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部分 《398法硕联考专业基础(非法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24小时视频讲解]
2017年全国法律硕士《398法硕联考专业基础(非法学)》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
一、单项选择题:第1~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近年,我国司法机关展开“猎狐行动”,追捕潜逃海外的犯罪嫌疑人回国接受刑事审判,此举是为了实现刑法的( )。
A.规制机能
B.保障机能
C.保护机能
D.补偿机能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C
【考点】刑法的机能
【解析】刑法的机能,是指刑法能产生的积极作用。通说认为刑法具有三种机能:①规制机能,是指对人的行为进行规制或者约束的机能。其作用的方式是对犯罪规定刑罚,通过这种方式向国民显示该行为不为法律所容许,要求国民不要实施类似行为,从而避免犯罪。②保护机能,是指保护国家、社会和个人法益。③保障机能,是指保障公民不受国家刑罚权的非法侵害并保障犯罪人不受刑法规定之外的刑罚处罚。
本题中,我国司法机关将潜逃海外的犯罪嫌疑人追捕回国接受刑事审判,是为了保护国家、社会和个人法益,是对被害人的保护,也是对法律尊严的保护,体现了刑法的保护机能。
2.甲国公民乘坐乙国飞机飞越丙国领空时,殴打中国籍乘客刘某致其重伤。甲国公民对刘某的犯罪,适用我国刑法的依据是( )。
A.属地管辖原则
B.保护管辖原则
C.属人管辖原则
D.普遍管辖原则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B
【考点】刑法的效力原则
【解析】刑法的效力,是指刑法对地和对人的效力。确立刑法空间效力范围的学理根据包括:①属地管辖原则,是指一个国家只管发生在本国领域内的犯罪。我国《刑法》第6条规定,凡在中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中国刑法。犯罪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就认为是在中国领域内犯罪。②保护管辖原则,是指一个国家的刑法只管侵害本国国家或者公民利益的犯罪。③属人管辖原则,是指一个国家的刑法只管本国公民实施的犯罪。④普遍管辖原则,是指一个国家的刑法对侵犯人类共同利益的国际犯罪都要行使管辖权。
A项,犯罪行为发生是在乙国飞机飞越丙国领空时,发生地不在我国领域内,不能根据属地管辖原则适用我国刑法。
B项,受害人刘某是中国人,甲国公民的行为侵害了我国公民的利益,我国可以根据保护管辖原则适用我国刑法。
C项,犯罪人是甲国人,不是中国人,所以不能根据属人管辖原则适用我国刑法。
D项,故意伤害罪不是侵害人类共同利益的国际犯罪,不能根据普遍管辖原则适用我国刑法。
3.下列选项中,构成纯正不作为犯罪的是( )。
A.甲将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锁在家中,外出数天致母亲饿死
B.乙(纳税人)做假账,少缴纳税款数额巨大且占应纳税额的20%
C.丙(司机)驾驶时,离开公交车驾驶岗位与乘客斗殴,造成交通事故
D.丁(医生)在飞机上目睹乘客心脏病突发未予施救,该乘客不治身亡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B
【考点】纯正不作为犯与不纯正不作为犯
【解析】纯正不作为犯,是指行为人行为构成了法定的犯罪行为本身就是不作为的犯罪,也就是说行为人的行为形式与法定的犯罪行为形式是一致的,都是不作为。不纯正不作为犯是指行为人因不作为而构成了法定犯罪行为是作为的犯罪,也就是说行为人的行为形式(不作为)与法定的犯罪行为形式(作为)不一致。
A项,甲有赡养母亲的义务,但是他没有履行义务,在外出数天时将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锁在家中,造成母亲死亡,甲以不作为的方式构成故意杀人罪,是不纯正不作为犯。
B项,乙采用做假账的方式。少缴纳税款,数额巨大且占应纳税额的20%,成立逃税罪。逃税罪是纯正不作为犯,纳税人有纳税的义务。且能够履行该义务,但是行为人不履行义务,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且占应纳税额10%以上。逃税罪规定的犯罪行为形式就是不作为,乙的行为方式也是不作为,所以乙是纯正不作为犯。
C项,丙有安全驾驶的义务,但是丙没有履行该义务,擅离驾驶岗位与乘客斗殴,造成交通事故,以不作为的方式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不纯正不作为犯。
D项,丁的行为属于“见危不救”,《刑法》目前未将“见危不救”规定为犯罪,丁不构成犯罪。
4.甲基于杀人故意实施的下列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具有刑法上因果关系的是( )。
A.甲劝乙乘坐长途汽车去山区旅行,乙旅行时因汽车坠崖死亡
B.甲在家中“作法”诅咒与其有矛盾的乙,后乙突发急病死亡
C.甲殴打乙致其轻伤,乙在去医院途中被高楼上坠落的花盆砸中死亡
D.甲持木棍对乙穷追不舍,乙迫不得已跳入冰冷的河中因痉挛而溺水死亡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D
【考点】刑法中的因果关系
【解析】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客观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因果关系具有客观性、相对性和必然性。
A项,甲劝乙去山区旅行,乙因汽车坠崖而死亡,乙的死亡与汽车坠崖有因果关系,与甲的劝说行为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也就没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B项,甲是迷信犯,“作法”诅咒本身不会导致他人死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C项,乙的死亡是由于被高楼坠落的花盆砸中,甲只是致乙轻伤,花盆砸中乙是介入因素,中断了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D项,因为甲的追赶导致乙不得已跳入水中溺水而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没有介入因素,没有甲的追赶乙就不会跳入水中,也就不会死亡因此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5.甲想用水果刀伤害张三,却失手将张三旁的李四捅伤。这种情形在我国刑法中属于( )。
A.因果关系错误
B.打击错误
C.行为性质错误
D.意外事件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B
【考点】事实认识错误
【解析】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于自己行为有关的事实情况有不正确的理解,包括客体错误、对象错误、手段错误、行为偏差和因果关系错误。
A项,因果关系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和所造成的结果之间因果关系的实际情况发生误认。甲对自己的行为与乙的受伤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没有发生误认,不是因果关系错误。
B项,行为偏差又称打击错误,是指行为人预想打击的目标与实际打击的目标不一致。甲预想伤害的目标是张三,但是失手将李四捅伤,属于预想打击的目标与实际打击的目标不一致,是打击错误。
C项,行为性质错误又称客体错误,是指行为人预想侵犯的对象与实际侵犯的对象在法律性质上不同(分属不同的犯罪构成)。张三和李四都是人,在法律性质上相同,按照“法定符合说”,甲不管捅伤谁都成立故意伤害罪,甲的情形不属于行为性质错误。
D项,意外事件,是指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行为人对该结果的发生既无故意也无过失,损害结果的发生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甲有伤害他人的故意,李四受伤不是意外事件。
6.甲约乙去偷笔记本电脑,乙不敢去偷,但答应负责找销路。甲得手后将盗得的10台电脑交给乙,乙找到经营电子产品的丙,丙觉得电脑的来路不明,就以10000元的价格收购了价值45000元的电脑。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的行为构成盗窃罪的共同犯罪
B.甲、乙、丙的行为构成盗窃罪的共同犯罪
C.乙的行为构成盗窃罪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D.乙、丙的行为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的共同犯罪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A
【考点】共同犯罪的认定
【解析】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成立共同犯罪。学术界通常以主观上有无共同犯罪故意作为标准认定共犯。事前无通谋、事后提供帮助的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
A项,甲和乙商量共同盗窃,虽然乙没有实施具体的盗窃行为,但是乙和甲事前有通谋,乙事后负责销售,甲、乙有共同的犯罪故意,成立盗窃罪的共同犯罪。
B项,丙与甲、乙事前无通谋,只是在事后以低价收购了甲、乙盗窃而来的电脑,属于事后提供帮助行为,丙与甲、乙不构成盗窃罪的共同犯罪,丙成立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CD两项,乙销售赃物的行为是盗窃罪的事后不可罚行为,不再成立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7.下列关于罚金的表述,符合我国刑法规定的是( )。
A.对未成年人判处的罚金,不得由其监护人垫付
B.是否判处罚金,不应考虑犯罪人的经济条件
C.应根据犯罪情节,决定判处罚金的数额
D.对累犯应当并处罚金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C
【考点】罚金
【解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5条第3款规定,对被判处罚金刑的未成年罪犯,其监护人或者其他人自愿代为垫付罚金的,人民法院应当允许。罚金数额应当根据犯罪情节决定。一般来说,非法获利的数额大、情节严重的,罚金数额应当多些,反之则应当少些。但是也要考虑犯罪分子的实际经济负担能力。《刑法》对于累犯的规定中,没有规定必须并处罚金。
8.甲下夜班回家,目睹一男将一女强行拉进小巷,女子大叫:“放开我!”甲以为该男子欲行不轨,遂冲上去,用砖头将男子打成轻伤。事后查明,该男女系夫妻关系,事发时男子阻止女子回娘家。甲的行为成立( )。
A.事前防卫
B.假想防卫
C.正当防卫
D.防卫过当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B
【考点】正当防卫
【解析】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实施侵害的人所采取的防卫行为。正当防卫要求有不法侵害正在发生。
ACD三项,男子与女子是夫妻关系,男子正在阻止女子回娘家,不是不法侵害;而事前防卫、正当防卫、防卫过当都要求不法侵害真实存在。
B项,假想防卫,是指不存在不法侵害,但行为人误认为存在而对误认的“不法侵害人”实施了“防卫”行为。本题中,男子没有不法侵害女子,但是甲误认为男子欲行不轨,所以对男子采取“防卫”行为,用砖头将男子打伤,甲的行为是假想防卫。
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是( )。
A.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分子
B.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C.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
D.被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A
