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一、选择题
1.学校产生于( )。
A.原始社会早期
B.原始社会中期期
C.奴隶社会初期
D.封建社会早期
【答案】C
2.古代埃及的学校教育除了宫廷学校、文士学校之外,还有( )等。
A.神庙学校
B.教区学校
C.文法学校
D.修辞学校
【答案】A
3.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最早发生于人类社会的(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答案】B
4.以下几项,哪一个不是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
A.无阶级性
B.无组织
C.等级性
D.与生产劳动生活紧密联系
【答案】C
5.古儒学校是印度的( )教育形式。
A.佛教学校教育
B.佛教家庭教育
C.婆罗门学校教育
D.婆罗门家庭教育
【答案】D
6.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教育思想家是( )。
A.柏拉图
B.亚里斯多德
C.昆体良
D.苏格拉底
【答案】B
7.斯巴达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强调( )。
A.智育
B.美育
C.劳动教育
D.军事体育
【答案】D
8.和谐发展最早是( )提出来的。
A.智者
B.昆体良
C.苏格拉底
D.亚里斯多德
【答案】D
9.“苏格拉底法”也称为( )。
A.相互教学法
B.发现法
C.知识助产术
D.雄辩术
【答案】C
10.斯巴达教育要把氏族贵族子弟训练成为( )。
A.公民
B.绅士
C.武士
D.骑士
【答案】C
11.柏拉图曾经创办了( )。
A.阿加德米学园
B.吕克昂学园
C.雅典大学
D.亚历山大大学
【答案】A
12.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 )。
A.德谟克利特
B.亚里斯多德
C.柏拉图
D.苏格拉底
【答案】D
13.亚里斯多德的教育代表作是( )。
A.《理想国》
B.《政治学》
C.《乌托邦》
D.《巨人传》
【答案】B
14.《雄辩术原理》是古罗马教育家( )所撰写。
A.西塞罗
B.塞涅卡
C.奥古斯丁
D.昆体良
【答案】D
15.古代罗马帝国时期学校的教学内容日益( )。
A.联系实际
B.脱离实际
C.丰富多彩
D.适应经济发展
【答案】B
16.古希腊雅典教育比较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 )。
A.军事教育
B.政治哲学教育
C.天文地理教育
D.多方面发展教育
【答案】D
17.古代西方第一部专以教育为题材的系统著作是( )。
A.《理想国》
B.《法律篇》
C.《论演说家的培养》
D.《政治学》
【答案】C
18.以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比较严厉为特征的是古代( )的教育。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答案】C
19.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 )的教育。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答案】D
20.( )的罗马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农民-军人教育,教育形式主要是家庭教育。
A.希腊-罗马时期
B.共和早期
C.共和后期
D.帝国时期
【答案】B
21.“三艺”为( )所创设。
A.柏拉图
B.智者派
C.亚里斯多德
D.毕达哥拉斯
【答案】B
22.古代希腊体育的五个竞技项目是赛跑、跳跃、掷铁饼、角力和( )。
A.游泳
B.射箭
C.投标枪
D.击剑
【答案】C
23.雅典的初等学校由( )办理。
A.私人
B.企业
C.国家
D.私人和国家共同
【答案】A
24.希腊化时期,大学的课程还没有开始设置( )。
A.法律学
B.文法学
C.修辞学
D.数学
【答案】A
25.古希腊的城邦中,奴隶制民主政体下的教育典范是( )。
A.雅典
B.斯巴达
C.麦加拉
D.科林斯
【答案】A
26.雅典教育较之斯巴达,具有较强的( )。
A.等级性
B.民主性
C.专制性
D.义务性
【答案】B
27.智者实际是指( )。
A.聪明的人
B.统治者
C.教育家
D.职业教师
【答案】D
28.以下哪一个不是智者在教育史上的贡献?( )
A.云游讲学,推动文化传播
B.传播文法、修辞、辩证法,确定七艺中的“前三艺”
C.提出政治家或统治者的教育
D.传播天文、几何、算术、音乐,确定“四艺”
【答案】D
29.在西方哲学史上开辟了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转变新阶段的人是( )。
A.柏拉图
B.昆体良
C.亚里斯多德
D.苏格拉底
【答案】D
30.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培养目标是( )。
A.哲学家
B.治国人才
C.公民
D.军人
【答案】B
31.助产术的最大特点在于( )。
A.引导对方自己得到答案
B.通过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找事物的“一般”
C.使人陷入自相矛盾
D.寻找事物的普遍概念
【答案】A
32.下面哪个不是苏格拉底方法的局限?( )
A.受教育者必须有追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
B.受教育者对所讨论的问题积累了一定的知识
C.受教育者必须对教育者感到信任和尊敬
D.谈话对象必须是有一定知识基础和推理能力的成人
【答案】C
33.与《爱弥儿》《民主主义与教育》合称西方教育史的三大里程碑的是( )。
A.《林哈德与葛笃德》
B.《荷马史诗》
C.《理想国》
D.《大教学论》
【答案】C
34.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四种美德是( )。
