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课后习题详解
1.欧洲国家的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四个地区,以及它们各自的特征。
答:世界现代新闻传播业是随着市场经济向全世界的拓展而发展起来的,因而欧洲是世界现代新闻传播业拓展到世界各个角落的起点。
(1)欧洲新闻传播业的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存在一些差异,可以被划分为四个地区:
①西欧和部分中欧工业发达国家,包括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爱尔兰、卢森堡等西欧国家,以及中欧的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国。
②北欧诸国,包括瑞典、丹麦、挪威、芬兰、冰岛等国。
③地中海沿岸的其他工业化国家,包括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等国。
④苏联在欧洲的各加盟共和国以及欧洲中部和南部的原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三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六国、阿尔巴尼亚等国。
(2)四个地区各自的特征:
①第一个地区的新闻传播活动起步早、发展迅速、对世界影响巨大。
德语区诸国和荷兰、比利时(当时是一个国家)是最早流传印刷新闻纸的地区,但是德语区长期处于专制统治和诸侯混战的状况,荷兰作为商业民族缺乏工业发展的基础,新闻传播业长期形不成规模。而英国,由于工业革命奠定了其稳定发展的基础,现代新闻传播的出现虽然略晚于海峡对岸的荷兰、德国,但是发展迅速,很快就得以领导世界新闻传播新潮流达一个多世纪。法国由于18世纪至19世纪接连不断的革命、复辟、政变,造成新闻传播业经常出现“断代”现象,因此影响了其发展进程,但是其每次革命,都对周边国家输出了不少启蒙思想,包括新闻自由的理念。
无论如何,这个区域,特别是英国、法国,作为欧洲工业革命和政治变革的中心地带,其确立的新闻自由体制对于欧洲其他地区,甚至全世界都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新闻传播业的恢复和发展很快。现在除了英、法、德三大国外,荷兰、比利时、奥地利、瑞士等都是新闻传播业十分发达的国家,只有爱尔兰的新闻传播业相对弱些。卢森堡虽是弹丸之地,却通过发展广播电视业而成为欧洲的媒介大国。卢森堡通过输出资本,拥有的广播电台、数字化卫星电视台覆盖欧洲,成为欧洲电子媒介业的一个中心。
②第二个地区的新闻传播活动和平渐进、内向发展,水平很高但对世界影响不大。
第二个地区受到西欧工业革命和政治变革的影响,且由于地理上偏于一隅,除了瑞典、丹麦之间,以及瑞典和芬兰、挪威之间存在一些不大的民族矛盾外,各国内部的矛盾较为缓和,因而基本以和平、渐进的方式接受了现代民主体制和现代人权观念,没有发生激烈的阶级斗争。这些国家的新闻传播业不仅较早地采纳了新闻自由的体制,而且制定新闻业职业道德守则和新闻评议制度也早于英、法等国。由于它们以内向发展为主,自成一体,其新闻传播业对世界的影响较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北欧各国的主要执政党是社会民主党,长期实行福利主义政策,因而人民生活水准较高,文化教育程度也高。北欧诸国严寒时间较长,公众养成在室内阅读的习惯。为防止媒介的过度垄断,各国均以不同的形式对弱小报刊给予补贴。这些国家的报刊为节约费用大多采用送报合作制,使得偏远地区的读者也能及时看到报刊。这些国家每千人拥有报纸的份数平均达500多,成为世界上报业最发达、但对外影响力很小的一个独特的地区。
③第三个地区新闻传播活动萌芽较早。但长期发展较缓,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第三个地区曾经在中世纪末期活跃着地中海贸易,并且是欧洲文艺复兴的中心地带,因而中世纪的手抄新闻较为发达。但是,意大利随着欧洲贸易从地中海向全球贸易的转移而衰落;希腊古代曾经创造过灿烂的文明,然而在随后的1000多年里一直是许多强大王朝的附属;西班牙、葡萄牙作为商业民族,借助地理大发现而在16世纪的商业贸易中称霸世界,17世纪败在工业民族英吉利之下而逐渐衰落。这些国家由于长期处在本国或外族的专制统治下,虽然现代新闻传播萌芽较早,但自身的工业革命出现较晚,新闻传播业的发展相当缓慢。
