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理论和研究范式
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理论与范式
1.理论
(1)含义
理论,是指为解释某个现象,按照一定的规范所抽象出来的概念体系。
(2)特点
①理论的目标是对某个现象做出解释。
②理论是一个概念体系。理论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概念,二是概念之间的联系。概念是为帮助人们思考而对某些现象或现象的集合所赋予的标签。
③理论的建立必须遵循规范的程序。
(3)概念
一类是具体的概念,一类是抽象的概念。
①具体的概念,是指人们能够直接观察到的,比如身高、商品购买等。
②抽象的概念,是指无法直接观察的现象,比如智商、态度等。
(4)命题
命题是对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判断。概念之间的关系很多,比如相关、因果关系等。
(5)假说
在没有得到完全证明之前,这些命题只能称为假说。假说是提出来供人们思考的命题,有关其真与假的判定要到这种思考完成后才能做出。
2.库恩和范式理论
(1)范式的概述
①含义
库恩把不同的学者之间所持有的,这种不可通约的研究范例称为范式。
②特点
a.它是指导一个学术群体中大部分成员的范例和前提假设,它指导人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b.范式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公认并共享的世界观,围绕着某个范式会形成“无形的学院”。范式本身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如果一个范式的拥护者压倒多数,那么这个范式会成为主流范式。
c.不同学术共同体之间的范式不可通约,它们相互矛盾、针锋相对。
(2)对库恩的范式理论的批评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是库恩的范式转换理论存在着矛盾。
①他的理论中包含着相对主义的成分,认为范式之间并不具有绝对的优劣。
②库恩的范式革命论在自然科学研究史的基础上提出,把它移植到了自己的研究领域中,但社会科学研究的判断标准更加模糊,而且存在众多相互冲突的流派。
(3)范式理论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意义
①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应该提倡不同学说的百家争鸣,许多新的范式在刚提出时,具有很多缺陷,不能因为这些问题而完全否定它们。范式理论中的相对主义从另一方面来看,又具有提倡包容和多样化的优点。
②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前者在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上的许多前提,人们无法给出严格的论证,许多对立思想的同时并存,至少说明在目前它们具有一定合理性,因为人们无法从哲学上得出一个能够简单判断孰是孰非的标准。
③范式主义中的相对主义并不是完全的为所欲为,缺乏标准。在不同的学术共同体内部,仍然存在着非常严格的标准。相对性,是针对不同范式之间的不可通约性而言的。
(3)研究范式在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上的差异
①本体论
a.从狭义上看,可以按照字面意思理解为是关于存在的理论。
b.广义的本体论既是关于存在的理论,也是关于实体的理论或关于本体的理论,它涵盖了人们通常所讲的存在论、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的内容,也是与存在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和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c.本体论是哲学研究最先要回答的问题,它包括现象世界的性质是什么、人们与之如何发生关系、个体的性质是什么等问题。
客观经验主义的观点:
a.世界是自然形成的。
b.世界独立于人的认知,但又可以被人所认识。
c.世界的特征、运动与其他现象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规律。
d.自然和社会具有相似的特点,现象世界具有统一性,社会行为可以还原为物理的或化学的现象。
e.每个现象都是之前现象的结果,并且会导致其他现象(决定论)。简而言之,客观经验主义认为现象世界是唯物的、独立的(不受人的主观影响)、决定的和统一的。
诠释经验主义的观点:
a.不同领域的知识不可通约。
b.符号先于物质,人们是对约定俗成的象征符号的意义做出反应。
c.所有的现象不具有共同的基础,不能简单还原为物理或化学现象。
