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1社会工作者(山东大学2018年研;华中农大2017年研;武汉大学2010年研)
答:社会工作者是指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他们是有一定专业知识并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在有些国家,社会工作者的身份比较容易确定。这些人一般受过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并获得社会工作的硕士或学士学位,他们在社会福利机构或设施中专门从事社会服务,并被社会工作专业组织所认可,被雇主认为是社会工作者。
2助人自助(中山大学2012年研;西南大学2010年研)
答:助人自助是指社会工作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在帮助他人的活动过程中贯穿的一种核心价值理念。在这个助人活动中,社会工作者作为行动者,依自己的助人价值观去设计和实施助人活动,并积极吸引受助者主动参与这一行动过程,通过相互配合与协调,从而达到助人目的。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是行动的主体,他设计并引导助人过程的进行。但是由于社会工作者要考虑到受助者的需要和接受服务的能力来开展服务,所以不能把受助者视为纯粹被动的、只是行为的对象或客体。同时,受助者也是行动的主体,他也将自己的意识、目的、对社会工作者行动的理解带入接受服务的过程,并直接影响这一过程。
3服务提供者
答:服务提供者是社会工作者的首要角色。社会工作者首先是向受助者提供服务的人,这里的服务既包括提供心理咨询和意见咨询,也包括提供物质帮助和劳务服务。
4社会秩序(华中农大2012年研)
答:社会秩序是指社会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其内部各方面或社会关系的各方面相对平衡、稳定、和谐的发展状况。它至少包括两层涵义:①社会结构的稳定性,是指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关系的相对稳定,是对这些关系的静态描述。②社会运行的有序性,从动态的角度,在过程之中考察关系的协调状态。秩序并不是说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关系的一成不变,而是指它们可以处于动态协调之中。因此,应该从较长过程的角度看待社会秩序。于是,维护某种社会结构是维持社会秩序,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结构或社会关系,使之更有利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是对社会秩序的建造和维持。社会秩序具有复杂的表现形式,从秩序形成的角度看,它可以分为强制秩序和同意秩序。
二、简答题
1简述社会工作者担当的角色。(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研)
相关试题:
(1)社会工作者在提供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扮演的主要角色及功能。(南开大学2015年研)
(2)简述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南航2015年研)
(3)社会工作者担当的角色有哪些?(华中农大2013年研)
答:社会工作者担当的角色主要有:
(1)服务提供者。社会工作者首先是向受助者提供服务的人,这里的服务既包括提供心理咨询和意见咨询,也包括提供物质帮助和劳务服务。服务提供者是社会工作者的首要角色。
(2)支持者。社会工作者面对求助者不但要提供直接服务或帮助,也要鼓励受助者在可能的情况下自强自立,克服困难,即“助人自助”。因此,社会工作者应该成为受助人积极反应的支持者、鼓励者,并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受助人获得发展。
(3)倡导者。在一定情况下,社会工作者应该成为受助者采取某种行为的倡导者,即当受助者必须采取新的行动才能有助于其走出困境时,社会工作者应该向其倡导某种合理行为,并指导他们以使其成功。应该指出,这里的倡导不是不顾受助者接受程度的强行推动。
(4)管理者。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该对该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同时,他必须对与助人相关的诸多资源、信息进行协调、安排和管理,以实现该过程的高效率,避免出现意外问题。管理者的角色不但对社会行政工作十分重要,对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也同样重要。
(5)资源获取者。在许多情况下,社会工作者为了有效助人,常常需要联络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其他福利服务机构和社会人士,向他们争取受助者所需
要的资源,并将它们传递到受助者手中。为服务的顺利开展争取资源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6)协调者。社会工作需要处理受助者与相关人群及环境的关系,要缓解、消除他们之间的紧张关系,这时社会工作者就要扮演协调者的角色。在动员多方资源解决受助者问题的过程中,也需要对各方的支持活动进行协调。
(7)政策影响人。由于某些大面积的社会问题并非由个人生理、心理因素所引发,而是由社会政策和制度因素造成,所以对造成问题的政策或制度进行改变就是必要的。社会工作者应该将问题的真实情况及自己的科学分析告诉政策制定者,倡导和推动政策的改变,以减缓现实的社会问题并避免类似社会问题的再次发生。
(8)社会工作者还承担对受助者的不良行为进行治疗,协助受助者做某些决策,进行社会工作研究以促进服务等多种职责。
2简述社会制度对实施社会工作的影响。
答:社会制度对实施社会工作的影响如下:
(1)经济制度对实施社会工作的影响
①经济是社会福利服务和社会工作的支柱。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富分配制度与福利资源的筹集有着直接关系。
②在强调自由竞争的经济体制下,政府会采取刺激经济增长和削减福利的政策;在政府对市场经济有较多干预的情况下,政府会通过利益再分配来缩小贫富差距,缓解因分配不均而产生的社会问题。这样,不同的经济制度会对社会服务和社会工作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2)政治制度对实施社会工作的影响
