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第6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题)+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增长的事实

一、概念题

1.增长(growth)

答:增长,是经济增长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物品和劳务生产总量的增加。通常以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来衡量。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增加和价格变动的情况,衡量经济增长的较好标准是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在物价上升的特定年份中,以当时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由价格上升造成的,必须消除掉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才能求得实际经济增长速度。一国的经济增长水平取决于其生产的能力或潜力。生产能力的决定因素有资本(或称“物质资本”)、劳动(或称“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进步。其中技术进步和由此引起的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政治、社会、文化、管理、制度、国际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也对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济发展既包括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也包括人们物质生活福利的改善,还包括环境质量的提高。在这层含义上,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和收入分配的变革。一般来说,经济发展以经济增长为必要条件,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有经济发展。但是有经济增长不一定有经济发展。所以,经济发展必须是大多数人参与和分享收入及福利增加的经济增长。

2.对数坐标(logarithmic scale)

答:对数坐标,是与线性坐标相对的概念,指纵轴坐标是取相应变量的对数值的坐标系统。相比于线性坐标,对数坐标的优点是如果使用对数坐标来画出随时间增长的变量图形,通过考察斜率,可以容易地看到增长率发生的变化。原因如下:

假定一个变量随时间增长的增长率是常数(如每年3%),那么,变量越大,从一年到下一年增量就越大。如果使用线性纵轴坐标来画出图形,增量将会随时间越变越大。使用对数坐标,相同比例的增加由坐标轴上相同的垂直距离表示。也就是说,当使用线性坐标时,以不变速度增长的变量行为就被表示为一条变得越来越陡峭的曲线;但使用对数坐标时,就被表示成了一条直线,而且直线的斜率等于增长率,比如说如果变量每年增长3%,直线的斜率就是0.03。即使变量的增长率在年与年之间变化时,任一时点的斜率仍然表示了那一时点的变量增长率。两个不同时间所代表的两点之间直线的斜率给出了从第一个时间点到第二个时间点的平均增长率。

3.生活水平(standard of living)

答:生活水平是指一国或一地区中人们生活质量的高低。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人们吃、穿、住、用、行各个方面。一般而言,生活水平的高低不能用一个单一的指标来衡量,衡量生活水平的应该是一个指标体系。然而在现实经济中,生活水平主要是由人均产出而不是总产出的演变决定的,因此一般就将人均产出的高低作为衡量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比较不同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时,往往首先得到这些国家用本国货币表示的GDP,然后用当前的汇率变成用统一一个国家的货币表示的GDP。为了消除不同时期汇率的差异,更加客观地了解各国生活水平的差异,往往将实际的GDP进行处理,变成购买力平价数字。

4.人均产出(output per capita)

答:人均产出是指以平均值衡量的每个人所生产或拥有的产出数量,通常等于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除以人口数量,即人均GDP。它是人均产出指标中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由于生产的成果主要是供一国的全体国民消费和积累使用的,因此GDP这一总量指标的绝对规模并不能完全代表一国生产能力的大小,也不能作为国与国之间生产能力比较的适当指标,只有以人口平均后的GDP(即人均GDP),才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生产实力。

5.购买力,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

答:购买力是指市场上所有商品和服务的现实购买能力,即单位货币在一定价格水平下的购买商品或劳务的能力,是货币自身价值与其购买商品价值对比的结果。购买力与货币价值成正相关关系。在现代信用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价格水平随商品供求变动而涨落时,购买力与商品价格水平成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当货币升值或商品价格下降时,货币的购买力提高;反之,当货币贬值或商品价格上涨时,货币的购买力下降。纸币作为价值的符号,如果发行量超出了货币必要量,则纸币贬值,购买力也随之下降。

