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19小时高清视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3 配套考研真题解析

一、配套考研真题

1.宣传(概念题,复旦大学2016年研;华东师大2016年研;华南理工2015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中南财大2007年研;南开大学2005年研)

2.舆论(概念题,南京师大2017年研;华东师大2017年研;厦门大学2016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5年研;华中师大2014年研;华南理工2013年研;中南财大2010年研;华中农大2009年研)

3.为什么说信息概念的引入引起了中国新闻界的一场革命?(简答题,南开大学2010年研)

4.简述新闻与舆论的关系。(简答题,复旦大学2017年研;武大2015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5.简述新闻媒介与舆论的关系。(简答题,西南大学2017年研;复旦大学2007年研)

相关试题:

(1)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河北大学2011年研)

(2)结合实际论述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的关系。(论述题,西安交大2007年研)

6.请结合实际分析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进行舆论引导的新要求。(论述题,上海财大2009年研)

7.结合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实践的现状,试述如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论述题,中南财大2008年研)

8.“新闻宣传”和“新闻舆论”的联系和区别。(论述题,人大2017年研)

二、配套考研真题解析

1.宣传(概念题,复旦大学2016年研;华东师大2016年研;华南理工2015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中南财大2007年研;南开大学2005年研)

答:宣传是指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宣传作为一个传播过程,共由七个环节组成:宣传者——谁来宣传(who);被宣传者——向谁作宣传(whom);宣传内容——宣传什么(what);宣传场合——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什么样的地方作宣传(where);宣传时机——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时机作宣传(when);宣传动机——为什么要宣传、要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目的(why);宣传方法——怎样宣传(how)。上述七个环节,总称6W1H。这七个环节也就是决定宣传效益的七个因素。

2.舆论(概念题,南京师大2017年研;华东师大2017年研;厦门大学2016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5年研;华中师大2014年研;华南理工2013年研;厦门大学2011年研;中南财大2010年研)

答: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作为公众意见(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许多独有的个性。具体表现在: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评价性。舆论的主要功能是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服务于既定的公众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它是社会控制的有力形式之一。

3.为什么说信息概念的引入引起了中国新闻界的一场革命?(简答题,南开大学2010年研)

答:信息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中国新闻界的。随着新闻工作者对信息理解的不断深化,引起中国新闻界从新闻观念、新闻媒介结构到新闻业务的一系列显著变化。信息概念向新闻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

(1)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总习惯地把宣传当作新闻媒介主要的,或者首要的,甚至唯一功能。如今,中国新闻界达到一个基本共识:社会需要新闻媒介,首先就因为它们能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一切宣传都必须建立在提供信息的基础上,因为信息是人们任何行为的先决条件。

(2)新闻必须致力于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

新闻要回答人们所关心、所渴望了解的情况,每一条新闻至少不应该使读者产生新的疑惑。如果新闻不能提供足够的事实来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而是首先考虑如何教育读者,向读者灌输某一种思想,那么,不但新闻失败,宣传也失败。

(3)信息对新闻业务提出的新要求

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报道。信息的时效性要求我们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事前有预测报道,事件发生后有动态报道和追踪报道,事后有反馈总结报道”这样分阶段的连续报道。

加强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是依据信息可以扩缩的特点,对信息进行深加工,即抓住一个社会现象,穷根溯源,一层一层地开掘下去,直到找出事情发生的直接原因或根本原因。

加强新闻的综合评述。这是信息的组合性特点在新闻报道中的具体运用。要求作者把一个事情相关的各个方面加以综合,从而显示事情的社会影响,揭示其发展趋势。

加强全方位报道。这是运用信息使用的多角度特点,对新闻做多侧面、多角度的报道。全方位报道又称“全息”报道。对于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既从微观上看,又从宏观上看;既作纵向比较,又作横向比较;既从积极方面看,又从消极方面看;既立足于当前,又放眼于未来。

