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湖北省情
(一)自然地理
1.地理位置
湖北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部,简称鄂。地跨东经108°21′42″~116°07′50″、北纬29°01′53″~33°6′47″。东邻安徽,南接江西、湖南,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北与河南毗邻。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全省国土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
2.地势地貌
全省地势大致为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低平,略呈向南敞开的不完整盆地。在全省总面积中,山地占56%。丘陵占24%,平原湖区占20%。
(1)山地
全省山地大致分为四大块。
①西北山地为秦岭东延部分和大巴山的东段:
a.秦岭东延部分称武当山脉,呈北西—南东走向,群山叠嶂,岭脊海拔一般在1000米以上;
b.大巴山东段由神农架、荆山、巫山组成,森林茂密,河谷幽深。
②西南山地为云贵高原的东北延伸部分,主要有大娄山和武陵山,呈北东—南西走向,一般海拔高度700~1000米。
③东北山地为绵亘于豫、鄂、皖边境的桐柏山、大别山脉,呈北西—南东走向。
④东南山地为蜿蜒于湘、鄂、赣边境的幕阜山脉,略呈西南—东北走向。
(2)丘陵
全省丘陵主要分布在两大区域,一为鄂中丘陵,一为鄂东北丘陵。鄂中丘陵包括荆山与大别山之间的江汉河谷丘陵,大洪山与桐柏山之间的水流域丘陵。鄂东北丘陵以低丘为主,地势起伏较小,丘间沟谷开阔,土层较厚,宜农宜林。
(3)平原
省内主要平原为江汉平原和鄂东沿江平原:
①江汉平原由长江及其支流汉江冲积而成,是比较典型的河积——湖积平原,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整个地势由西北微向东南倾斜,地面平坦,湖泊密布,河网交织。
②鄂东沿江平原也是江湖冲积平原,主要分布在嘉鱼至黄梅沿长江一带,为长江中游平原的组成部分。这一带注入长江的支流短小,河口三角洲面积狭窄,加之河间地带河湖交错,夹有残山低丘。因而平原面积收缩,远不及江汉平原平坦宽阔。
3.气候气象
(1)气候类型
湖北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全省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
(2)气候特征
①太阳辐射
全省大部分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为85~114千卡/厘米2。多年平均实际日照时数为1100~2150小时。其地域分布是鄂东北向鄂西南递减,鄂北、鄂东北最多,为2000~2150小时;鄂西南最少,为1100~1400小时。其季节分布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秋两季因地而异。
②气温
全省年平均气温15~17℃,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春季温度多变,秋季温度下降迅速。一年之中,1月最冷,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2~4℃;7月最热,除高山地区外,平均气温27~29℃,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全省无霜期在230~300天之间。
③降水
各地平均降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间。降水地域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减趋势,鄂西南最多达1400~1600毫米,鄂西北最少为800~1000毫米。降水量分布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般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全省夏季雨量在300~700毫米之间,冬季雨量在30~190毫米之间。6月中旬至7月中旬雨量最多,强度最大,是湖北的梅雨期。
4.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全省土地总面积1858.89万公顷,其中耕地389.99万公顷、园地59.87万公顷、林地586.04万公顷、牧草地7.58万公顷。(2012年数据)
(2)水资源
①河流
湖北境内除长江、汉江干流外,省内各级河流河长5公里以上的有4228条,另有中小河流1193条,河流总长5.92万公里,其中河长在100公里以上的河流41条。长江自西向东,流贯省内26个县市,西起巴东县鳊鱼溪河口入境,东至黄梅滨江出境,流程1041公里。境内的长江支流有汉水、沮水、漳水、清江、东荆河、陆水、滠水、倒水、举水、巴水、浠水、富水等。其中汉水为长江中游最大支流,在湖北境内由西北趋东南,流经13个县市,由陕西白河县将军河进入湖北郧西县,至武汉汇入长江,流程858公里,全长1532公里,在湖北境内由西北趋东南,流经13个县(市),至武汉汇入长江,流域面积6.24万平方公里。
②湖泊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之称,境内湖泊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上。面积百亩以上的湖泊约800余个,湖泊总面积2983.5平方公里。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洪湖、长湖、梁子湖、斧头湖。
(3)生物资源
①植物资源
全省已发现的木本植物有105科、370属、1300种,其中乔木425种、灌木760种、木质藤本115种,这在全球同一纬度所占比重是最大的。全省不仅树种较多,而且起源古老,迄今仍保存有不少珍贵、稀有孑遗植物。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水杉、珙桐、秃杉,二级保护树种香果树、水青树、连香树、银杏、杜仲、金钱松、鹅掌楸等。全省的草本植物有2500种以上,其中已被人们采制供作药材的有500种以上。