A.智慧、勇敢、博学、公正
B.勇敢、节制、正义、公平
C.智慧、勇敢、节制、正义
D.博学、多才、仁爱、礼让
【答案】C
35.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是七艺中的后四艺,将这四艺列入课程确定下来的是( )。
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亚里斯多德
D.昆体良
【答案】A
36.认为人出生以前已经获得了知识,只是在灵魂依附肉体时所有知识都被遗忘了,这是( )。
A.洛克的“白板说”
B.柏拉图的“回忆说”
C.亚里斯多德的“灵魂说”
D.昆体良的“雄辩术”
【答案】B
37.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指的是(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斯多德
D.毕达哥拉斯
【答案】C
38.下面哪一点不是灵魂论的教育意义?( )
A.人的身上有动物性,教育不能违背人的本性
B.人是有理性的,教育应当使人遵从理性的引导
C.发展人的理性,引导人的欲望,关键靠的是智育
D.灵魂论为教育应包括智育、德育、体育三个部分提供了人性论的依据
【答案】C
39.在教育作用方面,强调天性、习惯和理性的共同作用,引出后世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的三者关系论争的人物是( )。
A.亚里斯多德
B.卢梭
C.裴斯泰洛齐
D.柏拉图
【答案】A
40.“美德即知识”是哪位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提出来的?( )
A.亚里斯多德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毕达哥拉斯
【答案】B
41.首次倡导文雅教育的人是( )。
A.亚里斯多德
B.卢梭
C.苏格拉底
D.昆体良
【答案】A
42.教育史上第一个对教育进行年龄分期的是________,他的这种年龄分期的依据是________。( )
A.柏拉图;人的发展的自然规律
B.亚里斯多德;教育适应人的自然发展
C.柏拉图;灵魂论
D.亚里斯多德;灵魂论
【答案】B
43.以下几位思想家,相比之下,其思想与其他三位差别最大的是( )。
A.亚里斯多德
B.洛克
C.培根
D.奥古斯丁
【答案】D
44.古罗马共和后期的教育主要是________,以培养________为最高目标。( )
A.家庭教育;农民
B.私立教育;国家公民
C.国立教育;官吏和顺民
D.私立教育;演说家
【答案】D
45.古罗马加强国家对教育的监督和控制是在哪个时期?( )
A.王政时期
B.共和早期
C.共和晚期
D.帝国时期
【答案】D
46.古罗马帝国时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 )。
A.农民和军人
B.官吏和顺民
C.演说家
D.哲学家
【答案】B
47.堂区学校的性质是( )。
A.古罗马国立修辞学校
B.基督教教会学校
C.中世纪世俗学校
D.培养演说家的雄辩术学校
【答案】B
48.罗马培养雄辩家的学校主要是( )。
A.文法学校
B.初等学校
C.卢达斯
D.修辞学校
【答案】D
49.教会学校逐渐取代世俗学校,开始占据教育统治地位是始于( )。
A.王政时期
B.共和时期
C.帝国时期
D.中世纪早期
【答案】C
50.教育史上首次提出分班教学,引发班级授课制的萌芽的是( )。
A.夸美纽斯
B.柏拉图
C.奥古斯丁
D.昆体良
【答案】D
二、名词解释
1.文士学校[华东师大2003研]
答:文士学校是古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培养文士的学校,较宫廷学校和寺庙学校低级,招收人数较多,对出身限制稍宽,培养能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及计算工作的人,分传授基础知识和定向培养两阶段进行。教学内容为语言、文学、数学、司法知识等,教学方法为机械的抄写背诵、严酷体罚。在古埃及,学童一般5岁开始学习阅读、习作、算术、几何、祈祷文和神话,持续12年,准备做使节或译员的学生需学习巴比伦文,专科学校还学习天文学和医学。
2.苏格拉底“助产术”[四川师大2013研;西南大学2013研;福建师大2013研;北师大2011研;首师大2010研;上海师大2012研]
答:苏格拉底“助产术”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用于引导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得出结论的方法,亦称“知识助产术”“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问答法”。苏格拉底的母亲是助产婆,他以助产术来形象比喻自己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分四个步骤: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讥讽指在就对方的问题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指通过谈话法帮助对方回忆知识,自己得出答案;归纳是通过问答使对方从各种具体的事物中找出事物的共性,形成一般的概念;下定义就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3.斯巴达教育
