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详解】
一、固体制剂
1.固体制剂的分类和基本要求
(1)固体制剂的分类
①按不同的剂型分类
固体制剂分为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等。
②按照药物释放速度的快慢分类
固体制剂分为速释固体制剂(如速溶片、速崩片、固体分散片等)、缓控释固体制剂(如缓释胶囊、缓释片、渗透泵片等)和普通固体制剂。
(2)固体制剂的特点
①物理、化学稳定性好,贮存、运输、服用以及携带方便,剂量易控制。
②生产工艺成熟,生产成本低,制备过程的前处理单元操作相同。
③药物在体内先溶解后进入血液循环。
(3)固体制剂的质量要求
表3-1 固体制剂的质量要求
2.散剂
(1)分类与特点
①分类
a.按用途分类——口服散剂与局部用散剂。
b.按药物组成分类——单散剂与复散剂。
c.按剂量分类——分剂量散剂与不分剂量散剂。
②散剂的特点
a.粒径小、比表面积大、易分散、起效快。
b.外用时其覆盖面大,且兼具保护、收敛等作用。
c.制备工艺简单,剂量易于控制,便于特殊群体服用。
d.包装、贮存、运输及携带较方便,但对湿、光、热敏感的药物通常不宜制成散剂。
(2)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①临床应用
a.外用或局部外用散剂适于溃疡、外伤的治疗。
b.应单次服用合适剂量,服药后不宜过多饮水,以免药物过度稀释导致药效差等。
②注意事项
a.使用局部外用或外用散剂时可采用调敷法或撒敷法。
b.使用内服散剂应温水送服,服用后半小时内不可进食,剂量过大时应分次服。
c.中药散剂可装入胶囊吞服或加蜂蜜调和送服。
d.服用温胃止痛的散剂不应用水,需直接吞服以延长药物在胃内的滞留时间。
(3)典型处方(六一散)分析
主药为甘草,粉粹成细粉与滑石粉混合。
3.颗粒剂
(1)分类与特点
①分类
颗粒剂可分为混悬颗粒、泡腾颗粒、肠溶颗粒、缓释颗粒及控释颗粒。
②特点
a.分散性、附着性、团聚性、引湿性等较小。
b.服用方便,并可加入添加剂如着色剂和矫味剂,提高病人服药的顺应性。
c.采用不同性质的材料对颗粒进行包衣,可使颗粒具有防潮性、缓释性、肠溶性等。
d.可有效防止复方散剂各组分由于粒度或密度差异而产生离析。
(2)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①临床应用
适于老年人、儿童及有吞咽困难的患者使用。
②注意事项
a.可溶型、泡腾型颗粒剂应加温开水冲服。
b.混悬型颗粒剂冲服时如有部分药物不溶解也应一并服用。
c.不宜用铁质或铝制容器冲服中药颗粒剂,以免影响疗效。
(3)典型处方(板蓝根颗粒)分析
板蓝根为主药,糊精、蔗糖为稀释剂,蔗糖为矫味剂。
4.片剂
(1)分类与特点
①分类
片剂可分为:口服普通片、含片、舌下片、口腔贴片、咀嚼片、可溶片、泡腾片、阴道片与阴道泡腾片、肠溶片。
②特点
a.优点
剂量准确、服用方便,化学性质更稳定,生产成本低,应用广,运输、使用、携带方便。
b.缺点
第一,幼儿及昏迷患者等不易吞服;
第二,制备工序较其他固体制剂多,难度高;
第三,含挥发性成分的片剂贮存期内含量会下降。
(2)片剂常用辅料与作用
表3-2 片剂中常用辅料及举例
(3)片剂制备中的常见问题及原因
①裂片(顶裂和腰裂)
主要原因是细粉太多,物料的塑性较差而结合力弱。
②松片
主要原因是黏性力差,压缩压力不足。
③崩解迟缓
主要原因是片剂的压力过大,增塑性物料或黏合剂使片剂的结合力过强,崩解剂性能较差。
④溶出超限
主要原因是颗粒过硬,片剂不崩解,药物溶解度差。
⑤含量不均匀
主要原因是片重差异超限,药物的混合度差,可溶性成分的迁移。
(4)片剂的包衣
①片剂包衣目的
a.隔离药物,避免药物间的配伍变化。
