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06年深圳大学经济学院403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需求的交叉弹性

答:需求的交叉弹性又称需求交叉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如果用eXY表示需求交叉弹性系数,用∆QX表示商品X的需求量的变化量,∆PY表示相关商品Y的价格的变化量,需求交叉弹性公式为:eXY=(∆QX/∆PY)·(PY/QX)。

如果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相应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正值;如果两种商品互为互补品,相应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负值。若两种商品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相应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零。

2边际替代率

答:边际替代率(MRS)指消费者愿意以一种物品交换另一种物品的比率。换句话说,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就是一种商品对另一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用∆X1和∆X2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消费变化量,则商品1对商品2的边际替代率的公式为:MRS12=-∆X2/∆X1

当商品数量的变化趋于无穷小时,则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公式为:

显然,无差异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斜率的绝对值。

3生产者剩余

答:生产者剩余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它通常用市场价格线以下、SMC曲线以上的面积来表示,如图1中的阴影部分面积所示。其原因在于:在生产中,只要价格大于边际成本,厂商进行生产总是有利的。这时,厂商就可以得到生产者剩余。因此,在图1中,在生产零到最大产量Q0之间的价格线以下和供给曲线(即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以上的阴影部分面积表示生产者剩余。其中,价格线以下的矩形面积OP0EQ0表示总收益即厂商实际接受的总支付,供给曲线(即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以下的面积OGFQ0表示总边际成本即厂商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这两块面积之间的差额构成生产者剩余。

图1 生产者剩余

4奥肯定理

答:奥肯定理说明的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该定律是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在研究上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发现的一种规律,奥肯利用美国55个季度(从1947年第二季度到1960年第四季度)中失业率变化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资料,通过简单的回归方程,估算出反映两者变化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值。奥肯定理的内容是: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奥肯定理用公式表示为:(y-yf)/yf=-α(u-u*)。其中,y为实际产出,yf为潜在产出,u为实际失业率,u*为自然失业率,α为大于零的参数。

奥肯定理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实际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同样快的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也就是说,GDP必须不断增长才能保证失业率留在原地,如果想让失业率下降,实际GDP的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的增长。

5国民收入

答:国民收入即NI,指一国居民在物品和劳务生产中赚得的总收入。国民收入的核算公式为:NI=NDP-企业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6凯恩斯陷阱

答:凯恩斯陷阱又称流动性陷阱或灵活陷阱,是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具体是指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当局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资引诱的一种经济状态。

当利率极低时,有价证券的价格会达到很高,人们为了避免因有价证券价格跌落而遭受损失,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有价证券,这意味着货币需求会变得完全有弹性,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趋于无限大,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在此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求,当经济出现上述状态时,就称之为凯恩斯陷阱。

尽管从理论上可以推导出凯恩斯陷阱的存在,但现实经济生活中还没有发现该经济现象。有的经济学家认为,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经济类似于出现了凯恩斯陷阱。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

1为什么在完全竞争的行业中实现了长期均衡时,经济利润为零?

答:完全竞争的行业中实现长期均衡时的条件是:P=SMC=LMC=SAC=LAC=MR,企业在长期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企业的利润π=(P-ATC)Q。这个公式表明,只要产品的价格等于生产这种产品的平均总成本,一个正在经营的企业才有零利润。如果价格高于平均总成本,即P>ATC,利润是正的,这就鼓励新企业进入,这种进入将扩大企业的数量,增加产品供给量,并使价格下降,利润减少。如果P<ATC,利润是负的,这就鼓励企业退出。企业的数量减少,相应的供给量也会减少,供给减少使得价格上升,利润增加。只有当P=ATC时,进入和退出过程才结束,所以完全竞争的行业中实现了长期均衡,这时市场中企业的经济利润为零。

2为什么有勾结的双头在均衡时都违约?