②动物资源
全省有陆生脊椎动物562种,其中,两栖类45种、鸟类415种、哺乳动物102种。全省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112种。其中,属一类保护的有金丝猴、白鹳等23种;属二类保护的有江豚、猕猴、金猫、小天鹅、大鲵等89种。全省共有鱼类176种,其中以鲤科鱼类为主,占58%以上,其次为鳅科,占8%左右。全省鱼苗资源丰富,长江干流主要产卵场36处,其中半数以上在湖北境内。
(4)矿产资源
湖北省矿产资源丰富,全省已发现矿产136种(不含亚矿种),约占全国已发现矿种数的81%;其中已查明了资源储量的矿产有87种,约占全国已查明资源储量矿产的56%;已发现但尚无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有49种。磷、矿盐、芒硝、石膏、铁、铜、金、银、石灰岩等是湖北省具有优势的矿产。化肥用橄榄岩、碘、溴、石榴子石、累脱石粘土、建筑用辉绿岩居全国首位,保有资源储量位于全国前10位的矿产有57种。
(5)旅游资源
①世界文化遗产
a.武当山古建筑群
武当山古建筑群位于湖北丹江口市武当山风景区内,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宋、元时进行规模建筑。明代早期,明成祖朱棣将武当山道场辟为皇室家庙,永乐十年(1412年),朱棣派遣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工部侍郎郭进等500多名官员为钦差,率领军民工匠20万人,历时12年,建成8宫、2观、36庵堂、72岩庙等33组建筑群,总建筑面积达160万平方米。明嘉靖年间又大规模维修和扩建。明代200多年间,每一位新皇帝登基都照例对武当山许以各种特权,并直接委派内臣代表皇帝对武当山进行管理,使武当山古建筑群保存完好,成为天下第一。著名的建筑有金殿、太和宫、南岩宫、紫霄宫、复真观、玄岳门等,重要的建筑遗址有玉虚宫遗址、五龙宫遗址等。其中,金殿、南岩宫、紫霄宫、玄岳门、玉虚宫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武当山古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b.显陵
显陵是明代皇陵,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城东北5公里的纯德山上。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12°37'50″~112°38′09″,北纬31°12′20″~31°13′。陵区面积约50万平方米。为明世宗嘉靖皇帝生父朱佑杬和生母蒋氏的合葬墓。显陵平面为呈金瓶形状,布局按帝制“三朝两宫”式和“天子五门”制式排列;四周环黄瓦朱墙,墙高6.5米,厚1.9米,周长4730米。逻城内陵墓建筑平面布局按中轴线排列,依次为新红门、大红门、碑亭、华表、神道、石象生、棂星门、神龙道、内明塘、棱恩门、棱恩殿、二柱门、十五供、方城、宝城,九曲河蜿蜒其间,河上以五道御桥相连。宝城共两座,平面呈“8”字形。两座宝城上共有向外悬挑的散水螭首16个,设计精巧,为独特的排水系统。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②古文化遗址
a.鸡公山遗址
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郢城镇郢北村,面积约1000平方米,是中国首次发现的平原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居住遗址。该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首次揭示出旧石器时代不同文化类型的多层叠压关系;首次发现了在距今约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在平原上的活动遗迹,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b.屈家岭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湖北省京山县屈家岭村西100米,青木档河和青木河交汇的台地上。该遗址是一处以黑陶为主的文化遗存,具有许多独特的特征,故定名为“屈家岭文化”。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3米。屈家岭文化广泛分布于湖北省境内的江汉平原、西北山地以及豫西南邻鄂地带,文化面貌具有极为浓厚的地方色彩。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c.盘龙城遗址
商代城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经济开发区叶店杨家湾盘龙湖畔。面积约110万平方米,由盘龙城城址、李家咀遗址、杨家湾遗址、楼子湾遗址、王家咀遗址、杨家咀遗址组成,为商代在南方建立的重要方国城址。盘龙城遗址出土铜器有鼎、盂、鬲、簋、爵、觚和钺、镞、戈等,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有少量泥质黑皮陶;纹饰有绳纹、方格纹;器形有鼎、鬲、缸、大口尊、豆、瓮勺、长颈壶等。其中高85厘米的铜大圆鼎、长41厘米的铜夔龙纹钺、长94厘米的玉戈等,都是中国文物中极为罕见的珍品。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d.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西周至汉代矿冶遗址,位于湖北省大冶市西北3公里,面积约250万平方米。地表覆盖有厚数米、重约40万吨的古代铜炼渣,是中国古代铜矿的重要开采地。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年代久远,延续时间长,规模宏大,保存完好,内涵极为丰富。其先进的开采方法、合理的炉体结构、炉渣含铜量低均体现了当时矿业技术的成就。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③著名旅游景区
a.武当山
