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初级)》复习全书【要点精讲+历年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部分 组织行为学基础

第一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

【知识框架】

【考试大纲】

辨析人格、智力与能力、情绪与情感、态度与行为、价值观,运用人格特质理论、智力结构基本理论、情绪理论、态度形成理论、态度改变理论、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等分析个体心理与行为。

【要点详解】

第一节 人格及其理论

一、人格的概念(见表1-1)

表1-1  人格的概念

二、人格的影响因素(见表1-2)

表1-2  人格的影响因素

【例】人格赖以生成的物质基础是由(  )奠定的。[2013年真题]

A.遗传

B.环境

C.情境

D.文化

【答案】A

【解析】遗传在决定个体的人格特征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并不是直接决定人的人格,而是以间接的方式潜在地影响人格的形成,遗传奠定了人格赖以生成的物质基础。

三、人格、情境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1)人格是一种结构化的内在系统,它的形成受到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而且对个体的反应特点和体验特点进行调控。

(2)人格是稳定的,虽然个体的行为方式和体验特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但其贯穿一生的东西是不会变的。

(3)行为的跨情境一致性,指个人的目标和行为倾向会保持相对的稳定,但并不是说在所有的情境下人们的行为都保持一致。

四、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对人格的看法(见表1-3)

表1-3  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对人格的看法

【例】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健康人格的前提是(  )三者的和谐。[2015年真题]

A.真我、自我和超我

B.本我、自我和超我

C.本我、真我和超我

D.本我、自我和统我

【答案】B

【解析】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人格的差异在于人们对待基本驱力的方式不同,为了揭示这种差异,弗洛伊德描绘了人格的两个不同部分——本我和超我之间一场无休止的战争,而这场战争由自我来协调。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和谐,是健康人格的前提。

五、人格特质理论

(一)古希腊的“四根说”

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认为,世界和人的身体一样都是由水、土、火和空气四种不变的物质即“四根”构成的,固体的部分是土根,液体的部分是水根,维持生命呼吸的是空气,血液是火根。人的心理特性依赖身体的构造,心理的不同是因为“四根”的配合比例不同所造成的。

(二)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提出人格结构有三个层面,具体内容如表1-4所示。

表1-4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例】根据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属于人格的建筑构件的特质是(  )。[2013年真题]

A.枢纽特质

B.核心特质

C.次要特质

D.基本特质

【答案】B

【解析】奥尔波特提出人格结构有三个层面:枢纽特质,又称基本特质,是指那些渗透于人格以致遍及此人全部活动的特质;核心特质,是指渗透性差一些,但还是相当概括的有一般意义的特性,它是人格的建筑构件;次要特质,是指不明显,不受人注目,一致性和一般性较低的人格特质。

(三)卡特尔的特质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认为人格结构的基本元素就是特质。在他看来,特质就是在不同时间和情境中都保持一致的行为模式。他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把众多的人格特质合并为35个特质群,并称为表面特质。之后总结出了16种根源特质,具体内容如表1-5所示。

表1-5  卡特尔的16种根源特质

(四)艾森克的特质理论

艾森克从特质理论出发,确立了自己的人格维度。他对人格维度的划分采用了外倾和神经质两个维度。艾森克的理论和古希腊的四种气质类型相吻合,具体内容如图1-1所示。

图1-1  艾森克的人格维度

(1)特质理论的贡献

特质理论开创了人格测量的技术和发展了因素分析等统计方法。此外,特质理论提供了对个体当前人格的精确描述,并且这种描述和人们的日常习惯非常接近。

(2)特质理论的缺点

特质理论有点类似于“贴标签”,没有深入揭示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机制。此外,并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证明特质理论的主要假设,即人格特质的跨情境一致性。

【例】艾森克提出的划分人格的维度包括(  )。[2013年真题]

A.外倾

B.宜人

C.神经质

D.责任心

E.开放

【答案】AC

【解析】艾森克从特质理论出发,以传统的实验心理学的方法研究人格问题,并从对特质的研究转向对人格维度的分析,从而确立了自己的人格维度。他对人格维度的划分采用了外倾和神经质两个维度。

