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市场实现
5.1 复习笔记
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1社会总资本
社会总资本就是以社会分工和市场交换为条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全社会各单个资本的总和。社会资本的构成具有广泛性和系统性。
2社会总资本运动
(1)含义
社会资本运动就是互为条件、相互交替的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而单个资本的运动是指各单个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依次变换不同的资本形态,独立进行循环和周转,实现着单个资本的再生产。
(2)社会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之间的关系
社会资本运动是单个资本运动的有机组合,单个资本运动是社会资本运动的组成因子。
①相同点:二者都是生产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并且要在运动中变换资本的职能形式。
②不同点:
a.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而且包括生活消费;
b.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媒介生产消费的资本流通,而且包括媒介个人消费的一般商品流通;
c.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预付资本的运动,而且包括剩余价值的运动。
3社会总产品和社会生产部门的分类
(1)含义
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又称社会总产值,分为包含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v),以及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m)。
(2)两大部类的划分
①社会总产品根据其最终用途在物质形态上可以区分为两类:用于生产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
②社会生产从产品最终用途出发可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Ⅰ)是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第二部类(Ⅱ)是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③按社会总产品的物质形态把社会生产分成两大部类和把社会总产品从价值上分成三个部分(c+v+m),是马克思研究社会再生产的两个基本前提,也是研究社会资本运动的关键。
(3)三次产业划分
按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发展序列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划分三次产业反映了社会生产的历史阶段和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第一次产业主要指农业,包括直接以自然物为劳动对象的农、林、牧、渔等行业;
第二次产业主要指工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等在内的对初级产品进行加工的行业;
第三次产业即服务业,如运输、通信、商贸、旅游、金融保险、医疗卫生、公用事业、文化娱乐、科技教育、新闻出版等行业。
(4)两大部类和三次产业划分法的区别与联系
①区别
a.从方法论上看,两大部类划分法较三次产业更为抽象;
b.从分类的依据看,两大部类的划分依据产品的最终用途,三次产业的划分依据生产部门产生和发展的序列;
c.从涵盖面看,两大部类以社会总产品概念涵盖一切物质生产部门,三次产业以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包容社会所有生产部门,特别是包括服务业;
d.从计算口径看,两大部类包括了原材料等中间产品在内的所有物质产品,三次产业则只统计各部门的增加值(即不包括构成当年新产品实体的原材料价值)。
②联系
a.物质产品的价值和非物质的产品即服务的价值都可以区分为c、v、m。
b.三次产业划分融合到两大部类中扩大了两大部类的内涵。所有的物质生产和服务生产构成社会总生产,社会全部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构成社会总产出。根据服务产品的最终用途,为生产提供的服务可以纳入第一部类,为生活提供的服务可以纳入第二部类。
4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出的实现
(1)含义
社会总产出的实现是指社会总产品和服务的各个组成部分经过流通进入消费,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使用价值上得到替换。
研究社会再生产,一方面是社会总产出(包括社会总产品和服务)的各个部分如何从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即实现价值补偿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社会总产出的各个部分在转化为货币形式之后,又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即实现物质补偿的问题。
(2)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市场实现问题
①社会资本再生产反映了资本的现实运动,而资本从商品形态向货币形态的转化,是资本运动之“惊险的跳跃”,它表明既有生产过程能否顺利完成,同时也表明下一个生产过程能否正常开始。
②社会再生产的进行,不仅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而且要求资本价值所反映的实际生产过程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使用价值形态的补偿和替换不仅包括所消耗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以及有关服务产品的总量补偿和替换问题,而且还有这些需要补偿和替换的使用价值的内部结构问题。如果社会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在实物构成上与所耗费和要补偿的不一致,则社会再生产的进行会遇到困难。
二、社会简单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
1社会简单再生产
(1)含义: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就是生产规模不变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其特点是全部剩余价值都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不进行资本积累。
(2)假定:
①整个社会生产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上只有资本家和工人两个阶级。
②生产周期为一年,全部不变资本都在一年内消耗掉,它的价值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一切商品都按价值出售,商品的价值和价格也不发生背离。
③不存在对外贸易。
2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各自的实现条件
社会再生产问题,本质上就是社会经济运行的比例关系。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全部产出都必须通过交换而得到实现,达到供求平衡。
(1)第一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Ⅰ(c+v+m)=Ⅰc+Ⅱc。
即:社会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服务的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第一部类产出完全实现。
(2)第二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Ⅱ(c+v+m)=Ⅰ(v+m)+Ⅱ(v+m)。
即:社会的消费资料和生活服务的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第二部类产出完全实现。
3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基本实现条件
(1)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Ⅰ(v+m)=Ⅱc。