古名太和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境内。面临碧波荡漾的丹江水库,背依苍茫千里的神农架。相传为上古玄武(真武)得道飞升之地,有“非真武不足当之”之说,山因此得名。武当山既是道教圣地,又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还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武当山胜景以雄为主,兼有险、奇、幽、秀、美的特色。武当山有72峰、36岩、24涧、11潭、10池、12洞、11泉、10石、10台、3瀑。主峰天柱峰海拔为1613米,如金铸玉琢的宝柱雄刹苍天,素称“一柱擎天”。武当山的古建筑群集中国建筑文化之大成,文化价值高,建筑技艺独特,堪称一绝。1994年,武当山古建筑群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主要游览点有:玄岳门、元和宫、玉虚宫、磨针井、太子坡、紫霄宫、南岩宫、太和宫、金殿等。其中,玄岳门牌坊、紫霄宫、金殿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武当道教文化内涵丰富,道教建筑、武当拳术、道家药膳、服饰、音乐等给游者带来无尽的享受。武当道教文化首推武当武术,在中华武术之中,享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美誉。闻名于世的武当内功和太极玄门剑,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炼气凝神、刚柔并济、内外双修,是极佳的修身养性之术,武当山特产主要有:武当名茶、武当地方特色酒、中草药核桃、武当剑、拐杖等。
b.神农架
中国东部最大的原始森林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陕西、重庆三省市的边界,南濒长江,北望武当山,是大巴山脉和秦岭山脉交接的地方,亦是全国南部亚热带向北部温带过渡的地带,全区面积达3250平方公里,主峰大神农架高达3105.4米。区内林密谷深,完好保存着洪荒时代的风光,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单位;1995年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定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点”。神农架现存有1000余种树种,570种野生动物中还有少见的白化动物如白熊、白蛇、白鹿、白猴,因此被誉为“华中林海”和“天然动植物园”。
c.三峡大坝
三峡大坝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境内,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发电工程。
三峡大坝工程包括主体建筑物工程及导流工程两部分。工程施工总工期自1993年到2009年共17年,分三期进行,到2009年工程全部完工。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顶总长3035米,坝顶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能够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三峡大坝建成后,将会形成长达600公里的巨型水库,成为世界罕见的新景观。随着沿江山脉间人造湖泊的形成和通航条件的改善,原本分散在三峡周围的许多景点更容易到达,如小三峡、神农溪千姿百态的仙境画廊。
d.东湖
位于武汉市武昌东郊,取其方位命名。东湖风景区是国家级名胜风景区和首批4A级风景区,由郭郑湖、水果湖、喻家湖、汤湖、牛巢湖5个湖泊组成。总面积88平方公里,其中湖面3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6倍。东湖烟波浩淼,碧水粼粼,水鸟翻飞,游船如织,湖岸曲折,港汊交错,素有九十九湾之称。
e.黄鹤楼
位于武汉市武昌蛇山峰岭,北临长江。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矶头。相传它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最初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但后来逐渐成为文人荟萃、宴客、会友、吟诗、赏景的游览胜地。其中,唐代《黄鹤楼》一诗,更是为诗人崔颢和黄鹤楼赢得不朽盛名。
(二)人文地理
1.行政区划
全省有12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38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其中3个省直管市),38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省辖市依次是武汉市、黄石市、襄阳市、荆州市、宜昌市、十堰市、孝感市、荆门市、鄂州市、黄冈市、咸宁市、随州市,自治州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2.人口与民族
(1)人口
2016年末,湖北常住人口5885万人,其中:城镇3419.19万人,乡村2465.8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8.1%。全年出生人口70.65万人,出生率为12.04‰;死亡人口40.9万人,死亡率为6.9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07‰。
(2)民族
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全省共有少数民族人口246.8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31%。过万人的少数民族有:土家族(210.0万)、苗族(17.7万)、回族(6.7万)、侗族(5.2万)、满族(1.3万)、壮族(1.2万)和蒙古族(1.0万)。湖北省既有自治州又有自治县还有民族乡。现有1个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个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12个民族乡(镇)(钟祥市九里回族乡、洪湖市老湾回族乡、仙桃市沔城回族镇、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乡、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神农架下谷坪土家族乡、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宣恩县晓关侗族乡、宣恩县长潭河侗族乡、赤壁市周郎嘴回族镇、鹤峰县铁炉白族乡),20个民族村(街)。