【考点】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解析】《刑法》第56条第1款规定,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对于故意杀人、强奸、放火、爆炸、投毒、抢劫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可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第57条第1款规定,对于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刑法》对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分子没有规定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10.甲因涉嫌抢劫被公安机关逮捕后,主动供述自己曾入户盗窃。甲供述盗窃的行为属于( )。
A.坦白
B.一般自首
C.立功
D.特别自首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D
【考点】一般自首与特别自首
【解析】自首分为一般自首和特别自首,一般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特别自首,是指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
A项,坦白,是指犯罪分子被动归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罪行,并接受国家司法机关审查和裁判的行为。坦白供述的是司法机关已经掌握的罪行,如果甲供述的是抢劫罪行,就成立坦白。但是甲供述的是公安机关未掌握的盗窃罪行,所以甲成立特别自首,不成立坦白。
B项,甲不是抢劫后自动投案的,不成立一般自首。
C项,立功,是指犯罪分子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的行为。甲没有揭发他人犯罪行为也没有提供他人犯罪的重要线索,不成立立功。
D项,甲因抢劫被公安机关逮捕后,如实供述公安机关未掌握的入户盗窃的行为,成立特别自首。
11.判决宣告前,一人犯数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的,对于数个有期徒刑的并罚,应采用( )。
A.吸收原则
B.简单相加原则
C.并科原则
D.限制加重原则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D
【考点】数罪并罚的原则
【解析】数罪并罚的原则,包括吸收原则、并科原则与限制加重原则。其中,吸收原则,是指对一人所犯数罪采用重罪吸收轻罪或者重罪刑吸收轻罪刑的合并处罚规则。并科原则,也称相加原则,是指将一人所犯数罪分别宣告的各罪刑罚绝对相加、合并执行的合并处罚规则。限制加重原则,是指以一人所犯数罪中法定(应当判处)或已判处的最重刑罚为基础,再在一定限度之内对其予以加重作为执行刑罚的合并处罚规则。
《刑法》第69条第1款规定,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过3年,拘役最高不能超过1年,有期徒刑总和刑期不满35年的,最高不能超过20年,总和刑期在35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过25年。因此死刑、无期徒刑采取的是吸收原则。有期徒刑的并罚采取的是限制加重原则。
12.我国《刑法》第266条中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这种罪状是( )。
A.叙明罪状
B.空白罪状
C.简单罪状
D.引证罪状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C
【考点】罪状的分类
【解析】罪状,是指刑法分则性条文对某种具体犯罪特征的描述。根据刑法分则性条文对罪状描述方式的不同,可以把罪状分为简单罪状、叙明罪状、空白罪状、空白罪状与叙明罪状并存形式、引证罪状。简单罪状,是指在刑法分则条文中只简单描述具体犯罪的基本特征而不作更多的解释。叙明罪状,是指在刑法分则条文中详尽描述具体犯罪的基本特征。空白罪状,是指刑法分则条文不直接叙明犯罪的特征,而只是指出该犯罪行为所违反的其他法律、法规。引证罪状,是指引用刑法分则的其他条款来说明某种犯罪的特征。
本题中,对诈骗罪的规定只简单描述了犯罪行为“诈骗公私财物”,没有作更多的解释,也没有引用其他条款或者指出其他法律、法规,所以是简单罪状。
13.下列选项中,属于信用卡诈骗罪中冒用他人信用卡情形的是( )。
A.盗窃他人信用卡并使用
B.使用作废的信用卡
C.使用伪造的信用卡
D.拾得他人信用卡并使用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D
【考点】信用卡诈骗罪
【解析】《刑法》第196条规定,信用卡诈骗罪的犯罪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②使用作废的信用卡的:③冒用他人信用卡的;④恶意透支的。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按照盗窃罪定罪处罚。
A项,成立盗窃罪,不成立信用卡诈骗罪。
BC两项,使用作废的信用卡、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是与冒用他人信用卡并列的成立信用卡诈骗罪的犯罪行为,而不是冒用他人信用卡的行为。
D项,《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拾得他人信用卡并在自动柜员机(ATM机)上使用的行为如何定性问题的批复》中规定,拾得他人信用卡并在自动柜员机上使用的行为,属于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情形,以信用卡诈骗罪定罪处罚。
14.下列选项中,应以强奸罪一罪追究刑事责任的是( )。
A.甲利用业务关系,在女推销员半推半就的情况下与之发生性行为
B.乙在拐卖过程中,违背被拐卖妇女的意志与之发生性行为
C.丙宣传迷信,以“行为治疗法”蒙骗求医女性与之发生性行为
D.丁将男性同事灌醉,趁其熟睡与之发生同性性行为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C
【考点】强奸罪的认定
【解析】强奸罪,是指违背妇女意志,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行与其发生性交或者奸淫不满14周岁的幼女的行为。
A项,由于成立强奸罪必须违背妇女意志,甲与其发生关系并没有违背女推销员的意志,甲不成立强奸罪。
B项,《刑法》第240条第3项规定,奸淫被拐卖的妇女,是拐卖妇女罪升格法定刑处罚的行为,只以拐卖妇女罪一罪定罪处罚。乙在拐卖过程中奸淫被拐卖的妇女,只定拐卖妇女罪,不另外成立强奸罪。
C项,丙采用迷信欺骗的手段,以“行为治疗法”的名义违背妇女意志与其发生性行为,成立强奸罪。
D项,强奸罪的被害人只能是妇女或幼女,不能是男人。
15.甲为了报复素有矛盾的刘某,捏造刘某贪污的材料向检察机关举报,导致刘某被逮捕。甲的行为构成( )。
A.诬告陷害罪
B.诽谤罪
C.报复陷害罪
D.伪证罪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A
【考点】诬告陷害罪
【解析】A项,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虚假事实诬告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行为。本题中,甲捏造刘某贪污的材料,向检察机关举报,意图使刘某受刑事追究,结果导致刘某被逮捕,甲的行为成立诬告陷害罪。
B项,诽谤罪,是指捏造并公开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损害他人人格与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诽谤罪捏造的是损害他人人格和名誉的事实,诬告陷害罪捏造的是他人的犯罪事实。本题中,甲捏造的是刘某犯贪污罪的事实,而不是损害刘某人格和名誉的事实,所以甲不成立诽谤罪。
C项,报复陷害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对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实行报复陷害的行为。本题中,甲不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刘某也不是控告人、申诉人、举报人,甲不成立报复陷害罪。
D项,伪证罪,是指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瞒罪证的行为。本题中,甲不是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不成立伪证罪。
16.下列选项中,应认定为故意伤害罪的是( )。
A.抢劫未果却造成被害人轻伤的
B.强奸过程中造成被害人重伤的
C.刑讯逼供时造成犯罪嫌疑人伤残的
D.拐卖儿童过程中造成被拐卖儿童重伤的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C
【考点】故意伤害罪
【解析】A项,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暴力是抢劫的手段,造成被害人轻伤是抢劫既遂的标准之一。A项只成立抢劫罪,不成立故意伤害罪。
B项,《刑法》第236条第2款规定,在强奸过程中致使被害人重伤的,升格法定刑处罚,但只定强奸罪一罪,而不成立故意伤害罪。
C项,《刑法》第247条规定,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刑讯逼供致人伤残的,按照故意伤害罪从重处罚。
D项,《刑法》第240条规定,拐卖过程中造成被拐卖的儿童重伤的,升格法定刑处罚。但只定拐卖儿童罪,而不认定为故意伤害罪。
17.下列选项中,在情节严重的情况下,应认定为妨害公务罪的是( )。
A.甲多次煽动他人在镇政府门前广场非法聚集
B.乙为了解决医疗纠纷,带领多人封堵公立医院大门
C.丙纠集多人打砸警车,阻止警察带走涉嫌诈骗的丈夫
D.丁纠集多名亲友,在村口阻碍警察带走被收买的儿童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C
【考点】妨害公务罪
【解析】妨害公务罪,是指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阻碍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依法执行代表职务,阻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或者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A项,甲煽动他人非法聚集,但没有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不成立妨害公务罪,而是成立组织、资助非法聚集罪。
B项,乙带领多人封堵公立医院大门,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致使医疗无法进行,成立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医疗机构不是国家机关,乙不成立妨害公务罪。
C项,丙采用暴力手段阻止警察带走涉嫌诈骗的丈夫,是故意阻碍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公务,成立妨害公务罪。
D项,丁阻碍警察带走被收买的儿童,成立聚众阻碍解救被收买的儿童罪。不成立妨害公务罪。
18.甲(建委主任)与妻子乙商议后,由乙出面收受请托人现金300万元,甲为请托人办理建筑审批手续。乙的行为( )。
A.构成受贿罪
B.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C.不构成犯罪
D.构成受贿罪和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A
【考点】受贿罪与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解析】AC两项,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与国家工作人员共谋,共同受贿的,以受贿罪的共犯论处。本题中,甲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其妻子乙与其共谋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甲为请托人谋取利益,甲乙成立受贿罪的共犯。
