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安徽省农村信用社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归纳与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认识论

一、考点归纳

(一)认识和实践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坚持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的同一性,是可知论;坚持认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站在可知论和反映论的基本立场上阐明了认识的本质,从而消除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根本缺陷,实现了认识论的根本性革命。

2.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1)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的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

3.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1)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条件下,有感知和思维能力的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

(2)认识客体是指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3)主体和客体都离不开社会实践,二者在实践活动中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推动了认识的产生和发展。由于实践因素的介入,认识活动在本质上就成为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4.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1)主要表现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认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对实践进行指导。

(2)反作用的二重性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具有二重性,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则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甚至可能导致实践的失败。

6.认识的过程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从现象到本质、从局部到整体的质变和飞跃。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理性认识形成之后,还要将获得的理性认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要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用来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必须是正确的。

必须把理性认识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办法。

要将理论、计划、方案等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认识和真理

1.真理及其客观性

(1)定义

真理就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中包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客观性包含两重含义: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即实践也是客观的。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任何真理都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是肯定了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发展是无限的、绝对的。

(2)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真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真理在深度上也是有限的。

(3)坚持真理观上的辩证法,反对真理观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任何真理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在真理问题上存在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是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人们通过实践可将理论或主观认识与现实相对照,相符的即为真理,不相符的即为谬误。

二、典型题(历年真题)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因为(  )。

A.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B.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C.真理就是客观规律,真理与人的阶级地位无关

D.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答案】D

【解析】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因为:第一,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因此,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是无阶级差别的,在人人面前是平等的。

2.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决定性所预测的

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

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答案】D

【解析】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主观认识。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3.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檐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涵的哲理是(  )。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答案】D

【解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可以指导认识。

4.美国宇航局利用一枚火箭在月球表面撞出直径大约100英尺的大洞,科学家通过测量,发现了大约25加仑水蒸气以及水冰。这一发现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09年十大科学发现之一。这说明(   )。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反过来认识又推动了实践的发展

B.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D.实践能够把认识和客观事物加以对照

【答案】B

【解析】认识活动包括:认识主体、认识中介和认识客体三要素。认识中介是认识活动的中间通道、联系媒介和转换机制。题目中,认识中介是火箭以及测量等方法系统,正是借助于火箭,人类延伸了自己的认识器官,克服了自身的缺陷,达到了认识客体——月球的目的。

5.把真理视为“社会的公认”或“多数人的意见”的观点,其错误的根本之处在于(   )。

A.主张真理是多元的

B.不懂得“少数服从多数”这一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不是真理的标准

C.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D.不懂得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答案】C

【解析】把真理视为多数人的意见,否认真理有时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从根本上来说,是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6.“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孙子兵法》)这段话启示我们要(  )。

A.按客观规律办事 

B.透过现象看本质

C.准备走曲折的路 

D.坚持从实际出发

【答案】B

【解析】题干中这句话的意思是:本来准备用兵,却伪装成不准备打仗;要攻打近处的目标,却给敌人造成攻击远处的假象;要攻打远处的目标,相反却装作要在近处攻击。这段话启示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7.一位哲人说过:“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致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推断它明天会再升起。”这表明(   )。

A.所谓事物的因果联系,不过是人们在观察中所形成的习惯性联想

B.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C.人们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D.归纳法只能得出或然性的结论,这种结论在认识中没有任何价值

【答案】B

【解析】经验的认识属于现象的认识,当然不能替代对本质的认识。仅从过去每日看到太阳升起这一现象,运用简单枚举的归纳法是无法得出太阳每天都会升起这一必然性的结论的。只有掌握了天体运行的规律,懂得太阳与地球必然的联系,才会得出这一结论。这恰恰说明,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8.未来科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来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答案】C

【解析】认识并非总是滞后于实践,例如科学理论可以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正确的认识则是实践的先导;“实践高于认识” 错在把实践与认识看做是“合一”的,这是明代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9.关于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它们是真理的两重属性

B.它们同人的认识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是不相联系的

C.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D.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

【答案】B

【解析】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统一的。首先,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并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其次,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中。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与人的认识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相联系的。

 

10.牛顿力学是适用于宏观低速运动范围的真理,如果把它用于微观高速运动范围,就会变成谬误。这说明(  )。

A.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映

B.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真理是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的

D.真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答案】B

【解析】事物是变化的,超出一定的范围,真理将转化为谬误。

(二)多项选择题

1.“真理只要再向前走一步就会变成谬误。”这句话意味着(   )。

A.任何真理都不存在绝对的因素

B.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和条件

C.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D.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答案】BD

【解析】真理和谬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真理不是谬误,谬误不是真理。真理又都是具体的,适用于一定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哪怕多走一小步,真理也会变成谬误。

2.19世纪,由于建立了电磁理论,从而创造了发电机、电动机,使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这一历史事实说明(  )。

A.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B.科学理论是认识的基础,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C.科学理论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世界,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D.科学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答案】ACD

【解析】“科学理论是认识的基础,对实践起决定作用”的错误在于实践决定认识,而不是认识决定实践,只有通过实践得到的认识经过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后,才可以用来指导实践,而不是决定实践。

3.“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这句话说明(   )。

A.实践能创造物质

B.实践不能创造物质

C.实践改变物质世界的存在形态

D.实践活动要以物质世界的存在为前提

【答案】BCD

【解析】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必须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前提,只是改变了物质存在的形态,并不能够创造物质。

4.“只有从实际出发,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勇于突破那些已被实践证明是不正确的或不适应变化了的情况的判断和结构,而不是用僵化的观念裁判生活,马克思主义才能随着生活前进并指导生活前进。”这段话说明了(   )。

A.马克思主义真理既是客观的,又是发展的;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B.情况变化了,真理随着情况的变化,就失去了它的绝对性

C.真理是发展的,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都包含着错误

【答案】AC

【解析】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客观性。突破那些已被实践证明是不正确的或不适应变化了的情况的判断和结构,说明真理是发展的、相对的。

5.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这句话蕴涵的哲学道理包括(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D.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答案】BD

【解析】题干中的材料说明,认识来源于实践,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正确地把握事物。

(三)判断题

1.“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

【答案】×

【解析】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2.“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观点属于实用主义观点。(  )

【答案】×

【解析】这是唯物主义观点,不是实用主义的观点。本题中的“实”是指实际或者实践。

3.直接经验来源于实践,但是间接经验、书本知识则并不来源于实践。(  )

【答案】×

【解析】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来源。间接经验以及书本知识等都是实践的总结,同样是来源于实践。

4.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论的原则,只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

【答案】×

【解析】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论的原则,不只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

【答案】×

【解析】认识的辩证过程是从直接经验到间接经验的转化,是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是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题目观点颠倒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先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