所以说信息概念的引入引起了中国新闻界的一场革命。

4.简述新闻与舆论的关系。(复旦大学2017年研;武大2015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答:新闻是指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1)新闻与舆论是有区别的,新闻不等于舆论。它们的区别如下:

定义不同。新闻是新近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事实;舆论是公众的意见。

传播特点不同。新闻传播是有组织的,是自为的;舆论传播具有无序性,是自发的。

主体不同。新闻可以反映媒体或者记者的见解,是媒体倾向的反映;舆论必须具有群众性,是大多数人的看法。

(2)新闻媒介与舆论之间建立起一种天然的、密切的关系。

在舆论从产生到形成并作用于社会的每个环节中,几乎都能看到新闻媒介的影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新闻反映并代表舆论。新闻媒介履行的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大众传播,舆论形成的自始至终,都少不了新闻媒介这条最公开的渠道。在现代社会中,新闻媒介逐步从单纯的表达渠道变成为公众代言人,成为“广泛的、无名的社会舆论的工具”。它既是舆论的载体,又是舆论主体(公众)的影子。

新闻引发舆论。舆论要形成,必须要有意见指向特定公共事务,即公众必须首先了解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物的信息,而公众接收的信息主要来自新闻媒介。新闻媒介设置的议题常常衍生为舆论的源头—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这是新闻媒介长期潜在的作用,也是影响舆论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新闻引导舆论。这种引导的主要体现: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

总之,新闻媒介与舆论紧密相关,它反映、代表舆论,引发舆论,必要时主动引导舆论的方向。

5.简述新闻媒介与舆论的关系。(简答题,西南大学2017年研;复旦大学2007年研)

相关试题:

(1)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河北大学2011年研)

(2)结合实际论述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的关系。(论述题,西安交大2007年研)

答:现代社会中,新闻媒介与舆论之间建立起一种天然的、密切的关系。新闻媒介凭借其自身的特性,不时介入到舆论产生和作用的各个环节中。这种介入,构成了它与舆论的千丝万缕的关联,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反映并代表舆论

分散的个人意见要公开表达、参与大范围的社会讨论,最终形成的一致意见也要公开表达才能作用于社会,成为具有实际意义的公众意见。公开表达对于舆论既是必要条件又是最后形成的标志,而公开表达又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新闻媒介履行的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大众传播,对社会全面开放,其传播涵盖范围之广、公开性程度之高,都是其他传播渠道所难以比拟的。同时,它的传播又是持续、大规模的运作。

(2)引发舆论

舆论要形成,必须要有意见指向——特定公共事务,即公众必须首先了解、认识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务的信息,才有可能发表意见。实际生活中,人们所接受的来自外界的重要信息主要来自新闻媒介,甚至可以认为:人们对外界信息重要程度的判定也主要依据新闻媒介判定的顺序。

(3)引导舆论

新闻媒介的主要功能在于向社会公众提供大量准确、及时的信息,供人们了解外界变化,引为决策参考和行动依据。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媒介在舆论形成中只是个材料供应者和意见反映者,也不仅是个问题设置者,事实上,现代新闻媒介很多情况下已上升为舆论的积极引导者。这种引导主要体现在两点:

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

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

由上述三个方面可以发现:新闻媒介的确与舆论紧密相关,它反映、代表舆论,引发舆论,必要时主动引导舆论的方向。这就提醒我们,在认识舆论强大社会功能的同时更要明确新闻媒介在其间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导向作用。要善于正确利用这种作用,为营造良好、健康的舆论环境,充分发挥公众舆论的积极正面的作用奠定基础。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社会变迁的当代中国,这一点显得更加紧迫和重要

6.请结合实际分析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进行舆论引导的新要求。(论述题,上海财大2009年研)

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趋势、新特点。在新的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传统媒体进行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1)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充满活力,既是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经济社会结构变动不断加速、各种利益关系愈益复杂的情况下,如何激发各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创造活力,使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积极营造让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的良好环境和氛围,通过激发活力、提高效率来进一步促进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也是舆论引导工作必须承担的责任。

