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
中国传媒大学
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科目名称: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试题分析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一、参考教材(8本)
1.《传播学总论》(胡正荣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2.《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传播学基础:理论、框架与外延》(段鹏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4.《传媒法规与伦理》(王军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5.《媒介管理学》(邵培仁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6.《新媒体传播》(马为公、罗青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7.《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E.M.罗杰斯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8.《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二、试题特点
1.题型及分值分布
主要题型为: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
(1)简答题(共3题,每题15分,共45分)
(2)论述题(共2题,每题30分,共60分)
(3)案例分析题(共1题,45分)
2011年是新闻传播专硕招生试水的第一年,固定了题型结构和分值。
2.考试内容
(1)传播学基础知识(45分)
网络传播的媒介特征、媒介制度的类型、媒介产业的特点。
(2)传播学热点(45分)
犀利哥的事件分析。
(3)新闻传播综合考点(60分)
媒介伦理失范、频道化。
3.试题特点
(1)基础知识:传播学的基础知识是考查重点。没有超纲内容。
(2)热点时事:第一年的热点内容基本可以命中,没有为逃避押题而考查冷僻案例。
(6)综合能力:紧贴大纲,在考查基础知识点的基础上与实际相结合。
历年334试题中最容易的一年。
三、本试题与其他相关试题比较
(1)题型:简单,没有特别的组成结构,更为灵活。
(2)考试内容:开启了灵活的考查方式,注重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
(3)难易程度:近年来难度一直在不断加强,2011年试题是最简单最基础的一年。
真题详解
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
1.网络传播的媒介特征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基础题,属于大纲里的一列标题。对于简答题的把握,先要对题干主体进行名词解释,再进行简答。
难易程度:☆☆★
答题思路:网络传播的媒介的解释→特征分点论述
答:(1)网络传播媒介的含义
互联网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媒体集三大传统媒体的诸多优势为一体,是跨媒体的数字化媒体。
(2)网络媒体的传播特征
网络媒体新闻传播除具有三大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共性”特点之外,还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主要有:
①全时性。这是网络传播最突出的特征。“我见即你见”,极大地减少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与失真,降低了信息传播成本,而且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直接的促进作用。
②复合性。其内涵包括:网络集多种传播媒介于一体,传播形态与形式具有复合性;网络传播的信息手段是多媒体的融合,可以综合运用文字、声音、视频等,打破了传统媒体媒介形态之间的技术鸿沟,集中传统媒介各自的优势,并改变了线性传播不易储存的特点;网络传播的功能具有多重性,它集合了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多种类型;网络媒介同时具有公共话语空间与私人话语空间的性质
③开放性。包括传播格局的开放性和传播过程的开放性。网络传播使传者和受者的界限趋于模糊,公众既是受众,也可以是传播主体,受众意见的表达更为畅通。信息的即时发布、报道的全程跟踪和不间断、网络过程中各个要素与环境的开发等等都让其传播过程具有开放性。
④多级性。一是指信息流动的多级性,即信息的传播级数可以无限增加,传播具有多次性和多极化。二是指信息作品及消费过程的多级性,网络信息的组织与发布是采用层次化的结构,使新闻作品成了多级的。
⑤连通性。包括网络结构的连通性、网络信息的连通性、传播者与受众间的连通性以及受众之间的连通性。
⑥虚拟性。“拟态环境”大大节省了人类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成本,促进了文化的生产和创造;“拟态环境”同时带来不健康情绪、阴暗心理内容的传播。