全省民族自治地方区域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6,民族自治地方总人口386.74万,占全省总人口的6.76%。
3.历史人文
(1)历史沿革
①先秦
夏王朝时期,夏文化的影响已经到达江汉地区。商朝建立后,湖北即纳入商的版图。西周时期,湖北境内已出现诸多小国,春秋战国时期,南方诸国逐渐统一于楚。
②秦汉
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后,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湖北大部属南郡,西北、北、西南各一部分属汉中、南阳、长沙、黔中和九江郡,并置若干县。
西汉湖北大部属荆州刺史部;东汉沿置南郡、南阳郡、江夏郡以及汉中郡、庐江郡等。
③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时期,魏、蜀、吴争夺荆州,后魏、吴分置江夏郡、武昌郡、南郡、宜都郡、建平郡、武陵郡、长沙郡、襄阳郡、南阳郡、南乡郡、义阳郡、魏兴郡、新城郡、上庸郡等。
两晋时期,湖北大部分仍属荆州之江夏、襄阳、南郡、建平、宜都、义阳、南乡、南阳、上庸、新城以及南平、长沙、天门、武陵、魏兴等郡,开始侨置州、郡、县。
从晋怀帝永嘉年间到南朝宋元嘉年间,南迁移民,其中湖北境内长江流域中上游今江陵、松滋一带的移民主要来自山西、陕西、河南,少量来自安徽和江苏的淮河流域。长江下游今武昌、黄梅一带的移民大多来自河南,也有一些安徽淮北的移民。但湖北接受移民的主要地区还是汉江流域,上自今郧西、竹溪,下至今宜城、钟祥,而以襄阳为中心。
南北朝时期,湖北主要属南朝范围,仍设州、郡、县,侨置州、郡、县增多,变更频繁,建制紊乱。
④隋唐及五代
隋代统一全国后,先撤销侨置州、郡、县,隋大业三年(607年)又行恢复。今湖北除西北部分和东部一隅外,绝大部分属荆州,统领南郡、夷陵、竟陵、沔阳、清江、襄阳、舂陵、汉江、安陆、永安、江夏等郡。隋开皇九年(589年)江夏郡曾一度改称鄂州,治江夏,后来鄂州又成为治所。今湖北简称鄂即源于此。
唐代初,全国分为十道,后增至十五道。湖北西部为山南东道,东部为淮南道,东南部为江南西道,西南部为黔中道。改江夏治鄂州,并改京山、富水置郢州,另有襄州、随州、均州、房州、峡州、复州、全州和蕲州、安州、黄州以及沔州等十五州。后设山南东道节度使、荆南节度使、武昌节度使,分领各州。
五代十国时期,湖北境内的襄、均、房、随、郢、复、安七州一直属于五代,黄、蕲、鄂三州初属吴,后属南唐;黄、蕲二州复又归后周。江陵地区的南平国(924~963年)建都江陵,据荆、归、峡三州;施州属蜀。
⑤宋
宋代在湖北中部设荆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此,有鄂、复、峡、归诸州和江陵府、德安府以及荆门军、汉阳军等(辖县33个),占湖北大部分地区;北部设京西南路,有随、金、房、均、郢诸州和襄阳府以及光化军等(辖县19个);东部约以长江为界,北部属淮南西路,有蕲、黄二州(辖县5个),南部属江南西路,为兴国军(辖县3个);西部的施州属夔州路;鄂西南为羁摩州。靖康之乱后的南迁,湖北江汉平原三分之二来自南昌府。鄂东鄂北来自饶州南昌。
⑥元
元代在全国设3个中书省、11个行中书省。今湖北境内,长江以南属湖广行省(治江夏,今武汉市武昌),有武昌路、兴国路、汉阳府与归州;长江以北属河南行省,有襄阳路、黄州路、蕲州路、中兴路、峡州路和安陆府、沔阳府及荆门州;西北部一隅属陕西行省,西部夔州路、羁摩州属四川行省。
⑦明
明代初,湖北属湖广行省。后分全国为十三个布政使司。今湖北全境基本属于湖广布政使司(治江夏,今武汉市武昌),有武昌府、汉阳府、黄州府、承天府、德安府、荆州府、襄阳府、郧阳府、永州府、岳州府、汉阳府、衡州府、常德府、辰州府、长沙府、宝庆府、黎平府。
⑧清
清代初仍沿用明制。至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分治,大体以洞庭湖为界,南为湖南布政使司;北为湖北布政使司,定为湖北省,省会武昌。湖北领武昌、汉阳、黄州、安陆、德安、荆州、襄阳、郧阳等8府,湖北省行政区域之概貌已经基本形成。
康熙十六年,清军为消灭义军,滥杀无辜,人口殆尽,一片荒芜。清廷下诏,江西、湖南、湖北众多居民被迫迁居。民间把这次大移民称之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至清末,湖北省共领武昌、汉阳、安陆、襄阳、郧阳、德安、黄州、荆州、宜昌、施南等10府和荆门直隶州、鹤峰直隶厅共60县、6散州、1散厅。
⑨民国
民国年间,湖北省总体区划变化不大。1911年,湖北武昌爆发了“辛亥革命”。1912年,废除府、州、厅建制,重新划分,省下设道、县两级政区;1927年,废除道一级建制,实行省、县两级行政区;1932年于省、县之间增设行政督察区;至1949年,湖北省共设1市(武昌市,汉口市为国民政府直辖)、8行政督察区、69县。
1927年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建立过许多革命政权。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成立过黄安农民政权,扩建为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湘鄂西苏维埃五县联县政府,后改为湘鄂西苏维埃政府、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1941年4月,成立鄂豫边区行政公署,1945年10月至1946年6月,扩大成立为中原解放区行政公署。
(2)历史名人
①古代
楚庄王(?~前591),郢都(江陵纪南城)人,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楚国君主,春秋五霸之一。
