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教育的概念
1.1 复习笔记
一、教育概述
1.教育是一种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现象
(1)教育是人类生活延续与更新的需要,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就越来越显著;
(2)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
2.教育一词的由来
“教”、“育”两个字在我国最早出现于甲骨文中。最早将这两个字用在一起的是孟子,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在西方,“教育”一词最早含有“引出”之意。
3.教育的质的特点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相对稳定的质的特点。
(1)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是有目的地选择目标、组织内容及活动方式来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其首要任务是促进年轻一代体、智、德、美、行(实践智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使他们从生物人逐步成长为社会人,进而成为适应与促进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展需要的人。
(2)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传承经验的互动活动
教育需要有经验的父母、年长一代,或学有专长的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年轻一代以及其他的受教育者来学习、传承、践行以语言文字图像符号呈现的种族与人类经验,才能把他们培养成为既能适应并能促进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和各种专门人才。
(3)激励与教导受教育者自觉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活动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教学互动是以激励学生之学为基础、为动力的,旨在使青少年学生积极主动地成为自觉学习、自我教育的人。
4.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区分
学校教育不仅明显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而且能够依据社会的要求和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地、切实有效地培养人才,并明显区别于家庭教育与社会生活教育。近代许多教育家都注重扩大教育的概念,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应当包括家庭、社会、生活等全部教育,并提出了“学习化社会”、“终身教育”乃至社会教育化等概念,注重探讨生活教育与学校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关系。
5.教育概念的界定
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一种专门组织的不断趋向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与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服务一定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
二、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参与教育活动、与受教育者在教学或教导上互动,对受教育者体、智、德、美、行(实践智慧与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影响的人,主要指教师。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参与教育活动、与教育者在教学和教导上互动,以期自身在语言、知识、智慧、学业、品德、审美和体魄等方面获得发展的人,主要是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指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学习的前人积累的经验,它主要是根据教育目的和青少年学生发展的特点选编的、最有教育价值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一般体现为课程、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但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经验、言谈举止、思想品质和工作作风,以及师生与生生探讨和交流所涉及的各种经验、见闻与事物也是影响受教育者学习的重要内容。
4.教育活动方式
教育活动方式是指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学习教育内容所选用的交互活动方式。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内容是师生传承的精神客体,要使三者形成一个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教育活动,必须选用并通过一定的中介——教育活动方式才能实现。教育活动方式的意义在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育内容需要经过教育活动的中介作用才能转化为个人素质;与此同时,学生采用的学用知识的活动方式本身也会积淀为学生的能力,故教育活动方式也是教育活动过程的基本要素。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
1.古代教育
(1)原始的教育状况
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成为专门的事业,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育人员,而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虽然有了学校教育这种新的教育形式,但绝大多数人仍然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进行教育。这是古代教育的基本方式。
(2)古代学校教育的产生
①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
a.社会生产日益发展,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和受教育;
b.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c.文字的产生,文化知识更加丰富,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就有必要和可能建立有组织有计划的专门教育机关,于是产生了学校。
②古代的学校教育形态的特征
a.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与生产劳动脱离的;
b.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c.学校成了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d.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
e.教学的组织形式是采用个别教学;
f.学校与社会生活脱离。
(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
从学校产生之时起,教育便具有了阶级性,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教育的阶级性不仅体现在教育权和受教育权上,而且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选择与任用等方面。
(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离与对立的状况,反映在教育上就表现为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的脱离。封建社会强化了这一传统。随着社会生产和文化的发展,这一传统越来越成为限制社会生产和技术发展、限制教育发展与人的发展的消极因素。
2.现代教育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一直到高等教育逐步普及。在一些先进的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校教育的普及将古代的少数人垄断的学校教育转变为现代的所有人都能享受的学校教育,这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大发展。它既对社会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又满足了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了人的解放。
(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随着大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随着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对教育权的争取,随着现代社会管理方式的变化,各国都强调保障“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使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这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进步,但阶层的、种族的、性别的歧视仍远未清除。
(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现代学校教育日益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促使现代教育成为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成为科学知识再生产和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和增加社会财富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现代教育具有明显的生产性。现代教育的生产性和经济功能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教育改革因此被看作是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条件。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现代教育兴起以后,特别是在公共教育制度形成以后,随着学校大量增加,学校制度、课程设置、考试制度等措施应运而生,促使现代教育向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①“制度化”的优点:随着教育“制度化”的实现,在教育系统中,各级各类学校、各种社会教育机构及教育实体内部的教育活动、教育过程,都形成一定的标准。在教育系统、教育实体与教育过程中,按标准和规则操作,并逐级实行规范管理,尽可能排除教育系统、教育实体和教育过程以外的种种干扰,使教育活动有序地开展。
②“制度化”带来的弊端:一是划一性,即标准化,使正规教育变得“机械死板”;二是封闭性,即满足于对学校制度、规范和标准的遵循贯彻,构筑壁垒,变得保守落后,不愿改革,学习先进经验。
3.未来教育
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为人的发展服务,要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
综上所述,教育发展的历史充满了斗争和曲折,但从发展趋向上说,人的教育权是逐步扩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因素是逐步增强的,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是逐步凸现的;教育总是致力于培养和提升人的主体性,提高人的自觉性与创造性,提升人的地位与作用,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前进,不断更新属于人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