答:勾结是指一个市场上的企业之间就生产的产量或收取的价格达成的协议。虽然寡头希望通过勾结形成卡特尔,并赚得垄断利润,使他们的共同利益最大化,但卡特尔往往是不稳定的。有勾结的双头在均衡时都违约的原因在于:

(1)反托拉斯法禁止寡头之间的公开协议。双头通过勾结形成卡特尔,卡特尔垄断通过订立较高的价格,提供较少的供给,不仅会造成消费者剩余的减少,而且还会造成社会的净损失。因此两寡头之间的显性协议一旦成立,可能构成犯罪,因此勾结在均衡时很容易违约。

(2)有勾结的双头之间对如何瓜分利润的争斗也使他们违约。勾结并达到均衡将使双方的状况更好,但每一个寡头都面临扩大生产并攫取更大市场份额的诱惑,为了追求自己的私利,使自己的利润最大化,双头都会努力扩大生产以占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因而不能达到垄断的结果,双方都会违约。

(3)勾结的双头在均衡时,存在囚徒困境。无论对方选择违约还是不违约,违约都是其最优策略。双头在个别决定生产多少时为追求自己的私利而违约,违约将使其自身利润增加。

3什么是搭便车问题?

答:搭便车者是指得到一种物品的利益但避免为此付费的人,它的产生是由于外部性的存在。搭便车问题是一种发生在公共财产上的问题,常指宏观经济学中的公共品的消费问题。搭便车问题是指经济中某个体消费的资源超出他的公允份额,或承担的生产成本少于他应承担的公允份额。免费搭便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称之为免费搭车者。免费搭便车现象源于公共物品生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由于公共物品所具有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受益而为此支付的成本却很小。由于公共物品给人们带来的利益大于生产成本,其他人不愿意为之付费就可以从中受益,搭便车问题的存在就使私人市场无法提供公共物品,搭便车行为往往导致公共物品供应不足,市场机制本身通常不会生产出最优数量的公共物品。但是政府可以潜在地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政府确信一种公共物品的总利益大于其成本时,它就可以提供该公共物品,并用税收收入对其进行支付,从而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好。

4加速原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1)加速原理是指假设社会上没有闲置的资本设备,则对于消费的需求发生变动时,将会引起对生产该项消费所需的资本产生数倍变动的现象。加速原理是用来说明收入或消费的变动与投资的变动之间的关系的理论。其实质是资本品的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产出量需求的变化会导致资本存量需求的变化,从而产生引致投资。加速原理的特点是强调需求的作用,而不强调投入的相对价格或利率的作用。

(2)加速原理的基本内容有:

投资不是预期收入的函数,而是预期收入增量的函数,即投资不是决定于预期收入的绝对量,而是决定于其变动量。

加速数的大小表示预期收入与投资变化幅度的比较。

要使投资增长率保持不变,收入必须按一定的比率连续增长。如果预期收入增长率放慢,投资就会减少或停止。这意味着即使收入水平不下降,只要放慢增长速度,也可能引起投资衰退和整个经济衰退。

加速原理的作用是双向的,既包括加速增加,又包括加速减少。

加速原理发挥作用的前提是没有资本存量闲置。

5凯恩斯主义者与货币主义者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分歧是什么?

答:由于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假设和观点不同,因而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主张上存在差异。凯恩斯主义者与货币主义者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分歧主要体现在: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凯恩斯主义从有效需求不足出发,认为价格和工资存在黏性,市场自发回到出清状态是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因此有必要实施政府干预的财政政策。凯恩斯主义从两个方面论述货币政策无效:一方面是流动性陷阱,另一方面是投资利率弹性。而货币主义认为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是无效的,尤其是在没有相应的货币政策的配合下,而且由于政府支出可能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更降低了整个经济的增长能力。

图2 凯恩斯极端

如图2所示,一方面,LM为水平线,说明当利率降到像r0这样低水平时,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已成为无限大。水平的LM曲线即“凯恩斯陷阱”,这时候政府用增加支出或减税的财政政策来增加总需求,则效果十分显著。

另一方面,图2中的IS为垂直线,说明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为零,即不管利率如何变动,投资都不会变动。在经济停滞时期,利率即使发生了变化,也不能对投资产生明显的影响。如果LM曲线是水平的,IS曲线是垂直的,则必然是财政政策完全有效,而货币政策完全无效。

图3 财政政策无效,货币政策有效

如图3所示,当IS曲线水平,LM曲线垂直时,与凯恩斯极端相反,此时财政支出产生完全的“挤出效应”,财政政策无效,货币政策完全有效。

(2)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争论

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是间接的,增加货币供给导致利率下降,从而刺激投资增加,影响国民收入:M→i→I→Y

