及就业的劳动量等决策,这会导致经济效率降低。
②不合意的财富的再分配。这具体表现在:a.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那些靠变动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则会从通货膨胀中得益;b.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c.通货膨胀导致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
③相对价格变动性的增加。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有可能急剧增加相对价格的变动性,从而带来经济的低效率和资源的不当配置。
3简述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答:总需求曲线表示在一系列价格总水平下经济社会均衡的总支出水平.。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意味着,在其他条件(货币供给)相同的情况下,经济的物价总水平下降会增加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在于物价变动引起的以下各种效应:
(1)财富效应。物价水平下降提高了货币的真实价值,并使消费者更富裕,鼓励他们更多的支出,消费支出增加意味着物品与劳务的需求更大;反之,物价水平上升降低了货币的真实价值,并使消费者变穷,这又减少了消费者支出以及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2)利率效应。物价水平下降降低了利率,鼓励了更多的支出用于投资,从而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反之,物价水平上升,提高了利率,抑制了投资支出,并降低了物品和劳务的需求量。
(3)汇率效应。物价水平下降引起利率下降,货币的真实价值下降,实际汇率贬值,这种贬值刺激了净出口,从而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反之,物价水平上升引起利率上升,货币的真实价值上升,这种升值减少净出口以及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总之,由于物价水平变动所引起的总需求各组成部分的变动效应,使得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4为什么说GDP不是衡量福利的完美指标?
答:国内生产总值(GDP)为一国或地区内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总产出和总收入,同时在许多人的心目中,GDP还衡量一个国家的总经济福利和社会福利。一般而言,GDP的增加表明人们可以消费的产品数量的增加,因而意味着人们的经济福利的增加。但GDP不是衡量福利的完美指标,原因在于:
(1)对美好生活做出贡献的某些东西并没有包括在GDP中,如闲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可以享受的闲暇越来越多,而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对闲暇的需求也不断增加,GDP的变化没有正确反映闲暇带来的总经济福利的变化。
(2)由于GDP用市场价格来评价物品和劳务,它就没有把几乎所有在市场外进行的活动的价值包括进来。GDP漏掉了在家庭中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价值,地下经济和黑市等,尽管这些活动可能增加社会福利。
(3)GDP没有包括环境质量。环境和生态是一个国家综合经济的一部分,由于没有将环境和生态因素纳入其中,GDP核算法就不能全面反映国家的真实经济情况,核算出来的一些数据有时会很荒谬,因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能增加GDP。
(4)GDP也没有涉及收入分配。人均GDP反映了平均每个人的情况,但平均量的背后是个人经历的巨大差异。
(5)GDP不能反映人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和幸福感。作为衡量总产出的一种指标,GDP是很粗糙的,可能有很大的偏差,而在作为衡量总经济福利的指标时,问题更为突出,因为在福利评价中人们的主观因素影响很大。在主观因素起作用的情况下,就难以进行福利的评价和加总。
(6)GDP指标没有反映产品的质量,没有反映由技术进步所导致的产业结构变化对总经济福利的影响。GDP只是对总产出的数量的反映,对于数量背后的质量和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福利增加或减少无法反映。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请阐述经济学十大原理。
答:经济学是指研究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的一门学科。经济学的十大原理是对经济学研究的各领域的中心思想的概括,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人们如何作出决策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人们为了得到喜爱的一件东西,通常不得不放弃另一件喜爱的东西。作出决策就是要求经济人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由于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作出决策就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与收益,也就是机会成本。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人们通常考虑边际量来作出最优决策。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作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利益变动时,人们的行动也会改变。所以,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2)人们如何相互贸易
原理五: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贸易使各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有比较优势的活动,并享有各样的物品和劳务,从而使每个人的状况更好。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企业和家庭在市场上相互贸易,价格和个人利益指导着他们的决策,市场经济在大多数情况下实现了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市场需要政府来保护,特别是当市场失灵时,市场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政府干预经济可以提高效率和促进公平。