答:斯巴达教育是古希腊奴隶制国家斯巴达对公民子女所实施的教育。斯巴达以农立国,实行贵族奴隶主寡头专制政体,全民皆兵,以尚武为国家的灵魂。其教育目的是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把斯巴达人子弟养成国家需要的武士。教育内容包括忍耐劳苦训练、军事体育训练、道德教育等。斯巴达儿童属国家所有,男孩出生后即送给长老检查,健全的交给父母代国家抚养,体弱或畸形的弃于山谷或交给奴隶抚养。7岁以前以养护身体为主,稍懂事即讲授英雄故事、希腊神话以培养其爱国敬神思想。男孩满7岁入兵营式的国立教育场接受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教育。教育场生活艰苦,训练严格。教育场绝少文字教育,但重视政治道德的灌输。年满18岁经拷打而不哭叫者可升入埃弗比接受2年正规军事训练,参加军事演习,学习战术和使用武器,还要参加“秘密服役”。年满20岁驻扎边境,开始实战训练。到30岁才获得公民身份,成为现役军人。斯巴达也重视女子教育。妇女在家庭中接受大致相同于男青年的教育,亦学五项竞技、跳舞、唱歌。斯巴达人认为,只有健壮的妇女才能在男子远征时守卫国土,生育健壮的婴儿。斯巴达教育只重视军事体育训练,轻视知识学术,鄙视思考和言辞,生活方式狭隘,除了军事作战,不知其他。这种片面的以国家目的为教育目的的教育实践严重阻碍了斯巴达人的才能发展。同时,斯巴达教育中的国家导向性和实用性、专业性教育的模式代表着世界教育史上一种重要的实践方向。
三、简答题
1.简述古代希腊在教育上的主要成果。[华中师大2004研]
答:古代希腊是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诸岛及小亚细亚西岸一群奴隶制城邦的总称,古代希腊在教育上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包括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两方面。
(1)古代希腊的教育实践
①斯巴达的教育。在斯巴达,教育被当作一项极为重要的国家事业。斯巴达人实行严格的体格检查制度,以保证种族在体质上的“优越性”,培养体格强壮的战士。在7岁以前,公民子女在家中接受母亲的养育;从7岁至18岁,儿童进入国家的教育机构,开始军营生活;18岁至20岁的青年被送到士官团去接受专门的军事训练。在斯巴达,女子也要接受体操和军事训练。
②雅典的教育。雅典的教育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比斯巴达更广泛灵活、丰富,具有多方面性。7岁前,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7岁以后,女孩继续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男孩则开始进入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学习;到13岁左右,公民子弟一方面继续在文法学校或者弦琴学校学习,另一方面则进入体操学校(又称角力学校),接受各种体育训练;年满18岁的青年从国立体育馆毕业后可升入士官团深造;到20岁,青年便被授予有完全政治权利的正式公民称号,并成为国家的正式官吏。
雅典从公元5世纪起,出现了“智者派”的活动,他们周游各地、收费授徒,后又建立了修辞学校、学园和哲学学校等高等学府。
(2)古代希腊的教育理论
①德谟克利特的教育观点。德谟克利特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出了唯物主义的道德观,主张用说服和鼓励的方法进行道德教育,强调要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勤于思考,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②苏格拉底的教育观点。苏格拉底提出了真理的普遍性和道德标准的绝对性的主张,他在认识论上的贡献在于他恢复了知识的普遍品格。他指出教育的目的就是发展人的智慧,使人的道德完善,他对教育的另一贡献是他倡导问答法,他这种“产婆术”的方法成为西方启发式教学法的渊源。
③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系统教育理论的人,重视教育的政治意义和作用,强调早期教育和公共的学前教育,重视女子教育,这都是非常宝贵的教育思想,他的代表作《理想国》成为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里程碑之一。
④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亚里斯多德提出教育要适应自然的思想,强调把体育、德育和智育结合起来,使人得到多方面的和谐发展。他根据人的自然发展顺序,把人从出生到成年(21岁)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并提出了不同阶段不同的教育任务,这对后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
2.试分析雅典教育特点形成的原因。
答:雅典教育特点的形成是与经济、政治、文化科学发展相联系的,其形成的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1)经济上,雅典奴隶制经济比较发达,工商业经济繁荣。雅典是中希腊南部亚狄加的首府,沿袭为国名。境内多山,不适宜农业,只能种植橄榄、葡萄,但矿藏丰富,手工业发达。雅典濒临海岸,多良港,交通方便,不仅与境内各国贸易频繁,而且与北非、西亚也有频繁的贸易往来,是中希腊各城邦与东方联系的前缘地带,至公元前5世纪初成为全希腊最繁荣富强的国家。
(2)政治上,雅典长期实行奴隶主的民主体制,具有浓厚的民主气息。雅典的阶级关系比斯巴达复杂,除了奴隶主和奴隶的长期殊死搏斗外,以手工业者和农民为主体的下层自由民与贵族奴隶主之间的矛盾也极为尖锐。自公元前6世纪初,首席执政官梭伦实行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和下层自由民的政治经济改革后,经过庇西特拉图的僭主政治,特别是克里斯提尼的改革,至公元前6世纪末,胜利地结束了平民反抗的斗争,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制终于在战胜氏族贵族专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3)文化上,繁荣的工商业经济,民主的奴隶主政治,促进了雅典文化科学的发展。公元前5世纪至前4世纪,雅典出现了各种哲学派别、艺术水平很高的雕刻和美术作品,文学、史学也很发达,科学,如天文、算术、几何都得到较快的发展。
3.智者在古希腊教育发展中的贡献是什么?