(2)全部社会总产出的实现过程:
①第一部类产出中的Ⅰc部分,供求都发生在第一部类内部,因此是通过第一部类内部的相互交换而实现。
②第二部类产出中的Ⅱ(v+m)部分,供求都发生在第二部类内部,因此是通过第二部类内部的相互交换而实现。
③Ⅰ(v+m)价值上表示第一部类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所需要的消费资料和生活服务,而其使用价值形态却仍然是生产资料;Ⅱc则在价值上表示第二部类生产中所消耗的需要补偿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性服务,但其产品的使用价值形态是消费资料和生活服务。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相互交换,第一部类的消费需求得到补偿,第二部类的生产耗费得到替换。
三、社会扩大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
1社会扩大再生产
(1)社会扩大再生产是指社会生产在社会总资本循环运动中不断扩大规模,可以通过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或生产要素产出效率的提高或二者同时发生而得到实现。
(2)内涵扩大再生产所要求的是改善要素质量和结构,以利于提高要素产出率;外延扩大再生产则突出资本等要素规模在量上的相应扩大。两者都需要追加一定的资本投入。在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情况下,追加资本应该转化为实际的生产要素:一部分追加到不变资本中,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服务;另一部分则追加到可变资本中,转化为工资形态,购买追加的劳动力,劳动力所有者将把其所得的工资用于购买消费资料和生活服务。
2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1)扩大再生产第一个前提条件:Ⅰ(v+m)>Ⅱc。
第一部类的产出在补偿了当年两大部类的生产资料和服务耗费以后,必须有一个余额,用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生产资料和生产服务的需要。
(2)扩大再生产第二个前提条件:Ⅱ[c+(m-m/x)]>Ⅰ(v+m/x)。式中,m/x(其中x>1)为剩余价值中资本所有者消费量。
第二部类的产出在补偿了当年两大部类的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已消费的生活资料和生活服务后,也要有一个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劳动力所引起的追加生活资料和生活服务的需要。
3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第一部类全部产出(供给)必须在总量和结构上都符合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生产服务的补偿需要和扩大再生产的追加需要;第二部类全部产出(供给)必须在总量和结构上都符合两大部类对生活资料、生活服务的补偿需要和扩大再生产的追加需要。
(2)假定不存在技术进步,因而追加资本的有机构成与原资本的有机构成相同;剩余价值中用于积累的部分按一定的比例分为追加的不变资本和追加的可变资本。
①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第一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Ⅰ(c+v+m)=Ⅰ(c+∆c)+Ⅱ(c+∆c)。
②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第二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Ⅱ(c+v+m)=Ⅰ(v+∆v+m/x)+Ⅱ(v+∆v+m/x)。
③社会扩大再生产基本的实现条件:Ⅰ(v+∆v+m/x)=Ⅱ(c+∆c)。
其中,Ⅰ(v+∆v+m/x)部分在供给的实物形态上是生产资料、生产服务,所需要的则是生活资料和生活服务;而Ⅱ(c+∆c)的供给和需求恰好相反,它供给的是消费品,需求的是生产资料和生产服务。因此,Ⅰ(v+∆v+m/x)需要和Ⅱ(c+∆c)进行交换,并且彼此的价值量相等,两大部类的产出才能都得到实现。
4技术进步中的扩大再生产与生产资料生产较快增长的趋势
(1)技术进步提高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率,追加资本中用于生产资料的部分所占比重也就会更大一些,社会对生产资料需求的增长就会快于对消费资料需求的增长。
(2)生产资料生产较快增长的趋势是指在技术进步并应用于生产过程的条件下,由于社会对生产资料需求的增长快于对消费资料需求的增长,生产资料的生产也就应快于消费资料的生产;相应地,制造生产资料的那部分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又应快于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即生产增长的快慢顺序为:
为第一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Ⅰ(c+∆c)增长最快;为第二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Ⅰ(v+∆v+m/x)次之;最后是Ⅱ(c+v+m),即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
(3)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归根到底要受消费资料生产的制约。因为:
①在第一部类生产的发展中,追加劳动力所需要的消费资料,必然要依赖第二部类生产的发展来提供;
②制造生产资料只是提供生产的手段和条件,它本身并不是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第一部类生产的发展,必然还要依赖第二部类的发展所提供的市场。
(4)社会扩大再生产的两种方式
①外延扩大再生产。外延扩大再生产,就是在增加投资的情况下,依靠增人、增资、增投料等来扩大生产规模。外延扩大再生产,没有生产技术进步、生产要素质量的变化和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
②内涵扩大再生产。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的扩大在不增加投资的前提下,依靠技术进步,依靠改善生产要素的质量,依靠提高活劳动的效率和生产资料的效率取得的。
四、供求平衡与市场实现
1供求平衡与不平衡
(1)社会总产出实现的理想状态是供求的平衡,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求不平衡是绝对的;供求平衡是相对的。
(2)市场以价格和供求数量的信号,对生产者和需求者的行为进而对资源的分配起引导作用。在市场导向下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由于市场的强制作用,不致使供求发生无限背离的趋势。
(3)市场的局限或缺陷:市场直接作用于微观、作用于当前,不能指示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要求;有可能产生异化的力量,如垄断等会反过来抑制或破坏市场机制的正常作用等。市场的缺陷会以失业、商品积压等经济现象表现出来。
2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
(1)供小于求——卖方市场
①定义:卖方市场指因产品短缺而供不应求的市场形势,此时卖方在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买者之间的竞争。
②影响:卖方市场条件下,消费者主权的行使是比较困难的,企业也往往缺乏研究市场需求、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的动力,社会缺乏活跃的微观经济基础。在卖方市场形势下,或者是市场价格自由上涨,或者是政府对价格进行管制,乃至对要素和产品实行配给制,以使供求矛盾得到协调。
(2)供大于求——买方市场
①定义:买方市场指供大于求的市场形势,此时买方在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卖方之间的竞争。
②影响: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消费者的地位上升,市场对企业的约束力加强,市场需求对生产的导向作用明显,企业的竞争意识强烈,创新频繁,资源配置趋于优化,微观经济的活跃带来宏观经济的繁荣。此时,价格通常下降。卖方不仅可采用价格手段进行竞争,而且可以通过改善其服务、加快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市场开拓来参与竞争。一定的买方市场形势优于卖方市场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