购买力平价是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提出的一种传统的,但在实际中不太成立的汇率决定理论,该理论认为货币的价值是由该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和劳务量来体现的,而货币的这种购买力实际上就是商品和劳务价格水平的倒数,因此两国货币兑换比率等于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即货币如果在各国国内具有相等的购买力,那么这时的汇率就是均衡汇率。它强调通货膨胀率的差异对汇率变动的影响。经济学家常用这种方法处理过的GDP数字来比较两国的购买力。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思想基础是,如果一国的货物相对便宜,那么人们就会购买该国货币并在那里购买商品。购买力平价成立的前提是一价定律,即同一商品在不同国家的价格是相同的。此外,购买力平价成立还需要一些其他的条件:经济的变动来自货币方面;价格水平与货币供给量成正比;国内相对价格结构比较稳定;经济中如技术、消费倾向等实际因素不变,也不对经济结构产生实质影响。一般认为购买力平价决定长期汇率,短期汇率则受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以及各国的利率水平的影响,短期汇率由利率平价决定。

购买力平价存在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即两国货币的兑换比率会维持在使两国价格水平相等的水平上;相对购买力平价,指两国货币兑换比率的变动,等于两国价格水平变动的比率。但由于运输成本及关税等因素的存在,这种情况并非与实际相符。此外,汇率并非由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贸易决定,而是由外汇的供求、资本转移以及政府的汇率政策等决定的,因而实际汇率会经常背离购买力平价,况且在许多情况下也难以对不同国家选择一套合适的商品加以比较,并计算平衡价格。

6.伊斯特林悖论(Eaeterlin paradox)

答:伊斯特林悖论又称伊斯特林反论、伊斯特林逆论,是由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在1974年的著作《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中提出,即:通常在一个国家内,富人报告的平均幸福和快乐水平高于穷人,但如果进行跨国比较,穷国的幸福水平与富国几乎一样高,其中美国居第一,古巴接近美国,居第二。

伊斯特林悖论另外又称为“幸福—收入之谜”或“幸福悖论”。现代经济学是构建于“财富增加将导致福利或幸福增加”这样一个核心命题之上的。“幸福—收入之谜”或“幸福悖论”的表现为更多的财富并没有带来更大的幸福。

7.复利的威力(Force of compounding)

答:复利的威力是指在投资或经济增长中,如果连本带利重复投资或经济在一段时间内一直维持增长,在一定时间以后,投资的收益或经济增长将达到惊人的水平,与单利相比,复利彰显了巨大的威力。例如日本从1950年到2009年的平均年增长率等于3.9%,如此之高的增长率导致了日本人均实际产出翻了将近10倍。

8.趋同性(convergence)

答:趋同性是指如果两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率、储蓄率和生产函数都相同,则这两个国家最终将达到相同的收入水平的一种现象。新古典增长理论预言,具有相同的储蓄率、相同的人口增长率并得到相同的技术的诸经济出现绝对的趋同。有条件的趋同是对储蓄率或人口增长率不同的经济所做的预测,即根据索洛增长图的预测,稳态收入会不同,但增长率最终会相同。

趋同可分为“绝对趋同”和“条件趋同”。“绝对趋同”是指不论各国的其他特征如何,穷国的人均收入增长倾向于比富国更快的假说,但实证研究证明绝对趋同并不存在。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世界中条件趋同都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条件趋同”是指实际人均GDP的起始水平相对于长期或稳态值越低,则增长率越快的经济学增长理论假说。这一性质是报酬递减规律作用的结果;而趋同之所以是有条件的,是由于各国的稳态增长水平不同。稳态水平依赖于储蓄率、人口增长率、生产函数的性质以及政府政策和人力资本初始存量上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导致各国经济增长巨大的差异,当这些差异被排除时,各国经济将趋于收敛到相同的稳态,这就是条件趋同理论,也称作“条件收敛”。

9.马尔萨斯陷阱(Malthusian trap)

答:马尔萨斯陷阱是由英国人口学家在其著作《人口论》中提出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存资料仅仅是按照算术级数增长的,多增加的人口总是要以某种方式被消灭掉,人口不能超出相应的农业发展水平。因此,任何产出的增长都促使死亡率下降,从而导致人口增长直至人均产出又回到初始水平。

10.亚洲四小龙(four tigers)

答:亚洲四小龙指20世纪60年代后经济高速增长的四个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韩国。

亚洲四小龙都属于幅员不大、工矿资源不多,但地理位置优越且同西方发达国家有特殊关系的国家或地区。因此其经济发展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增长速度快;出口扩张迅速;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失业减少,收入分配相对平均。