BD两项,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或者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行为,或者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近亲属以及与其关系密切的人,利用该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原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行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中,行为人与国家工作人员没有受贿的共谋。本题中,乙与甲共谋,由甲利用自己的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所以乙不成立利用影响受贿罪。
以下案情,回答第19、20小题。
甲以自己为受益人给妻子购买了人身意外伤害险,后设计杀害了妻子,并以妻子意外死亡为由,申请并获得保险金80万元。
19.甲骗取保险金和杀害妻子的犯罪行为属于( )。
A.想象竞合犯
B.连续犯
C.吸收犯
D.牵连犯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D
【考点】犯罪的状态
【解析】A项,想象竞合犯,是指行为人实施一个犯罪行为同时触犯数个罪名的情况。本题中,甲有两个犯罪行为,不是想象竞合犯。
B项,连续犯,指行为人基于同一或者概括的犯罪故意,连续多次实施犯罪行为,触犯相同罪名的犯罪。本题中,甲不是基于同一的犯罪故意,触犯的是不同罪名,不是连续犯。
C项,吸收犯,是指一个犯罪行为因为是另一个犯罪行为的必经阶段、组成部分、当然结果,而被另一个犯罪行为吸收的情况。杀人不是骗取保险金的必经阶段,所以甲的行为不是吸收犯。
D项,牵连犯,是指实施某个犯罪,作为该犯罪的手段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的情况。牵连犯有两个以上的犯罪行为,触犯了两个以上不同的罪名,但只有一个最终的目的。甲有故意杀人和骗取保险金两个行为,触犯了故意杀人罪和保险诈骗罪两个罪名,但只有一个最终的目的——骗取保险金,所以甲的犯罪行为是牵连犯。
20.甲的行为应认定为( )。
A.合同诈骗罪一罪
B.保险诈骗罪和故意杀人罪
C.故意杀人罪一罪
D.保险诈骗罪一罪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B
【考点】保险诈骗罪
【解析】《刑法》第198条第1、2款规定,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骗取保险金,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本题中,甲是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妻子死亡,成立故意杀人罪;以妻子意外死亡为由骗取保险金,成立保险诈骗罪,应当数罪并罚。
21.下列事实中,能引起甲、乙之间民事法律关系发生的是( )。
A.甲向乙问路,乙因疏忽指错方向
B.甲赌博输给乙2万元并当场给付
C.甲、乙约定某日商谈“互联网+创意”合作合同
D.甲开车撞断乙公司的输电线,造成损失3000元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D
【考点】民事法律关系
【解析】民事法律关系,是指民法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民事法律关系以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主要内容,民事法律关系产生意味着当事人取得权利、承担义务。
A项,乙虽然指错了路的方向,但是在甲乙之间并不产生权利义务关系,不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
B项,民法不调整赌博行为。
C项,甲乙商谈合作合同,没有正式签订合作合同,在甲乙之间没有形成权利义务关系,没有产生民事法律关系。
D项,甲撞断了乙公司的输电线,给乙公司造成了财产损失,根据《侵权责任法》规定,甲需承担损害赔偿的责任。甲具有赔偿义务,乙公司具有收取赔偿款权利,甲乙之间产生了民事法律关系。
22.公司职员甲办理了某银行的信用卡,在商场持卡消费2万余元。在向银行还款前,甲突患精神病。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与银行之间的合同、甲与商场之间的合同均有效
B.甲与银行之间的合同、甲与商场之间的合同均无效
C.甲与银行之间的合同有效,甲与商场之间的合同无效
D.甲与银行之间的合同无效,甲与商场之间的合同有效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A
【考点】合同的效力
【解析】合同生效的一般要件包括当事人缔约时有相应的缔约能力、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强制性法律规范及公序良俗。判断当事人是否有缔约能力的时间点是缔约时,缔约前或缔约后的行为能力都不影响缔约时行为能力的判断。
本题中,甲在办理银行的信用卡以及在商场持卡消费时都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其与银行之间的合同、与商场之间的合同均为真实的意思表示,也不违反强制性法律和公序良俗,两份合同均有效。
23.甲、乙未婚同居。乙谎称怀孕,迫使甲承诺:甲给付乙“结婚保证金”50万元,如半年内不与乙结婚不得要求返还。甲、乙之间的约定( )。
A.因甲受胁迫可撤销
B.因甲受欺诈可撤销
C.因违反公序良俗原则而无效
D.因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C
【考点】合同的效力
【解析】合同生效的一般要件包括当事人缔约时有相应的缔约能力、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强制性法律规范及公序良俗。公序良俗,是社会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合称,系指为社会、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所必要的一般道德,是特定社会所尊重的起码的伦理要求。善良风俗是以道德要求为核心的。公序良俗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必须与之相符,违背公序良俗的行为无效。
本题中,乙谎称怀孕并以怀孕为理由要求甲给付“结婚保证金”,如果不结婚就不予返还,甲乙之间的约定因违反公序良俗而无效。
24.根据我国合同法,下列当事人中,有权随时解除合同的是( )。
A.委托人
B.承揽人
C.出租人
D.赠与人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A
【考点】合同解除权
【解析】A项,《合同法》第410条规定,委托人或者受托人可以随时解除委托合同。因解除合同给对方造成损失的,除不可归责于该当事人的事由以外,应当赔偿损失。
B项,《合同法》第259条规定,承揽人只有在定作人不履行协助义务致使承揽工作不能完成时,承揽人可以解除合同。《合同法》第268条规定,定作人可以随时解除承揽合同,但是没有赋予承揽人随时解除合同的权利。承揽人只有在满足第259条规定或者法定解除的条件时才可以解除合同。
C项,《合同法》第219、224、223条规定,承租人未按照约定的方法或者租赁物的性质使用租赁物,致使租赁物受到损失的,出租人可以解除合同并要求赔偿损失。承租人未经出租人同意转租的,出租人可以解除合同。不定期租赁中,当事人可以随时解除合同。在租赁合同中,只有在满足一定条件时,出租人才可以解除合同,而不是随时可以解除合同。
D项,《合同法》第185条规定,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不适用前款规定。赠与人不是随时可以解除合同。
25.甲委托乙以乙的名义为甲购买一辆汽车。乙与丙签订购车合同后,由于甲的原因不能依约向丙支付购车款,乙遂向丙披露了委托人甲。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丙只能请求甲支付购车款
B.丙只能请求乙支付购车款
C.丙可以在甲、乙中择一请求支付购车款
D.丙请求甲支付购车款遭拒后,可请求乙支付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C
【考点】间接代理与第三人选择权
【解析】《合同法》第403条规定,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订立合同时,第三人不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的,受托人因第三人的原因对委托人不履行义务,受托人应当向委托人披露第三人,委托人因此可以行使受托人对第三人的权利,但第三人与受托人订立合同时如果知道该委托人就不会订立合同的除外。受托人因委托人的原因对第三人不履行义务,受托人应当向第三人披露委托人,第三人因此可以选择受托人或者委托人作为相对人主张其权利,但第三人不得变更选定的相对人。委托人行使受托人对第三人的权利的,第三人可以向委托人主张其对受托人的抗辩。第三人选定委托人作为其相对人的,委托人可以向第三人主张其对受托人的抗辩以及受托人对第三人的抗辩。
本题中,委托人是甲,受托人是乙,第三人是丙,受托人由于委托人的原因不能履行义务,且受托人向第三人披露了委托人,第三人丙可以选择受托人乙或者委托人甲作为相对人主张权利。
26.甲将一批货物存放在乙的仓库,之后丙因甲拖欠其15万元货款,强行将该批货物拉走抵债。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丙的行为属于自助行为
B.丙的行为属于行使留置权
C.乙请求丙返还货物的权利存续期间为1年
D.甲请求丙返还货物的权利存续期间为2年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C
【考点】合法占有的保护
【解析】A项,丙的行为不属于自助行为。自助行为,是指权利人为保护自己的权利,在来不及请求公力救济的情况下,对义务人的财产予以扣押或者对其人身自由予以约束等行为。本题中,并不存在来不及请求公力救济的情况,丙完全可以通过诉讼等公力救济的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
B项,丙的行为不属于行使留置权。留置权成立,要求债权人已合法占有属于债务人所有的动产,且债权人对该动产的占有与其债权的发生出自同一法律关系。本题中,丙没有合法占有甲的动产,合法占有甲的动产的是乙。
C项,乙是货物的合法占有人。乙通过仓储合同合法占有这批货物,作为占有人,乙有权要求丙返还占有物。《物权法》第245条规定,占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被侵占的,占有人有权请求返还原物;对妨害占有的行为,占有人有权请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险;因侵占或者妨害造成损害的,占有人有权请求损害赔偿。占有人返还原物的请求权,自侵占发生之日起一年内未行使的,该请求权消灭。
D项,《物权法》第34条规定,无权占有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权利人可以请求返还原物。甲作为所有权人,可以要求丙返还货物,该返还原物请求权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
27.甲遗失一条项链,被乙拾得。丙从乙处偷走项链,以1万元价格卖给不知情的丁并交付。现该项链的所有权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A
【考点】拾得物的善意取得
【解析】《物权法》第107条规定,所有权人或者其他权利人有权追回遗失物。该遗失物通过转让被他人占有的,权利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损害赔偿,或者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让人之日起二年内向受让人请求返还原物,但受让人通过拍卖或者向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该遗失物的,权利人请求返还原物时应当支付受让人所付的费用。权利人向受让人支付所付费用后,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追偿。遗失物、盗赃物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本题中,项链是遗失物,甲是所有权人,丁不能根据善意取得获得项链的所有权。丁不是通过拍卖或者向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该遗失物,甲无需支付丁购买项链的费用。