六、“大五”和“大七”人格理论

“大五”和“大七”人格理论是特质理论的最新发展,其中前者认为人格维度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而后者把人格看成是具有文化特异性的东西。

(一)“大五”人格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用来描述自己和他人的特质时有五个基本维度。人格的这五个维度被称为“五因素模型”,即常说的“大五”人格理论。这五个因素如表1-6所示,其中每一个维度都是两极的——与维度名称意义相似的项目描述的是较高的一极,而意义相反的项目描述的是较低的一极。

表1-6  “大五”人格模型

【例】根据“大五”人格理论,(  )高的人具有健谈、精力充沛、果断的特质。[2014年真题]

A.外向性

B.和悦性

C.公正性

D.情绪性

【答案】A

【解析】“大五”人格理论认为人们用来描述自己和他人的特质时有五个基本维度:外向性;和悦性;公正性;情绪性;创造性。其中,外向性高得人具有健谈的、精力充沛的、果断的特质。

(二)“大七”人格理论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王登峰和崔红等人对源于西方的“大五”人格理论提出了挑战,提出了中国人人格结构的七因素理论,这七个因素为外向性、人际关系、行事风格、善良、情绪性、智慧和处世态度。“大七”人格理论的七个维度及其含义如表1-7所示。

表1-7  “大七”人格维度及其含义

七、人格特质在组织管理中的价值

人格特质在组织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领导的研究上。美国管理心理学家巴斯等人用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区分出了有魅力领导者的四个特征:

(1)魅力。指那些被下属信任,看作楷模加以认同并模仿的特征。

(2)激发动机。领导者利用各种手段激发下属的激情和对预期日标的理解。

(3)智力激发。领导者激励下属检查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构想发展自身的创造性方法。

(4)个人化的考虑。领导者能给下属提供学习的机会。

但是,魅力型领导者理论只能解释小部分领导者的行为特征,而这些人只有在社会发生变革或危机的时候才能出现,在社会稳定的时候及对大多数领导者而言并非如此。

第二节 智力与能力

一、智力

智力是一般的心理能力,是个体从事心智活动的要素。基本的智力维度如表1-8所示。

表1-8  基本的智力维度

【例】掌握解决问题的规则并能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是(  )。[2013年真题]

A.推理能力

B.空间认知能力

C.数学能力

D.知觉能力

【答案】A

【解析】B项,空间认知能力是指判断物体的位置和排列,以及当物体的空间位置变化时,可以想象出物体形状的能力;C项,数学能力是指解决数学问题,对数关系的理解和掌握的能力;D项,知觉能力是指辨认视觉上的模式和发现模式内以及模式间关系的能力。

二、智力结构的基本理论(见表1-9)

表1-9  智力结构的基本理论

【例】下列能力中,不属于瑟斯顿提出的七种原始能力的是(  )。[2015年真题]

A.词的理解

B.计数

C.推理

D.身体运动

【答案】D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把智力分解为各种原始的能力,他确定七种因素作为原始能力:词的理解、词的流畅性、计数、空间知觉、记忆、知觉速度和推理。

三、躯体能力

躯体能力包括精力、体力、肢体灵活性、躯体平衡性等。对躯体能力的要求和所从事工作的技术含量有关,越是不需要技术或越是机械性的工作,越需要躯体能力。不同的工作,在体能上有不同的要求。躯体能力包括以下九项基本能力:持续或重复发动肌肉力量的动态体能;躯干力量;对抗外力的静态体能;爆发力;伸展躯体与肌肉的能力;重复而迅速扭曲躯体的能力;躯体各部位协调的能力;平衡能力;长时间启用最大体力的能力(精力)。每个人都具有这些能力,只是程度不同,管理者应当根据工作的特性仔细地挑选具有相应体能的员工,以便做出最佳的人事安排。

四、能力与工作的匹配

(1)员工的能力结构和水平与工作绩效有直接联系,不同的工作要求员工具有不同的能力。将工作与员工的能力进行最佳的配置,才能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并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

