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俊《教育学》(第7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3.1 复习笔记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性质与领导权;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3)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

(4)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管理体制的特性。

总之,教育的性质、宗旨,领导权与受教育权,乃至于教育的内容、结构与管理体制都是受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所制约的。因此,在阶级社会里,“超阶级”或“超政治”的教育是根本不存在的。

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文化,即一定社会民族的文化,它包括长期形成的共通的语言、知识、价值、信仰、习俗及其成员的行为范式、生活样式等;但文化概念主要包括文化观念和文化模式两个方面。同政治、经济相比,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具有广泛性、基础性、深刻性与持久性。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的背景与模式;

(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传统的特性。

此外,人口因素、地域环境等因素对学校教育也产生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影响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1)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鉴于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在当代被人们视为一种投资,一种人力资本,是提高国民收入和个人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

(2)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

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教育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3)教育的生态功能

生态指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条件和状况,亦称生态环境。现代教育的生态功能要求:

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

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

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

(4)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对文化的传递;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

教育对文化的发展。

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1)概述

含义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对个人、社会以及教育自身都有着重要意义。

分类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按其流向可分为:

a.教育的社会横向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因受教育和训练,能够在社会区域、职业岗位与社会组织中作水平的流动,改变其环境而不提升其在社会阶层或科层结构中的地位;

b.教育的纵向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因受教育的培养与筛选,能够在社会阶层、科层结构中作纵向的提升,改变其社会层级地位与作用。

(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历史发展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古代社会,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只能在统治阶级内部一个较小的范围中进行。到了现代社会,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愈显重要。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不断强化,使教育日益成为激励社会成员奋发图强、不断进取的动力,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个体素质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且影响着社会结构局部或整体的变化。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使社会成员的职业岗位与社会地位从决定于政治权力、物质财富,逐步转移到决定于个人素质的提高,显然是一种巨大的历史进步。在当代,教育能否充分发挥这一功能,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甚至成为社会生死攸关的问题。

(3)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提升,对个人的社会流动起着基本的主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教育已成为个人社会流动的基础;

教育是现代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

教育深刻影响社会公平

应当指出,教育功能的实现,不仅有赖于自身的素质,也有赖于社会条件,有赖于社会给予人的就业机会和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的机制和空间。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历史发展也有其独特连续性和继承性。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依据和主要体现。

(1)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促进下一代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使他们社会化和个性化,成为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从而有效推进社会的发展。

(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及原理

人具有特殊的身心发展和成熟的规律。教育、教学等活动不仅要遵循和合理运用人的这些规律和特点,而且要重视前人在这一方面总结的宝贵经验,形成系统的科学原理,才能卓有成效的培育人才。

(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由于教育有自身的特点、规律与特有的社会功能,它一经产生、发展便将形成和强化其相对独立性。我们不管是办学校、发展教育事业还是进行教育改革,都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积极改进、稳步向前,万万不可忽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要保证教育的连续性和健康稳固发展。

三、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1.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符合我国社会的历史走向和现代特点,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工作,首先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意味着肯定教育的根本主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因为:人是目的,社会的发展是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的;人是主体,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和作用中,人总是扮演主体的角色;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互动的。

在现代社会,立足于人的现实生活,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社会走向和所面对的国际环境,紧紧抓住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智、德、美、体全面发展的个性素质的培养,让他们成长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善于适应生活,审视生活,选择生活,不断创造适合民族、人类生存的新世界,也就抓住了教育的主旨,既凸显了教育的特点,又把握了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还意味着肯定人是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主体。因此,教育必须尊重人在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2)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意义。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就必然要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的基础性,实质上是指人的素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

教育的先导性,是指教育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引领作用。在工业化后期,在知识经济来临的时代,知识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作用,从而要求转变为“先教育,后经济”。

教育的全局性,是指教育的发展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具有全局性的影响。

2.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

实现科教兴国,前提在国兴科技,关键在国兴教育,教育为本。

(1)国兴教育的重大举措和巨大成绩

恢复高考和高校扩招

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我国已经进入了世界上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因此,恢复高考以及后来的高校扩招,实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的一项奠基工程。

应当承认,目前的高考虽已经过某些改革,却仍存在不少弊端,还需要继续深化改革。高考的改革主要在于厘清质量要求和妥善地把握对质量的评价。这对于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对基础教育的“指挥”,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公平的体现,都会起到积极作用。

普及义务教育的立法

1985年通过、1986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使义务教育纳入法制轨道。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对《义务教育法》做了修订。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8章63条,对义务教育的性质、经济保障、政府责任、管理体制、法律责任追究等,均做了进一步规定,这对义务教育权利起到了法律保障作用。

对贫困学生的国家资助体系的建立

近些年,我国高速建立了对贫困学生的资助体系,为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这一目标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a.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同时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寄宿生生活补助。这一政策把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不仅划拨教育事业费,而且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补助,由政府承担农村义务教育的全部责任。这一根本转变,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b.对普通高中在校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国家助学金为主体,学校减免学费为补充,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c.对中等职业教育,设立国家助学金,将资助所有全日制在校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形成国家助学和学生工学相结合以及顶岗实习、半工半读、学校减免学费等多种形式的资助体系。

d.对高等教育,1955年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对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困难学生减免学杂费事项的通知》,此后,我国为此采取了系列的积极措施,现在已初步建立起“奖、助、贷、补、减”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教育事业的巨大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事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我国学校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在加速,高等教育也在大众化道路上迅跑,正朝着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前进。

(2)国兴教育面临的问题

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增长偏低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投入严重偏低,亏缺甚大,农村教育尤甚。近些年,教育经费虽有较大增长,但仍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教育公平面临严峻挑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教育公平上虽然取得了极其巨大的成就。但在我国当前社会急剧变革时期,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突出问题:

a.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问题。首先,教育经费与设备配置的差异导致教育条件的不公平;其次,师资力量与教学水平的差异导致教育过程的不公平;再次,城乡学校的教育条件与教学水平的差距导致教育结果的不公平;最后,教育投入的差距深刻影响教育的公平。因此,关注与促进城乡与地区差距的缩小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

b.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二是“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c.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引发的教育机会不公平问题。表现在:城乡、地区、校际教育数量与质量的严重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供应的严重不足,教育机会严重的不公平。在这种情况下,群众不得不为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做出无奈的选择,应试与反应试、择校与反择校成了博弈的重心。

(3)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石,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奠基工程,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保障和创造潜能的发挥,始终居于教育事业“重中之重”的地位。而义务教育的重点、难点又在农村。为了实现义务教育的公平,必须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a.要巩固和完善近年来建立起来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教育公共投入应继续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由国家切实地全面地负责农村义务教育经费。

b.要建立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的基本指标体系或质量底线,切实保障并大力改善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c.要积极扩大优质教育面,着力引导和扶持农村学校、薄弱学校转化为优质学校,鼓励已有的优质学校办得更好,办得更有特色。

总之,义务教育还要继续普及和巩固,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要让百分之百的适龄儿童、少年都乐于上学,读至毕业,有所收获,全面合格,要让高质量的学生越来越多。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学生就业和支撑现代化建设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柱。因此,必须把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大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处于整个教育发展的龙头地位,高等学校既是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所”,又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观念创新的“发源地”,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综合国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a.要明确学校定位并办出特色;

b.要大力培养和提高教师队伍;

c.要培养学生的践行能力和创新能力;

d.要用不同的尺子评估不同类型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