b.掩盖药物苦味及不良气体,改善片剂的外观,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c.控制药物在胃肠道的释放部位。
②常用包衣材料分类与作用
表3-3 常见包衣材料与作用
(5)片剂的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①临床应用
a.口服片剂
第一,裂痕片和分散片可分开使用,其他片剂均不适宜分劈服用。
第二,避免片剂粉碎或联合其他药物外用。
b.口腔用片剂
舌下片适用于避免肝脏首过效应或需立即起效的情况下使用,例如心血管系统疾病。
c.阴道片及阴道泡腾片
适用于治疗阴道炎症及其相关疾病,应遵医嘱按要求使用。
②注意事项
表3-4 片剂使用的注意事项
(6)典型处方分析
①盐酸西替利嗪咀嚼片
主药为盐酸西替利嗪,填充剂为甘露醇、微晶纤维素、预胶化淀粉、乳糖,矫味剂为甘露醇、苹果酸、阿司帕坦,黏合剂为聚维酮乙醇溶液,润滑剂为硬脂酸镁。
②硝酸甘油片
a.主药为硝酸甘油,填充剂为乳糖、蔗糖,矫味剂为蔗糖,润滑剂为硬脂酸镁。
b.片剂不宜过硬,以免影响其在舌下迅速溶解。
c.应在主药溶于乙醇后再加入空白颗粒,以免造成混合不均匀。
③维生素C钙泡腾片
a.采用非水制粒法压片,有利于碱源、酸源充分接触,促进片剂崩解。
b.主药为葡萄糖酸钙和维生素C,泡腾崩解剂为碳酸钙、碳酸氢钠和柠檬酸、苹果酸、富马酸,矫味剂为甜橙香精。
④伊曲康唑片
主药为伊曲康唑,填充剂为糊精、淀粉,润滑剂为滑石粉和硬脂酸镁,崩解剂为羧甲基淀粉钠。
5.胶囊剂
(1)分类、特点与质量要求
①分类
胶囊剂包括硬胶囊、软胶囊、缓释胶囊、控释胶囊及肠溶胶囊。
②特点
a.优点
第一,掩盖不良嗅味,提高稳定性,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
第二,帮助液态药物固体剂型化,药物缓释、控释和定位释放。
b.缺点
第一,受温度和湿度影响较大,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特殊人群服用有困难。
第二,对内容物有要求,一些药物不适合制成胶囊剂,如水溶液、风化性药物、强吸湿性药物、醛类药物、挥发性、小分子有机物的液体药物、O/W型乳剂药物等。
③胶囊剂的质量要求
a.胶囊剂应外观整洁,不得有黏结、变形、异臭、渗漏或囊壳破裂现象。
b.除另有规定外,中药硬胶囊水分含量≤9.0%,内容物为半固体或者液体不查水分。
c.胶囊剂需进行装量差异检查,凡规定检查含量均匀度的胶囊剂除外。
d.胶囊剂需进行崩解时限检查,凡规定检查释放度或溶出度的胶囊剂除外。
(2)注意事项
①服用时应站着服、低头咽,且须整粒吞服,服用时不应破坏胶囊剂的外壳。
②以100ml温度≤40℃的温开水送服。
(3)典型处方分析
①克拉霉素胶囊
a.主药为克拉霉素,崩解剂为淀粉、L-HPC,稀释剂为淀粉,润滑剂为硬脂酸镁,助流剂为微粉硅胶。
b.【临床适应证】适用于克拉霉素敏感菌所引起的下列感染:
第一,鼻咽感染:包括扁桃体炎、咽炎、鼻窦炎。
第二,下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和肺炎。
第三,皮肤软组织感染:脓疱病、丹毒、毛囊炎、疖和伤口感染。
第四,急性中耳炎、支原体肺炎等。
第五,用于军团菌感染,或与其他药物联合用于治疗鸟分枝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
②硝苯地平胶丸(软胶囊)
a.采用压制法制备且生产中需避光。
b.由于主药不溶于植物油,故采用PEG400作为分散介质且在囊材中加入甘油(保湿剂),使囊壁干燥后仍保留水分约5%。
二、液体制剂
1.液体制剂分类和基本要求
(1)分类、特点与一般质量要求
①分类
a.按分散系统分类
第一,均相分散系统:低分子溶液剂、高分子溶液剂。
第二,非均相分散系统:溶胶剂、乳剂、混悬剂。
b.按给药途径分类