28.甲为担保对乙的债务,于2015年3月1日与乙签订质押合同,承诺将自己的越野车质押给乙。同年4月1日甲交付越野车,但未将随车工具箱交付给乙。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于3月1日取得质权
B.乙对随车工具箱享有质权
C.质押合同于3月1日生效
D.质押合同于4月1日成立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C
【考点】质押合同与质权
【解析】质权,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动产或财产权利交给债权人占有或控制,以此作为履行债务的担保,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得以该动产或财产权利的价值优先受偿的权利。质押合同是诺成性合同,自合同订立时生效。但是合同生效不等于质权设立,质权于质押财产交付时设立。
A项,4月1日,甲将越野汽车交付给乙,此时质权设立,乙取得质权。
B项,甲未将随车工具箱交付给乙,对随车工具箱的质权未设立,乙对随车工具箱不享有质权。
CD两项,质押合同于3月1日签订,于3月1日生效。
29.甲、乙、丙、丁共同出资购买一辆挖掘机,出资比例分别为55%、30%、10%、5%。对该挖掘机的转让( )。
A.甲一人即可决定
B.甲、乙二人同意即可
C.经任意三人同意即可
D.必须经四人一致同意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B
【考点】按份共有权
【解析】《物权法》第97条规定,处分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以及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作重大修缮的,应当经占份额2/3以上的按份共有人或者全体共同共有人同意,但共有人之间另有约定的除外。
本题中,甲、乙、丙、丁共同出资购买挖掘机,是按份共有人,对于处分该挖掘机的行为,应当经占份额2/3以上的人同意。甲、乙二人的份额之和是85%,已经超过2/3,甲、乙二人同意即可。
30.甲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在其宅基地上盖了一栋楼房,未办理房屋登记手续。3年后甲死亡,其唯一的继承人乙将房屋卖给同村的丙,并交付丙占有使用。现该房屋的所有权人是( )。
A.国家
B.甲所在村集体
C.乙
D.丙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C
【考点】宅基地所有权的取得
【解析】《物权法》第30条规定,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实行为设立或者消灭物权的,自事实行为成就时发生效力。第29条规定,因继承或者受遗赠取得物权的,自继承或者受遗赠开始时发生效力。第31条规定,依照本法第28条至第30条规定享有不动产物权的,处分该物权时,依照法律规定需要办理登记的,未经登记,不发生物权效力。
本题中,甲经政府批准后在其宅基地上盖楼房,属于合法建造房屋,自房屋建成时甲取得所有权,不需要办理登记手续。甲死亡后,乙通过继承取得物权,自继承开始时取得房屋所有权,也不需要进行登记。但是乙将该房屋进行处分时,应当进行登记,不登记的,不发生物权变动的效力。虽然乙已将房屋交付给丙占有使用,但是由于未办理登记,丙不能取得所有权,房屋的所有权人依然是乙。
31.甲、乙约定:甲赠与乙紫砂壶一把,该合同在乙结婚时生效。该合同属于( )。
A.附确定期限的合同
B.附不确定期限的合同
C.附延缓条件的合同
D.附解除条件的合同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C
【考点】附条件的合同
【解析】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双方当事人在民事法律行为中设立一定的事由作为条件,以条件的成就与否(是否发生)作为决定民事法律行为效力产生或解除根据的民事法律行为。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中根据条件对法律行为所起作用的不同,可将条件分为延缓条件和解除条件。延缓条件,是指民事法律行为中所确定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要在所附条件成就时发生法律效力的条件。解除条件,是指民事法律行为中所确定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在所附条件成就时就失去法律效力的条件。附解除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是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是将来必然发生的。
AB两项,甲与乙是否结婚是不确定的,不是将来必然发生的,因此不是附期限的法律行为。
D项,甲乙还未结婚,甲乙之间的赠与合同也还未生效,所以不是附解除条件的合同。
C项,甲乙之间的赠与合同以结婚为发生效力的条件,在结婚成就时,赠与合同发生效力,是附延缓条件的合同。
32.甲公司于4月24日通知乙公司急需货物10吨,乙公司遂于4月25日按双方之间的交易惯例发货。4月26日甲公司又通知乙公司不需要该批货物。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公司的发货行为构成要约
B.甲公司4月24日的通知构成要约邀请
C.甲公司4月26日的通知构成要约的撤销
D.甲公司、乙公司之间的合同于4月25日成立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D
【考点】要约与承诺
【解析】要约,是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发出的希望与对方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要约必须是特定人向相对人发出的意思表示,以缔结合同为目的,且要约的内容具体确定,要约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
AD两项,乙公司于4月25日按照双方之间的交易惯例发货,是以行为表示承诺,甲乙之间的合同于4月25日成立。
B项,甲公司与乙公司长期交易,对于交易的内容都很了解。当甲公司4月24日表示需要乙公司提供货物10吨时,明确了货物的数量,交易的内容具体确定,是甲公司向乙公司发出的要约。
C项,甲4月26日通知不需要该批货物的行为是违约行为。乙公司已经承诺,甲公司不能再撤销要约。
33.甲将房屋出租给乙,租期5年。半年后,甲通知乙欲出售该房屋,20天内乙未表态,甲遂将该房屋卖给丙,并办理了过户登记。乙有权( )。
A.主张甲、丙之间的买卖合同无效
B.要求甲承担违约责任
C.主张租赁合同对丙继续有效
D.主张优先购买权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C
【考点】买卖不破租赁
【解析】《合同法》第229条规定,租赁物在租赁期间发生所有权变动的,不影响租赁合同的效力。
A项,甲是房屋的所有权人,有权对房屋进行处分,其与丙之间的买卖合同有效,乙不能主张该买卖合同无效。
B项,《合同法》第229条规定,房屋的所有权发生变更,租赁合同的效力不受影响,甲没有违约,乙不能要求甲承担违约责任。
C项,甲将房屋卖给丙,且办理了过户登记,房屋的所有权由甲转移给丙,所有权发生变动,但是不影响甲乙之间租赁合同的效力,即“买卖不破租赁”,乙作为承租人可以主张租赁合同对丙继续有效。
D项,《合同法》第230条规定,出租人出卖租赁房屋的,应在出卖之前的合理期限内通知承租人,承租人享有以同等条件优先购买的权利。《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城镇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4条第3项规定,出租人履行通知义务后,承租人在15日内未明确表示购买的,承租人主张优先购买房屋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本题中,甲在出卖房屋的前已经通知乙,但乙20日未表态,乙不能再主张优先购买权。
34.甲谎称是乙公司的代理人,以乙公司的名义与丙公司签订合同。甲侵犯了乙公司的( )。
A.姓名权
B.商标权
C.名誉权
D.名称权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D
【考点】名称权
【解析】名称权,是指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依法享有的决定、使用、改变其名称并排除他人非法干涉的权利,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对其名称享有独占的使用权,任何人不得干涉和非法使用。
A项,姓名权是自然人专属的权利,法人不享有姓名权,因此乙公司不享有姓名权,甲的行为不侵犯乙公司的姓名权。
B项,甲没有擅自使用或冒充乙公司的商标,没有侵犯乙公司的商标权。
C项,甲并没有侵犯乙公司的名誉权,名誉权的本质在于权利人要求他人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有权排除他人对其名誉权的侵害。甲没有恶意贬损乙公司或以其他方式损害乙公司名誉,甲没有侵犯乙公司的名誉权。
D项,甲未经授权,擅自以乙公司的名义对外签订合同,侵犯了乙公司的名称权。
35.甲驾车正常行驶,乙酒后驾车闯红灯,两车相撞,致甲的车撞伤正在执勤的交警丙。丙的损害应由( )。
A.甲承担全部责任
B.乙承担全部责任
C.甲、乙承担连带责任
D.甲承担次要责任,乙承担主要责任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B
【考点】损害责任承担
【解析】《侵权责任法》第28条规定,损害是因第三人造成的,第三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AB两项,甲的车撞伤了丙,但甲是正常驾驶,没有过错。损害的发生是由于乙闯红灯导致两车相撞才撞伤了丙,损害是乙的行为造成的,应当由乙承担全部的赔偿责任。
CD两项,甲乙不是共同侵权行为,不承担连带责任,共同侵权行为要求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甲既无故意也无过失。
36.甲工厂、乙工厂分别位于某河流的上游和中游,两工厂单独排放的废水均不会造成损害,但废水汇集后导致下游丙的鱼塘的鱼大量死亡。对于丙的损失( )。
A.甲、乙均不承担责任
B.甲、乙承担按份责任
C.甲、乙承担连带责任
D.甲、乙、丙三方分担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B
【考点】多人侵权
【解析】A项,《侵权责任法》第27条规定,损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行为人不承担责任。甲乙排放的废水汇集后造成丙的损害,甲乙是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损害并不是由丙故意造成的,甲乙需要承担赔偿责任。
B项,《侵权责任法》第12条规定,二人以上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能够确定责任大小的,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难以确定责任大小的,平均承担赔偿责任。甲乙分别实施了排放污水的侵权行为造成了同一损害,丙鱼塘的鱼死亡,甲乙应承担按份赔偿的责任。
C项,《侵权责任法》第11条规定,二人以上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每个人的侵权行为都足以造成全部损害的,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甲乙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但甲乙每个人的侵权行为不足以造成全部损害,甲乙不承担连带责任。
D项,《侵权责任法》第26条规定,被侵权人对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权人的责任。丙是受害人,没有过错,不应当与甲乙分担责任。