答:“智者”,又称诡辩家,后期主要是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智者的教育活动在希腊的教育史中起到关键作用,推动了希腊教育的发展。其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
(1)智者云游各地进行讲学,积极参加各城邦政治和文化生活,他们虽没有统一的哲学见解,但却形成了共同的思想特征: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
(2)云游讲学,推动文化传播,促进社会流动;
(3)传播文法、修辞、哲学的内容,扩大了教育内容,西方教育史上沿用长达千年之久的“七艺”中的前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就是由智者首先确定下来的;
(4)智者重视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把道德与政治的知识作为主要教育内容,不仅丰富了教育内容,还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政治家或者统治者的教育。
智者不仅直接促进了希腊教育实践的发展,还推动了希腊教育思想的进一步丰富。他们把教育过程当作一个运用禀赋、进行练习的过程。一方面,他们明确地意识到,教育与政治、道德具有密切的相互联系,教育在国家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另一方面,智者反对道德天赋论,强调道德是人人都可拥有的,道德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联系获得的。
4.评苏格拉底问答法。
答:“苏格拉底法”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通过不断发问,从辩论中弄清问题的独特方法,也称“精神助产术”“产婆术”或“问答法”。
(1)“苏格拉底法”的含义
苏格拉底“助产术”是苏格拉底在进行讲学的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师生之间对话的方法,也被称为“知识助产术”“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问答法”。这一方法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讥讽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词以对,终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即帮助对方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归纳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求“一般”;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2)“苏格拉底法”的评价
①“苏格拉底法”是苏格拉底探讨伦理哲学的研究方法,也是他的教学方法,“苏格拉底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
②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这种对话不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强制性灌输上,而是建立在与学生的共同讨论,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的基础上,是通过不断提问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总结的错误,自然而然地得到正确的结论。这有利于思维的训练和真理的发现,因而,对以后西方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③这种方法只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不是万能的,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和适度范围内作为参照,它有其局限性,如受教育者须有探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教育的对象更适合有一定推理能力的成年人。
5.比较苏格拉底和亚里斯多德关于美德的见解。
答: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亚里斯多德在美德上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具体分析如下:
(1)关于美德的定义
①苏格拉底关于美德的定义。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在他看来,凡是人们能够辨别和认识到好的事情,他就一定会去做,没有明知是善而不为善而反为恶者。善是出于知识,而恶是出于无知。所以,美德即关于善的知识。苏格拉底所说的善,无疑是符合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所谓正义、勇敢、刚毅、节制等品德,并且把知和行等同起来。
②亚里斯多德关于美德的定义。亚里斯多德将美德分为两类:理性美德和伦理美德,后者才是伦理学讨论的对象。伦理美德就是中道,中道在两种过错之间,一方是过度,一方是不及,美德就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亚里斯多德并不将欲望排除在美德之外,欲望、理性的统一,也就是介乎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项,就是美德,美德也包含非理性的环节在自身之内。
(2)关于美德教育的目的
①苏格拉底关于美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美德,使人达到至善,强调知识对道德行为的指导意义,要求把道德行为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特别是要求把知识和美德、知识和德行统一起来。