第一,内服液体制剂:经胃肠道给药,如糖浆剂、乳剂、混悬剂和滴剂等。
第二,外用液体制剂:皮肤用液体制剂(如洗剂、搽剂等),五官科用液体制剂(如洗耳剂、滴耳剂、洗鼻剂、滴鼻剂、含漱剂等),直肠、阴道、尿道用液体制剂(如灌肠剂、灌洗剂)。
②特点
a.优点
第一,药物分散程度高,吸收快,作用较迅速。
第二,易于分剂量,使用方便,尤其适用于婴幼儿和老年患者。
第三,药物分散于溶剂中,能减少某些药物的刺激性。
第四,给药途径广泛,可口服也可外用。
b.缺点
第一,药物分散度大,致药物化学稳定性和物理稳定性低。
第二,液体制剂体积较大,携带运输不方便。
第三,水性液体制剂容易霉变。
③液体制剂的一般质量要求
a.均相液体制剂应是澄明溶液,非均相液体制剂的药物粒子应分散均匀。
b.口服的液体制剂应外观良好,口感适宜,外用的液体制剂应无刺激性。
c.采用方便患者携带和使用的包装容器,且在保存和使用过程中不应发生霉变。
(2)包装与贮存的注意事项
①液体制剂的包装
a.易挥发型液体制剂(如口服液体制剂、乳剂、含醇制剂等)常采用琥珀色玻璃瓶包装,洗剂、滴眼剂等多使用塑料容器包装。
b.医院液体制剂上应根据按其用途贴上不同颜色标签,一般外用液体制剂标签为白底黄字或红字,内服液体制剂标签为白底黑字或蓝字。
②液体制剂的贮存
a.一般应密闭贮存于阴凉干燥、洁净处。
b.液体制剂若对光敏感,应避光贮存,对热敏感、量小可置于冰箱冷藏。
c.医院液体制剂应减少生产批量或临时配制,以缩短存放时间而保证其质量。
(3)液体制剂常用溶剂和要求
①液体制剂的常用溶剂
按极性大小分为:极性溶剂(如水、甘油、二甲基亚砜等)、半极性溶剂(如乙醇、聚乙二醇、丙二醇等)、非极性溶剂(如液状石蜡、脂肪油、乙酸乙酯、油酸乙酯等)。
②液体制剂的溶剂要求
液体制剂对溶剂的要求为:毒性小、不刺激、无不良臭味,化学性质稳定且对药物具有较好的分散性和溶解性。
(4)液体制剂常用的附加剂
表3-5 液体制剂常用的附加剂
2.表面活性剂
(1)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①分类
②常见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及举例
表3-6 常见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及举例
(2)表面活性剂的特点
表面活性剂中的亲水基(由烃基构成)使分子伸向水相,而亲油基(组成多样化)则使分子离开水相而伸向油相。其具有很大的表面活性。
(3)表面活性剂的毒性
①其毒性顺序由大到小为:阳离子型>阴离子型>非离子型。
②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刺激性和毒性均大于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③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口服通常无毒,表面活性剂用于静脉给药的毒性大于口服。
④表面活性剂具有溶血作用,溶血作用顺序由大到小为:聚氧乙烯烷基醚>聚氧乙烯芳基醚>聚氧乙烯脂肪酸酯>吐温20>吐温60>吐温40>吐温80。
⑤外用时表面活性剂呈现较小的毒性,以非离子型对皮肤和黏膜的刺激性为最小。
(4)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①增溶剂:可提高药物的溶解度,HLB值为15~18。
②乳化剂:O/W型乳化剂HLB值为8~16,W/O型乳化剂HLB值为3~8。
③润湿剂:最适HLB值为7~9。
④起泡剂:常用于皮肤用药及腔道给药。
⑤消泡剂:HLB值为1~3。
⑥去污剂:最适HLB值为13~16,去污能力为非离子型>阴离子型,常用的去污剂有钾肥皂、钠肥皂、十二烷基硫酸钠、油酸钠及其他烷基磺酸钠等。