d.人具有能动性,不会被结构所简单决定,即使存在结构,结构本身也是人们建构的。
e.现象世界不可统一,社会与自然具有不同的特征。
②认识论
它要回答的是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如果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才能认识世界,如何保证人们的认识是可靠的等问题。简单而言,是“我如何知道我知道”。
客观经验主义的观点:
a.观察是不可错的,观察者不会对观察对象产生影响。
b.世界存在着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通过特殊的测量方法认识这些规律。
c.理论与观察相互独立,研究者的好恶和其他特征不会影响其客观的判断与分析。
d.大部分现象是可以测量的,人们可以用数学的逻辑来表示人类行为。
e.个体是由一些属性和结构所决定的,比如年龄、性别、智商等。
f.人们可以通过对个体可测量的特征的研究,推断群体的特征。
g.结论的得出必须通过实证主义(或证明主义、证伪主义)的检验程序。
诠释经验主义的观点:
a.人们所研究的生活世界中,意义和意识形态无处不在,被研究对象既是能动的行动者,也是诠释的主体。
b.实在(reality)是建构的而不是客观的,因此只有参与才能做出解释,研究者只是一个帮助被研究对象诠释自己行为的助产士。
c.重要的不是客观的测量,而是参与的理解,参与本身和客观经验主义中的观察一样受到信任。
d.社会行动者具有能动性。
e.虽然诠释经验主义也关注个人的诠释,但是整体和关系要比部分更为重要。
f.科学研究本身也是社会行动,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因此要注意研究者的意识形态,分析本身应该具有反思性。
③价值论
涉及的是什么事情值得人们研究,社会中的学术研究究竟是什么,会起到什么后果的问题。三种不同的研究态度:
a.认为研究中有些过程会受到价值的影响,但是有些过程则不会。
b.认为研究过程中价值会渗透在文化中,体现在研究过程的任何一个阶段,甚至有的时候我们根本意识不到,我们必须保持反思态度,承认其存在,并尽量降低其影响。
c.认为在研究中不仅没必要刻意避免价值的影响,而且应该把理论研究也看做是一种实践活动,提倡理论实践的解放作用。
二、大众传播理论的三种范式
1.三种范式对比(见表3-1)
表3-1 大众传播研究的三种范式
2.客观经验主义范式
(1)起源
客观经验主义范式主要来自于自然科学,也被称为科学的研究或实证的研究。法国哲学家孔德在19世纪中期首先提出了实证主义,论证了自然科学方法应用于社会研究的合理性。
(2)含义
包括:①真实而不是虚幻;②有用而不是无用;③确定而不是犹疑;④精确而不是模糊;⑤肯定而不是否定;⑥组织而不是破坏;⑦相对而不是绝对。
(3)新实证主义特点
①坚决反对柏拉图主义在经验对象之外随意设置其他对象的做法,认为有且只有一种实在,即感官可以把握的个体对象。
②只承认感官经验为人类认识的源泉,科学的任务在于把握经验的材料并以尽可能简单即最节约的方式描述并整理它们。
③知识是统一的,科学具有统一性,即可以将运用于自然世界的科学方法应用于社会。
④将非描述性的陈述从知识和科学领域中清除出去。价值判断因为既不真也不假,被认为不是科学研究的对象。
(4)两个判断标准
①可重复性
可重复性是指一个研究的过程与结论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加以复制,这样可以证明规律的存在具有必然性,而不是偶然出现的。在大众传播领域,像议程设置、培养分析、沉默螺旋等著名理论均展开过全球性的研究,以期证明规律存在的必然性,同时在对比中发现原始结论中具有偶然性的权变因素。
②可证伪性
可证伪性是由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提出,他认为一个科学的理论必须是能够被证明是错误的,否则这个理论不具有科学性。即一个假设必须明确地规定,出现了什么结果时,假设会被证明是错误的;出现了什么结果时,假设会被证明是正确的。
(5)客观经验主义范式的前提假设
①自然与社会是统一的,社会中存在客观的个人规律与社会规律。
②人类行为的规律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
③观察和证据的获得不受个人信仰的影响。
④可以用数学来描述人和社会现象。
⑤可以通过个体行为的汇总统计推断总体,发现社会规律。
⑥研究者在研究中可以完全地或部分地做到价值中立。
(6)客观经验主义陷阱
包括:①追逐重大事件;②追逐独特现象;③追逐突发事件;④追逐新名词;⑤追逐新媒体;⑤研究单一原因;⑦研究常数;⑧为比较而比较;⑨为方法而方法。
(7)“新”、“旧”概念的区分
①比较两者的操作化定义。概念必须是可以被定义的、可以被测量的、可以被证伪的。而名词则不一定有这些特点。
②实证检验概念之间的互斥效度。概念互斥效度,用来证明这个概念是不存在。具体而言,是通过与其他可能相关的概念之间的差别或者重合程度来检验这个概念的独立性。
2.诠释经验主义范式