①政治制度对社会工作的影响既表现在宏观上,也反映在微观上。
②民主制度下,政府的责任意识、民众的权利意识都比较强,在小政府大社会的框架下,政府支持社会力量开展社会工作服务。
③集权体制下,服务被作为政治的附属物自上而下地传递,缺乏来自社会力量的、多样化、专业化的服务。
(3)社会福利制度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①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体系的组成部分。一般说来,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和功能发挥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备程度有关。
②一个国家实行补缺型的还是普惠型的社会福利制度,如何看待社会成员的基本的、多样化的需要,如何看待政府与社会在社会服务提供方面的作用,都会影响其社会工作的发展和具体实施。
3转型期中国社会工作提供模式的特征。(华中农大2012年研)
相关试题:转型期我国社会工作的提供模式有什么样的结构特征?(华中农大2013年研)
答:转型期中国社会工作的提供模式有以下一些结构特征:
(1)不同模式并存
政府通过企事业单位继续承担一定的社会保障责任,并依靠社会政策解决重大社会问题。家庭将继续承担自我保障的职能,并表现出更强的主动性。社区将承担互助功能,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帮助。社会福利机构将逐渐成长,并在社会服务方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几种提供方式处于共生状态,并在互动过程中相互交融。
(2)不同专业水平的服务并存
社区提供的互助服务虽然不属专业社会工作,但在互助解困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提供的服务是行政性的和半专业化的,随着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其专业化水平将有所增强,但仍带有行政性的色彩。专业社会服务将有一个明显的发展,民间社会服务机构将根据我国的社会状况以专业思想、专业方法和较高的服务水平发挥其影响力,并拉动整个社会服务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3)本土性社会工作的倚重
把长期以来在我国实行的较为制度化的社会服务称为实际社会工作,它是本土性的社会工作。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虽然国际性的专业社会工作在我国开始扎根,但它仍不能脱离中国实际,从而发生专业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仍将为实际社会工作发展提供条件。因此,在社会转型期,本土性社会工作仍将是主要的社会工作模式。
(4)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
随着社会转型和体制改革的加快,社会问题也更加凸显出来。社会需要的日益强烈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为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随着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和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福利体制的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制度的建立将成为一种现实要求。这样,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提供模式将会得到发展。
4简述实施社会工作的一般过程。
答:(1)社会工作的含义
社会工作是利用各种资源达致助人目标的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活动,社会工作包括对受助人问题的辨认和对其祈求的接受,收集助人所必需的资源并将其传递给受助者。在这过程中,找寻、动员、组织协调各种资源和有效传递资源就成为社会工作的核心任务。对于社会工作来说,助人所需要的资源是多种多样的。为了收集和传递资源,社会工作者要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和服务传递系统,这是社会工作的工具性资源。
(2)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
①接触问题
a.接触问题是通过多种途径初步了解可能的(或潜在的)服务对象(包括个人、家庭、社区等)所面临的困难及问题。
b.了解问题的基本途径有两种:潜在服务对象的求助和社会工作者的主动发现。
②调查和确认问题
调查和确认问题是对潜在服务对象问题的进一步了解,包括了解其社会背景、所遇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他的需要及期望等。在此基础上,社会工作者可以确定对方是否可以成为服务对象,应该把对方所遇到的哪些困难作为双方合作解决的问题。
③分析和诊断
分析和诊断是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这里包括将服务对象的需要与可运用的资源相比较,并就要解决的问题达成共识,从而把服务放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上。
④提供服务
服务又称对问题的干预,即在制定服务计划的基础上,有效组织和配置资源,对服务过程进行管理,实现对服务对象的有效支持,使其摆脱困境,满足其需要。这是社会工作的核心,需要双方合作来完成。
⑤评估服务
评估是对服务活动进行评价,包括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主要是检测服务的进程和效果,检测结果与服务计划的一致程度。
⑥终结
终结又称结案,当一项服务按计划达到预期目标之后,这一服务就要结束。
5简述社会工作者助人过程的特征。(安徽师范大学2018年研)
相关试题:
(1)社会工作助人过程有哪些特点?(华中农大2013年研)
(2)社会工作助人过程的特征。(华中农大2012年研)