⑦消毒剂及杀菌剂:大多数两性离子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及少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3.低分子溶液剂
(1)溶液剂、芳香水剂、醑剂、甘油剂、糖浆剂的制剂特点与质量要求
表3-7 不同种类制剂的特点与质量要求
(2)搽剂、涂剂、涂膜剂、洗剂、灌肠剂的制剂特点
①搽剂
a.供无破损皮肤揉擦用的液体制剂,具有收敛、保护、镇痛、杀菌、消炎等作用。
b.常用的溶剂有水、乙醇、液状石蜡、甘油或植物油等。
c.应稳定,可根据需要加入抗氧剂或抑菌剂,易变质的搽剂应在临用前配制。
d.溶剂为稀乙醇或水应检查pH、相对密度,溶剂为油应检查折光率,溶剂为乙醇应检查乙醇量。
②涂剂
a.用消毒纱布或棉球蘸取涂于皮肤或口腔与喉部黏膜,供创伤面涂抹治疗用。
b.大多为消炎或消毒药物的甘油溶液,也可用植物油、乙醇等作溶剂
c.应稳定,可根据需要加入抗氧剂或抑菌剂,且需检测折光率等参数。
d.密闭、遮光贮存,一般在启用后最多可使用4周。
③涂膜剂
a.使用时涂于患处,有机溶剂迅速挥发形成薄膜保护患处,并缓慢释药起治疗作用。
b.应稳定,可根据需要加入其他附加剂,但所加附加剂对黏膜或皮肤应无刺激性。
c.密闭、遮光贮存,一般在启用后最多可使用4周。
④洗剂
a.供清洗或涂抹无破损皮肤或腔道用。
b.应密闭贮存,以稀乙醇或水为溶剂的洗剂需检查pH、相对密度。
⑤灌肠剂
a.灌注于直肠以达到治疗、诊断或提高营养的目的。
b.应无毒、无局部刺激性,密封贮存。
(3)典型处方分析
表3-8 低分子溶液剂的典型处方分析
4.高分子溶液剂与溶胶剂
(1)高分子溶液剂
①分类
根据不同的溶剂可以分为非水性高分子溶剂、亲水性高分子溶液剂。
②特点
a.荷电性:溶液中的高分子化合物会因解离而带电。
b.渗透压:有较高的渗透压,其大小与浓度有关。
c.黏度:高分子溶液是黏稠性流体,黏度与分子量有关。
d.高分子的聚结特性:当溶液中加入电解质、脱水剂时,高分子化合物亲水基与水形成的水化膜发生变化,出现聚集沉淀。
e.胶凝性:高分子水溶液可随温度的变化出现胶凝现象。
③基本性质
a.稳定性
亲水胶体的稳定性与其水化作用有关,高分子周围形成的水化膜可阻碍分子相互聚集,加入电解质或脱水剂(如乙醇)破坏水化膜而凝结析出沉淀。
b.陈化现象
高分子溶液剂在放置过程中会自发地聚集而沉淀,称为陈化现象。
④典型处方(胃蛋白酶合剂)分析
a.主药为胃蛋白酶,矫味剂为橙皮酊、单糖浆,pH调节剂为稀盐酸,防腐剂为5%羟苯乙酯,溶剂为纯化水。
b.本品通常不宜过滤,以防带负电荷的滤纸吸附带正电荷的胃蛋白酶。
(2)溶胶剂
①特点
a.稳定性:溶胶剂结构不稳定,但带相同表面电荷的胶粒之间因静电斥力而不易聚结,具有静电稳定性(溶胶剂稳定的主要因素)。
b.动力学性质:因有布朗运动而具有动力学稳定性,布朗运动减弱则致聚沉。
c.光学性质:丁达尔效应。
d.电学性质:胶粒带电荷,具有界面动电现象,可发生电泳现象。
②基本性质(热力学不稳定性)
a.双电层结构
ζ电位是指溶胶剂双电层之间的电位差。ζ电位愈大斥力愈大,胶粒愈不宜聚结,溶胶剂愈稳定。
b.水化膜
胶粒的电荷愈多,扩散层就愈厚,水化膜也愈厚,溶胶亦愈稳定。
c.添加剂的影响
第一,电解质的作用:ζ电位受加入电解质的影响,胶粒电荷变少,水化膜变薄,导致胶粒易合并聚集。
第二,高分子化合物对溶胶的保护作用:保护作用是指在溶胶中加入高分子溶液到一定浓度时,能显著地提高溶胶的稳定性,使其不容易发生聚集的作用(形成的溶液称为保护胶体)。
第三,溶胶的相互作用:胶粒与带有相反电荷的溶胶互相混合,可发生沉淀。
(3)溶胶剂典型处方(纳米银溶胶)分析
①主药为AgNO3,还原剂为柠檬酸钠。
②一般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60分钟。
5.混悬剂