意大利在19世纪中后期实现统一,出现较大的商业报刊,再历经法西斯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进入新闻业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现在北部工业区的新闻传播业十分发达,南部较弱。西班牙、葡萄牙经历了无数国内的矛盾冲突,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进入较完善的民主制阶段。因而,西班牙、葡萄牙的新闻传播业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家进入民主政治、经济腾飞的同时,在最近30多年内才迅速发展起来的。希腊19世纪上半叶摆脱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后,历经多次战争和军事政变,国内政治动荡了许多年,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进入文官统治的相对稳定时期。所以希腊的新闻传播业,相对较弱。
④第四个地区新闻传播活动历史上受专制主义影响较大,发展不快。经过20世纪90年代政治制度变革的混乱阶段,现已逐步走上稳定发展的道路。
第四个地区的西部诸国,虽然较早就出现了现代新闻传播的萌芽,但由于经济不发达,又长期受到宗主国的压迫,民族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也不够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这些国家纷纷独立,其政治体制复杂多样,不论是形式上的民主制还是直接的君主制,专制成分相当大,虽然这些国家的新闻传播业大多是民营,受到的政治压迫依然较为直接。东部即沙皇俄国,则一向是以专制统治著称的欧洲最后一个封建堡垒,其新闻传播政策是典型专制性质的。
沙皇在1917年二月革命中被推翻。在经历了半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后,1917年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苏维埃俄国,1922年在此基础上形成联盟国家苏联。1925年以后,苏联形成一种独特的社会主义新闻体制,消灭新闻传播的私有制,实行执政党和国家行政高度统一的政体,除了中央级的媒介外,再按横向的社会构成和纵向的行政区域划分为若干系列媒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以西诸国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也很快效仿实行苏联式的新闻传播体制。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瓦解,俄罗斯联邦继承苏联在国际上的地位。与此同时,苏联以西诸社会主义国家也放弃原来的政治制度。这些国家的新闻传播业经历了一段转变体制的混乱期,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开始逐步趋向较为稳定的新的自由主义体制。其中转变相对顺利、新闻传播业发展重新获得稳定的典型国家是波兰。这一地区最大的国家俄罗斯联邦,其新闻传播业的稳定经历了较长的时间,现在基本趋向稳定。
2.现在欧洲新闻传播业的总体特点。
答:现在欧洲新闻传播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世界日报发行量最为集中的地区
由于历史的原因,欧洲的报业依然是世界报业发展的重心,其日报发行量是世界日报发行量的大约40%。多数国家每千人拥有报纸份数超过250份。根据一些传播学者的假设,每四人拥有一份报纸的国家即可算达到报纸发行的“饱和”,欧洲属于这样的地区之一。
(2)收音机和电视机几乎完全饱和的地区之一
欧洲每三个人就有两台收音机;拥有电视机的家庭已经达到100%。
(3)政党报刊基本消失,让位给完全的商业报刊时代
欧洲除第四个地区外,多数国家的报刊业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政党报刊与商业报刊并行发展的时期。英国19世纪中后期基本结束党报时期,进入商业报刊时期。法国、意大利的政党报刊在20世纪80年代影响已经微乎其微。意大利的几个主要政党一度分别掌握公营广播和电视的几个台,随着政党本身的瓦解,这种现象也消失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政党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很快变得十分微小。北欧诸国的主要报纸在20世纪80年代后,政党色彩也明显地减弱了。
