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小说(一)

3.1 复习笔记

一、“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

1.小说界革命

中国的小说历来被视为“小道”,不能与诗文同登文学大雅之堂。1902年梁启超发起“小说界革命”,为把小说与维新革命相联系,竭力强调小说的启迪民智的社会功能,认为小说是“文学之最上乘”,“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2.“林译小说”与“周译小说”

西洋小说的引入,对中国小说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有明显的推动力。“林译小说”因其对世界小说的大量输入而引发读者对中国小说正宗位置的首肯。“周译小说”以周树人(鲁迅)、周作人兄弟合译的《域外小说集》为代表,直译日俄与其他弱小民族的小说,影响到了“五四”小说的内容、形式以至风格。

3.“五四”小说

“五四”文学革命给小说的现代化带来契机。这是一次广泛的思想文化启蒙大潮,它对小说的推动力是相当深刻的。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是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期的《狂人日记》。1919年,他的《孔乙己》《药》等名著也相继问世。“五四”小说就此拉开了序幕。

【名师点拨】需认识到“五四”时期小说转型的原因有很多,除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外,还包括新读者与新作者群体的形成、白话文的推广以及西洋小说的影响等。

二、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

1.“问题小说”

(1)开端

1919年初,新潮社创办了《新潮》杂志,提倡新文化,鼓吹文学革命。其成员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苦痛》、俞平伯的《花匠》、叶圣陶的《这也是一个人?》等,显露了“问题小说”的端倪。到1919年下半年,女作家冰心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斯人独憔悴》等,正式开创了“问题小说”的风气。到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公开倡导文学“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更将“问题小说”的创作引向高潮,形成一股小说“题材热”。“问题小说”主要作者有冰心、王统照、庐隐、许地山等。

(2)形成原因

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本身,闪出思想解放的理性之光,它造就了“思考的一代”。

问题小说的出现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作品的直接刺激。1918年《新青年》的“易卜生专号”使这位挪威作家的社会问题剧风行一时,这对“问题小说”是一个推动。

(3)代表作家

冰心

代表作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超人》等。她的文字清新、细腻,没有强烈的叛逆色彩和震撼人的艺术力量,但探索有度,可称女性作家中的“婉约派”。到了1930年代,其创作的小说开始注意社会上人的矛盾,与“问题小说”的时代告别。

王统照

王统照的“问题小说”更突出“爱”与“美”的观点,探讨人生的“烦闷与混扰”。这一方面是“五四”前后流行的“美育”思想的艺术放大,一方面也是他个人感情世界真切体验的尽情泄露。王统照擅长运用象征手法,与故事的写实性掺杂并存。其代表作有《沉思》《微笑》《湖畔儿语》《沉船》《生与死的一行列》等。同时王统照还是中国现代中长篇小说的最初的实践者。

(4)缺陷

“问题小说”的题材局限于小知识分子的生活圈,大部分作品从一般的社会命题出发,结合了一点生活经验,真正从刻骨的生命体验入手,用力开掘的作品尚不多。所以,存在概念化、简单化的毛病。

【名师点拨】“问题小说”并非流派,而是一种创作风潮,它贴近青年所关注的人生现实问题,但题材和视野较为狭窄,有概念化倾向的问题。此外,对“问题小说”得失的理解,可以通过分析冰心的《超人》来进行,这是一部比较典型的“问题小说”。

2.人生派写实小说

(1)由“问题小说”转向写实的叶圣陶

“问题小说”的流行时间不长,但它却是典型的“五四”启蒙时代的产物。“问题小说”风潮过去后,很多作家都转向写实,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叶圣陶(叶绍钧)。他从“问题小说”起步,后来转向刻写学校知识分子和市镇小市民的精神历程,并以冷静批判的立场,着重揭露小市民的精神病态,代表作品为《潘先生在难中》。

(2)乡土小说作家群

“乡土小说”的含义

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指出:“……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的人们,无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乡土小说”主要是指这类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其突出特色是回忆、乡愁、风土和写实。