⑦个性化。传播环境和接收终端的私密性和个人化大大提高了受众的信息选择权,受众并非被动地接收传播者“推”的信息,而是主动地从网上“拉”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突破传统媒介的狭隘视野,也突破媒介自身条件的限制,使得分众化乃至个性化的信息定制成为可能。
2.媒介制度的类型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基础题,属于大纲里的一列标题。
难易程度:☆☆★
答题思路:媒介制度的含义→分类和类型特征分点论述
答:(1)媒介制度的含义
媒介制度是指媒介的所有和经营机制,以及关于传媒的法律和管理制度,也可以说是媒介的游戏规则体系。一个国家的媒介体制往往会反映出该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甚至是地理特征。
(2)媒介制度的类型
对于整个传媒业的所有制类型,也即产权归属来说,整个世界有3种,即私有制、国有制、公共所有制,具体如下:
①私有制
传媒业产生之初是私有制。其运作特点如下:传媒资产归个人所有;追求利润最大化;以迎合受众为第一宗旨;广告为主要收入来源;内容产品以大众化、通俗化为特色,部分呈低俗化。
②国有制
即由国家所有的传媒业。运作特点如下:传媒资产归国家所有;运作方针由国家制定,责人由国家任命;运作经费全部或大部分来自于国家;内容产品注重社会效益,风格严肃、庄重;经济效益相对较差。
③公共所有制
公共所有制以公共服务广播电视为主体,这种体制现在在欧洲与日本最为发达。不受政府控制,依靠收听和收视费而非广告收入,也有国会支付或政府支持公有制运作特点如下:
传媒资产归全社会即公共所有;以独立法人身份运作,由社会各阶层、集团的代表组建管理机构,不受政府控制;运作方针是对社会公众负责,财务目标是收支平衡,有利润也须用于事业发展,而不能像私有制一样分配给个人等,如BBC由皇家特许状规定:应将所有收入用于公司服务目标的实现;以视听费为主要收入来源;内容产品注重社会效益,风格严肃、庄重;经济效益较差;原则上不播广告,但瑞典、丹麦等国插播数量有限的文化、教育类广告,如图书、电影、电脑等。
3.媒介产业的特点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基础题,属于大纲里的一列标题。
难易程度:☆☆★
答题思路:媒介制度的含义→特征分点论述
答:(1)传媒产业的含义
媒介产业是指由传播媒介等信息传播行业所组成的产业群,它主要包括印刷媒介的报纸、期刊、图书和电子媒介的广播、电影、电视、电信、卫生以及其它传播媒介部门。作为产业的媒介业的特征是区别于它作为公益事业进行界定的,媒介融合了多种产业的特点:作为具有大规模分工和批量生产、批量销售的工业生产特征的第二产业,作为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第三产业,和作为以比特位为单位进行销售的第四产业
(2)媒介产业的特点
①媒介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
作为精神产品的媒介产品,它具有文化产品的基本特点。媒介产品的价值在于其意义、讯息或报道,即它的智力财产。
②在产业属性上属于边缘产业。
传媒业是信息传播的媒介,它涵盖了信息生产、加工、传播等领域,具有典型的信息服务业的特征;同时,媒体所传播的内容又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这使得传媒业也属于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因此,传媒业可以被视为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交叉的一个边缘性产业。
③具有二元结构的目标市场。
与其他产业不同,媒体产业要面对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市场,一个是受众市场,一个广告市场。这就要求媒体必须为两个完全不同客户群体,提供两种截然不同产品,一个是面对受众的“传播内容”,另一个是面对广告客户的时段或版面。因此,要同时运用两种不同的营销方法:受众营销与客户营销。
④媒体的产品与服务不存在价格弹性。
传播内容、广告版面或广告时段作为一种商品,没有价格弹性系数,这与其它有形商品区别很大。消费者不会因为产品价格的下降而产生需求。传统的价格杠杆将无法对市场需求进行有效调控。在这种环境下,产品自身的竞争力成了市场竞争的核心。这就造成了弱势媒体无价格,做强是媒体经营的唯一出路。
⑤具有事业与企业的双重体制。
虽然,我国的传媒业由先前的完全的事业属性,转变为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实现了媒体经营管理的重大转变。媒体的产业化进程逐渐在加快,传媒业的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是,目前国内的主要媒体,大多数还都属于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或管理模式。这就要求媒体必须做到:一方面,要从政治属性出发,作公共服务的平台,完成舆论宣传与导向的任务;另一方面,还要从产业属性出发,直面市场竞争,不断加强经营、扩大规模、增强实力。要求媒体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⑥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
在我国,媒体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使用权、经营权归经营者所有。因此,政府对传媒业的相关政策,上级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就成了我国媒体的经营指针。媒体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国家相关政策和规定的影响。