(2)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

稳定、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稳定,就没有社会和谐;唯有发展,才能保稳定、促和谐。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内部不同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矛盾凸显,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协调的问题突出,影响社会稳定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如何正确反映和妥善处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引导群众正确看待利益调整,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如何全面准确地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化解我国社会发展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是舆论引导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3)运用道德手段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如何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营造诚信友爱的良好舆论氛围,强化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为社会形成良好的秩序和风尚提供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是舆论引导工作面临的紧迫任务。

(4)驾驭复杂局面,应对重大突发性事件

近年来,新闻媒体报道重大的突发性事件日渐增多。这类事件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具有广泛的关注度和强烈的震撼力,有的报道敏感、复杂,直接影响社会安定。事实证明,广大群众在突发性事件面前,对主流新闻媒体的权威资讯有着特殊的依赖,引导的结果往往影响着事件处理的效果。如何健全重大突发性事件新闻报道的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应对突发性事件的新闻策划与报道能力,积极稳妥地引导社会舆论,缓解重大突发性事件给社会带来的强烈冲击,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切实维护社会安定,需要新闻媒体不断增强判断复杂局势、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7.结合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实践的现状,试述如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论述题,中南财大2008年研)

答:我国正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从一个封闭的、传统的农业社会向一个开放的、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转型,着力于建设和谐社会。在此期间,舆论是相当重要的社会基础和作用力量,它对新的社会利益整合至关重要。成功的改革需要成熟的公众舆论提供有力的社会支持,造就一个积极的、有利于社会进步的舆论环境。而这一切有赖于成熟的新闻媒介的正确引导。新闻媒介正确引导舆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供真实、充分的信息,避免造成舆论误区和社会心理震荡

信息是意见构建的基础,正确的意见首先依赖于信息的真实和完整,这就要求媒介提供信息要准确、充分,使公众能全面地认识事物,避免认识的片面性,以及由此产生出的情绪化、躁动化。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受利益驱动往往容易急功近利,媒介提供信息要特别注意冷静、客观、准确和全面,否则极易发生误导,造成不必要的社会心理震动。

例如,我国新闻媒介曾一度大量报道社会先富阶层的豪华生活。虽然这些先富阶层是社会改革的必然产物,但媒介集中报道、刻意渲染其富裕程度,却不同程度地回避这些人的致富手段和致富过程的艰辛,信息不充分,反映问题就不全面,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人们对社会不平等程度的猜度和想象,造成了心理失衡,这对改革进程是十分不利的。

(2)注意对新闻信息的过滤、综合和解析工作,为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平衡,寻求共同支点

新闻媒介在宣传解释政策、报道政策贯彻执行时,要尤其注重有关信息的过滤、整理和解析,特别是对政策信息意义解释要充分、深入,帮助不同利益群体正确把握政策,明确自己的处境和利弊得失,采取适当的决策和行动。要让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人们明确地方、局部利益和全国、全局利益的关系,明确群体、团体利益和人民全体利益的关系,明确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尽可能异中求同,在分化中求取共同利益,平衡不同利益主体的心理需求,为其建立适当的利益表达渠道。这样才能有利于社会的群体整合。

例如,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期关于中国加入关贸总协定的报道中,就很注意解释不同产业面临的利益处境: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言可能获利最多;对IT产业、通讯产品等高科技产业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对于农业而言,可能造成粮食进口增加,但不会大规模影响农民收入……这种深入而平衡的报道和分析,能使人们明白利益得失,做好心理准备,避免突如其来的变化可能带来的失衡,对于社会协调是有利的。

(3)要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弘扬正气,协助树立正确的主流价值观

一个社会的维系发展有赖于一个多数成员共同信仰的价值体系作为是非判断标准,即需要一个主流价值观。新闻媒介在舆论导向上就要注意协助树立并弘扬这种主流价值观,弘扬社会的正气。媒介在日常报道和评论中,在大是大非面前要立场鲜明、坚定,维护、宣扬社会的主流价值倾向,如对于见义勇为行为的褒奖,对于贪污腐化、堕落行为的指斥等。