(1)理论基础
①现象学
主张除没有绝对客观的实在,所有的实在都来自于经验与人的感知。因此,必须把重点放在人的经验和感知上,而不是外在事物上。通过分析人的有意识的经验,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②诠释学
诠释学的前提主张与现象学相似,也认为不存在客观的实在,一切客体都要经过人的诠释后才能成为人类的经验和知识。诠释学的研究重点有两个:对文本的诠释、对人类行为的诠释。它们都把人的主观理解作为研究的重点。
③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主张世界不是客观的,而是由象征符号组成的,象征符号具有意义,这些意义是人们在互动中逐渐形成的。
④符号学
符号学则认为象征符号、指号是人们交流的桥梁,符号形式与意义之间并没有必然的、“正确的”联系,它是人们赋予的,只有在与其他符号的对应关系中,才能理解符号的意义。
(2)共同主张
它们都主张关注人的主观经验与解释、人与世界交往中获得的意义,并且不约而同地把传播作为研究人类经验的重要突破口。
(3)主要前提假设
①自然和社会不具有统一性,社会不存在规律,只存在人们约定俗成建构的规则。
②人类的行为基于对事物的诠释,这种诠释是主观的。
③我们无法对人的经验进行量化测量,但是却可以对其中的意义做出诠释。
④意义既具有个体性,也具有共享性。
⑤我们可以通过个案的积累,发现文化的模式或深层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⑥在研究的过程中,价值的影响不可避免,但是可以尽量减少,或者必须承认并说明这种价值的存在。
3.批判理论范式
(1)缘起
狭义的批判理论只是指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这“批判理论”这一名称来自于马克斯·霍克海默的一篇题为《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的文章。
(2)主要特点
①研究主体的态度不是站到肯定现状、服务现状的立场上,而是毫不妥协地否定受资本主义虚假意识控制的整个社会。
②批判理论的研究者能够做到超越自己经验,把无产阶级的先进文化变成自己理论的经验来源。
③研究者要同无产阶级内部的落后思想作斗争,批判理论的服务对象并不能保证理论的合法性。
④在研究方法上,批判理论整体地、历史地研究社会。他们把对象放到资本主义商品交换的经济结构下加以研究;把研究对象放到具体的历史语境下加以批判,而不是追求永恒不变的结论。
(3)批判理论范式的主要前提假设
①自然和社会不具有统一性,不能直接把自然科学的方法移植到社会研究中。
②意识形态影响着研究与理论建构过程,实用主义研究本身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物。
③提倡整体地(联系地)、历史地研究传播现象。
④提倡批判性地研究,揭示商品消费、通俗文化等社会现象中的意识形态、(民族、阶级和性别)压迫与霸权。
⑤提倡价值介入,理论研究是实现社会弱势群体解放和平等的政治实践,研究行为本身会产生社会后果。
三、理论研究的程序与工具
1.理论研究的逻辑
(1)归纳
从个别现象中总结出一般的结论。归纳法能够让人们超越局部的经验和观察,得出具有一定抽象程度和普遍性的结论,所以它能够带给人类新的知识。可以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暂时的、可以用来验证的新假说。
(2)演绎
从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出发,推论出个别现象的特征。可以用这种方式来验证已有的假说。
(3)类比
用一个相似的理论的正确性来证明待证明的理论,或者间接地通过两种现象之间的相似性来证明、说明其中一组现象的理论可以说明另一组现象的理论的正确性。类比作为一个不太严格的方法,主要用于探索阶段,帮助我们发现新的假说,但是在检验理论方面却存在缺陷。
2.实证研究的程序(见图3-2)
图3-2 科学研究的程序
(1)策划
①要确定研究题目。
②首先可以使用不完全归纳,对研究的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
③如果确实存在,接下来可以提出能够用数学关系表达的一个假设。
④说明假设中的概念。
⑤回顾前人的研究,选择新的突破口。
(2)实施
包括:①试点研究;②抽样调查;③抽取资料;④整理资料。
(3)总结
①把获得的数据数量化,并输入计算机,使用分析软件对假设进行统计分析。
②还要对统计分析的结果进行解释,特别是对一些出乎意料的结果做出说明。
③讨论此次研究的贡献与意义,并对接下来的研究提出建议。
3.关于因果性
(1)因果性的价值
①最具有实用价值,可以预测和改变社会。
②在社会领域,因果性问题还涉及人是否具有自由意志的争论。
(2)存在因果性的三个条件
①双变量因果关系的第一个条件是在时序上,先有因,后有果。
②两个变量之间具有实证相关性。
③两个变量之间的实证相关不会因为第三个变量的存在而存在。
(3)因果性可遇不可求
4.获取数据的具体方法