②亚里斯多德关于美德教育的目的。亚里斯多德认为应该掌握伦理美德,实现欲望、意向、理性的统一,理性的东西和非理性的东西的统一。
(3)关于美德的教育方法
①苏格拉底关于美德的教育方法。苏格拉底从神学唯心论出发,以美德来源于知识为基础,认为神早已把善的知识给予了人的灵魂,所以,知识是先天就有的,它们以一种模糊的状态潜藏于人们的心灵之中,必须通过教育才能使之显露、发展、明确起来,“美德由教育而来”。在教育方法方面,应当通过一系列的启发、引导,把潜藏于别人心灵中的美德知识诱导出来。通过与对方的一问一答,反复诘难,使对方陷于矛盾,怀疑自己原来的知识,积极思考问题,逐步修正错误,寻求正确的答案,得出普遍性的原则和一般性的概念。
②亚里斯多德关于美德的教育方法。亚里斯多德提倡实践,美德既非生来就有,也非与天性无关,自然给了人们接受德性的能力,人们应在实践中获得这些德行,美德在于实践。在实践德行中,亚里斯多德强调动机与效果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6.比较柏拉图的“知识即回忆”和亚里斯多德的“白板说”。
答:柏拉图的“知识即回忆”和亚里斯多德的“白板说”是关于影响儿童个体发展因素的不同观点。二者既有区别,也有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1)二者相同之处
①他们都试图从各自的哲学认识论、政治哲学观等角度出发,来阐述儿童或个体是如何获得知识、形成理性的。
②他们所探讨的都是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总的来看,也就是遗传、环境(教育)因素对于个体成长的影响以及如何产生影响的。
(2)二者的不同之处
柏拉图的“知识即回忆”是一种“内发论”,它认为学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东西,而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其主要内容有:
①从感性的个别的事物中不能得到真知识,只有通过感性事物引起思维,认识共相,才能达到对真理的把握。
②思维、共相与外界无关,存在于人的灵魂内部。
③人在出生以前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降生)后,这些已有的知识被遗忘了,通过接触感性事物,才重新“回忆”起已被遗忘的知识。因此,“认识就是回忆”“一切研究、一切学习只不过是回忆罢了”。
④人生来就分成不同的种类,分别是金质、银质、铜铁质。一个人的天赋将决定他在今后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才德。
亚里斯多德的“白板说”是一种“外铄论”,它确认知识是从外面经过感觉进入意识的,这与柏拉图“知识即回忆”的理论相对立,这是古希腊在认识论上的一个成就。但亚里斯多德这个比喻的合理性是有限的:
①人的灵魂(意识)是不能完全等同的,当感觉印象进入灵魂(意识)时,要经过思维加工,它会引起灵魂性质的变化,而蜡块接受带印的黄金戒指的印记时仍然是原来的蜡块,性质没有发生改变;
②人与外界的关系不是纯粹被动的关系,人本身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是被动的,又是主动的,人的自觉能动性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
柏拉图的“知识即回忆”,强调个体遗传因素对于其后天学习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但是他过分夸大了遗传对个体的影响,甚至认为人一生下来的“金”“银”“铜铁”质会决定他们后天的发展,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因素也只是唤起先天的东西。亚里斯多德的“白板说”则强调后天的环境,特别是教育对于个体发展的重要影响。然而,他认为人一生下来没有任何能力,就像白板一块,过分夸大了后天环境的作用,否认了遗传因素的影响。
7.综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关于理性与欲望的关系。
答: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在关于理性与欲望关系做出了一些具体论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性为根本
三者都强调理性为人的根本,理性在人的思想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理性支配着人的思想发展,支配着人的行动和实践;在具体化理性时,认为人的理性部分是指获得的美德、知识、理念,通过这些的掌握和发展促进人思想的进步,有助于判断善恶、是非,有助于指导人的实践活动。在谈到教育和理性的关系上,三者都认为教育应当传授关于美德、善、理念,帮助理性获得发展,适应人的成长,洞察世间的一切。
(2)欲望为表象
三者都把人的欲望看作是非理性部分,是人的生理上各方面的需求;欲望受理性的制约,节制于理性,欲望并不能够支配人体,却在不同的方面影响人的发展和理性的成长。在苏格拉底看来,饱食、性欲、睡眠、耐冷、耐热和劳动等方面都要实践自制;柏拉图则认为,现象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阴影或摹本,是第二性的;亚里斯多德认为植物灵魂,即人的身体的生理部分,动物灵魂,即人的感觉部分,两者属于人的灵魂的非理性部分。
(3)理性与欲望
三者同时提到了应该用节制来控制欲望,同时应该通过掌握美德、善的理念、学科知识来促进理性的成长。苏格拉底在生活各个方面处处节制自己,做出严格要求,将知识、美德统一起来,求得理性发展;柏拉图主张节制欲望,学习哲学、数学、天文学、物理学、音乐理论,认为这些有助于理性的发展;亚里斯多德认为灵魂的高级部分可以控制低级的部分,人的理性灵魂是人的各方面发展的主宰,教育应当适应人的灵魂的各个部分,促进人的理性的发展。
8.古罗马从共和时期到帝国时期,在教育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其原因是什么?