第四个地区的新闻传播媒介,1990年前后都是国有事业,由执政党或国家行政机构直接掌握。随着这些国家政治体制转向自由主义,民营报刊业很快占主要成分,政党报刊迅速萎缩。
(4)广播电视大多实行公营与民营并行的体制
自1927年英国对广播实行单一公营体制以后,除第四个地区外,欧洲主要国家大多追随其后,也采取了这种单一公营体制,但具体的管理形式各有自身的特点。在欧洲的第四个地区,广播电视业也形成不同程度的公营与民营两个系列竞争的局面。目前,公营广电面临着民营广电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发展的困境,已经引起各方人士的广泛关注。
欧洲的广电公营与民营并行的体制,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较大。日本、韩国、印度(一定程度上)、南非、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实行的也是这种体制。
由英国BBC开始的这种体制,造就了一种介于国营和民营之间的媒介体制。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既不属于国家所有,也不属于个人所有,而属于社会所有。其经费来源主要靠收听费、收视费和公司的其他经营收入;另外,议会或政府拨一点钱,社会上筹集一点钱。公营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一般不播广告,以防止受控于财团利益。各国政府或议会对它们有一定的监督权,或任命董事会主要负责人的权力,但政府或议会不得干预其具体的工作。其工作由社会人士、部分政府或议会委派的人士、新闻工作者代表组成的董事会负责。各国这类公营广电公司的具体情况差异很大,但大体的方面如上所述。
3.英国广播电视公营,以及后来公营、民营并行的体制对欧洲国家和世界的影响。
答:1922年11月14日,马可尼公司联合另外五家电器制造商,集资组建英国广播公司播出节目,是英国面向公众广播的开端。当时的目的是为推销收音机。节目内容有文化、社会服务,第二年增加了新闻节目。该公司的广播节目不播送广告,收听费用通过收取收音机附加费和执照费来解决。这些做法一旦形成传统,对后来英国的广播体制产生了长时间的影响。
(1)英国国会鉴于广播对社会的影响重大,决定采用公共企业的形式经营广播事业,使之既不为私人占有,又不为政府直接控制。
从1922年元旦起,由英王发布“特许状”,将民营的英国广播公司改组为公共机构英国广播公司,授予它在全国经营无线电广播的特权。公司最高领导机构是理事会,由政府提名、国王任命。重大传播政策、财政、人事问题,由理事会和理事会任命的总经理共同讨论解决。BBC不播广告和付费节目,经费来自收音机的附加费、每年的执照费和政府津贴。1932年BBC开设对外广播,起初只有英语,后来发展到使用39种语言广播。1977年,广播收听费停止征收,而改为只征收电视收视费。这项收费占BBC经费的约40%,支持BBC的经费还有该公司所属企业公司商业经营的收入,以及政府的拨款。
(2)电视台的诞生,独立电视局、进而独立广播局的建立。
1930年BBC在考文垂播出有声电视图像,内容为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花言巧语的人》。1934年英国为发展电视建立电视委员会。1936年11月2日,设在伦敦亚历山大宫的BBC电视台正式定时播放节目,1937年5月,转播英王乔治六世加冕典礼引起轰动。1939年9月1日晚间,电视节目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中断,1946年6月,BBC电视台恢复正常的电视节目播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社会对电视的需求急遽发展,1953年起,英国的电视观众超过了广播听众。1964年,BBC建立第二电视频道。
随着广播电视业的发展,战后英国就打破广播电视的垄断展开了多年的争论。1952年续签BBC新的特许状,仍然授予它12年独占广播的权力。作为一种让步,1954年8月,国会通过电视法案,允许开办民间商业电视台,组建独立电视局负责管理。1955年9月,英国第一家商业电视台——伦敦电视台开播。又经过18年,即1972年,国会才同意开放商业广播电台,于是独立电视局改为独立广播局,简称IBA,这里的“广播”是广义的,包括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广播。1973年10月,英国第一家商业广播电台——伦敦广播公司开播。