伍子胥(?~前484),今监利县人,名员(音云),字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
屈原(约前340年~约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诗人、政治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任左徒、三闾大夫;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后,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后世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宋玉(约前298年~约前222年),又名子渊,战国时鄢(今襄樊宜城)人。相传他是屈原的学生,著名辞赋家。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
王昭君(约公元前52~公元前20),姓王名嫱,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汉代时出塞远嫁匈奴,使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
刘秀(前6~57),字文叔,东汉开国皇帝,即汉世祖。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枣阳)人。
庞统(179~214)字士元,号凤雏,襄阳(今属湖北)人,与诸葛亮齐名,三国时刘备谋士。
马谡(190~228),字幼常,荆州襄阳宜城(今湖北宜昌),官至越希太守。马谡少时素有才名,和兄长们并称为“马氏五常”。守街亭失利,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马良(公元187~222年),字季常。荆州襄阳宜城人,蜀汉名臣。
车胤(约333~约401),字武子,晋南平(湖北公安)人。留下“车胤囊萤”典故。
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岑参(约715~770)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唐代边塞诗人,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
陆羽(733~804),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
皮日休(839~902),襄阳竟陵人(今属湖北天门市)人。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后参加黄巢起义,失败后不知所终。
徐寿辉(?~1360年),湖北罗田人,元末红巾军天完政权领袖,被部将陈友谅杀,卖布出身。
陈友谅(1320年~1363年),湖北洪湖人,打渔出身,参加徐寿辉领导的西系天完红巾军,后弑主建立大汉政权。后为朱元璋所灭。
明玉珍(1331~1366),湖北随州人,务农出身,参加徐寿辉领导的西系天完红巾军,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后,明玉珍不服,建立大夏,定都重庆。后为朱元璋所灭。
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汉族,幼名张白圭,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时人又称张江陵。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财政上推行“一条鞭法”,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政体为之肃然。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的文官。为万历所忌,去世后被抄家,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帝鉴图说》等。
杨涟(1571~1625年),字文孺,号大洪,湖广应山(今湖北广水)人,明著名谏官。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进士,“东林六君子”之一,累迁至左副都御史。在“红丸案”、“移宫案”中拼死力争,以正宫闱。天启五年(1625年),因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被诬陷受贿,历经拷打,惨死狱中。
熊廷弼(1569~1625)字飞百,亦作非白,号芝冈,湖北江夏(今湖北武汉)人。明军事家,经略辽东,与广宁(今辽宁北镇)巡抚王化贞不和,终致兵败溃退,广宁失守。后为阉党所害并传首九边。
袁宗道(1560~1600)字伯修,号玉蟠、石浦。湖广公安人。万历十七年(1589)会试第一。公安派的发起者。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六休。袁宗道二弟。明代文学家,“公安派”主帅。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
袁中道(1570~1623)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人。明代文学家。“公安派”领袖之一,袁宗道、袁宏道胞弟。
钟惺(1574~1624)字伯敬,号退谷,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明代文学家。与同里谭元春共选《唐诗归》和《古诗归》,名扬一时,形成“竟陵派”,世称“钟谭”。
谭元春(1586~1637)字友夏。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县)人。明代文学家。天启七年(1627)乡试第一。竟陵派主张文学创作应抒写“性灵”,反对拟古之风,又认为“公安派”作品俚俗、浮浅,因而倡导一种“幽深孤峭”风格加以匡救。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
黎元洪(1864~1928)字宋卿。湖北黄陂人。人称“黎黄陂”,中华民国第一任副总统、第二任大总统。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都督,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两任大总统和三任副总统的人。晚年投资实业。