答:(1)古罗马从共和时期到帝国时期教育上发生的变化
①在教育目的方面,由共和时期培养农民-军人,到帝国时期培养安分守己的公民和唯命是从的官吏,培养目标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②在教育形式方面,由共和时期家族教育、私学教育,到帝国时期国家控制教育,国家非常重视教育,建立了一套为帝国政治、经济服务的教育制度,并加强对教育的控制;
③在教育内容方面,主要有两点:其一,拉丁文取代希腊文占据主导地位;其二,教学形式主义严重、内容空洞。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中,教学与生活相脱离,实用学科减少。高等教育中原有的雄辩术教育不受重视,因为辩才和智慧不是帝国所需的品质;
④在教育的宗教性方面,公元1世纪前后产生的基督教在公元325年被君士坦丁皇帝主持的尼西亚宗教会议宣布定为国教,成了罗马帝国统治人心的工具。教会为了宣传自己的教义并扩大影响,就不断扩大教会学校的数量。此举对罗马的世俗教育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力量,并使罗马世俗教育最终走向衰落。
(2)发生转变的原因
①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地位的需要。当罗马建立起庞大的帝国,成立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体制时,教育上也必然随之发生一些改变,以适应政治的需要,教育上发生的转变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地位。
②统治阶级对外扩张的需要。罗马在共和后期就不断向外扩张,经过长期的军事侵略,成为跨欧、亚、非三洲世界史上最大的奴隶制大帝国。为了统治其庞大的领土,需要教育培养各种官吏统治人才,以便加强对全国的管理。
③统治阶级对内统治的需要。各地区的经济制度政治情况差别很大,民族各异,语言不一,各族人民争取独立和解放的斗争极为激烈。为了有效地统治这个幅员辽阔、情况复杂的帝国,罗马贵族不得不废除共和政治,建立庞大、复杂的行政系统和官僚制度。与之适应的是教育内容更加注重法律的教育,国家加强对教育的控制。
9.试论昆体良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的贡献。
答:昆体良是公元1世纪罗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思想家。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又译《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专门研究教育理论的著作。他的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演说家的教育目的
昆体良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最高道德修养的演说家,一个没有良好德行的人就不可能是一个真正的雄辩家。在昆体良看来,作为一个雄辩家,具有广博的知识与一定的雄辩才能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具有高尚的德行比具有出色的雄辩才能更为重要。
(2)论雄辩家的教育
①昆体良将雄辩家的培养划分为:家庭教育、初级学校、文法学校及雄辩术学校四个阶段。
②昆体良非常重视幼儿教育,幼儿教育可以在德行和知识方面为雄辩家的培养打下初步的基础。他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双语教育问题,希望儿童先学希腊语,然后学拉丁语,最后,两种语言的学习同时并进。
③昆体良主张应尽早让儿童接受学校教育。昆体良认为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学校教育具有以下优点:可以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能给儿童提供多方面的知识;可以养成社会公共生活的习惯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3)提出独特的教学理论
昆体良在总结自己长期的教学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教学原则和方法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昆体良倡导因材施教、十分重视教师的作用、坚决反对体罚等。在他的教学理论中,有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他主张专业教育应建立在广博的普通知识基础上,认为学习和休息应交替进行,防止过度疲劳。教师应善于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向那些不发问的学生提问。他认为提问具有以下好处:测验学生的鉴别能力;防止学生漫不经心,不听课;引导班上的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运用他们的智力,这正是提问的最终目的。
(4)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他对教师的要求有以下几方面:德才兼备,既要教学生基础知识和雄辩术,又要教学生做人;对学生应宽严相济,严肃而不冷酷,和蔼而不纵容;对学生要有耐心,多勉励,少斥责,奖罚要有分寸;懂得教学艺术,教学应简明扼要、明白易懂、深入浅出;因材施教。
10.亚里斯多德依据什么提出了教育的年龄分期?