(3)独立广播局的撤销,真正形成公营、民营两大广播系统。
随着欧洲各国商业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迅速发展,英国上下要求改革现有的广播体制的呼声不断。1991年初,独立广播局被撤销,分别建立独立电视委员会和广播管理局。这是两个带有行政立法和纯粹行政管理的机构,负责颁发电视台和无线广播电台的许可证、制定相关的行政法规和监督其执行。
这一重大变化的要点在于,原来的商业台在发射设备和业务上受控于独立广播局,节目制作与各台分家,各台无法真正独立,实际上不允许出现全国性的商业台。现在各个民营商业台在设备和业务上可以独立运行。1992年,英国第一家全国性的民营广播电台开播。
4.《论出版自由》和《论自由》的出版背景和主要观点。
答:(1)《论出版自由》
①背景
英国大革命是英国历史上少有的政治激荡时期,新闻政策变化很快。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国会选举中取得胜利,1641年6月5日,皇家特许出版公司被取消,7月5日,星室出版法庭被取消,出版得到完全的自由。
各种限制出版的禁令被大革命冲垮后,由于出版的混乱无序和批评国会的言论急遽增多,1643年6月13日,在当权的长老派的主持下,国会恢复了出版特许制度,并成立出版检查委员会,出版物在半年内锐减了70%。英国政论家弥尔顿在此后出版了两本未经许可的小册子,因为这件事,他于当年11月24日被国会出版委员会召去质询,于是产生了他的著名演说辞《论出版自由》,这篇演说辞1644年底以小册子的形式正式出版。需要说明的是,弥尔顿本人是国会议员,虽因此事被叫去质询,但没有受到处分。
②主要观点
a.揭示书报检查制度中存在的无法解开的矛盾,从而说明人在接受智慧方面应有的“知”的权利。他反诘道,如果一本坏书对读者是不适宜的,那么就可以信赖检查官本人不被腐蚀吗?书不在好坏,而在读者。一个蠢人拿不拿书都是笨蛋,我们没有理由因为要限制蠢人而剥夺聪明人增加智慧方面的便利条件。
b.强调革命者绝不能因集团利益而自食诺言,重复封建王朝钳制出版的政策。国会议员大都由于参加了革命而当选,于是弥尔顿对他们说:“你们自己英勇而又指挥如意的谋划给我们带来了这种自由,……它解放了、扩大了并大大提高了我们的见识。现在除非培育我们的诸位议员对于纯正自由的爱已经不如往昔,否则就无法使我们在能力、知识和追求真理的热情上倒退。我们可能再变成诸位当初所发现的那种愚昧、粗暴、拘泥而奴化的情况,但那时诸位就首先必须变成旧统治者一样的暴虐、武断和专横。”
c.首次明确提出言论出版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权利。他呼吁,“让我有自由来认识、发抒己见并根据良心作自由的讨论,这才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
(2)《论自由》
①背景
当英国的新闻出版自由在法律上确立、人们可以自由无阻地报道事实和发表言论之时,一个新的问题便凸显出来,即多数人的意见有可能以其拥有的现实力量压制少数人意见的发表,这个问题并不是由法律规定的,但是在自由的环境中,实际上会造成新形式的不自由。
②主要观点
密尔于1859年出版的这部著作及时,总结了法国大革命的教训,提醒人们注意防止“多数人的暴虐”。他担心,对自由的威胁现在并不来自政府,而是社会上多数人不能容忍非传统的见解,他们对持不同意见的少数人投以怀疑的目光,以人数上的优势压制和整肃少数人。他认为实行言论自由的政策对社会是有利的。人们的言论中必然会有正确的和错误的。如果这些意见涉及社会利益而不让它表达出来,那么,倘若它是对的,社会就失去纠正错误的机会,倘若它是错的,社会也失去在真理与错误的冲突中使真理更加清楚的机会。“假定全体人类减一执有一种意见,而仅仅一人执有相反的意见,这时,人类要使那一人沉默并不比那一人(假如他有权力的话)要使人类沉默较可算为正当。”密尔的《论自由》在西方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5.英国新闻自由得以确立的历史进程。
答:英国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实际上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1)争取出版自由,反对出版特许制度
①从1528年起,历任国王对出版业实行了一系列管制措施,其中主要包括两项:①建立皇家出版特许制,最早起于1530年;在这一制度的基础上,于1557年建立皇家特许出版公司,这是最早的官方控制的出版同业公会,出版成为一种特权行业;②建立皇家出版法庭,最早起于1570年,严厉惩罚各种印刷品对政府的批评。当英国出现现代新闻媒介的雏形时,便处于这种严格的出版管制之下。
