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填空题
1.胡适在杂志________上发表白话新诗标志着白话新诗的兴起。[四川大学2013年研]
【答案】《新青年》
【解析】1917年2月,胡适在《新青年》2卷6号发表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标志着白话新诗的兴起。
2.中国现代文学中第一部诗集是________。[北京大学2010年研]
【答案】《尝试集》
【解析】胡适的《尝试集》是新文学运动期间第一篇以白话写成并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诗集。1920年出版,共三编。第一编大多是脱胎于旧诗词的作品,第二、三编在运用自由诗体和音韵节奏的改革等方面作了尝试,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集。作品或诅咒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和旧礼教的虚伪,或表现个性解放和积极进取精神,或歌颂劳工神圣。
3.________提出了新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原则,并在创作中身体力行。[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案】闻一多
【解析】为了创立“中国式”的新诗,闻一多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闻一多同时还强调“格律是艺术必须的条件,实在艺术自身便是格律”。
4.初期象征诗派,________的《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南开大学2010年研]
【答案】穆木天
【解析】穆木天是早期象征派诗人,他在1926年发表的《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中提出“纯诗”的概念,他坚持“诗与散文的纯粹的分界”,要求创作“纯粹的诗歌”。
5.诗人李金发在国内出版的三部诗集《微雨》、________与________受到了法国象征派先驱波德莱尔的影响,革新了新诗写作的观念与技巧。1940年代初,________的问世,标志着冯至新诗创作在思想上、艺术上的全面成熟。[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十四行集》
【解析】李金发在1925~1927年间,连续出版了《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三部诗集,在中国新诗坛上率先把法国象征诗派的手法介绍过来,并以具有鲜明特色的创作引起了文坛的注目,被称为“诗怪”。冯至的《十四行集》由27首诗组成,是中国新诗史上最集中、最充分地表现生命主题的一部诗集,它是一部生命沉思者的歌,它使中国现代诗歌第一次具有了形而上的品格。
二、选择题
1.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象征派诗人是( )。[北京大学2010年研]
A.李金发
B.戴望舒
C.冯乃超
D.穆木天
【答案】A
【解析】李金发,原名李淑良,笔名金发。他是中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是中国现代象征诗派的始祖,其影响一直伸延到当代中国诗坛。他的《微雨》《食客与凶年》和《为幸福而歌》三部诗集,给当时中国诗坛吹来怪异而又清新的风,在新诗界掀起波澜。
2.冯至在诗坛上确立地位的第一部诗集是( )。
A.《弃妇》
B.《云游集》
C.《十四行集》
D.《昨日之歌》
【答案】D
【解析】冯至是中国新诗的最早创作者之一,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昨日之歌》是冯至在诗坛上确立地位的第一部诗集。
三、名词解释
1.湖畔诗派[扬州大学2018年研;吉林大学2013年研]
答:湖畔诗派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小型诗歌团体。最初成员有潘漠华、冯雪峰、应修人、汪静之,稍后加入的有魏金枝、谢旦如(澹如)、楼建南(适夷)等,成员多系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曾出版潘、冯、应、汪的诗合集《湖畔》,冯、潘、应的诗合集《春的歌集》和汪静之的诗集《蕙的风》《寂寞的国》。该诗派的作品以抒情短诗为主,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幸福爱情的追求,具有清新、明快、质朴的特色。1925年2月又创办小型文学月刊,但不久即停刊,该社也随之停止活动。
2.新月派[浙江大学2013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答: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而形成的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林徽因、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3.新月派诗人[南开大学2010年研]
答:新月派诗人是对新月诗派众成员的总称,即指属于新月派的诗人,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代表作品主要有闻一多的《死水》、徐志摩的《志摩的诗》、朱湘的《夏天》《草莽集》《石门集》等。
4.新诗规律化[北京大学2010年研]
答:新诗规律化是以北京《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由前期新月派诗人闻一多、徐志摩、朱湘、孙大雨等提出的“理性节制感情”的美学原则。为了创立中国式的新诗,闻一多提出“新诗规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音乐美,强调有平仄和韵脚;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对称,有句的均齐”;绘画美,强调诗画相同的辞藻,借鉴西洋与中国传统格律,进行新的创造。新诗规律化的提倡与实践纠正了早期白话诗创作过于散漫自由、混乱的局面,使新诗精炼集中,有了相对规范的形式,巩固了新诗的地位。
四、论述题
1.简要论述新月诗派“新诗格律化”的诗歌理论及其历史价值。[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1)新月诗派“新诗格律化”的诗歌理论
①“新诗格律化”的提出
“新诗格律化”由闻一多首先提出,是在新月派关于新诗“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月派提倡“新诗格律化”,并不是简单地保留旧格律、古风格,而是借鉴西洋与中国传统格律,根据现代汉语的特点所进行的新的创造。
②新诗格律化的重要内容
a.情感的节制。新月诗人反对诗歌中情感的泛滥,主张“理智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新月派的矛头指向他们所谓的“感伤主义”与“伪浪漫主义”,即诗歌中情感的过分泛滥,以及不加节制的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b.本质的淳正。徐志摩认为完美的形体是完美的精神的惟一表现,要求新诗回到诗本身,他们认为只有“言志”的内容与“语言形式”和谐统一。
c.格律的严谨。闻一多认为,新诗固然要彻底冲决旧诗格律的束缚,但同时还应该创建新的格律,认为“和谐”与“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d.“三美”理论。为了创造“中国式”的新诗,闻一多提出的“三美”理论,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第一,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如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中不断重复“飞扬,飞扬,飞扬”一句,重复的运用,读来乐感明快、朗朗上口,既造成雪花的轻盈感,又产生了轻松愉快的情调。
第二,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如闻一多的《死水》,整首诗分四节,每节四行,每行九字,形式十分整齐,着实体现出“建筑美”的特色。
第三,绘画美。指诗歌要多采用华丽的辞藻,借鉴中国诗画相通的传统。徐志摩《再别康桥》中写到夕阳中的金柳、潭底倒映的彩虹、水中的清荇、斑斓的星辉等织成了色彩明丽的画面。
(2)“新诗格律化”诗歌理论的历史价值
新诗格律化的倡导,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漫自由、创作态度不严肃造成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局面,使新诗趋于精练与集中,具有了相对规范的形式,巩固了新诗的地位。此后格律体的新诗与自由体的新诗一直成为新诗的两种主要诗体,互相竞争,又互相渗透,对新诗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简述早期白话诗的艺术特色。
答:早期白话诗的艺术特色可归纳如下:
(1)“具体的做法”
“诗须要用具体的做法,不可用抽象的说法”是这一时期诗人在艺术上的共同追求。所谓“具体的做法”,一是“白描”,二是“比喻”“象征”。这样,早期白话诗就自然分为两类:
①用白描手法如实摹写具体生活场景或自然景物,显示出客观写实的倾向。如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胡适的《人力车夫》,是对民间疾苦、社会人生的实写;俞平伯《冬夜之公园》、康白情《江南》则是纯粹的写景诗。
②通过托物寄兴,表现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感悟与思索,如胡适的《鸽子》;周作人的《小河》;也有的是直接表现某个抽象意念,如鲁迅的《梦》等。
但无论是白描,还是比喻、象征,都无不具有明白而平凡的特点,从另一面说,是缺乏飞腾的艺术想象力。
(2)散文化的倾向
早期白话诗在诗的形式上,主要表现出散文化的倾向。基本不用韵,不顾及平仄,随情感的起伏变换长短句式;同时,大量运用虚词,采取白话散文的句式与章法;而另一些早期白话诗人开始了现代新诗“歌谣化”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