董必武(1886年~1975年),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字洁畲,号壁伍。湖北黄安(今红安)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奠基者。
施洋(1889~1923年),原名吉超,号万里,字伯高。湖北竹山县人。早期工人运动领袖,无产阶级革命家。
陈潭秋(1986~1943),名澄,字云先,号潭秋,湖北黄冈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
林彪(1907年~1971年),原名林祚大,字阳春,号毓蓉;曾用名育容、育荣,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帅、军事家。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时期先后任营长、团长、军长、军团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等职,指挥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重大战役;解放后历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防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组建反党集团。1971年9月13日,仓皇出逃时飞机坠落在温都尔汗附近,暴尸于异国荒野。
项英(1898~1941)原名德隆,湖北武昌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
李先念(1909年~1992年)湖北省黄安(今红安)。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1926年参加农民运动。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徐海东(1900~1970)名元清,湖北大悟县人,出身于窑工之家。中国工农红军及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领导人之一,军事家。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与黄麻起义,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旅长、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王树声(1905~1974),原名王宏信,湖北麻城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军械装备建设和军事科学研究事业的奠基人和领导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与领导麻城暴动和黄麻起义。为创建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建立了不朽的功勋。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李四光(1889~197)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4.社会经济
(1)综合
据初步核算,2016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32297.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1%,快于全国1.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499.3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4375.13亿元,增长7.8%,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2255.46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423.48亿元,增长9.5%。湖北GDP总量首次迈入3万亿大关。
(2)第一产业
2016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780.8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0%。全省粮食总产量2554.11万吨,下降5.5%,蔬菜产量4090.8万吨,增长6.2%。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淡水大省地位。
(3)第二产业
2016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0%,全省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4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增长面达82.9%。其中,汽车、计算机通信设备、农副食品加工、医药制造行业分别增长13.9%、11.0%、8.9%、10.0%。四大重点行业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42.0%,拉动增长3.4个百分点。
(3)第三产业
2016年全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503.88亿元,增长13.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49.22亿元,增长11.8%,全年全省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600.1亿元,下降8.3%,其中进口880.0亿元,下降13.6%;出口1720.1亿元,下降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