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1.邓小平理论
(1)内涵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形成和发展
①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全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②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③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概括了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挥和发展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
④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又称“南巡讲话”)中,从理论上深刻地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了新境界。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⑤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深刻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定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9年又载入宪法。
(3)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内容: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③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邓小平理论体系中还包括:①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④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⑤祖国完全统一;⑥党的建设等理论。
(4)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①邓小平理论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a.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b.它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c.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进行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②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理论指引我们进行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逐步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重大转变,使我国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都上一个大台阶,探索出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③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为我们确立的基本思想依然有着现实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仍然要:
a.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思想解放;
b.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贯彻执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c.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努力完成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任务;
d.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针,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等等。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内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形成的背景、基础和依据
①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③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④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队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3)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①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②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4)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同党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相互促进的进程。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党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征程中,将长期面对的一些重大课题提供了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赋予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以丰富的时代内容,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国际战略等重要思想,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
3.科学发展观
(1)内涵
①第一要义: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②核心: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③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a.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b.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④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
a.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
b.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c.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2)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①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a.科学发展观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b.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②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a.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
b.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的观点和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c.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
d.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e.科学发展观坚持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联系的整体。
③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④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和党的建设各方面。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做到“四个更加自觉”:
a.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
b.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
c.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
d.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这“四个更加自觉”,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
【例】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基本要求是( )。
A.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
B.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
C.以人为本 统筹兼顾
D.发展 统筹兼顾
【答案】A
【解析】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因此答案选A。
4.“中国梦”
(1)“中国梦”的提出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
(2)“中国梦”的核心目标
“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3)“中国梦”的实现途径
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5.“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形成与发展
2014年11月,习近平到福建考察调研时提出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三个全面”。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则将“三个全面”上升到了“四个全面”,即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四个全面”提出,更完整地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
从时间轴来看,“四个全面”是在不同高层会议场合逐步提出的:
①2012年11月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②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
③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④2014年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
(2)联系与意义
①联系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居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和社会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②意义
全面从严治党是锻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