答:社会工作助人过程的特征主要包括:
(1)助人过程是帮助受助者获利的过程
社会工作是以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人为出发点的,是利他的而非出于利己动机的,是帮助困难人士和群体满足其基本需要的过程。虽然通过提供服务社会工作者也会得到社会所认可的报酬。
(2)助人过程是社会工作者同受助者的合作过程
受助者的需要表达和有力配合与社会工作者的助人行为相结合,形成有效的助人过程。社会工作特别强调“与服务对象一同工作”。助人活动是双方围绕解决困难和问题而展开的持续互动。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双方互相理解对方的行动,相互合作,共同去实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目标。
(3)助人过程是不对称互动
不对称是指互动双方在输入、输出方面的不对等,是双方在质和量上的差距。助人过程的不对称表现为:①双方在信息占有方面的差异。社会工作者具有较多知识,了解获取受助者所需对象的方式和手段,而受助者则缺乏信息。②互动效果上的不对称。社会工作者的助人过程是为了受助者获利,他不求回报,而只有使命感或实现感。③合作促成力量的不对称。虽然社会工作过程强调受助者的主动参与,但由于诸多原因,受助者常显得被动,而社会工作者则处于主动地位,他要积极地去推动合作过程。
6社会工作的目标及功能。(武汉大学2011年研)
相关试题:
(1)社会工作对工作对象的功能有哪些?(扬州大学2018年研)
(2)社会工作的目标。(华南农大2016年研)
(3)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青岛大学2015年研)
(4)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有哪些?(论述题,华中农大2011年研)
答:(1)社会工作的目标
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而形成的职业活动。虽然各国政府与民间组织推动、发展社会工作的出发点会有一些差异,但是社会工作还是有其共同的目标。以下从服务对象和社会两个层面来说明社会工作的目标。
①服务对象层面的目标
a.解救危难
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就是寻找资源,支持受助者,帮助他们走出危难。社会工作者在解救危难中的角色是多方面的:在受助者生命处于危机时社会工作者要施以援手,为其提供物质支持,包括衣、食、住条件;社会工作者要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对处于危难的人给予心理支持。
b.缓解困难
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人缓解压力、克服困难,恢复正常生活。当前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社会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困难群体解决困难,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生活。
c.促进发展
社会工作坚持“助人自助”的理念,而这一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向服务对象提供服务和帮助,促进其潜能的发挥和能力的增长,逐渐达到自己能应对困难、面对生活以至预防新问题出现的状态。
②社会层面的目标
a.解决社会问题
社会工作者秉持专业价值观,用自己的专业方法介入社会生活,就是要解决个人、家庭、社区方面的问题,帮助服务对象增强自身功能,修复社会机制,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
b.促进社会公正
为了促进社会公正,社会工作者从多个方面介入社会生活,对不公正现象进行干预。这包括:为困难群体提供帮助,增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不公正制度的改变,为困难群体、弱势群体参与社会生活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制度保障。
(2)社会工作的功能
①社会工作的助人功能
a.救难。危难是一个人因身体受损、经济破产等原因而危及自身生存的状态。危难涉及的是人的正常生活乃至基本生存问题,社会工作者首先应该把这项任务放在自己的肩上。
b.解困。当受助者遇到困难但尚未达到危及生存的程度时,社会工作者对其提供的帮助,可视为解困。解困是社会工作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c.助人。助人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人们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生存、参与社会和发展几个方面。当他们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满足这些需要时,社会工作应该把他们纳入自己的工作领域。
d.发展。帮助服务对象实现自身发展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发展不但发生于人们尚未遇到困难而进行预防性增能之时,也发生于遇到困难但靠自身能力的增强而难以克服之时。帮助个人、社会群体乃至社区更好地发展是社会工作的广阔活动空间。
②社会工作的治疗功能
治疗是针对社会病态采取措施,使之恢复和重建其良好的社会功能。治疗在微观层面上是指对个人、团体的直接服务,帮助它们恢复受创的社会功能。社会工作的治疗功能就是消除那些导致问题产生和使社会功能丧失的个人或环境因素,对失去的社会功能予以恢复和重建,获得原有的社会调适模式,或产生新的替代模式,从而恢复常态的社会功能。
③社会工作的预防功能
预防就是指先期对有害于个人或系统、组织的任何因素的发现与消除,前提是要有准确的预测。要预测个人或团体社会生活所可能发生的障碍,预测对整体社会制度可能产生伤害或阻碍社会进步的任何潜在因素,以便对症下药,不使其成为现实或继续生长而对社会构成危害。预防可以从两方面进行:
a.采取措施,使问题不致发生。这是初级预防,是预防的最高境界;
b.在问题刚出现时就采取措施,不使其生长,这是二级预防,是亡羊补牢,犹为未晚。
④社会工作维持社会秩序功能
社会工作对维持社会秩序有重大的意义,其主要方式有:
a.通过解决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秩序;
b.通过预防问题保持社会秩序;
c.通过实施和修订社会政策维持社会稳定。
三、论述题
1论述在我国发展社会工作的必要性。(华中农大2010年研)
相关试题:
(1)试述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河北大学2012年研)
(2)论述社会工作存在与发展意义。(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在我国发展社会工作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还不成熟
①我国缺乏专业社会工作。现代社会工作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产物,我国传统社会缺乏产生社会工作的条件。传统的中国仍然是典型的、成熟的农业社会。虽然这种农业社会也不乏贫困和社会问题,但是人们主要是靠家庭、家族、亲朋来解决问题。社会的低度分化和低流动性不可能育化出现代社会工作。这样,虽然我国历史上有丰富的社会福利思想,但是却没有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
②我国社会工作的探索起步较晚。1979年,国家决定恢复社会学学科建设,社会工作课程作为应用社会学也逐步在一些大学恢复。1988年,国家教委决定在部分高等学校试办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在制度上开启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进程。1991年,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1994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推进了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进程。民政部门对干部进行在职培训,讲授社会工作内容,高等学校则参考国际社会工作的框架开办专业教育,从而形成了行政性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相结合的发展格局。在此后的进程中,民政部门在社会工作职业化方面做了不懈努力,高等学校则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方面矢志不渝,并探索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道路。
③虽然我国的社会工作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不论是社会工作的整体服务水平还是在社会工作的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所以,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高理论水平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当前我国社会工作建设的重大议题,也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经阶段。
(2)社会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所起到的重大功能
①维持社会秩序
社会工作在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说是具体解决社会问题的专业活动,对有困难人群问题的解决不但可以给受助者以实际的帮助,而且会有助于社会稳定。在这里,社会工作通过提供服务而间接地起到社会管理的功能。因此,许多国家都特别重视发展社会工作。当前我国在社会转型中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由于社会结构、社会组织方式的变化,以往传统的工作方法已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社会工作可以在解决社会问题、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重要功能。
②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工作擅长面对面的、深入人心的、人性化的服务,这在化解矛盾和冲突时所产生的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是一般行政方法所不能替代和比拟的。社会工作作为专门助人的职业,能够通过具体服务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不但如此,社会工作通过自己的服务,也可以在社会上弘扬服务和慈善精神,促使互相关爱的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促进社会和谐。这样,社会工作就直接和间接地发挥着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
③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工作是社会和谐与发展的润滑剂,在帮助弱势群体方面发挥着重大的调节作用,可以减少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资本分配不均而造成的公民的不公平感和被掠夺感,减少官民之间的误解和矛盾,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3)社会工作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社会工作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按照中共中央《决定》的精神,结合国内外经验,有关部门指出,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坚持“助人自助”宗旨,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
2社会转型、社会发展与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有什么关系?
