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简答题
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提出了什么理论?
答: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提出的理论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其具体内容如下:
(1)原始的教育活动使社会成员适应群体社会生活和群体生产活动,这种教育活动是在原始人群中,在生活实践过程中进行的。通过这种活动向年轻一代传授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经验,使他们身心获得发展,成长为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社会成员。
(2)教育内容与原始社会生活需要是相应的,社会生活需要成员学习的知识经验,都是与教育有关的内容,教育不仅是社会一切实践活动的需要,而且也是人类自身生产的需要。
(3)人类参与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经验、知识技能、生活规范等,并不是先天的,而是经过后天学习的,人类的生存发展不仅有物质的需要,而且还有精神需要。
总之,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教育的发生主要是依据当时当地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教育是帮助人改造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是社会所需要的劳动领域之一。
2.简述氏族公社时期教育的特点。
答:氏族公社阶段教育的特点如下:
(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氏族公社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公社成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和集体生产劳动的需要,为了身心发展的需要而接受教育训练,集体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人人都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2)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原始社会所积累的经验知识虽有限,但所学习的知识经验还是多方面的,不仅要学习制造生产工具的经验,还要学习公共生活的规范,接受原始的艺术教育和原始的宗教教育,这些是参加氏族社会生活所不可少的。
(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教育活动与社会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生活教育。教育是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
(4)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有声语言作为氏族成员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成为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凡是生产、生活经验的传授,公共生活规范的培养,都是利用口耳相传,并结合实际动作的示范和模仿,当时还没有比言传身教更为有效的教育手段。
(5)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由于男女生理、体质的差异,故有男女分工,所从事的社会劳动有不同,所接受的教育也有区别。男的劳动侧重于狩猎、农耕、放牧;女的劳动侧重于采集、种植、家务、纺织。男女分别劳动,为适应这种需要,也分别进行教育。
(6)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由于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多数的教育活动是分散进行的,随时随地开展教育性活动。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长者为师,对年青人进行知识经验的传授,但他们还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
到了氏族公社的末期,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教育也发生重要的变化,出现了学校萌芽,旧的特点趋于消失,新的特点正在产生,原始社会的教育,不可避免地在向阶级社会的阶级性教育方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