(4)注意贴近群众,发现并协助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沟通情况

要善于发现问题,促进政府解决问题,维护公众切身利益,并疏导群众中的负面情绪,为改革造就稳定、向上的舆论环境。例如,1995年11月中央电视台推出《生猪私屠滥宰贻害无穷》的连续报道,反映黑龙江哈尔滨市群众因吃病死猪肉患病甚至致死的严重问题,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要求各地本着为人民负责的精神探索中国的生猪屠宰管理办法和机制,在全国引发了一系列的整改行动,有关媒体也及时给予了报道。

不过,在强调舆论引导的同时,也要清醒地意识到:新闻媒介在舆论形成中,导向作用明显并且力度很大,但它并不是万能的。媒介引导只有深入地、牢牢地植根于反映民意,了解民众需求基础上,才有可能收到实效。以为媒介在舆论引导中无所不能,甚至可以随心所欲“制造舆论”、大哄大起、人为炒作,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成熟的舆论有赖于良好的舆论环境,好的舆论环境又需要成熟的媒介提供正确的引导,中国新闻媒介处在新的历史时期,任重而道远。

8.“新闻宣传”和“新闻舆论”的联系和区别。(论述题,人大2017年研)

答:(1)“新闻宣传”和“新闻舆论”

“新闻宣传”

宣传是指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其特点是:宣传的本质是劝服;形式上总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向特定的多数人传播观点,以单向传播为主等。“新闻宣传”是指以新闻的形式进行宣传性报道或者开展宣传活动,本质是宣传。

“新闻舆论”

舆论是公众对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新闻舆论”是指新闻引发的舆论,是公众对于某个新闻产生的一致性意见。

(2)两者的联系

新闻媒介既是“新闻宣传”的工具,也是“新闻舆论”的工具。“新闻宣传”和“新闻舆论”都依托新闻媒介产生,都是新闻媒介造成的一种传播现象。“新闻宣传”以新闻的形式出现,成为新闻的组成部分;“新闻舆论”是新闻传播后的影响和效果,基于新闻媒介才得以发生。

“新闻宣传”引发“新闻舆论”:

a.舆论形成的前提是“必须要有意见指向——特定的公共事务”,而人们对这一事务重要信息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媒体。公众对于外界信息重要程度的判断也主要依据新闻媒介判定的顺序。

b.新闻媒介设置的议题常常衍生为舆论源头,以及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这是媒体长期潜在地影响、作用于舆论的重要手段之一。

c.“新闻宣传”往往以新闻的形式出现,影响人们对信息的了解和重要性的感知,有的继而成为舆论的源头。

“新闻宣传”引导“新闻舆论”:

a.“新闻宣传”以新闻的形式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知,引导舆论。信息是舆论及公众意识形成的基础,公众在形成意见态度过程中实际上受到“新闻宣传”的制约。

b.“新闻宣传”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比如采用直接的评论表达立场、观点,引导舆论。面向大众的传播媒介很容易使自身的宣传立场成为“主流意见”,从而使公众视其为多数意见而遵从附合。

总之,新闻媒介强大的宣传作用是通过反映、影响、引导社会舆论来实施的。新闻事业的宣传通过社会舆论获取力量,又通过宣传来形成新的社会舆论,从而来影响、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3)两者的区别

“新闻宣传”是有组织、有目的的新闻传播活动,是可控的。“新闻舆论”是新闻传播活动造成的影响,是无序的、自发形成的意见。

“新闻宣传”代表的是特定利益个人和组织的立场和倾向,为宣传者服务,受众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新闻舆论”必须具有群众性,通过人们对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论辩、辩驳乃至争论,即众多个体意见的充分互动,最终达到某种为一般人普遍赞同、且能在心理上产生共鸣的一致性意见。

“新闻宣传”是单向传播、线性传播。“新闻舆论”是多向传播,且传播过程和影响过程复杂,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为一体,常常产生沉默的螺旋、第三人效果等传播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