37.根据我国《收养法》,下列情形中,收养关系可以成立的是( )。
A.甲(男,28周岁,未婚)收养2周岁的孤儿
B.乙(女,50周岁,离异)收养自己15周岁的亲侄子
C.丙(女,60周岁,丧偶)收养自己19周岁的继女
D.丁(女,45周岁,有配偶)单独收养自己5周岁的外甥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B
【考点】收养关系的成立
【解析】A项,《收养法》第6条规定,收养人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①无子女;②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③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④年满30周岁。
B项,《收养法》第4条规定,下列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可以被收养:①丧失父母的孤儿;②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③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第7条第1款规定,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可以不受本法第4条第3项、第5条第3项、第9条和被收养人不满14周岁的限制。乙收养亲侄子,是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不受不满14周岁的限制。
C项,收养的对象必须是未成年人,收养应当有利于被收养未成年人的抚养、成长,继女已经19周岁,是成年人,不能再被收养。
D项,《收养法》第10条第2款规定,有配偶者收养子女,须夫妻共同收养。
38.甲(18周岁)伪造身份信息与乙(23周岁)登记结婚。有权以甲未达到法定婚龄为由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利害关系人是( )。
A.甲的近亲属
B.乙的近亲属
C.甲住所地的基层组织
D.乙住所地的基层组织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A
【考点】婚姻无效
【解析】《婚姻法》第10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无效:①重婚的;②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③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④未到法定婚龄的。
《婚姻法解释(一)》第7条规定,有权依据婚姻法第10条规定向人民法院就已办理结婚登记的婚姻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主体,包括婚姻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利害关系人包括:①以重婚为由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为当事人的近亲属及基层组织。②以未到法定婚龄为由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为未达法定婚龄者的近亲属。③以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为由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为当事人的近亲属。④以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为由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为与患病者共同生活的近亲属。
本题中,甲未达到法定婚龄,甲的近亲属有权以甲未达到法定婚龄为由申请宣告婚姻无效。
根据以下案情,回答第39、40小题。
甲村为了灌溉A地,与乙村签订书面合同,约定:甲村每年支付乙村4000元,在乙村的水库取水10000立方米;期限为20年。合同签订后,双方办理了权利登记。一年后,甲村将A地发包给丙。后丙将部分承包地转包给丁。
39.甲村与乙村设定的有关取水的权利属于( )。
A.地役权
B.相邻权
C.租赁权
D.土地承包经营权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A
【考点】地役权
【解析】地役权,是指不动产的权利人如所有权或使用权人,为自己使用不动产的便利或提高自己不动产的效益而利用他人不动产的权利。我国《物权法》第156条规定,地役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利用他人的不动产,以提高自己的不动产的效益。如通行权、取水权、采光权、眺望权。地役权与相邻关系不同。地役权基于当事人之间的合同产生,相邻关系基于法律规定产生,地役权不以不动产相邻为条件,而相邻关系则以此为条件。
本题中,甲村为了提高自己不动产的效力而利用乙村的水库,甲乙之间签订了书面合同,通过合同确立了地役权。
40.在丙将部分承包地转包给丁后,关于取水的权利表述正确的是( )。
A.只有丙有权取水
B.只有丁有权取水
C.丙、丁均有权取水
D.丙、丁均无权取水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C
【考点】地役权
【解析】《物权法》第162条规定,土地所有权人享有地役权或者负担地役权的,设立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时,该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宅基地使用权人继续享有或者负担已设立的地役权。第164条规定,地役权不得单独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等转让的,地役权一并转让,但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
本题中,甲村是土地所有权人,享有对乙村水库的地役权,甲村在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时,该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丙继续享有甲村设立的取水权。后丙又将部分土地转包给丁,部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地役权一并转让,丁也有权取水。
二、多项选择题:第41~5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41.下列选项中,属于刑法立法解释的有( )。
A.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
B.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信用卡规定的解释》
C.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刑法室《关于挪用资金罪有关问题的答复》
D.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解释》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BD
【考点】刑法立法解释
【解析】立法解释,是指刑法的立法机关对刑法条文的解释,是在刑法施行过程中立法机关对发生歧义的规定所作的解释。在我国,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是唯一能对刑法条文作出立法解释的机关。
A项,《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是全国人大常委会1998年12月颁布的单行刑法,不是立法解释。
C项,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不是立法解释的机关,没有立法解释权。
BD两项,《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信用卡规定的解释》和《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解释》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刑法条文的解释,是立法解释。
42.下列选项中,属于量刑制度的有( )。
A.累犯
B.缓刑
C.自首
D.假释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ABC
【考点】量刑制度
【解析】量刑,是指人民法院依据刑事法律,在认定行为人构成犯罪的基础上,确定对犯罪人是否判处刑罚、判处何种刑罚以及判处多重的刑罚,并决定所判刑罚是否立即执行的刑事司法活动。我国的量刑制度包括累犯、自首、立功、数罪并罚、缓刑。假释是刑罚执行制度,不是量刑制度。
43.下列情形中,可以成立单位犯罪的有( )。
A.甲设立公司,主要从事为他人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活动以牟利
B.乙与公司股东商议后,以公司名义走私香烟,所得收益归公司所有
C.丙为使其公司承建工程,向国有投资公司主管人员支付巨额回扣
D.丁以公司名义吸收公众存款,并将违法所得用来购买豪华别墅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BC
【考点】单位犯罪
【解析】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1999年最高院颁布的《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规定,以下情况不成立单位犯罪:①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或者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不以单位犯罪论处。②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人私分的,依照刑法有关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A项,甲设立公司后,主要从事为他人虚开发票的犯罪活动,不以单位犯罪论处。
B项,乙以公司的名义走私香烟,得到股东的一致认可,体现了公司的共同意志,所得收益也归公司所有,成立单位犯罪。
C项,丙向国有投资公司主管人员行贿,是为了使其公司承建工程,是为了公司的利益,且以公司的名义实施犯罪行为,成立单位犯罪。
D项,丁以公司名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但是将违法所得用于购买豪华别墅,也就是私自处分了违法所得,对丁的行为应以自然人犯罪定罪处罚,不成立单位犯罪。
44.下列选项中,构成非法拘禁罪的有( )。
A.甲(警察)因私怨与刘某发生口角,用手铐将刘某铐在警车内
B.乙为索取合法债务,非法扣押债务人涂某的妻子
C.丙为了索要劳务报酬,偷走龙某出生不久的儿子
D.丁为了追索高利贷,扣留债务人钱某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ABD
【考点】非法拘禁罪
【解析】非法拘禁罪,是指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
A项,根据《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并使用械具或者捆绑等恶劣手段的,成立非法拘禁罪。刘某并不是犯罪嫌疑人,因为与甲发生口角,被甲用手铐铐在警车内,甲非法剥夺刘某人身自由,成立非法拘禁罪。
BD两项,根据《刑法》第238条的规定,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成立非法拘禁罪。乙是为了索取合法债务,丁是为了索取非法债务,都是为了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均成立非法拘禁罪。
C项,丙没有勒索龙某财物的目的,丙因索要的是正当的劳务报酬的目的盗走龙某儿子的行为不成立绑架罪。根据《刑法》262条,拐骗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的,成立拐骗儿童罪。甲采取偷盗的方式使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自己的家庭,成立拐骗儿童罪。