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

鲁迅是现代乡土小说开风气的大师,他的《孔乙己》《风波》《故乡》等都出现得早,给后来的乡土作家建立了规范。只是由于鲁迅作品的思想、艺术高深完美,已远远超出一般的“乡土小说”的范畴,因此通常不把鲁迅归于乡土派的行列。乡土小说作家群的主要代表作家和作品有:

a.王鲁彦

以《柚子》为代表的作品,于暴露社会黑暗之中充满了呼之欲出的荒诞感和沉重的幽默情绪。《菊英的出嫁》是实写“冥婚”的,细密的场面和人物描写,显示了古老中国农业社会落后于时代的蹒跚步伐,而这种奇特的封建陋习叙述得越是具体可见,就越发使人对这落后性深感震惊。王鲁彦此类作品提供了小说典型环境描写的新范式,也使早期乡土小说获得了民俗学的价值。

b.彭家煌

彭家煌的创作时间不长,却留下不少表现湖南闭塞农村士绅与乡民之间所发生的各种活剧的作品。《怂恿》比较圆熟,是一种讽刺性的小说,喜剧人物的线条准确,动作紧张,场面调度有方,茅盾称这篇《怂恿》为“那时期最好的农民小说之一”。其他代表作有《活鬼》《隔壁人家》《我们的犯罪》等。他将乡村讽刺体小说提到较高的水平,为沙汀等积累了很有价值的艺术经验。彭家煌的小说“比20年代一般乡土作家的更为活泼风趣,也更加深刻成熟”。

c.台静农

曾被鲁迅称“能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他的作品民间性特别强,十之八九以其故乡安徽的人事为材料,描写宗法制度对乡村底层的精神统治,生生死死,尤为突出。代表作品有《拜堂》《地之子》《烛焰》《蚯蚓们》《负伤者》《天二哥》。出身未名社、与鲁迅关系密切的台静农,似乎专注地师承了“安特莱夫式的阴冷”,把中国乡间的恐怖和盘托出。

d.许钦文

许钦文是受鲁迅影响较早的语丝社作家,《故乡》集子是其乡土小说的代表。他的小说在冷静白描的基础上能抓住人物心理的苗头,甚至开始处理精神分析题材,但文字的平铺直叙限制他取得更高的成就。

e.蹇先艾

蹇先艾的《水葬》被鲁迅选中编入“新文学大系”,是最能代表他的贵州乡土题材特色的作品。到1930年代,作者继续挖掘这类奇特的地方性故事并增加它们的深广度,创作了《在贵州道上》《盐巴客》等名篇。

f.许杰

许杰的《惨雾》《赌徒吉顺》等表现了农村社会经济迅速半殖民地化所带来的农民心理、道德观念的变迁,从而塑造了与鲁迅作品中封建宗法社会的“老中国儿女”不同的新的典型性格。《赌徒吉顺》《出嫁的前夜》也写出了乡村的卖妻现象。

乡土小说的艺术特色

a.乡土小说拓宽了新文学的反封建题材,由对知识青年的描写扩展到对民众(主要是农民)的描写,使新文学和社会生活土壤的联结更紧密,从而给当时的文坛带来清新的泥土气息。

b.乡土小说发展了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关注社会和民众,加强场面、人物的细节描写,小说的重心由情绪、情节的展示转向以人物为中心的刻画。

c.乡土作家都是崭露头角的年轻人,一般还缺少把握农村复杂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眼光,还未能像鲁迅那样深邃,往往单纯地描绘落后愚昧的农村生活图景,总体的艺术质量尚属稚拙阶段。

【名师点拨】乡土小说作家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需对这一群体的代表作家和作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要深刻理解这一群体出现的文学史背景。

三、“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

1.概述

创造社的主要成员在日本留学期间,较多地接受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同时又吸收了1921~1926年间正风靡日本的“私小说”的创作特点和现代主义小说的手法,加以创造性的发展,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减弱对外部事件的描写,而侧重于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的灵与肉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作为向一切旧道德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代表作家有郁达夫、陶晶孙等人。