(2)在组织实践中,能力常常是升职和晋级的依据之一,将能力适合的人提拔到合适的职位,才能充分利用组织的人力资源,提高生产率。

五、能力与知识和技能的区别

知识和技能这两个概念与能力有关但又有所不同:

(1)知识是概括化的经验系统,技能是概括化的行为模式,能力是概括化的心理特征。

(2)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定型,但知识和技能却可以不断积累。

这些区别对于组织管理者有重要的启示,尽管人的能力有限,有高低大小之分,但人却可以通过不断学习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六、领导者的胜任特征(见表1-10)

表1-10  领导者的胜任特征

【例】麦克里兰理论中的领导者胜任特征包括(  )。[2014年真题]

A.服务意识

B.寻求支持

C.个人效能

D.驱力水平

E.管理才能

【答案】ACE

【解析】麦克里兰提出领导者应该具备的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成就和行为;服务意识;管理才能;认知能力;个人效能。

【例】威尔逊提出,领导者的胜任特征包括(  )。[2013年真题]

A.预测变化的能力

B.寻求支持的能力

C.管理才能

D.驱力水平

E.服务意识

【答案】ABD

【解析】威尔逊在麦克里兰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把领导者的胜任特征简化为三个方面:预测变化。有远见,有想象力,富于冒险,有创新精神,坚韧不拔,以及富有耐心;寻求支持。组织意识强,鼓励参与,有团队精神,与他人同甘共苦;驱力水平。为自己定的目标高,有活力且能够承受压力和挫折。

第三节 情 绪

情绪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人总是与周围世界的事物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这些联系一旦建立,人们就会依据客观事物对自己的价值,对事物抱有不同的态度,这些态度的体验就是情绪,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存在七种基本的情绪分类,它们分别是高兴、惊奇、生气、厌恶、害怕、悲伤和轻蔑。

【例】七种基本情绪分类包括(  )。[2015年真题]

A.高兴

B.害怕

C.烦躁

D.焦虑

E.惊奇

【答案】ABE

【解析】人总是与周围世界的事物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这些联系一旦建立,人们就会依据客观事物对自己的价值,对事物抱有不同的态度,这些态度的体验就是情绪,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存在七种基本的情绪分类,它们分别是高兴、惊奇、生气、厌恶、害怕、悲伤和轻蔑。

一、情绪和情感(见表1-11)

表1-11  情绪和情感

二、情绪的两极性

情绪的两极性是指人的每一种情绪都可以找到与它对立的一极。具体内容如表1-12所示。

表1-12  情绪的两极性

【例】根据(  )不同,愤怒可分为一般愤怒、大怒和暴怒等。[2015年真题]

A.强度

B.激动度

C.紧张度

D.快感度

【答案】A

【解析】当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发生时,人容易激动。根据强度划分,愤怒可分为一般愤怒和大怒、暴怒等。随着强度的增加,情绪对自我的支配作用越大。

三、表情(见表1-13)

表情是情绪主观体验的外部表现形式。心理学家把人类的表情分为三种:面部表情、身体表情和言语表情。

表1-13  表情

四、情绪状态(见表1-14)

按照情绪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人的情绪可以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

表1-14  情绪状态

【例】看到喜爱的球队赢得比赛时,球迷欣喜若狂。此时球迷的情绪状态是(  )。[2014年真题]

A.应激

B.心境

C.热情

D.激情

【答案】D

【解析】按照情绪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人的情绪分为:心境,又称心情,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而又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体验状态;激情,是一种强烈、短暂、爆发式的情绪状态;应激,是指由于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而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与激情相比,应激的激动水平更高,更强烈,而认知范围更窄,理智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下降。由题意,“看到喜爱的球队赢得比赛时,球迷欣喜若狂”,这种情绪属于一种强烈、短暂、爆发式的情绪状态,符合激情的情绪状态。

五、情绪的基本理论(见表1-15)