45.下列选项中,应认定为诈骗罪的有( )。
A.甲伪造名画,冒充真迹卖给他人
B.乙设立赌博网站,招揽小学生参与赌博
C.丙用冰糖冒充冰毒卖给他人,获利4000元
D.丁用短信将邻居从家中骗出,趁机进入邻居家拿走1万元现金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AC
【考点】诈骗罪
【解析】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我国《刑法》第266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成立诈骗罪。
A项,甲伪造名画,虚构赝品为真品的事实,将假画卖给他人,骗取他人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成立诈骗罪。
B项,《刑法》第303条规定,以营利为目的,聚众赌博或者以赌博为业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2005年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赌博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以营利为目的,在计算机网络上建立赌博网站,或者为赌博网站担任代理,接受投注的,属于刑法第三百零三条规定的“开设赌场”。设立赌博网站的行为成立开设赌场罪,不成立诈骗罪。
C项,丙将冰糖冒充冰毒卖给他人,是虚构冰糖为冰毒的事实,骗取他人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成立诈骗罪。
D项,丁将邻居从家中骗出,然后进入邻居家拿走现金的行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入户盗窃成立盗窃罪,不成立诈骗罪。
46.甲被依法宣告失踪,乙为甲的财产代管人。下列选项中,由乙从甲的财产中支付的有( )。
A.甲所欠税款
B.甲所欠债务
C.甲应支付的赡养费
D.乙代管财产的管理费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ABCD
【考点】宣告失踪制度
【解析】《民法通则》第21条规定,失踪人的财产由他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或者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代管。代管有争议的,没有以上规定的人或者以上规定的人无能力代管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人代管。失踪人所欠税款、债务和应付的其他费用,由代管人从失踪人的财产中支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31条规定,《民法通则》第21条第2款中的“其他费用”,包括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和因代管财产所需的管理费等必要的费用。
47.某服装公司员工实施的下列行为中,该公司不予认可但仍应承担民事法律后果的有( )。
A.超越代表权限与不知情的L公司订立买卖合同
B.超越公司经营范围与不知情的M公司订立买卖合同
C.伪造公司印章与不知情的P公司订立买卖合同
D.以自已的名义将公司的电脑转让给不知情的Q公司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AB
【考点】越权代理与无权代理
【解析】A项,《合同法》第50条规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超越权限订立的合同,除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超越权限的以外。该代表行为有效。员工超越代理权限与L公司订立的买卖合同有效,该公司应承担民事法律后果。
B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解释(一)》第10条规定,当事人超越经营范围订立合同,人民法院不因此认定合同无效。但违反国家限制经营、特许经营以及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经营规定的除外。与不知情的M签订的买卖合同虽超越经营范围,但未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该买卖合同有效,公司需承担民事法律后果。
CD两项,《民法总则》第171条第1款规定,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仍然实施代理行为,未经被代理人追认的,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CD两项均为没有代理权的行为,只有经过被代理人的追认,被代理人才承担民事责任。该公司不予认可,不予追认,该民事责任由行为人承担,公司不承担法律后果。
48.甲、乙系夫妻,有一子丙。丙与丁结婚,生有一女戊。2008年丙去世,丁与庚再婚,二人一起照顾甲、乙的生活起居。2015年5月甲去世。对甲遗产的继承,第一顺序继承人有( )。
A.乙
B.丁
C.戊
D.庚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ABC
【考点】法定继承
【解析】A项,《继承法》第10条第1款规定,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为配偶、子女、父母。乙是甲的配偶,是第一顺序继承人。
B项,《继承法》第12条规定,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丁是甲的儿媳,丧偶后对公、婆尽了主要赡养义务,是第一顺序继承人。
C项,《继承法》第11条规定,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代位继承人一般只能继承他的父亲或者母亲有权继承的遗产份额。丙是甲的子女,先于甲死亡,由丙的女儿戊代位继承。因为丙是第一顺序继承人,所以戊也是第一顺序继承人。
D项,根据《继承法》第l0条第1款规定,庚不是甲的法定继承人。
49.小明在父母离异后跟随母亲生活。某日午休时,小明在幼儿园与小朋友小刚打闹,幼儿园老师余某因外出接电话而未能发现和制止,小明将小刚的头打伤。对于小刚的损害,不应承担责任的有( )。
A.小明的母亲
B.幼儿园
C.小明的父亲
D.余某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ACD
【考点】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的侵权责任承担
【解析】AC两项,《侵权责任法》第38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本题中,小刚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在幼儿园学习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应由幼儿园承担责任。幼儿园不能证明尽到了教育、管理职责,幼儿园教师因外出接电话才未能发现和制止小明的行为,幼儿园存在明显过错。小明的父母不需要承担责任。
BD两项,第34条第1款规定,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本题中,余某是幼儿园的员工,其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应由幼儿园承担侵权责任,余某不承担责任。
50.下列民事权益中,受我国侵权责任法保护的有( )。
A.婚姻自主权
B.担保物权
C.股权
D.商业秘密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案】ABCD
【考点】侵权责任法的客体
【解析】《侵权责任法》第2条规定,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商业秘密属于广义的知识产权范畴,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也需要承担损害赔偿的责任。
三、简答题:第51~5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51.简述假释的法律后果。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假释的法律后果。根据《刑法》的规定,假释的法律后果可分为积极后果和消极后果。主要内容规定在《刑法》第85、86条,本题首先要回答出假释的定义,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形回答假释的法律后果。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1)假释,是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之后,因其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而附条件地将其提前释放,在假释考验期内若不出现法定的情形,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的制度。假释制度作为我国刑法中规定的一项独立的刑罚执行制度,对于鼓励犯罪分子加速改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实现刑罚的目的,具有积极的作用。
(2)根据《刑法》第85、86条的规定,假释可能会出现以下法律后果:
①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没有《刑法》第86条规定的情形,即没有再犯新罪或者发现漏罪,或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假释考验期满,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并公开予以宣告。(2分)
②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再犯新罪,应当撤销假释,依照《刑法》第71条的规定实行数罪并罚。(1分)
③在假释考验期限内,发现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假释,依照《刑法》第70条的规定实行数罪并罚。(1分)
④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尚未构成新的犯罪的,应当依照法定程序撤销假释,收监执行未执行完毕的刑罚。(2分)
⑤犯罪分子被假释后,原判有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继续执行。原判有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假释之日起计算。
52.简述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共同特征。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危害公共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多数犯罪行为方式为作为,少数犯罪行为方式为不作为;且大部分罪名是危险犯,不是结果犯。它们的共同特征主要从犯罪行为的四个构成要件来分析。考生在答题时,即使题目中未明确要求答出概念,考生也可先答出概念,再根据四要件答出相关内容。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1)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地实施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危害公共安全罪,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秩序,危害和威胁着公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是社会危害性和危险性较大的一类犯罪,被规定在刑法分则第二章,彰显出立法者对此类犯罪严重危害性的重视。
(2)我国《刑法》分则第二章规定的危害公共安全罪有:放火罪、决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交通工具罪、破坏交通设施罪等。其共同的特征包括以下四方面:
①客体,是社会的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以不特定的多数人或财物为侵害对象是这类犯罪的突出特点。(2分)
②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了危及公共安全的行为。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可以作为的方式实施,也可以不作为方式实施。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包括已经造成实际损害结果的行为,也包括虽未造成实际损害结果,但足以造成严重后果,危害不特定多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2分)
③主体,既有一般主体,又有特殊主体。大多数犯罪,如放火罪、劫持航空器罪等,由一般主体构成;少数犯罪要求由从事特定业务或具有特定职务的人员构成,如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的主体,为依法配备、配置枪支的人员;重大飞行事故罪的主体为民用航空活动的空勤人员和地面人员。(1分)
④主观方面,既有故意,也有过失。具体而言:一是只能由故意构成的犯罪。出于故意的罪,有些只能是直接故意,如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罪、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罪等,有些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都可以构成,如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等。二是只能由过失构成的犯罪,如重大责任事故罪、交通肇事罪等。(1分)
53.简述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主要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赔礼道歉、消除影响等。考生回答此题要对每种方式进行适当展开,对每种方式适用的法律情形进行适当描述。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1)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是指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的具体形式。在侵权责任法上,除赔偿损失外,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还有其他方式,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等。正确适用这些侵权责任方式,对于填补受害人的损害、预防并制裁侵权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2)根据《侵权责任法》第15条规定,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主要有八种:
①停止侵害。指受害人有权依法要求侵害人终止其正在进行或者延续的侵权行为。其作用在于制止正在进行的侵权行为以及避免损害结果的扩大。停止侵害适用于所有的侵权责任。
②排除妨碍。指侵害人排除由其行为或物件造成的妨碍他人权益实现的客观事实状态。排除妨碍的适用前提,是行为人的行为给他人正常享有和行使民事权益造成了妨碍。
③消除危险。指侵害人消除由其行为或物件引起的现实存在的某种可能对他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事实状态。消除危险的适用以存在造成他人民事权益损害的危险性为前提。
④返还财产。指侵害人将其非法占有或者取得的财产移转给原所有权人或其他权利人。只有返还财产已不可能时,才能采取赔偿损失的责任方式。返还财产只适用于积极侵权行为,即只有在侵权人实施侵占财产的行为时,才能请求返还财产。
⑤恢复原状。指将受害人的财产恢复到受到侵害之前的状态。恢复原状的适用须有两个条件:一是被损坏的财产要有修复的可能。没有修复可能的,不能适用恢复原状;二是须有修复的必要。被损坏的财产有无修复的必要,应当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民事主体的需要等因素综合加以判断。
⑥赔偿损失。财产损失赔偿,与人身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一起共同构成我国侵权赔偿损失制度。财产损失赔偿是全面赔偿,赔偿范围既包括受害人遭受的直接损失,也包括受害人遭受的间接损失。人身损害赔偿包括: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赔偿误工费等。造成残疾的,赔偿残疾赔偿金等;造成死亡的,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一般而言,精神损害赔偿必须是人身权益遭受非法侵害才可以要求赔偿。
⑦赔礼道歉。指侵害人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向受害人承认错误、表达歉意。赔礼道歉主要用于侵害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以及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等。
⑧消除影响、恢复名誉。指加害人对于因其行为给他人造成的不良影响予以消除。恢复名誉是指加害人在侵害所及的范围之内使受害人的名誉恢复到加害前的状态。此种责任方式主要适用于对名誉权的侵犯。
(每个要点1分,答对6个可给满分)
54.简述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表见代理,表见代理是代理中的重要知识点,考过多次。表见代理与无权代理最重要的区别是无权代理人有被授予代理权的外表或假象,其法律后果是由被代理人承担。本题主要回答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1)表见代理,又称表现代理,是指行为人虽没有代理权,但第三人在客观上有理由相信其有代理权而与其实施法律行为,该法律行为的后果由本人承担的代理。
(2)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
①代理人无代理权。代理人在实施代理行为时,并无本人的授权,或虽有授权,但并未授权其可实施超出特定授权范围的行为。只有行为人无代理权却以本人的名义实施民事行为的,才会发生表见代理。若行为人有代理权,则其所为的代理行为属于有权代理,不属于表见代理。(1分)
②无权代理人有被授予代理权的外表或假象。如果无权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名义实施法律行为,但又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其被授权,那么不存在表见代理问题,即表见代理的成立须有“外表授权”的存在。如合同的签订人持有被代理人的介绍信签订合同、使用被代理人的合同专用章或盖有印章的空白合同书签订合同等即属于有被授予代理权的外表或假象。(2分)
③须相对人为善意且无过失。相对人为善意且无过失,是指与行为人实施民事行为的第三人不知道行为人无代理权且无过失地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虽有外表授权的存在,但如果相对人不相信,仍然不构成表见代理,构成狭义的无权代理。判断有无正当理由,应以一个善良人在正常情况下是否相信为判断标准。(2分)
④须行为人与相对人所为民事行为具备生效要件。表见代理为有效代理,本人应承担行为人与相对人所为民事行为的法律后果。这是判定是否构成表见代理的最终标准,虽然有以上三个要件,但最终相对人与该无权代理人就代理内容未成立法律行为,不构成表见代理。(1分)
四、辨析题:第55~56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55.“任何人不应为他人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请对这一说法加以辨析。
【分析】本题是一道辨析题,主要考查个人对他人刑事责任的承担。通常情况下,每个人只为自己的犯罪行为负责,不为他人的犯罪行为负责,这是一般原则。但是在共同犯罪的场合,由于共同犯罪人既有共同犯罪的故意,又有共同犯罪的行为,所有共同犯罪人作为一个整体受到刑法处罚。对共同犯罪人的处罚是以全部犯罪数额为基础的,这就相当于为其他人承担了刑事责任。所以题目中的说法是不完全正确的。回答本题时,首先要肯定这种说法正确的理由,然后要说明其例外的情况。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该说法不完全正确。具体分析如下:(1分)
(1)在单独犯罪的场合,任何人只需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不为他人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3分)
(2)在共同犯罪中,由于各共同犯罪人协同犯罪,形成了一个整体,所以每一个共同犯罪人都应对共同犯罪的整体行为及其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2分)具体表现如下:
①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应对所策划的整个犯罪集团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犯罪集团的成员应对其参与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
②在一般共同犯罪中,各共同犯罪人应对共同故意内的犯罪行为及其结果负刑事责任,即部分实行,全部责任。
③在经济犯罪的共同犯罪中,对主犯,应当按照共同犯罪的总金额处罚;对从犯,应当按照共同犯罪的总金额适用刑罚。
④共同犯罪人实施了超出共同犯罪故意的其他犯罪的,只能由实施者单独负责,其他共犯对此“过限”的犯罪不承担责任。(2分)
56.“在我国,商标未经注册不受法律保护。”请对这一说法加以辨析。
【分析】本题是一道辨析题,一般情况下,要想取得商标专用权,必须进行注册,注册之后才受法律保护。但是有些商标未经注册也受到法律保护,例如:驰名商标和有一定影响的商标。对于驰名商标,不管注册与否,法律都给予保护。所以题目的说法不完全正确。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该说法不完全正确。具体分析如下:(1分)
在我国,注册是取得商标权的条件。未注册的商标,一般不受商标法的保护。商标法保护的重点是注册商标,有条件保护是指对未注册商标中的驰名商标和有一定影响的商标,在注册制度之外给予特别保护。(4分)
对未注册商标的特别保护体现在:
(1)对未注册有一定影响的商标的保护。当一个长期使用的标识具有识别作用,取得消费者的认可,享有一定声誉时,该未注册商标也可获得商标法一定程度的保护。(3分,如回答通过驰名商标制度给予未注册商标保护,也可给分)
(2)对未注册驰名商标的特别保护。驰名商标,是指在中国境内为相关公众广为知晓的商标。驰名商标可以是注册商标,也可以是未注册商标,我国《商标法》对二者都给予保护。如果就相同或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摹仿或者翻译他人未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容易发生混淆的,不予注册。就不相同或者不相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摹仿或者翻译他人已经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误导公众,致使该驰名商标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
五、法条分析题:第57~58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57.《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3条规定: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请分析:
(1)本条中的“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如何理解?