(3)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一国的生产增长率决定了平均收入增长率。在生产率水平高的国家,人们享有更高的生活水平。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通货膨胀是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而大多数的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是货币量的增长。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当政府增加经济中的货币量时,可能引起通货膨胀,也可能在短期内降低失业水平。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权衡取舍只是短期的,决策者可以选择影响经济所经历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组合。
2经济学提出了几种理论来解释说明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这些理论又是怎样解释说明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
答:(1)宏观经济学家提出了三种说明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理论:粘性工资理论、不完备信息模型和粘性价格模型。
这三种总供给模型,用来解释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是市场不完全性。第一个模型假设名义工资是粘性的;第二个模型假设有关价格的信息是不完备的;第三个模型假设价格是粘性的。虽然假设不同,但这些模型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且,所有这些市场不完全性都可能有助于短期总供给行为的形成。
(2)这些理论对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解释分别如下:
①粘性工资理论。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是因为名义工资是基于预期的物价决定的,并且当实际物价水平结果不同于预期水平时,名义工资并不会立即对此作出反应。工资的这种黏性激励了企业在实际物价水平低于预期水平时生产较少的产量,而在实际物价水平高于预期物价水平时生产较多的产量。
②粘性价格理论。由于并不是所有价格都根据变动的状况而迅速调整,末预料到的物价水平下降使一些企业的价格高于合意水平,而这些高于合意水平的价格抑制了销售,并引起企业减少他们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因此,在价格调整滞后的企业以较低的价格经营的期间内,物价总水平和产量之间就存在正相关关系,这种正相关关系用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来表示。
③不完备信息模型。不完备信息模型假设在价格上存在不完备信息,生产者有时混淆了物价总水平的变动和相对价格水平的变动。如果一个生产者观察到其产品的名义价格上升了,即使这纯粹是总体价格水平的上涨,他们也会认为他们的产品对其他产品的相对价格提高,结果增加产量。这种混淆影响了供给多少的决策,并导致价格水平与产出之间存在短期的正相关关系。
这些理论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得出同一个总供给函数,即:产量的供给量=自然产量率+a(实际物价水平-预期的物价水平)其中,a是决定产量对未预期到的物价水平变动作出多大反应的数字。同时这三种理论都得出,产出与自然率的背离是和物价水平与预期物价水平的背离相关的。如果物价水平高于预期的物价水平,产出大于其自然率;如果物价水平低于预期的物价水平,产出小于其自然率。
五、计算题(每题15分,共30分)
1A公司和B公司为某一行业的两个竞争对手,这两家公司的主要产品的需求曲线分别为:A公司:Px=1000-5Qx,B公司:Py=1600-4Qy。这两家公司现在的销售量分别为100单位x和250单位y,现在需要求解:
(1)x和y当前的价格弹性。
(2)假定y降价后使Qy增加到300单位,同时导致x的销量也下降到75单位,试问A公司的产品x的交叉价格弹性是多少?
(3)假定B公司目标是谋求销售收入最大化,你认为他降价在经济上是否合理?
解:(1)由题设可知:Qx=100,Qy=250,则有:Px=1000-5Qx=1000-5×100=500,
Py=1600-4Qy=1600-4×250=600
于是x的价格弹性为:Exd=-(dQx/dPx)·(Px/Qx)=-(-1/5)×(500/100)=1。
y的价格弹性为:Eyd=-(dQy/dPy)×(Py/Qy)=-(-1/4)×(600/250)=3/5。
(2)由题设可知Qy′=300,Qx′=75,于是有:Py′=1600-4Qy′=1600-4×300=400,
∆Qx=Qx′-Qx=75-100=-25,∆Py=Py′-Py=400-600=-200。
于是,A公司的产品x对B公司的产品y的交叉价格弹性为:
Exy=(∆Qx/∆Py)×(Py/Qx)=[-25/(-200)]×(600/100)=1/8×6=3/4
即A公司的产品x的交叉价格弹性是3/4。
(3)由(1)可知,B公司的产品y在价格为600时的需求价格弹性为3/5,产品y的需求缺乏弹性,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而言,厂商的价格和销售收入呈同向变化。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降低销售价格将使其销售收入减少。
降价前,B公司的销售收入为:TR=Py×Qy=600×250=150000。
降价后,B公司的销售收入为:TR′=Py′×Qy′=400×300=120000。
可见,TR′<TR,B公司降低其产品价格将使其销售收入相应减少,因此,B公司降价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2假定一国有下表所列的统计数据:
试计算:
(1)国内生产净值;
(2)净出口;
(3)政府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的收入;
(4)个人可支配收入;
(5)个人储蓄。
解:(1)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折旧,而折旧等于总投资减净投资后的余额,
即折旧为:800-300=500。因此国内生产净值为:NDP=4800-500=4300。
(2)从国民收入恒等式GDP=C+I+G+NX中,可得:NX=GDP-C-I-G,
因此,净出口为:NX=4800-3000-800-960=40。
(3)用BS代表政府预算盈余,TA-TR代表净税收即政府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的收入,
则有:BS=TA-G-TR。从而有:TA-TR=BS+G=30+960=990。
(4)个人可支配收入本来是个人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后的余额,本题不考虑间接税、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等因素。因此,可以从国内生产净值中减去净税收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即:
Yd=NDP-(TA-TR)=4300-990=3310。
(5)由Yd=S+C得个人储蓄:S=Yd-C=3310-30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