表1-15  情绪的基本理论

六、情绪的局限性

现今普遍的结论是,全世界的人们,无论文化、种族、性别和教育差异,都会以相同的方式表达基本情绪,同时,可以根据他人的面部表情推断他们正在体验的情绪。但这种普遍性的主张是针对七种基本情绪(高兴、惊奇、生气、厌恶、害怕、悲伤和轻蔑)的,并不是所有的表情都有普遍性,也不是所有文化都以同种方式来表达所有情绪。不同文化下的人们在一致普遍的背景下表达情绪是有差异的,所以情绪在理解个体上有一定局限性。

第四节 态度与行为

一、态度的概念与成分(见表1-16)

表1-16  态度的概念与成分

二、态度形成的理论(见表1-17)

表1-17  态度形成的理论

三、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所以可以按他人的态度来预测其行为。但是,态度与行为之间并非一对一的关系,态度只是一种行为倾向,它并不等于行为。通过态度预测行为的时候应该注意几个方面的因素,具体见表1-18。

表1-18  通过态度预测行为时应注意的因素

四、态度改变的理论(见表1-19)

表1-19  态度改变的理论

平衡状况:

不平衡状况:

图1-2  平衡理论的P-O-X模型

【例】根据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不包括(  )。[2014年真题]

A.改变认知

B.增加认知

C.消除认知

D.改变行为

【答案】C

【解析】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实施了一种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愉快感情。为了克服这种不愉快,人们需要采取各种方法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具体方法为:改变态度;增加认知;改变认知的重要性;减少选择感;改变行为。

【例】小宣正在减肥,但是昨晚她和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出去吃了一顿火锅,她的想法是,与老朋友见面比保持体型更加重要,小宣使用的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是(  )。[2015年真题]

A.改变认知的重要性

B.改变态度

C.增加新的认知

D.减少选择感

【答案】A

【解析】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实施了一种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愉快感情。为了克服这种不愉快,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减少认知失调:改变态度;增加认知;改变认知的重要性;减少选择感;改变行为。其中,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是指让一致性的认知变得重要,不一致性的认知变得不重要。题中,小宣的想法“与老朋友见面比保持体型更加重要”,使用的是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方法。

五、说服与态度的改变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几方面的因素对说服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具体见表1-20。

表1-20  对说服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的因素

【例】小罗拟向主管请假一周回家探望家人,为了说服主管改变态度,同意自己的请假要求,小罗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2013年真题]

A.趁主管心情好的时候提出请求

B.向主管承诺,假期之前加班完成工作任务

C.向主管说明,几天后是自己父亲的60岁生日,回家探望老人意义重大

D.采用多种方式反复向主管提出申请

E.趁他人在场时提出申请,使主管不好意思拒绝

【答案】AB

【解析】说服信息的因素包括:差距、恐惧和信息呈现方式。被说服者的因素包括被说服者的人格、心情、介入程度、自身免疫和个体差异。D项不符合被说服者因素的自身免疫:过多的预先说服会使被说服者产生免疫力,从而使态度改变困难;CE两项应考虑被说服者的个体差异。

六、偏见

偏见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形成的对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和影响。偏见与态度有关,但偏见又不同于态度。偏见是与情感要素相联系的倾向性,指对他人的评价建立在其所属的团体之上,而不是认识上。因而,偏见既不合逻辑,也不合情理。为了消除偏见带来的负面影响,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些可能的方法:

(1)对抗刻板印象。研究表明,通过有意识地抛弃或转移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将注意力集中在对象的个人特性上,可以有效地降低印象形成过程中刻板印象的影响。

(2)平等接触。产生偏见的原因之一在于,人们对于某一类人形成刻板印象之后,由于缺少平等的接触、了解的机会,刻板印象中的错误信息一直得不到更正。增加个体之间的平等沟通有利于人们获取新信息,进而改变原有的看法。

(3)创造消除偏见的环境。偏见是后天习得的,要减少偏见,可以从减少学习偏见的机会人手,利用家庭、学校、大众传媒等社会化代理人对个体的态度形成和转变过程施加积极的影响,从而达到减少社会偏见的目的。

【例】关于偏见的说法,正确的是(  )。[2014年真题]

A.偏见与态度中的情感成分没有关系

B.社会群体间的利害冲突会导致偏见的产生

C.偏见是对某一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D.具有权威主义人格的人易产生并固守偏见