2.郁达夫

(1)代表作品

《沉沦》小说集、《茑萝行》《青烟》《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过去》《迷羊》《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茫茫夜》《采石矶》等。1920年代后期写的《过去》开始摆脱自叙传模式,周作人称赞这篇小说“描写女性,很有独到的地方”。到了1930年代后,他还写了《迷羊》《迟桂花》等一些成熟的作品。

(2)写作特色

小说不追求曲折的情节和周致的构思,却努力写出自己个人的情绪流动和心理的变化。用直抒胸臆表现自我主人公所经历的日常生活情景,于事件的叙述中做坦率的自我解剖,甚至是用长篇独白的形式去直接拨动读者的心弦。

用抒情的方式塑造出了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即“零余者”。他们是“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遭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往往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小说在艺术表现上显示出特有的感伤美、病态美。作者竭力抒发主人公的苦闷情怀,及由此而生的颓废和变态的心理言行,从中揭示出一种“时代病”,这在“五四”运动高潮过去之后是相当有代表性的。

受西方人道主义特别是卢梭的“返归自然”,及日本“私小说”里“颂欲”思想的影响,注意人的情欲在表达人的内在世界时的重要性,试图用新的眼光,去剖析人的生命和性格中包孕的情欲问题。

小说富于情绪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来源于其忧郁的文学气质。他主要是受近代欧洲浪漫主义的深刻影响,也接受世纪末艺术思潮的果实,同时具有放浪形骸的中国名士气度和现代的自由民主精神。

【名师点拨】对于郁达夫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必过分讲求其情节与语言是否完整,而是应着重去感受他独特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小说中有关病态性欲的描写。

3.创造社后起作家及作品

倪贻德的短篇《玄武湖之秋》和中篇《残夜》;陶晶孙的《音乐会小曲》《木犀》;周全平的《梦里的微笑》;叶灵凤的《女娲氏之遗孽》;滕固的《壁画》《银杏之果》;被郁达夫称为自己创作风格的“直系的传代者”的王以仁的《孤雁》等。

4.庐隐与淦女士

以写个人心路著称,而与创造社和郁达夫均不构成承传关系的两位“五四”女性作家是庐隐和淦女士。

(1)庐隐

庐隐及其创作

庐隐是文学研究会的骨干,与冰心齐名。庐隐的《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用哀伤的笔调叙写“五四”一代青年复杂的感情世界,尤其表现一代青年女性追求民主解放和爱情幸福最后却只能尝到苦果的实际情景。《海滨故人》标示她转向郁达夫式的自叙传体的写作,加上女性作家纤微细腻的心理笔致,个人气质上的感伤色调,便很快形成了主观浪漫的“庐隐风格”。

作品风格

a.庐隐的抒情性叙述不事雕饰,激切直露,同时也嫌单调,少含蓄。叹句的大量运用增强了叙事的情感容量,相对削弱了小说语言的雕塑功能。

b.她喜欢穿插日记、书信,重视哀切动人的环境气氛烘托,甚于对人物性格的刻镂,结构上往往失于散漫拖沓。

c.她的作品离开了产生的历史环境,就失去了一部分光彩。庐隐比任何人都更具有“五四”性质,她的小说是纯“五四”式的。

(2)淦女士

淦女士及其创作

淦女士(冯沅君),未曾参加过创造社,但明显受创造社前期文艺思想的影响,强调创作要表现作者的“内心要求”。主要小说有《隔绝》《隔绝之后》《慈母》《旅行》。

作品风格

a.写取材于自我生活的主观感兴浓烈的抒情小说。每个短篇之间略带连续性,主人公姓名不同,而性格一致,前后情节连贯,采取抒情独白和大胆袒露内心的写法,细微地表现一个青春期女性的爱情生活。

b.笔下的性爱描写,纯洁而庄重,即使写青年男女私奔场面,也绝不流于俗艳。1926年冯沅君出版《春痕》,反映了“五四”退潮后一部分知识女性的真实面影。

5.浅草社与沉钟社作家

浅草社与沉钟社在吸收德国浪漫主义的同时,更多地受到西方现代派的影响,创作了一些带自叙传性质的作品。如陈翔鹤的《西风吹到了枕边》、陈炜谟的《轻雾》、林如稷的《将过去》。正如鲁迅所说:他们“向外,在摄取异域的营养,向内,在挖掘自己的魂灵”,“唱着饱经忧患的不欲明言的断肠之曲”。