(1)特点与质量要求
①特点
a.有助于难溶性药物制成液体制剂,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b.相比于固体制剂更加便于服用,可掩盖不良气味。
c.产生长效作用。
②质量要求
a.沉降容积比(F):F愈大时混悬剂就愈稳定。
b.重新分散性:保证服用时的均匀性及分剂量的准确性。
c.微粒大小:影响混悬液的稳定性、药效及生物利用度。
d.絮凝度(β):表示由絮凝所引起的沉降物容积增加的倍数,β越大则絮凝效果愈好,混悬剂愈稳定性。
e.流变学:混悬液的流动曲线,由流动曲线来确定混悬液的流动类型及评价混悬液的流变学性质。
(2)常用稳定剂
表3-9 常用稳定剂的作用及代表物质
(3)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①临床应用
混悬剂主要适用于难溶性药物制成液体制剂,属于粗分散体系,所用分散介质为植物油或水(大多数为水),可内服、外用、注射或滴眼。
②注意事项
混悬剂使用前需摇匀,且低温避光保存,避免其发生不可逆的变化。
(4)典型处方(布洛芬口服混悬剂)分析
主药为布洛芬,助悬剂为羟丙甲纤维素和甘油,甜味剂为山梨醇,pH调节剂为枸橼酸,溶剂为水。
6.乳剂
(1)乳剂组成、分类、特点与质量要求
①组成
乳剂由油相(O)、水相(W)和乳化剂构成,为提高稳定性也可加入其他辅助乳化剂、防腐剂等添加剂。
②分类
a.按分散系统的组成分类——单乳(水包油型乳剂、油包水型乳剂)、复乳。
b.按乳滴大小分类——普通乳、亚微乳、纳米乳。
③特点
a.乳剂中液滴的分散度很大,生物利用度高。
b.O/W型乳剂可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
c.减少药物的刺激性及毒副作用,可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使药物稳定性提高。
d.外用乳剂可改善药物对皮肤、黏膜的渗透性。
e.静脉注射乳剂,可使药物具有靶向作用,提高疗效。
f.热力学不稳定的非均相分散体系,在贮藏过程中易受影响。
④质量要求
a.液滴大小均匀,粒径符合规定。
b.外观乳白(普通乳、亚微乳)或半透明、透明(纳米乳),无分层现象。
c.无异臭味,内服口感适宜,外用与注射用无刺激性。
d.有良好的流动性及防腐能力,在贮存与使用中不易霉变。
(2)乳化剂与乳剂稳定性
①乳化剂
a.作用
第一,有效地降低界面张力,使乳剂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分散度。
第二,增加乳剂的黏度,无刺激性,无毒副作用。
第三,减少乳剂的制备过程中消耗的能量。
b.分类
第一,高分子化合物乳化剂:亲水性强,黏度大,乳化能力强,稳定性较好,常用于制备O/W型乳剂,如阿位伯胶、西黄蓍胶、明胶、杏树胶、卵黄、果胶等。
第二,表面活性剂类乳化剂:乳化能力强,但稳定性不如高分子化合物乳化剂,通常使用混合乳化剂。
第三,固体粉末乳化剂:为不溶性细微的固体粉末,吸附在油-水界面形成固体微粒膜起乳化作用。
②乳剂稳定性
表3-10 乳剂的不稳定现象的定义及原因
(3)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①可加防腐剂与抗氧剂以延缓或防止乳剂酸败的发生。
②乳剂中两种相反类型的乳化剂的量比大于临界点(转相时两种乳化剂的量比)时,乳剂才发生转相。
(4)典型处方分析
①鱼肝油乳剂
油相、药物为鱼肝油,稳定剂为西黄蓍胶,乳化剂为阿拉伯胶,防腐剂为羟苯乙酯,矫味剂为糖精钠、杏仁油。
②脂肪乳注射液
a.溶剂为甘油,卵磷脂为增溶剂、乳化剂及油脂类的抗氧化剂。
b.本品为复方制剂,是由注射用大豆油经注射用卵磷脂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