亚洲四小龙经济能够取得飞速发展的原因有:外部世界较有利的发展环境。20世纪50~70年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为亚洲四小龙的出口导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科学技术革命使发达国家生产转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工业,亚洲四小龙拥有质高价廉的劳动力资源,正好发展劳动密集工业。东亚地区的稳定也使它们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发展上;实行正确的经济政策。台湾从50年代后期开始,放弃凯恩斯主义政策,采用货币贬值以鼓励出口,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并刺激居民储蓄以增加投资来源等政策。韩国也仿效台湾货币贬值提高利率等方法。香港与新加坡则抓住有利时机,将消费城市转变为工业城市;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亚洲四小龙的政府都为经济发展创造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并积极参与投资,适当进行经济管理;中国优良的文化传统。亚洲四小龙同属中国文化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注意发扬了注重教育、甘于吃苦、勤俭节约等传统。

11.总量生产函数(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

答:总量生产函数是指经济社会的最大产出与总就业量、资本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是任何增长理论的出发点。假设总产出通过两种投入要素生产出来,资本和劳动,那么总量生产函数为:Y=F(K,N)。

Y表示总产出;K表示资本——经济中所有机器、工厂、办公楼和住宅之和;N表示劳动——经济中的工人数量。函数F为总量生产函数,表示给定资本和劳动数量时能够生产出多少产出。总量生产函数F自身依赖于技术状态(state of technology)。具有更为先进技术的国家要比只具有简单技术的国家在投入同样数量的资本和劳动的情况下生产的产出更多。

12.技术状态(state of technology)

答:技术状态是指目前的技术水平。从狭义来讲,可以把技术状态认为是一幅蓝图,不仅规定了经济中可以生产的产品范围,而且也规定了用来生产这些产品的技术。广义上的技术状态还表现在:经济中能够生产多少产出同时也取决于企业运行的好坏、市场的组织和复杂程度、法律体系和执法以及政治环境等等。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技术状态的提高,使单位工人的产出增加,它是增长的源泉之一。

13.规模收益不变(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

答:如果经营规模增加x倍,即资本和劳动的数量都增加x倍,那么产出也同样增加x倍,这一性质被称为规模收益不变。用代数式表达为:(1+x)Y=F[(1+x)K,(1+x)N]。

14.资本收益递减(decreasing returns to capital)

答:劳动投入量不变,当资本水平上升时,资本增加引起的产出增加越来越小的性质被称为资本收益递减。

15.劳动收益递减(decreasing returns to labor)

答:资本投入量不变,随着劳动水平的上升,劳动增加导致的产出增加越来越小的性质被称为劳动收益递减。

16.资本积累(capital accumulation)

答:资本积累是指单个资本不断的自我滚动发展,数量增大,规模扩张,实力增强的过程。它是资本存量扣除折旧以后的净增额。资本积累的增加既是单个资本的增加,也是社会总资本的增加,对整体社会财富而言,是一种绝对增长。投资是流量,而一个经济的资本是存量,当投资大于全部资本存量的折旧时,资本存量就会增加,即实现了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结果是,一个企业的资本量扩大,一国经济的潜在生产能力增长,或者市场上的资本数量向着最优资源配置均衡水平进行调整。

17.技术进步(technological progress)

答:技术进步是指生产技术(包括劳动资料、生产工艺)和组织管理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它等价于产出增长扣除劳动和资本等要素投入增长的作用之后,所有其它因素作用的总和。经济学的计量研究往往采用索洛(Solo,Robert Merton)的“余值法”来计算技术进步的作用,即扣除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投入量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之后,其剩余部分归结为是由技术进步因素带来的。这种计量方法将生产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规模经济等其他因素都归结为技术进步,由此形成了相当宽泛的技术进步概念。在“索洛剩余”中,技术进步泛指一切提高产出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创新活动。另外,这种技术进步的实现机制是外生的,不受经济体系内部诸变量的影响。于是,人们从研究与开发(R&D)、人力资源开发等多角度将技术进步内生化,从而形成内生增长理论。

技术进步一般分为中性技术进步和非中性技术进步:

中性技术进步,是指技术进步既不节省资本又不节省劳动力的现象。希克斯认为,如果在资本—劳动比率不变时,资本的边际产量与劳动力的边际产量的比率保持不变,这种技术进步就是中性的。哈罗德则认为,如果在利润率或利率不变时,资本—产出比率也保持不变,技术进步就是中性的。

非中性技术进步,是指技术进步节省资本或者劳动力的现象。希克斯认为,在资本—劳动比率不变的情况下,节省资本的技术进步,相对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而言,将提高劳动力的边际生产;节省劳动力的技术进步,相对于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而言,将提高资本的边际生产。哈罗德则认为,如果利润率在技术进步之后保持不变,资本—产出比率随着技术进步而降低,则技术进步是节省资本的技术进步;如果资本—产出比率随着技术进步而提高,则技术进步是节省劳动力的技术进步。

18.储蓄率(saving rate)

答:储蓄率是指收入中储蓄所占的比例。储蓄率一方面反映储蓄水平的高低,通过适当分组也可反映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地区储蓄发展水平,是一定时期储蓄的客观指标;另一方面也可作为一定时期储蓄量的衡量标准,是制定银行储蓄计划的主要依据之一。

储蓄率取决于四个因素:利润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额、工资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额、利润收入者的储蓄倾向、工资收入者的储蓄倾向。更高的储蓄率虽然不能永久地提高产出增长率,但是它能够维持更高的产出水平。

储蓄率与消费率的关系如下:储蓄率反映一定时期内总储蓄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而消费率反映一定时期内最终消费支出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额÷国民可支配总收入(或GDP、GNI);储蓄率=储蓄总额÷国民可支配总收入(或GDP、GNI)。当储蓄率与消费率都以国民可支配总收入为依据计算时,储蓄率=1-消费率,两者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

二、计算与分析题

1.运用本章学到的知识,判断以下陈述属于“正确”、“错误”和“不确定”中的哪一种情况,并解释。

a.根据对数坐标,每年增加5%的变量将沿着一条斜率是0.05的向上倾斜的直线移动。

b.食物价格在穷国要比在富国更高。

c.有证据表明在富有的国家,幸福随着人均产出的上升而上升。

d.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均产出正在趋同于美国的人均产出水平。

e.在罗马帝国没落后的1000年里,欧洲人均产出本质上并没有增长,因为任何产出上的增长会导致人口成比例的增长。

f.资本积累在长期中不影响产出水平,只有技术进步才影响长期产出水平。

g.总量生产函数反应了位于等式一边的产出与等式另一边的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关系。

答:a.正确。使用对数坐标时,直线的斜率等于增长率,增量会随时间越变越大,表示成向上倾斜的直线。

b.错误。采用购买力平价来衡量富国与穷国之间人均GDP的差异时,会发现食物价格在穷国价格更低。由于穷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远低于富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因此食物支出在其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反而要远远高于富国的食物/收入比例,所以人们才会觉得食物价格在穷国要比富国更高。

c.不确定。早期的证据表明这是错误的,但是近期的证据表明这可能是正确的。

d.错误。尽管人均产出水平在各个国家具有趋同性。但从1960年到1992年间人均产出增长率的图形可以看出,在过去30年中,趋同性并不是规律,相对贫穷的国家总体上来说没有增长得更快。趋同性在非洲并不成立。

e.正确。从罗马帝国败落到1500年左右,欧洲的人均产出本质上没有增加:大多数人都从事农业生产,而且技术进步很小。因为农业占产出的比例太大,运用到农业之外的发明创造对总体生产和产出的贡献很小。尽管也有一些产出增长,但任何产出的增长都促使死亡率下降,从而导致人口增长直至人均产出又回到初始水平。

f.错误。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都影响产出水平。单位工人产出的增加可以来自单位工人占有资本的增加,也可以来自技术状态的改进。

g.正确。总量生产函数表示给定资本和劳动数量时能够生产出多少产出。

2.假设墨西哥和美国的典型消费者购买的商品数量和支付的价格如下表所示:

说明: HWOCRTEMP_ROC590

a.计算美国的人均消费,用美元衡量。

b.计算墨西哥的人均消费,用比索衡量。

c.假设1美元等于10比索,计算墨西哥的人均消费,用美元衡量。

d.使用购买力平价方法和美国的价格,计算用美元衡量的墨西哥的人均消费。

e.对于使用的每一种方法,墨西哥的生活水平比美国的低多少?方法的选择是否会产生差别?