6.冯文炳

“语丝社”时期的冯文炳(1926年起使用笔名废名),代表作有《竹林的故事》《浣衣母》《桃园》等,其小说创作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用冲淡、质朴的笔调表现尚未被现代社会污染的宗法制农村世界,表现带有古民风采的人物的纯朴美德。如《竹林的故事》的人物和清新的乡村自然景物构成对应的关系,河边竹林的葱绿仿佛是有意设置的富于诗情的象征境界,为主人公三姑娘纯净美好的性格作衬托。

(2)借鉴古典诗词的简练、含蓄、留空白等经验,转化成情节简单的散文化小说形式所特具的功能。在1930年代之后冯文炳成为京派的重要小说家,文体上的“实验”色彩更加明显,抒情性发挥到极致,而文字越加简僻、晦涩。

冯文炳早期的乡土抒情小说影响十分深远,沈从文和汪曾祺等人都一再强调冯文炳1920年代的作品对他们创作的影响,因此,在现代抒情小说体式发展史上,从郁达夫到沈从文,冯文炳(废名)是中间不可缺少的一个作家。

7.许地山

许地山(落花生),东南亚异域的神秘背景与人物故事、宗教研究家的信仰(不是宗教徒的热诚)与对宗教内在感情的体验(居然佛教、基督教俱备),造成了他的与郁达夫、与乡土回忆者皆存在区别的浪漫传奇小说。早期代表作《命命鸟》《缀网劳蛛》《商人妇》等。

(1)倾向浪漫主义的丰富的想象

许地山的小说倾向于浪漫主义,情节曲折,富于想象,注重用情感人,叙述中常以新颖的象征和隐喻来表达,在当时也曾获得许多读者的喜爱。其“五四”时期的小说大部分的作品写男女之情,下笔是人生实景,出笔时已经达到超现实的境界。

(2)宗教传奇的情节韵味

许地山于1920年代末一度消退之前的特色,去增加小说的写实性,中篇《玉官》从侧面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村生活场景,宗教气氛浓厚,政治上较为模糊。短篇《春桃》是他1930年代的力作。有人认为许地山这一时期的小说,“主人公不再进教堂,不再布道,可他们一举一动都合乎教义。宗教由外在的宣扬变为内在的感情体验,并通过行动自发地表现出来”。可以说,许地山的小说始终不离宗教传奇色彩,他的创作生命来自“五四”时期,并构成中国主观型小说的一支奇葩。

8.小结

短篇小说现代文体的形成是中国小说现代化的标志,这主要表现为:

(1)“横截面”结构方式的引进与普及

脱离了传统的史传文学的束缚,不再一味采用“纵剖”的由头到尾的叙述结构,而是引进并逐渐普及了“横截面”的结构方式。

(2)摆脱人物类型化、简单化的弊病

重视人物和环境的关联,小说往往以人物为中心,表现社会中的人,摆脱人物类型化、简单化的弊病。

(3)认识到小说作者与小说叙述人的区别

认识到小说作者与小说叙述人的区别,既发展了一种叙述人隐藏较深的客观叙事,也不忽视叙述人介入的多样的主观叙事,而作为新型技巧的限制性叙事,在突破固有的全知叙事方面,显示了现代的姿态。

(4)心理描写的发展与历史小说的出现

心理描写在小说中作为新的技巧开始广泛流行,如凌叔华的《酒后》《绣枕》,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飞絮》。同时还出现了历史小说,如鲁迅的《补天》《铸剑》,郭沫若的《函谷关》、郁达夫的《采石矶》等。

以上都可以看作是第一个十年小说开放性发展的景象,它们都为下一阶段小说开了各式各样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