二、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试述目前我国媒介伦理失范的表现及原因。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半开放试题,属于大纲里的一列标题,但是应将业内案例与基础理论相结合,才能进行深入浅出的论述。提醒考生审题谨慎,所答需要包括“表现”和“原因”两大块。
难易程度:☆★★
答题思路:媒介伦理失范的含义→结合案例谈表现→总结原因
答:(1)媒介伦理失范的含义
媒介伦理失范包括两方面的内涵:道德主体(媒介组织)在传播行为中对道德客体(传播文本中的人或者物)以及道德波及者(普通受众)作出的善或恶的道德判断,即对道德客体在道德范畴内的利益侵害与否,以及对道德波及者的利益侵害与否,传播者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涉及到的道德问题。责任伦理的丧失和制度的真空状态导致媒体追逐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不能纳入合理化的轨道,极端个人行为、利己主义等行为加剧了社会转型期的无序和混乱,这必然侵犯道德客体和道德波及者的利益,而这些行为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也会存在道德问题。
(2)我国媒介伦理失范的主要表现
①隐私侵权
近年来,媒介在新闻报道过程中侵犯隐私权的现象不断增加,这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高媒体自身的发行量或收视率,却对被报道对象个人及其家庭造成严重的伤害。这类媒介侵权行为主要体现在娱乐类节目和电视真情类节目之中,甚至已经渗透到重大事件的报道之中。(爆头哥“周克华”的母亲报道,昆明砍人事件的受害者家属报道)
②媒体审判,干涉司法公正(李天一案件)
媒体因为具有很大的传播影响力,其对案件的预测性报道可能造成两个方面的消极影响:
a.影响舆论,并通过舆论影响法官的独立判案;
b.媒体的不实、不公正报道在法院判决之前和判决之外,直接给案件当事人造成不良的社会评价,或者伤害他们的名誉权。
③低俗新闻的泛滥,过分渲染
过去媒体的低俗还仅仅局限在对娱乐圈的报道上,现在已波及到各类社会新闻,有愈演愈烈之势。目前演变出新的形式,通过某些法制节目、或者法制报道,大肆宣传犯罪分子的犯罪过程及受害者的受害过程等。
④有偿新闻的泛滥
有偿新闻是新闻工作者采取不当手段向被采访报道的对象索取物质报酬的活动,同时还包括故意隐匿和扣押新闻的行为。少数媒体为了单位的经济效益,往往默许甚至鼓励采编人员拉广告。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和个人便利用刊登广告的方式换取新闻报道效果,尤其是在某个丑闻事件发生以后,更是利用“封口费”来收买记者,这极大地破坏了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原则,降低了新闻报道的质量,同时也腐蚀了新闻工作队伍。
⑤假新闻层出不穷
近些年来,除低俗之外,假新闻成为危害媒体公信力和自身发展的毒瘤。各种媒体的假新闻也被越来越多的被揭露出来,已引起业界广泛的关注。学者们谴责假新闻的作者、编辑、媒体,更有因为炮制假新闻而身陷囹圄者。假新闻层出不穷,甚至是一些知名新闻媒体也不能杜绝假新闻的痕迹,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受到了极大地挑战。(纸包子事件)
(3)媒介伦理失范的的原因:
①我国法律法规不健全,使得我国新闻记者“无法可依”,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没有法律的准绳做牵引。我国至今没有一部完整的新闻法,在涉及新闻传播的许多问题上,没有明确的规定,使得有些新闻记者打“擦边球”。
②新闻记者队伍良莠不齐。一些新闻媒体的新闻记者不是新闻专业出身,对新闻采访写作的具体细节掌握不好,加上有的媒体单位疏于对记者新闻业务的培训,使得一些新闻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活动时不能严格遵守新闻纪律,坚守新闻伦理。
③部分媒体纯粹以市场为导向,忽视新闻生产的社会效益。有的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眼球,提高收视、收听率或者发行量,放弃职业操守,一位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使得新闻质量下降,呈现出娱乐化甚至低俗化倾向。
2.谈谈你对广播电视频道化发展前景的认识(可选择广播或电视)。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开放试题,属于大纲里的一列标题延伸出来的课题。建议考生选择电视频道化,因为电视频道有更多可论述的内容。“频道化”是个相对复杂的议题,要架构好分析结构;题干将内容限制在“前景”上,提醒考生审题谨慎,对大纲所涉及的业内问题要注意平时积累。
重点提示考生:要以批判全面的态度和观点来看待业内问题。
难易程度:★★★
答题思路:电视频道化的含义→从方向和策略两方面来谈前景→总结总体局势
答:(1)电视频道化的含义