答:a.美国的人均消费为:1000×1+2000×2=5000(美元)。

b.墨西哥的人均消费为:400×5+200×20=6000(比索)。

c.若1美元=10比索,则用美元的墨西哥的人均消费为:6000/10=600(美元)。

d.使用购买力平价法和美国的价格,墨西哥的人均消费为:400×1+200×2=800(美元)。

e.用名义汇率的方法计算,墨西哥的生活水平是美国的600/5000=0.12;用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墨西哥的生活水平是美国的800/5000=0.16。

因此方法选择不同,结果衡量的也会有差别。

3.考虑生产函数

a.计算当K=49,N=81时的产出。

b.如果资本和劳动都增加一倍,产出会发生什么变化?

c.该生产函数是否具有规模收益不变的性质?请解释。

d.把该生产函数写成工人人均产出和工人占有的人均资本之间的关系。

e.令K/N=4,Y/N是多少?现在K/N增加一倍,即变成8,Y/N也增加一倍吗?

f.单位工人的产出和单位工人占有的资本之间的关系是否也有规模收益不变的特性?

g.问题(f)的答案是否和问题(c)的一样?为什么?

h.画出单位工人的产出和单位工人占有的资本之间的关系。它是否具有与教材图10-4所示关系相同的一般形状?请解释。

答:a.当K=49,N=81时:

b.资本和劳动都增加一倍:

则产出增加1倍。

c.符合规模收益不变的情况,因为资本和劳动的数量都增加一倍,产出也增加一倍。

d.将两边同时除以N得到:单位工人产出

e.当K/N=4时,。当K/N=8时,。单位工人产出的增加小于1倍。

f.单位工人的产出和单位工人占有的资本之间不是规模收益不变,而是规模收益递减。

g.不一样。(c)考察的是当劳动力和资本同时变化时,产出也同比例变化,属于长期范畴。(f)考察的是只增加人均资本时,人均产出如何变化,人均产出和劳动力不是同比例增加,继续增加单位工人占有的资本会使单位工人产出的增长速度下降,属于短期范畴。

h.单位工人的产出和单位工人占有的资本之间的关系:,如图10-1所示。

说明: 未命名

图10-1 单位工人产出与单位工人占有资本的关系

单位工人的产出随单位工人占有资本的增加而增加,但随着单位工人占有资本的增多,单位工人的产出增长速度变慢。与教材中图10-4所示关系的一般形状相同。

4.资本和产出的增长率

考虑3中给出的生产函数,假设N为常数,等于1。注意:如果Z=Xa,则gz≈agx,gz和gx分别为Z和X的增长率。

a.对于给定增长的近似值,导出产出增长率与资本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b.如果想要得到2%的年产出增长率,则要求资本增长率为多少?

c.在(b)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本对产出的比率会如何变化?

d.在这种经济中,可能永远维持2%的产出增长吗?为什么?

答:a.若N=1,则原来的生产函数就成为

两边同时取对数可得:

因为对数形式可以表示增长率,则有∆Y/Y=0.5∆K/K。也就是说产出的增长率等于资本增长率的一半。

b.由a中的结果可知,要想使年产出增长率为2%,则要求资本增长率为4%。

c.资本对产出的比率为K/Y,由于产出的增加比资本慢,因此这一比值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d.在这种经济中,不可能永远维持2%的年增长率。

这是因为,资本的增长快于产出,为了资本的净积累,则要求储蓄以同样的速度增加,而储蓄的增加不可能超过产出,即储蓄率必定小于1。在这种经济中,之所以资本的增加快于产出,就是因为资本收益递减。

5.在1950~1973年间,法国、德国和日本的增长率都比美国高出至少两个百分点。但那段时间内的最为重要的技术进步都发生在美国,为什么会这样呢?