答:(1)社会转型、社会发展,为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提出了客观的要求,主要有以下问题:
①贫穷问题仍然是人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②失业和半失业现象将不断涌现;
③老龄化问题迫在眉睫;
④青少年犯罪问题呈上升趋势。
(2)社会转型、社会发展体现了发展社会工作的重要性
①从政府的角度看,政府不想再包揽一切;
②从企事业单位的角度看,企事业单位也不想把职工的各种问题全包揽下来;
③从家庭的角度看,家庭无力承担原有的全部职能;
④从邻里角度看,邻里的互助呈衰微趋势。
随着我国的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这样那样的社会问题,而原来的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机构,其功能又纷纷外移。因此,在客观上也就提出了这些社会问题将由谁来解决的问题,这也就为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及专业化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3)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对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①加快发展经济,增加社会福利方面的投入。社会工作是需要以经济发展作后盾的,没有一定的资金作保证,社会工作很难发展,更谈不上专业化。
②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教育,培养更多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社会工作教育是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前提;只有社会工作教育有了比较充分的发展,社会工作才可能实现其专业化。
③正确对待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问题。
④实干加宣传。社会工作不能只停于书斋之中,而要走向社会,切实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让人民群众在亲身感受中知道社会工作是什么,同时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大投入。
3简述我国体制改革和社会进步对发展社会工作的要求。
答:(1)我国体制改革的进程与特点
①我国体制改革的进程
a.1978年以来我国开始体制改革:首先是由农村启动并逐渐推展到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通过改变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以及产权制度,大大解放社会生产力。
b.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加强社会建设,解决民生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并作出发展社会工作的战略部署。
c.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并作出了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制度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
②我国体制改革的特点
a.整体性
我国的改革不但是经济体制的变革,也是政治体制、社会体制的变革,不同层面的变革和变迁相互交织,形成了整体性变迁的局面。
b.渐进性
我国的改革以探索性改革为前导,先易后难,范围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深入。
c.非同步性
从总体上看,我国的体制改革是先农村后城市,先经济后政治,先体制外围后体制核心,部门之间的改革缺乏协调性。
d.整体计划与局部探索并存
在宏观方向和策略上,我国的改革是有计划性的,就具体的局部改革而言,它常由自下而上的地方和群众的创新活动所推动。
(2)体制改革和社会进步对发展社会工作的要求
①改革开放之初,我国遇到大量民生问题需要解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恢复重建和社会工作的发展,说明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社会工作的需要。
②伴随改革而生的民生问题突出、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等现象,出于维持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以及改善基本民生的考虑,政府把发展社会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③作为市场经济体制的伴生物,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是被动的,它是服从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要求的。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工作制度建设应该是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
④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下,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将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交由社会组织承担,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这为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建构着较好的制度基础。
⑤社会工作的发展、社会工作制度建设满足着整体改革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4请结合当前的社会工作实践,谈谈你对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理解。(首都经贸大学2010年研)