电视频道化是指电视媒体根据电视市场的规律和特定电视观众的需求,以一个频道为单位进行内容定位划分,使其节目内容和频道风格能较集中地满足某些特定领域的需求。电视频道化已成为中国电视发展的趋势。电视频道化已经在一些发达国家获得了成功的经验,从信息产业的生产趋向看,电视频道化将会成为电视的主导生产方式。通过频道能够改变我国目前电视节目状况,这种努力会产生积极的结果。电视台要在专业化、细分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必须克服存在的问题,转变办台理念,重视吸纳人才,建构品牌栏目,注重频道包装,整合营销,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电视频道化发展的宏观方向
①加强频道专业化。
当今社会,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受众的兴趣点开始分散,同时,媒体之间的注意力争夺大战也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电视频道要吸引观众,就需要特色,特色才能让观众的选择具有稳定性,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打开某一个频道观众能找到喜爱的某一类型的节目。这是专业化频道的发展缘起和生存空间,它是起于受众又回归于受众的。目前中国的电视已经进入到频道时代,基本形成了分众频道,但是更加精细的分众频道尚未开发,付费频道的发展也是困难重重。未来电视频道的发展方向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专业化,并在专业化的基础之上进行更精细的划分。
②更加注重受众反馈,强调互动性。
只有加强和受众的互动,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才能真正了解受众需求,这是办好电视频道的最基本要求。现在的很多电视台都有专门的负责收集受众意见信息的部门或者工作人员,以便于不断根据受众需求进行节目的改造或升级。有的电视媒体甚至有专人在线答复网络评论。
③与网络媒体不断融合。
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渠道丰富、媒介形态融合的时代。任何传统媒体要想获得长足发展,都不可能忽视与网络媒体的融合。网络传媒可以与电视媒体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因此未来电视频道化发展的方向必定是传统媒体不断向网络媒体靠拢的趋向。
④产业化品牌化发展。
把信息通过专业化过程,在技术、观念和制作、播出诸多层面,实现该类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反馈,满足该类社群人们的需要,并获得盈利是电视频道化的根本目的。可以说频道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应该成为满足受众和频道双重发展的合理性手段。未来的电视频道可能更加注重自己的经济效益,注重品牌建设。
(3)电视频道化的具体趋势
①改变频道化发展的盈利模式
单一的盈利模式是目前中国频道化发展的最大制约。以广告为主要收入的格局注定了对收视率的追捧,而收视率对受众的“数量”有着强制要求,这就导致了“大众时代”迟迟进入不了“分众时代”。未来的电视频道化将进行多元经营的尝试,将与更多的产业进行联合与合作,从其它渠道来获得稳定的盈利。
②频道化的定位将更加清晰
目前中国电视的频道定位界限尚不清晰,受众的收视选择随意性大,忠实度不高。未来的频道受众不会通过节目来进行频道的选择,而是通过频道来选择节目,形成频道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契约;频道之间的同质化倾向将被打破,定位与发展战略是从受众的职业、年龄、性别、地域等方面进行探究的,从而得到一批忠实的、稳定的、具有“黏度”的受众。
③市场机制更加完善
目前中国的电视频道市场缺少进入退出的机制约束,很多小众的付费频道长期亏损却依然运作,陷入经营不善的恶性循环。未来市场将发挥更多的资源配置作用,优胜劣汰将刺激一系列内容与品质优秀的频道诞生。
总之,电视频道化是当今媒体发展过程中一个势不可挡的势头,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呈现几个趋势:专业化加强、互动性加强、与新媒体不断融合、产业化品牌化发展等。但是还要警惕的是,电视频道化有可能带来的是电视频道同质化发展,如何在发展过程中突出自己特色,进行节目创新,仍旧是未来电视频道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三、案例分析题(45分)
2010年一开年,一个人称“犀利哥”的乞丐迅速走红网络。从2月23日“犀利哥”登上天涯论坛,到3月7日“犀利哥”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短短12天,百度上关于“犀利哥”的新闻稿与帖子已达6640篇之多。某卫视节目介绍:“这位被大家称为潮人乞丐的犀利哥,因为他的穿着打扮极具时代感,明星味十足,用北京话说那就是‘太有范儿了’,所以人家现在在网络上人气真的是不得了啊……又有人为他写了一首新歌,就是盘点他的‘星’路历程,咱们一块来听……”在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的推波助澜下,一个昔日默默无闻的乞丐成为了热议的话题人物。
请用新闻传播学的相关观点对“犀利哥”走红现象进行评价。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开放试题,属于现象问题的分析,分析角度与方向自由选择。从题干上来看,主要是着眼于“网络人物如何走红”的分析,要架构好分析结构,并利用基础理论知识对背景、原因、意义进行多重分析。
难易程度:★★★
答题思路:背景→与理论结合的表现→意义与反思
答:2010年“犀利哥”的走红是整个社会传播媒介、民间舆论以及网络推手共同推动的一个典型案例,从议程设置→网络推手进行网络营销→网络多级传播→传统媒体报道→社会舆论介入,整个过程都反应了这个时代的媒介传播特点和受众心态。