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是直接的,货币供给增加直接增加国民收入:M→Y,不需要利率作为传导中介。

(3)政策的实施是采取相机抉择还是采取单一规则

凯恩斯主义者主张采取相机抉择,即政府进行需求管理时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灵活地采取一种或几种措施,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搭配。而货币主义者主张采取单一货币规则,即排除利息率、信贷流量、自由准备金等因素,而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唯一支配因素的货币政策,公开宣布长期采用一个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并且只要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相适应,通货膨胀就会被抑制。

6简述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答: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意味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经济的物价总水平下降会增加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在于物价变动引起的以下各种效应:

(1)财富效应。物价水平下降提高了货币的真实价值,并使消费者更富裕,鼓励他们更多的支出,消费支出增加意味着物品与劳务的需求更大。相反,物价水平上升降低了货币的真实价值,并使消费者变穷,这又减少了消费者支出以及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2)利率效应。物价水平下降降低了利率,鼓励了更多的支出用于投资,从而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反之,物价水平上升,提高了利率,抑制了投资支出,并降低了物品和劳务的需求量。

(3)汇率效应。物价水平下降引起利率下降,货币的真实价值下降,实际汇率贬值,这种贬值刺激了净出口,从而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反之,物价水平上升引起利率上升,货币的真实价值上升,这种升值减少净出口以及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总之,由于物价水平变动所引起的总需求各组成部分的变动效应,从而使得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三、计算题(每题15分,共30分)

1A公司和B公司为某一行业的两个竞争对手,这两家公司的主要产品的需求曲线分别为:A公司:Px=1000-5Qx,B公司:Py=1600-4Qy。这两家公司现在的销售量分别为100单位x和250单位y,现在需要求解:

(1)x和y当前的价格弹性。

(2)假定y降价后使Qy增加到300单位,同时导致x的销量也下降到75单位,试问A公司的产品x的交叉价格弹性是多少?

(3)假定B公司目标是谋求销售收入最大化,你认为他降价在经济上是否合理?

解:(1)由题设可知Qx=100,Qy=250,则有:

Px=1000-5Qx=1000-5×100=500

Py=1600-4Qy=1600-4×250=600

于是x的价格弹性为:Exd=-(dQx/dPx)×(Px/Qx)=-(-1/5)×(500/100)=1。

y的价格弹性为:Eyd=-(dQy/dPy)×(Py/Qy)=-(-1/4)×(600/250)=3/5。

(2)由题设可知Qy′=300,Qx′=75,于是有:Py′=1600-4Qy′=1600-4×300=400。

∆Qx=Qx′-Qx=75-100=-25,∆Py=Py′-Py=400-600=-200。

于是,A公司的产品x对B公司的产品y的交叉价格弹性为:

Exy=(∆Qx/∆Py)×(Py/Qx)=[-25/(-200)]×(600/100)=1/8×6=3/4

即A公司的产品x的交叉价格弹性是3/4。

(3)由(1)可知,B公司的产品y在价格为600时的需求价格弹性为3/5,产品y的需求缺乏弹性,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而言,厂商的价格和销售收入呈同向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降低价格将减少其销售收入这一判断可以验证:

降价前,B公司的销售收入为:TR=Py×Qy=600×250=150000。

降价后,B公司的销售收入则为:TR′=Py′×Qy′=400×300=120000。

可见,TR′<TR,B公司降低其产品价格将使其销售收入相应减少,因此,B公司降价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2假定某经济是由四部门构成,消费函数为C=100+0.9(1-t)Y,投资函数为I=200-500r,净出口函数为NX=100-0.12Y-500r,货币需求为L=0.8Y-2000r,政府支出为G=200,税率t=0.2,名义货币供给为MS=800,价格水平为P=1。试求:

(1)IS曲线;

(2)LM曲线;

(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

(4)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的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值。

解:(1)由国民收入恒等式Y=C+I+G+NX可得:

Y=100+0.9(1-0.2)Y+200-500r+200+100-0.12Y-500r

所以Y=1500-2500r,即为IS曲线。

(2)由货币市场均衡条件L=M/P得:0.8Y-2000r=800,所以Y=1000+2500r,即为LM曲线。

(3)当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联立IS曲线和LM曲线解得Y*=1250,r*=0.1。

(4)将Y*=1250,r*=0.1代入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函数依次可得:

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消费为:C=100+0.9(1-t)Y=1000。

投资为:I=200-500r=150。

净出口为:NX=100-0.12Y-500r=-100。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请解释规模报酬的含义、变动规律及变动的原因,并说明规模报酬与生产要素报酬的区别。

答:(1)规模报酬是指在技术水平和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当厂商所有投入要素都按同一比例增加或减少时,生产规模变动所引起产量的变动情况。规模报酬分析涉及的是企业的生产规模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企业只有在长期内才可能变动全部生产要素,进而变动生产规模。企业的规模报酬变化可以分为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种情况:规模报酬递增是指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规模报酬不变是指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规模报酬递减是指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2)一般来说,在长期生产过程中,企业的规模报酬的变化呈现出如下的规律:当企业从最初很小的生产规模开始逐步扩大的时候,企业面临的是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在企业得到了由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产量递增的全部好处以后,一般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将生产保持在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这个阶段有可能比较长。在这以后,企业若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进入一个规模报酬递减的阶段。

(3)引起规模报酬变化的原因主要在于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带来管理、生产专业化和生产技术的变化。具体来说,导致厂商规模报酬递增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生产规模扩大后管理更合理等。规模报酬不变的原因是由于在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的后期,大规模生产的优越性已得到充分发挥,厂商逐渐用完了种种规模优势,同时,厂商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减少规模不经济,以推迟规模报酬递减阶段的到来。在这一阶段,厂商规模增加的幅度与产量增加的幅度相等。规模报酬递减的原因主要是规模过大造成管理费用的增加和管理效率的降低等。

(4)规模报酬和生产要素报酬

规模报酬和生产要素报酬的相同点在于:二者都是一种因素变化引起产量的变化,在图形上都呈倒U形,即呈先升后降的趋势。

规模报酬与生产要素报酬不同点在于:规模报酬论及的是厂商规模变动时,即各种要素同比例增加时产量的变化,属于长期生产理论分析;而生产要素报酬考察的是在既定的生产环境下,增加某一种可变要素时相应产量的变化,属短期生产理论分析。规模报酬一般是指绝对产量的变动,而生产要素报酬一般是指边际产量的变动。

2如何运用需求管理来治理通货膨胀。

答:需求管理是指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它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一般是指货币供给超过货币需求,物价水平普遍上涨的情形。运用需求管理来治理通货膨胀是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实现总需求等于总供给,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标。政府用需求管理来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主要有以下两种:

(1)紧缩性财政政策。运用紧缩性财政政策来治理通货膨胀主要是通过包括税收、预算、购买性支出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来控制总需求和总供给,抑制通货膨胀。

减少政府购买性支出。在出现通货膨胀,物价普遍上涨时,政府要减少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性支出,平衡预算,降低公共事业投资,以抑制通货膨胀。

降低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在出现经济过热,物价普遍上涨时,政府要减少社会福利支出,抑制总需求。

临时提高税率。税收是国家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而所得税在税收中又是所占比重最大的,因此改变税收主要是改变所得税的税率。出现经济过热,物价普遍上涨时,政府采取临时性增税措施,控制个人消费支出,抑制总需求和总支出,因而是反通货膨胀的重要措施。

(2)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当经济过热,物价普遍上涨时,中央银行可以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通过利率影响消费和投资,抑制总需求和总供给,以治理通胀问题。中央银行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手段来减少货币供给:

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券。这是最常用的货币政策。为了减少货币供给,中央银行在全国债券市场上卖出债券,收回的货币减少了流通的货币量,从而使得物价降低,通货膨胀率下降。

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法定准备金的提高意味着银行必须持有更多的准备金,减少了基础货币量,通过货币乘数作用,减少了货币供给。

提高再贴现率。中央银行提高向银行发放贷款的利率。较高的贴现率抑制了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入贷款,减少了货币供给,从而提高利率,减少消费和投资,抑制通货膨胀。

总之,运用需求管理来治理通货膨胀主要是指政府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操作,改变社会的总支出,控制全社会货币供应量,以实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若通货膨胀比较严重,一般可以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相结合的政策组合,紧缩性货币政策用以提高利率,降低总需求水平,同时辅以紧缩性财政政策,防止利率过度提高,从而实现抑制通胀,经济平稳增加的宏观调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