答:亚里斯多德依据教育适应人的自然(天性)发展的思想,根据人的自然发展顺序提出了教育的年龄分期。其主要内容如下:
(1)亚里斯多德教育适应人的自然(天性)发展的思想。亚里斯多德认为,就像每一种物质都潜藏着发展的可能性一样,人也具有自然所赋予的发展能力的胚芽,要使这种胚芽得到发展,全靠教育。他还认为由于自然已将三种灵魂密切联系,在教育上便应遵循自然,把体育、德育、智育结合起来,使人得到多方面的和谐发展。依照人的发展的自然顺序,躯体发展在先,灵魂发展在后,因此体育应先于智育。
(2)亚里斯多德的教育年龄分期。他根据人的自然发展顺序,把人从出生到成年(21岁)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从出生到7岁;从7岁到青春发育期;从青春发育期到21岁。根据每一个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亚里斯多德都针对性地提出每一阶段教育的不同内容。
第一阶段,儿童要在家里受教育,主要是体育。他指出儿童要由母乳哺育,要逐步锻炼儿童的体格,要指导儿童做游戏,对儿童讲故事,故事的内容要精选。
第二阶段,应把儿童送入国家办的学校学习,学习的内容有体育、音乐、绘画、读、写、算。他认为体育应先于智育,在进行体育、美育和智育的过程中进行德育。在教学方法上,他强调习惯与活动的作用。
第三阶段,教育以智育为主,主要任务是发展青年的理性灵魂,学科范围更加广泛,还包括文法、文学、诗歌、修辞、伦理学与政治学,21岁以上的青年可能还要研究物理学、生物学、哲学等。
总之,亚里斯多德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年龄分期的教育家,他的关于教育要适应自然的思想、和谐发展的思想以及教育应与人的心理特点适应的思想,对后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思想有很大的影响,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论述题
1.试比较古代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体制。[华东师大2000研]
答:在众多希腊城邦中,斯巴达和雅典最具代表性,它们先后称雄于希腊世界,在希腊历史上占有中心地位。二者的教育体制既有共同之处,又各具特色。
(1)古代斯巴达和雅典教育体制的共同之处
①教育体制都为奴隶主阶级服务。古代斯巴达和雅典都属于奴隶制城邦,因此二者的教育体制都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在这两个国家中,教育都是奴隶贵族的特权,并为奴隶主所垄断和控制。在古代斯巴达和雅典,平民和奴隶的子弟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具有强烈的等级性,二者的教育目的都是为了培养维护奴隶主统治的人才。
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把奴隶主贵族子弟培养、训练成为体格强壮,受过严酷的军事体育锻炼的武士,以维护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和平民的统治,同时参加对外掠夺战争或防御战争,雅典的教育目的也强调把奴隶主子弟训练成身强力壮的武士,以维护城邦的利益。
②教育体制都重视体育和军事训练。奴隶制城邦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因此斯巴达和雅典都非常重视体育训练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斯巴达和雅典都实行严格的出身体检制度。
在斯巴达,男童被送到国家教育场所去接受军事体育训练,直到18岁为止。斯巴达国家教育机构的生活制度非常严格残酷,女子通常要和男子接受同样的军事体育训练。雅典的对儿童的体育训练也非常重视,儿童在13岁时被送入体操学校学习,接受各种体育训练,包括游泳、舞蹈、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投标枪等内容。
③教育体制都比较系统完善。斯巴达和雅典都有一套比较系统完善的教育体制,对儿童不同年龄阶段所受的教育有比较严格的规定。
斯巴达和雅典的公民子弟在7岁之前在家接受教育,7岁之后男孩进入学校学习。在斯巴达,男孩从7岁至18岁,都在国家的教育机构中接受军营生活;从18岁起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即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训练;年满20岁的公民子弟开始接受实战训练;到30岁,正式获得公民资格。
在雅典,男孩在7岁至13岁进入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学习;到13岁左右,公民子弟一方面继续在文法学校或弦琴学校学习,另一方面则进入体操学校接受各种体育训练;从18岁至20岁,青年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教育;到20岁,经过一定的仪式,被授予公民称号。
(2)古代斯巴达和雅典教育体制的不同之处
①政府对教育的态度不同。斯巴达采取严格的集权领导,把儿童视为国有,强调全部教育都由奴隶主国家负责组织、管理,斯巴达的教育完全由国家控制。政府官员及社会成年人对青少年履行监管的义务,青少年必须服从,因此,在任何适当的时间和地方,对犯了错误的孩子都是有人警告和责罚的。斯巴达的教育开支完全由国家负担,青少年免费接受教育。
雅典也高度重视教育,对教育采取比较放任政策。雅典人认为,要培养公民在履行公共义务时所应具有的理智、聪慧和公正等品质,这是要由国家来规定的。但是,在如何安排个人的闲暇时间以及勇敢、强壮等品质的培养上,则不能完全依靠由国家控制的教育。因此,雅典盛行私人办学,而且国家只负责16至20岁青年的教育。雅典把教育子女视为家庭的重要职责,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学校,并交纳学费,都是家长应尽的职责。