(1)传播学理论和观点
①使用与满足理论
1974年,卡茨·布拉姆勒·格里维奇的论文《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总结了“使用与满足”领域所做的研究,它是“一种受众行为理论,该理论认为受众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接触媒介,从中得到满足”。
近年来,“芙蓉姐姐”、“全民偷菜”这些具有代表意义的文化现象,体现着网络受众寻求某种特定心理满足的“去价值”行为。而“帅哥乞丐犀利哥”的流行更是把网络主体“娱乐至死”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网络受众对煽情、猎奇事件的“使用”和心灵满足,使“犀利哥”的杀伤力愈发不可收拾。实际上,如果没有网络的建构,“犀利哥”永远不会这般“犀利”,但正是有了网民的网络炒作,他便成了网络主体娱乐的工具和对象。在这里,“犀利哥”的形象本来几乎没有任何炒作意义,然而网友们为了满足娱乐、好奇的心理,把“犀利哥”变成了他们宣泄的对象和工具。
②网络“把关人”的失位,导致“无聊心境下的无聊表达”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于1947年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中提出了“把关人”(gatekeeper)这一概念。卢因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在“犀利哥的传说”事件中,网络编辑和版主是左右他曝光率的关键力量。这些“把关人”通过推荐首页、制作专题、加精、标题飘色,“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通过删除冗余言论引导话题走势,进而在其‘催化’下,围绕被炒作人形成信息涌动,使其被关注度放大到最大程度,最终于网络这个信息场中脱颖而出”。
但是,在“犀利哥”事件中,信息发布欠严谨,关键信息缺乏充分考证。在网络“把关人”缺失的情况下,天涯、百度等论坛中“盖楼的队伍”甚至是发帖人和第一个回帖人都是“寂寞的呼喊者”,紧接着,便有人直接喊出了“我发的不是帖子,是寂寞”。从表面上看,很多网友在网络炒作中只是抱着一种看热闹的心态,但这种“无聊心境下的无聊表达”的网络行动者已不知不觉将自我囚禁起来了。
③“意见领袖”的缺乏:被炒作者“心在滴血”
上世纪40年代,美国著名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了“两级传播”的理论假说。这个理论认为,大众传播的信息和影响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的,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介,即传播过程为“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意见领袖”指的是那些对大众媒介保持较多接触,在特定领域能够对他人发挥个人影响的人。在网络炒作中,这种“意见领袖”的角色便是网络推手,他们深谙网络传播环境,洞悉网民心理特征,通过使用制造话题的“系列图文”引导网民深度互动,推动网络红人与传统红人的融合。
“网络推手”在“犀利哥”事件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让犀利哥找到了回家的路,但更多的是给“被炒作者”带来心灵的伤害。
④网络红人与商业体系的叠加,导致“娱乐狂欢”
网络炒作通过虚拟与现实世界的相结合,使“犀利哥”在现实社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于是与商业体系开始叠加。据了解,有人为“犀利哥”写了一个曲子《潮人乞丐歌》,更有商家把“犀利哥”一身行头标价6666元。据《南方周末》在2010年3月17日的报道,“一个北京的老板仔细询问了犀利哥的身高和体型后,愿意按月给其发工资,作为回报,他只需穿着其公司每季推出的新装,对着镜头说‘茄子’;而另一名广东老板则希望把‘犀利哥’注册成商标,作为其服装的专利品牌”,商家的这一炒作,引起了“娱乐狂欢”的盛行。
而这种“狂欢”并不是巴赫金提出的一个带有浓厚哲学意味的概念,更没有其情感释放与升华、思想交流与对话的精神和意义指向。网友们尽情消遣着这个不知情的乞丐,对其处境与现状却很少关心,一种冷漠的、恣意嘲讽的娱乐狂欢在网络上蔓延。
(2)“犀利哥”传播现象分析
①泛娱乐化现象
泛娱乐化现象,指的是电视媒体制作、播出的格调不高的娱乐类、选秀类节目过多,人为制造笑料、噱头,“恶搞”、“戏说”过滥,连新闻、社教类节目也掺进“娱乐”元素,甚至用打情骂俏、大话“性感”、卖弄色相的情节和画面来取悦观众,令收视率增高。在“犀利哥”事件中,新闻媒体也投入到这场“娱乐事件”中来,并通过新闻报道,主动称为其推动者,放弃了最基本的人文关怀,自降格调,称为娱乐狂潮中的一分子。网络、报刊、电视都卷入了一场由一个乞丐引起的“大事”中,正是当今社会“泛娱乐化”的一个表现。
②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
“犀利哥”起初是从网上走红,引起网友热议和追捧以后,传统媒体开始进行报道,传统媒体的跟进报道,又使得更多人关注此事件,使得事件继续发酵扩大影响。“犀利哥”不断走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网上网下媒体的互动,强化了传播效果。
③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