答:1950年到1973年间,最为重要的技术进步都发生在美国,但是其他国家都可以通过引进美国的先进科技来缩小他们与美国之间的技术差距,因而有着高的增长速度。

其次,二战后日本和德国的资本毁坏,人均资本的下降使经济偏离了稳态,在50年代到70年代,日本和德国的经济各自向其稳态收敛,因此他们的增长率很高。

6.自1950年以来日本和美国之间的趋同性

访问包含了佩恩世界表的网站(pwt.eon.upenn.edu.),收集美国和日本自1951年到最新数据年份下的人均GDP年度增长率数据。另外再收集1973年美国与日本的实际人均GDP数据。

a.分别计算三个时期内美国和日本的人均GDP年度增长率的平均值:1951~1973年,1974年至今,1991年至今。在这三个时期里,日本的实际人均产出水平是否向美国趋同了,并解释原因。

b.假设自1973年以来的每一年,日本和美国均持续以其在1951~1973年的年均增长率增长。那么今天(即在佩恩表上的可获得的最新年份)日本和美国的实际人均GDP会怎样变化?

答:a.在早期,日本的实际人均产出水平向美国趋同,但在近期并不趋同。

b.如果日本和美国均维持在1951~1973的年均增长率,日本的实际人均GDP将在几年前超越美国。但是实际上,2009美国的实际人均GDP为$41102,日本的实际人均GDP为$31958,美国的实际人均GDP显著高于日本。

7.两组国家的趋同性

访问包含了佩恩世界表的网站(pwt.eon.upenn.edu.),收集美国、法国、阿根廷、意大利、委内瑞拉、乍得、马达加斯加这几个国家自1951年到最新数据年份下的年度人均GDP增长率数据。

a.计算每个国家各年度的实际GDP与当年的美国GDP的比率(显然,美国的该比率将在所有年份都等于1)。

b.在同一幅图中用所有的年份数据画出法国、比利时和意大利的图形。所画图形是否支持法国、阿根廷、意大利等国家存在向美国趋同的观点?

c.将阿根廷、委内瑞拉、乍得、马达加斯加的比率数据画在同一个图上。所画图形是否支持这些国家有向美国趋同的观点?

答:a.略。

b.图略。直到最近20年,法国、比利时和意大利显著向美国趋同。

c.图略。阿根廷、委内瑞拉、乍得和马达加斯加并不向美国趋同。事实上,它们相对美国缓慢增长。

8.增长的成功与失败

访问包含佩恩世界表的网站,收集1970年所有可获得国家实际人均GDP的数据,再收集最近一年,也就是佩恩世界表上可获得最新年份的前一年数据。(若你选择了最新年份的数据,佩恩表上可能没有某些国家与这个问题相关的数据)。

a.把这些国家根据1970年的人均GDP数据进行排序,列出前十个人均GDP最高的国家,有什么异常?

b.把最近一年的数据按(a)所述的方法处理,前十名的组成与1970年相比有变化吗?

c.把最近一年前十名的国家按照他们1970年的数据重新排列,哪些国家自从1970年以来人均GDP上升的比例最高?

d.把你收集到的所有最近一年的国家数据按照(c)的方法排列,可以看出哪个国家自从1970年以来人均GDP上升的比例最高?哪个国家上升比例最低?哪一部分的国家自从1970年以来有负的增长?

e.在网上简要地搜索一下(c)中人均GDP上升最多的国家和(d)中人均GDP上升最少的国家,你能查出这些国家经济上的成功或没有成功的一些原因吗?

答:a.

b.

与1970年相比确实有一些变化,除了文莱,卢森堡,百慕大,美国仍在前10内,其它的几个国家均不在前10名了。

c.澳门人均GDP增长率最高。澳门位于中国南部,拥有大规模的博彩业,所有这些是从1970年以来发生的。

d.样本中包含1970年数据和2008年数据的国家共有160个。其中19个国家在这段时期内有负增长。

e.答案取决于你所查的国家。通常内战和外战是最常见的原因。例如索马里,过去十年内为战争所困扰,GDP很低,另一个例子是津巴布韦,它的问题是恶性通货膨胀和易变的政府政策,其GDP也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