(2)本条中的“因逃逸致人死亡”如何理解?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交通肇事罪,是危害公共安全犯罪中最重要的犯罪,对于交通肇事罪,司法解释作了详细规定,作为法硕考生,应该结合刑法以及司法解释的规定作答。
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法条作答,注意答题的准确性与规范性。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1)根据司法解释,“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了构成交通肇事罪的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在司法解释中,逃逸,是指一种为逃避法律责任有意脱离事故现场的行为。刑法仅在交通肇事罪中将逃逸规定为法定刑升格的情节,以不救助被害人(不作为)为核心理解和认定逃逸,一般来说,只要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不救助被害人的,就可以认定为逃逸。(5分)
(2)“因逃逸致人死亡”,包括:(5分)
①交通肇事后逃跑,致使被害人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因不救助而导致被害人死亡的,属于因逃逸致人死亡;行为人超速驾驶致一人重伤后逃逸导致其死亡的,不适用“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规定,只能认定为一般的交通肇事罪。
②交通肇事后的逃跑过程中再次过失致人死亡的情形。行为人在肇事后将被害人转移或者藏匿使其不能得到及时救治而死亡,或者在肇事后明知拖带着被害人而不管不顾逃跑而致被害人死亡。
58.《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93条规定:
“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有权要求受益人偿付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费用。”
请分析:
(1)本条规定的是因何种原因产生的债?
(2)本条规定的债的发生原因有哪些构成要件?
(3)本条中的“必要费用”包括哪些?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无因管理之债,无因管理是事实行为,因法律明确规定而成为法定之债,即不需要当事人之间订立合同,根据法律规定即可在管理人和本人之间形成债权债务关系。本题需要答出无因管理之债的发生原因即事实行为的产生,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以及因无因管理行为而产生的必要费用。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法条作答,注意答题的准确性与规范性。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1)《民法通则》第93条规定的是无因管理产生的债。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而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行为。通说认为无因管理为事实行为。(2分)
(2)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包括三个:
①管理他人事务。他人事务是指有关人们生活利益的一切事项,可以是有关财产的,也可以是非财产性的,但不包括公益事业。管理是指处理事务的行为,包括事实行为和民事法律行为。但并非对所有事务的管理均会构成无因管理,违法或者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纯粹道义上、宗教上或一般生活事务,依法须由本人亲自实施或须经本人授权才能实施的行为均不构成无因管理。(2分)
②有为他人谋利益的意思。这是无因管理成立的主观要件,也是无因管理阻却违法性的根本原因;该意思无须表示,只要管理行为在客观上避免了他人利益受损且管理人不纯粹是出于为自己谋利的目的,就构成无因管理行为。(2分)
③无法律上的义务。法律上的义务包括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前者如扶养义务,后者如受托人对委托人承担的义务。有无法律上的义务应当以管理人开始管理时的客观事实而定。(2分)
(3)无因管理的必要费用,依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解释,包括在管理或者服务活动中直接支出的费用,以及在该活动中受到的实际损失。该必要费用,一般以本人所受利益范围为限。管理人为本人利益而以管理人的名义负担的债务,有权要求本人直接向债权人清偿。(2分)
六、案例分析题:第59~6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59.某县扶贫办副主任甲,利用职务将一项造价20万的扶贫工程定价40万,对外招标。甲冒用A公司的营业执照、安全许可证等证明材料,参与该项目招标,又通过职权运作使“A公司”中标。之后,甲以“A公司”的名义将工程交给村民乙承建,并在工程完工验收后,利用职权将40万元工程款存到自己的银行账户.再向乙支付了20万元。
此后,乙承建并完成该县另一项扶贫工程。但因工程迟迟得不到验收,乙无法得到50万元的工程余款。
乙找到负责验收的甲,甲要乙“意思一下”。乙遂送3万元现金给甲。甲随即对该项目予以验收,乙顺利拿到工程余款。
乙的朋友丙得知乙送钱给甲的事情后,打电话给甲,要甲给其“保密费”10万元,否则向检察院举报。
甲担心事情闹大,不得已给了丙10万元。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
(1)甲的行为构成何罪?
(2)乙的行为是否构成行贿罪?
(3)丙的行为构成何罪?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刑法中贪污罪、受贿罪、行贿罪及敲诈勒索罪的定罪与量刑。分析贪污罪时要结合《刑法修正案(九)》中新修订的内容。行贿罪的认定,要求有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根据《刑法》第389条第3款的规定,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与行贿罪不同,敲诈勒索罪的犯罪模式是先有勒索行为,因勒索行为使被害人产生恐惧,被害人基于恐惧交付钱财,最终结果是行为人取得钱财。回答题目时,要先明确答出某人何种行为构成何种罪名,再分析理由。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1)甲的行为构成贪污罪和受贿罪。(2分)理由如下:
①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甲是负责扶贫工作的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通过欺骗手段取得扶贫工程项目,非法占有了工程款,其行为符合贪污罪的构成要件。(2分)
②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甲负责验收时,公然索贿,在收受他人财物后才进行验收,其行为构成受贿罪。(2分)
(2)乙的行为不构成行贿罪。(2分)理由如下:
行贿罪,是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行为。行贿必须是行为人的主动行为,如果是被勒索不得不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财物,没有获取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罪。乙为了促使甲验收工程,以获得工程余款,在甲索贿的情形下给甲钱财,并不是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其行为不构成行贿罪。(3分)
(3)丙的行为构成敲诈勒索罪。(2分)理由如下:
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公私财物的所有人、管理人实施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多次强行索取公私财物或者索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丙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甲的违法犯罪行为威胁甲使之产生恐惧,强行索取“保密费”10万元,其行为构成敲诈勒索罪。(2分)
60.甲因出国工作,将自己的宠物犬寄养在朋友乙家。2015年5月2日,乙擅自决定将该犬卖给同事丙,乙、丙二人约定:宠物犬价格为5万元,2015年8月30日双方同时交付。
丙为按时向乙付款,于2015年8月20日向丁借款3万元,以自己的一辆汽车抵押,双方签订了书面抵押合同但未办理抵押登记。2015年8月23日甲提前回国,从乙处取回宠物犬。2015年8月31日丙以乙不能履行为由通知乙解除合同。
请根据上述材料,同答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
(1)乙、丙之间的买卖合同效力如何?
(2)丁对丙的汽车是否享有抵押权?
(3)丙是否有权解除与乙之间的买卖合同?
【分析】本题是案例分析题,主要考查合同的效力认定、抵押合同与抵押权的设立。抵押权的设立表现为登记设立主义和登记对抗主义。以不动产、不动产权利以及正在建造的建筑物抵押的,抵押权自登记时设立。以动产抵押的,抵押权自抵押合同生效时设立,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本题考查内容较为综合,考生需要一问一答,按点答题。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答:(1)乙、丙之间的买卖合同有效。(2分)理由如下:
合同的一般生效要件是:①当事人缔约时有相应的缔约能力。②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真实。③不违反强制性法律规范及公序良俗。乙、丙均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且二者意思表示真实,签订的合同内容合法,故该合同有效。(3分)
(2)丁对丙的汽车享有抵押权。(1分)理由如下:
根据《物权法》第85、87、88条规定,抵押权的设立,必须订立书面的抵押合同,法律规定必须办理登记的,抵押权自登记之日其设立;以第88条规定的动产抵押的,登记为对抗要件,抵押权自抵押合同生效时设立,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案例中,丙以汽车抵押,汽车属于第88条规定的动产,抵押权自抵押合同生效时设立,登记不是汽车抵押权的设立要件,而是对抗善意第三人的要件,故丁对丙的汽车享有抵押权。(3分)
(3)丙有权解除与乙之间的买卖合同。(2分)理由如下:
根据《合同法》第94条规定,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乙丙之间约定的合同履行时间为2015年8月30日,到2015年8月31日丙要求解除合同,合同履行期已过,乙因无合同标的物指致使不能履行合同,乙不能交付标的物的行为构成违约,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故丙有权解除合同。(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