“议程设置”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题目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他们认为,大众传播通过对不同事件的报道,赋予它们不同的显著性,有为公众设置议题的功能。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化媒体通过对“犀利哥”的持续关注和报道,使得其进入公众视野,称为公共议题。
④媒体信息为受众构建信息环境
媒体通过对某类信息点的大规模高强度的传播,给受众构建信息环境,并影响受众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在“犀利哥”事件中,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将关注点放在“犀利哥”的衣着特色上,受众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中,也逐渐受到影响,将眼光放在其衣着上,而对此事件所暴露的社会问题却是熟视无睹。
⑤网络集群行为
“犀利哥”的帖子刚发出来后就获得了200万的点击量,但是发言的人数只有一万多,可见大多数网民以“看”为主,通过持续的默默关注来观察事件的进展。从集群行为产生的必要条件来看,这种“观棋而不语”式的网络看客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集群事件的参与者,但是这些网络看客满足集群事件的另一个必要条件,即在短时间内就某一现象迅速达成一致的观点和态度,并将此看法持续至事件结束。在“犀利哥”事件中几乎所有网民都认为“犀利哥”尽管是个乞丐,但确实是潮人,很帅很有型。“犀利哥”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大多数网友,颠覆了人们以往对乞丐的印象,也迎合了当代社会人们对于时尚潮流的追逐心理。
(3)“犀利哥”的反思:对网络炒作“非理性”的引导策略
①加强政府监管,加大立法规范
针对网络炒作的非理性,首要的引导策略就是加强政府监管。加大政府监督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可使网络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众所周之,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为促进网络媒体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大力加强网络媒体的法律法规建设和内容监督势在必行。当务之急是应尽早将网民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以及舆论监督的对象、基本原则等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确立客观、公正、全面、系统的评价标准,使网络炒作在舆论监督下有法可依。同时,需要培养一批高技能的网络执法人员,通过技术手段和法律手段双管齐下,建设和谐健康的网络传播环境。
②加强主流网络媒体建设,使之有效引导网络炒作的开展
网络媒体在“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等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堪称为社会的“防火墙”和“减震器”。加强主流网络媒体建设,增强主流网络舆论的引导功能。因此,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如新华网、人民网等,必须担当起主流媒体的职责,成为网上宣传党的思想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阵地,成为网络舆论监督引导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网络媒体应当以主流的声音、权威的言论及时地帮助人们把对舆论客体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
③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
中国网民的数量巨大,素质也良莠不齐,因此,提高网络炒作中舆论监督的水平势必要培养网民的网络媒介素养,网民媒介素养水平的提高可使其发表的言论更加客观、公正。在“犀利哥的传说”网络炒作事件中,作为“网络舆论监督者”身份的广大网民更要学会正确取舍,避免无用的信息造成的错误引导。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加大网络伦理、网络舆论监督道德等方面的宣传力度,让广大网民在参与互动发表自己意见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媒介素养与社会责任,促进网民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的提高,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明、健康的网络传播环境。
试题点评
2011年开启了334试题及今后的题型模式和考查方向。第一年的试题是紧紧围绕大纲内容的,在今后的试题中也离不开对基础知识的重点考查。第一轮复习要将大纲所涉理论知识全盘掌握。
对于大纲中的延伸试题进行了试水,在此后的复习中,要对知识点、尤其是现象类知识点进行自我积累和自我拓展。如大纲中只有一列标题,××,但是需要掌握的其实包括××的原因、××的特点、××的应对策略和××的前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