E.偏见主要与态度的认知成分有关

【答案】BCD

【解析】偏见是指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形成的对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和影响。偏见与态度有关,是与情感要素相联系的倾向性,指对他人的评价建立在其所属的团体之上,而不是认识上。从这一点来看,偏见既不合逻辑,也不合情理。

第五节 价值观

一、价值观的分类(见表1-21)

表1-21  价值观的分类

【例】根据莫里斯的生活方式理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2013年真题]

A.“价值”一词包含三种基本含义

B.实际价值是指一个事物实际具有的价值大小

C.客体价值强调对象本身的属性

D.价值观是对理想生活方式的憧憬

【答案】B

【解析】莫里斯的生活方式理论认为“价值”一词包含三种基本含义,分别是:实际价值,是指对不同事物所表现的差别喜好的倾向;想象价值,是指局限于能够预见后果的选择行为;客体价值,强调价值对象本身的属性。莫里斯认为价值观是一种对理想生活方式目标的憧憬,而且价值观不同,生活方式也不同。

二、工作价值观

(一)工作价值观的含义

工作价值观又称职业价值观,是指个体对于工作意义的认识,包括工作倾向性、工作需求及职业道德取向等。作为一般性价值观在工作领域的具体反映,工作价值观无论对于个人的职业选择还是具体工作中的职业行为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工作价值观的结构(见表1-22)

美国心理学家萨普尔对于工作价值观的结构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他将工作价值观分为三大群组、15个类别。

表1-22  工作价值观的结构

三、中国人的价值取向(见表1-23)

表1-23  中国人的价值取向

四、自我价值定向理论(见表1-24)

表1-24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

【例】某公司拟招聘一名技术工人,在众多应聘者中,老王脱颖而出,原因是在面试过程中,老王对工作充满热情的态度打动了总经理,总经理相信老王在日后的工作中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事实也证明了总经理的判断。

1年之后,老王成为了公司的技术骨干,但是由于经常需要出差,老王萌生了离职的念头,总经理得知之后,委派人力资源部门主管对其进行挽留。[2013年真题]

1.关于态度与行为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态度的特殊性越高,对行为预测的准确性就越低

B.内在自我意识强的人,态度对行为预测的准确性较高

C.时间因素对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没有影响

D.态度的强度与其对行为的预测准确性成反比

【答案】B

【解析】A项,态度的特殊性越高,其预测行为越准确;C项,在态度测量与行为发生之间的时间间隔越长,不可知事件改变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可能性越大;D项,与弱的态度相比,强烈的态度对行为的决定作用更大。

2.根据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在行为与态度不一致的情况下,人会产生不愉快的感觉,老王不愿意经常出差,于是希望离职,老王所采用的这种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实际上是(  )。

A.改变态度

B.改变认知的重要性

C.改变认知

D.改变行为

【答案】D

【解析】根据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主要包括:改变态度;增加认知;改变认知的重要性;减少选择感;改变行为,即使自己的行为不再与态度有冲突。本案例中,老王不愿意出差而选择了离职,属于改变自己行为的方法。

3.人力资源部门主管试图让老王相信,现阶段的工作虽然需要经常出差,但是对其经验的积累和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人力资源部门采用的这种减少老王认知失调的方法实际上是(  )。

A.改变态度

B.改变认知的重要性

C.增加新的认知

D.改变原来行为

【答案】B

【解析】改变认知的重要性,让一致性的认知变得重要,不一致的认知变得不重要。本案例中,人力资源部门通过让老王了解到出差会给其带来更多经验,并对职业发展有很大帮助,使得老王改变认知的重要性。

4.下列因素或做法中,有助于改变老王态度的是(  )。

A.人力资源主管在企业中具有较高的威望

B.向老王说明离职的利弊

C.规定严格的离职纪律

D.让老王具有较强的自尊心

【答案】AB

【解析】A项属于说服者因素,说服者的可信度主要取决于专家资格和说服者是否可靠。B项属于说服信息因素,差距越大促使态度改变的潜在压力越大,实际态度改变也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