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填空题
1________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论述了文学的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要素。[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相关试题:(1)艾布拉姆斯的代表作品是________。(【答案】《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四川大学2011年研]
(2)《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的作者是________。[中山大学2017年研]
【答案】M.H.艾布拉姆斯
【解析】美国当代文学理论家M.H.艾布拉姆斯教授作于1953年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是现代文学理论的扛鼎之作。本书着重讨论了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同时也对西方文艺理论做了一个全面总结和回顾,从历史发展角度阐述了“摹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和“客观说”。此外,艾布拉姆斯还在该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世界、作家、读者”。
2文艺学分为文学批评、文学史、________。[暨南大学2014年研]
相关试题:人们通常把文艺学分为三个分支,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扬州大学2017年研]
【答案】文学理论
【解析】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二、名词解释
1逻各斯[北京大学2013年研]
答:逻各斯在希腊语中记为“logos”,是欧洲古代和中世纪常用的哲学概念,逻各斯一般指世界的可理解的规律,因而也有语言或“理性”的意义。自赫拉克利特最初把“逻各斯”引入哲学中后,它当时既有语言、说明、尺度之蕴,又有理性、法则之意。海德格尔曾经从语源学上对逻各斯有过考证,他认为古希腊语中的“logos”,起源于“legein”,而“legein”,在古希腊语中意为“说话”。后来,德里达继承海德格尔的思路对西方哲学进行了总的概括,提出了以逻各斯为中心的逻各斯中心主义。
2艾布拉姆斯的艺术四要素[南京大学2011、2014年研]
相关试题:
(1)文学四要素[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2)艾布拉姆斯所说的文学活动四要素[南京大学2010年研]
答:文学四要素说是美国学者M. H. 艾布拉姆斯在他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的观点。他认为文学是一种活动,由四个相关的要素构成,即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者共同构成文学活动。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作品如果束之高阁,不跟读者,即“欣赏者”见面,也还不能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三、论述题
试论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的异同。[同济大学2012年研;北京大学2015年研]
答:“摹仿说”是关于文学起源和文学本质的学说,它起源于古希腊。“摹仿说”认为艺术作品起源于对于现实的摹仿,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后世许多文艺理论家、艺术家都持这种观点。其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对此进行了精妙的论述,两人对文艺创作活动的认识具有一定的传承性。但作为古希腊杰出的思想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二者都具有完整的、个性的认识世界的方式,“摹仿说”只是建立在他们的唯心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上的一部分,因此具体阐释和最终结论都存在较大的不同。
(1)相同之处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文艺的本质在于模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世界。柏拉图认为文艺创作是模仿感觉世界的活动,艺术品就是由感性事物引起人的灵魂对美的理式的回忆而产生的,是低于现实世界和理式世界的。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文艺是创造性的模仿。他认为宇宙间的事物都是物质与形式的统一,艺术的模仿不是抄袭事物的外形,而是一种从质料发展成为形式的有机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2)不同之处
柏拉图认为艺术作品是对于现实世界的摹仿,而现实世界本身是对于“理念”的摹仿,因此艺术作品就是对摹仿的摹仿,距离真理性的“理念”隔了两层。正是因为这样的艺术本质观,使得柏拉图认为艺术家作为摹仿者是缺少“真知识”的无能的人,包括荷马这样伟大的诗人亦不过如此,因为他们不能直接摹仿“理念”,只会制造出一些和“理念”相隔甚远的影像。而且,艺术家对自然——即“理念”的影像的模仿,不过像“拿一面镜子到处照”。因此,他认为艺术家作为摹仿者也只是机械的临摹者,至多是“影像”的复制者。后世的一些理论家也持有类似的观点,把艺术家称作“仿造者”。
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是在柏拉图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虽然同样承认艺术作品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但不同于柏拉图的是,亚里士多德认为现实世界本身是真实的,因而对于现实世界进行摹仿的艺术作品本身也是具有意义的。同时,他明确提出艺术摹仿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是人的性格、感受和行动。因此,艺术比现实更为真实,其所摹仿的绝不是柏拉图所言的世界的表象,而是现实世界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即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也正因为如此,亚里士多德充分肯定了艺术创作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即艺术家作为模仿者并非由于无能,而是天性使然。诗人对自然的模仿并非依样画葫芦,他不是被动者,而是不同于历史学家的主动创造者:“历史学家与诗人的区别……在于前者记述已发生的事,后者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前驱们都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强调艺术家、诗人的创造性,强调通过想象、虚构,把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例如狄德罗认为艺术应创造“理想典范”,艺术家不应做“纯粹简单的模仿者、普通自然景色的抄袭者”,而应该做充满“理想的、诗意的、自然的创造者”。
综上所述,通过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比较可以看出,尽管两人都承认艺术的本质在于模仿,但柏拉图的“镜子摹仿论”是其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在文艺领域的反映,而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则更具有客观性的因素,突出了文艺本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