相关试题:
(1)社会工作职业化与专业化。(简答题,青岛大学2017年研)
(2)结合你从事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实践的经历,谈谈你对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和本土化的认识。(华中农大2017年研)
答:(1)社会工作专业化的理解
社会工作专业化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
①在社会工作发展的初期,社会工作由完全处于经验指导下的助人工作向由理论指导的专业发展。
②专业经历着一个将经验上升为理论的过程。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助人的专业,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知识体系都要在实践中不断更新与发展。面对新的实践要求,社会工作专业要不断地充实新知识和技能,这也是专业化的任务。
(2)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原先的解决社会福利问题的机制发生了这样那样的变化,不能继续圆满地解决问题,因此,在对原先的福利制度不断进行改革与完善的同时,有必要加快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政府职能的转变要求发展专业社会工作。随着改革的深入,政府已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包揽一切,“小政府,大社会”“社会福利社会办”成为趋势,政府将只限于管理一些具有普遍性、全局性的事务。
②企业职能的转变要求发展专业社会工作。过去的情况是“企业办社会”,即企事业单位把职工的生活福利全包下来,这种模式在市场经济时代,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十分不利。企业迫切要求将原先承担的社会福利与服务项目向社会转移。
③家庭职能的转变要求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目前在中国,核心家庭已占普遍地位。这种家庭结构使得家庭难以担负起赡老扶幼的责任,因而需要发展社会化的福利事业与服务项目。
④邻里关系的衰微需要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在传统或流动较小的社会,邻里之间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邻里关系迅速衰退,使得人们对专业社会服务变得更加需要。
(3)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的迫切性
就当前我国弱势群体问题的现实而言,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变得更加迫切。当前我国社会弱势人群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人:①失业人员;②老人、儿童及残疾人;③城乡贫困人口;④进城农民工。随着中国的入世,金融危机的冲击,失业人数大量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更突出,加入城市流动人口的农民工人数将进一步上升。但由于城市就业竞争加剧,更多的农民工将面临失业。农村老人、贫困家庭、贫困儿童等弱势群体对社会支持的要求会更迫切。
我国弱势群体问题的现实使得社会工作的任务变得异常繁重。贫穷救助问题、对下岗失业人员的社会服务工作、老年福利服务工作、进城农民的福利服务工作、城乡社区服务与社区发展工作等,所有这些,仅仅依靠传统的以行政手段推进的社会工作方法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通过发展专业社会工作来解决。
(4)社会需要促进了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恢复和发展
1979年,社会学在中国得以恢复、重建后,有关社会工作的课程开始成为社会学系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国内很多高校也在本科、专科、中专等不同层次上开展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或专业培训。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做出了“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大战略部署,为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快速推进,社会工作相关制度的建设迅速展开。各地特别是发达地区(北京、上海、深圳等)结合实际情况在发展社会工作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出现了一些值得推广的经验与模式,如“深圳模式”“上海模式”等。
(5)社会工作专业化由于适应了市场经济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在中国必将获得迅猛发展。但也应看到,目前该专业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还有待提高,社会各界甚至至今还对该专业缺乏基本的了解,对专业社会工作与通俗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与社会学的关系区分不清,相关制度建设严重滞后等。这些无疑又制约着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和专业化、职业化进程。应当通过广泛的宣传,使社会对该专业的特点、作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专业数量不断上升的同时,应当加强专业基本素质的建设,全国应当有一个既与国际接轨、又有中国特色的专业规范。而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毕业生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