(1)抽样调查
①抽样原因
因为大众传播研究经常涉及了解一个较大的群体,无法进行巨细无遗的普查,所以常常通过对一个群体中部分人口(样本)的问卷调查,获取研究用的数据。
②分类
分为随机和非随机两种
a.随机抽样调查中,被调查群体中每个个体被抽中的可能性是可以准确预测的,大多数情况下是均等的。
b.非随机抽样中,被调查群体中的每个个体被抽中的可能性是无法预测的,大多数情况下不均等。
③优点
a.抽样调查最突出的优点是数据的代表性,可以通过样本的情况,推断整个群体的特征,和普查相比,节省时问和资金。
b.在于研究在现实的环境下进行,研究本身对被调查者的影响比较有限。
④不足
a.最明显的不足是调查不容易深入(特别是和深度访谈相比),只能获取一些表面的数据。在实际操作中,很难获得精确的随机样本。
b.单次(横剖式)的抽样调查很难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这对于实证研究而言,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2)实验法
①概念
它通过人为地制造一个实验环境,让那些与研究无关的变量保持恒定,仅仅改变我们想要考察的一个变量(自变量),被试对象的任何变化(因变量变化)都可以归结为前者的变化。
②分类
实验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和实地实验。前者在实验室里进行,后者在真实环境中进行。
③优点
a.最大的优点在于可以精确地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b.可以根据需要安排实验环境,以达到理想的要求。
④质疑
a.但是实验法的前提要求也比较苛刻,其他非实验环境干扰实验结果。
b.实验环境有可能会改变人的各种反应。
(3)内容分析
①含义
内容分析是对大众传播的显性内容进行的客观、系统、定量的分析。
②分类
定量的内容分析、定性的内容分析和比较的内容分析
③优点
a.内容分析的突出优点是其非介入性,只需对现成的文本进行研究即可,不会影响被研究的对象。
b.内容分析操作简便,费用也比较低。传播内容是联结传播者和受传者的纽带。
(4)深度访谈
①发明目的
为克服抽样调查不够深入的不足。
②特点
a.一般只具有一个大致的框架,自由度较高,不像问卷调查那样拥有严格的结构。
b.但是另一方面也对研究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c.由于数量较少,又是非随机抽样,因而代表性不够。
(5)民族志
①定义
民族志主要来自于人类学的研究,它是在自然环境下,对被研究的对象的生活方式做全面、细致的观察,即吉尔兹所讲的“深描”。
②要求
a.一般需要很长的时间,敏感地捕捉被研究者生活中意味深长的行为、符号、仪式、神话、交往等。
b.还要求研究者深入地体会被研究者的经验。
(6)焦点小组(专题小组)
①焦点小组的研究方法就是集体访问,类似于过去的座谈会。焦点小组可以简便、迅速地了解消费者和受众的态度和行为。
②参与者一般10人左右,他们在主持人的控制下集体讨论。
③焦点小组人数少,代表性不足,一般用于探索性研究,帮助研究者寻找思路,或者找出特殊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④研究者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人员的选择,要提前与参与者进行问卷或者口头沟通,迫使其确定立场和态度,避免访谈中群体压力的影响。
⑤主持人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并且控制局面,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如何评估理论
1.一般评估标准
(1)一个理论要说明自己的适用范围。
(2)理论内部必须逻辑一致,不能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
(3)理论要具有启发性。
(4)经受住时间的检验。
2.客观经验主义范式的评估标准
(1)要对所收集的复杂数据做出全面而合理的解释,让人们从混乱中发现秩序。
(2)最好能够对实践做出预测,好的理论能够描述普遍存在的规律。
(3)要简洁。
(4)提出的假说要能够加以检验。
(5)具有实用性,能够指导实际工作。
3.诠释经验主义范式和批判理论范式的评估标准
(1)要对人和社会做出新的理解,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待熟悉的事物,具有更多的选择。
(2)任何人都会有价值观和立场,它们不可避免地会被带进研究中。
(3)对于诠释和批判研究而言,好的理论研究既可以是一个文笔优美的故事,也可以是对现实做出的精彩的批评。
(4)对于诠释和批判研究而言,一个理论不一定要经受客观标准的检验,学术共同体的承认是一个重要的标准。
(5)促进社会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