②培养目标不同。斯巴达统治者对内施行暴政,对外则实行防御、侵略政策,斯巴达人对平民和奴隶的压迫和统治非常残酷,奴隶和平民经常进行反抗、暴动。因此,斯巴达人经常处于军事戒备状态,这种社会政治状况和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状况,决定了斯巴达教育培养目标是以训练勇敢善战的士兵为重任,女子也不例外。
雅典的手工业和商业十分繁荣,而且文化、科学和艺术也很发达,它实行的是奴隶主的民主共和政体。这种经济、文化和政治现状使雅典教育的培养目标比斯巴达有更丰富的内容,雅典为使奴隶主子弟有条件参加政治和经济活动,跻身政界和经营贸易,则竭力培养其成为身强力壮、品德优良、多才善辩而且有文化修养的和谐发展的人,即公民。
③教育机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不同。在教育机构方面,斯巴达为锻炼战士,为国家的7至18岁的男子设立兵营式的教练所,为18岁以上的男子设立青年士官团,借军事编制,进行尚武教育。雅典则由私人设置多种类型的学校,如体操学校、音乐学校、文法学校、修辞学校,以及哲学家的学园等。程度不齐,流派甚众,任人选择就学,政府不求整齐划一。
在教育内容方面,斯巴达的教练所和士官团以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为主,雅典则在体育习武之外,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修辞学校和哲学家的学园则提倡水平较高的理论科目的讲授和争辩。在教育方法方面,斯巴达强调要服从师训,刻苦训练;雅典则对启发诱导比较重视。
2.试析“白板说”的产生、基本观点及对教育的影响。[北师大2005研]
答:(1)“白板说”的产生
“白板说”最早是由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斯多德在论述感觉和感觉对象之间的关系时提出来的。亚里斯多德在说明自己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时指出,理智没有什么东西不是先已在感觉中的。他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明感觉与感觉对象的关系,感觉只是采纳被感觉的东西的形式而不要它的质料,在感觉里面只有形式达到我们而没有质料,“正如蜡块只把带印的金戒指的印记接纳到自己身上,而不取黄金本身,而只纯粹取其形式”。
后世的哲学家、教育家往往引用亚里斯多德关于蜡块和白板的比喻,来论证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巨大作用,其中非常著名的一位就是英国近代教育家洛克。
(2)“白板说”的基本观点
亚里斯多德在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阐述“白板说”的观点,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即“正如蜡块只把带印的金戒指的印记接纳到自己身上,而不取黄金本身,而只纯粹取其形式。”他又指出人的灵魂(意识)正如一本什么也没有写上的书,或什么也没有写上的一张白纸,一块白板,它能接受对象的知识。
洛克认为人出生后心灵如同一块白板,没有任何标记和观念,人的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后天得来的,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根本没有什么天赋原则。他进而提出天赋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他指出人的发展是由教育决定的,而不是由先天的遗传决定的,认为教育不仅决定着个人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幸福与繁荣,洛克高度评价了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巨大作用。
洛克认为人的一切知识最后都是导源于经验的,这表明了他是主张经验主义的认识论的。但他同时又提出观念有两个来源:一类来自感觉,另一类来自反省。并且指出五官的感觉只能了解物体的部分性质,而内心的“自我反省”则可以使人了解复杂的概念。这说明他的“白板说”又是一种不彻底的经验主义认识论。
(3)“白板说”对教育的影响
①亚里斯多德“白板说”的影响
亚里斯多德的“白板说”确认知识是从外面经过感觉进入意识的,这与柏拉图知识即回忆的理论相对立,这是古希腊在认识论上的一个成就。但亚里斯多德这个比喻的合理性是有限的:首先,人的灵魂(意识)是不能完全等同的,当感觉印象进入灵魂(意识)时,要经过思维加工,它会引起灵魂性质的变化,而蜡块接受带印的黄金戒指的印记时仍然是原来的蜡块,性质没有发生改变;其次,人与外界的关系不是纯粹被动的关系,人本身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是被动的,又是主动的,人的自觉能动性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
②洛克“白板说”的影响
洛克著名的实科教育和绅士教育中都深刻渗透着他“白板说”的思想,洛克在“白板说”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重视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并形成了非常系统又行之有效的关于绅士教育的论述。在绅士教育中,洛克主张对儿童进行德、体、智三方面的教育,使之全面和谐地发展,为此他安排了大量的课程内容,并突出了实用知识的地位。他详细论述了各种教学方法,其中不少观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对今天仍有重大的启发意义。“白板说”无论是在明确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方面,还是在教育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影响,有着巨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