②英国大革命是英国历史上少有的政治激荡时期,新闻政策变化很快。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国会选举中取得胜利,1641年6月5日,皇家特许出版公司被取消,7月5日,星室出版法庭被取消,出版得到完全的自由。
③各种限制出版的禁令被大革命冲垮后,由于出版的混乱无序和批评国会的言论急遽增多,1643年6月13日,在当权的长老派的主持下,国会恢复了出版特许制度,并成立出版检查委员会,出版物在半年内锐减了70%。英国政论家弥尔顿在此后出版了两本未经许可的关于离婚的小册子,因为这件事,他于当年11月24日被国会出版委员会召去质询,于是产生了他的著名演说辞《论出版自由》,这篇演说辞1644年底以小册子的形式正式出版。
(2)争取报道和评论政治新闻的自由
①1660年,国王查理二世(1660—1685)复辟,在三年内陆续恢复了他父亲时代钳制出版的一系列政策,重新宣布不经许可不得报道国内政治新闻的禁令,另外两家周刊被特许替代了克伦威尔时期的两家刊物,他还于1663年任命了王室新闻检查官。
②冲破禁止报道和评论国内政治新闻的禁区,是“光荣革命”后英国报刊争取新闻自由的重要斗争目标。
③1771年以后,国会对报刊报道和评论政治新闻采取了默认的态度。1803年,国会允许记者在后排旁听;1831年,增设记者席,因此出现了记者是国会“第四等级”之说;1868年国会通过法案,承认记者报道和评论国会新闻不属诽谤罪。1907年,英国国会自设新闻处,专门负责国会新闻发布的事务。
(3)争取经济意义上的新闻传播自由,即反对知识税
①从1712年起,英国政府开始对报刊征收“知识税”。知识税包括印花税、广告税、纸张税,以及后来增加的报纸副刊税等。政府通过不断完善这种税收政策,既增加了财政收入,又达到了控制报刊的目的。这种通过经济手段对新闻业的控制,较之强行的直接干预,应该说还是一种进步。但是它一开始就是新闻传播业发展的沉重负担,实行半年,就有一半报刊因无法承受赋税而被迫停刊。
②反抗知识税的斗争在英国持续了百年。其中较早的是1744—1745年出版的日报《便士伦敦邮报》,该报拒绝缴纳印花税持续出版约300天,因价格低廉和刊登的新闻较多,人们疯狂抢购,引起很大的震动。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廉价报纸。后期较著名的廉价报纸是1830年1月由亨利·赫瑟林顿创办的《穷人卫报》,该报公开抵制知识税,坚持出版了五年,表达了英国工人阶级对这个问题的态度。随着新闻传播产业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出于商业利益,报业主们的反抗呼声愈烈。在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背景下,各种对报刊征收的税金开始逐步减少。1853年广告税被废除,1855年印花税被废除,1861年最后一项知识税——纸张税被废除。由于英国的法律属于海洋法系,所有限制新闻出版的法律被废除即意味着英国新闻出版自由的最后确立。
6.英国第二代、第三代大众化报纸的形成,以及它们各自的风格特征。
答:1855年6月30日,英国废除了知识税中最主要的印花税,英国的报刊业迫不及待地发生着重大变化,这一年许多报纸转变为便士报,新创办的报纸几乎是清一色的便士报。在已经得知即将废除印花税之时,地方城市的《设菲尔德每日电讯报》于6月8日创办,每份1便士,是为英国第一家便士报。该报并不成功,但它标志着英国大众化新闻传播业的开端。
(1)以“三每”报为代表的具有英国特色的大众化报刊
英国大众报刊的初创阶段主要是模仿美国大众报刊风格。积累了二三十年的经验以后,英国传统风格、美国大众报纸的风格与现实英国大众的兴趣相结合,形成了具有英国特色的一批新的大众报刊,其代表是“三每”报。
①英国新闻工作者哈姆斯沃思总结以往大众报纸的经验,认为应当根据英国的传统,办一份既高雅、温和又接近大众的报纸,他于1896年5月4日创办了《每日邮报》,定价半便士。报纸提供的新闻相当全面而丰富,文字简洁,标题生动但不煽情,精编、易读是该报处理新闻的中心政策,读者对象不仅包括下层大众,也涵盖中产阶级,创刊号新创39.72万份的当时世界纪录。该报在以后的50年内连续发行欧洲大陆版、各种越洋版,1947年的发行量达到208万份。
②1900年,又一位英国新闻工作者皮尔逊创办《每日快报》,成为《每日邮报》的主要竞争对手。该报适应英国较为年轻的一代人,使美国风格英国化。1930年起,该报发行量超过了《每日邮报》,成为当时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报纸,1947年达到386万份。
③1903年,哈姆斯沃思再创办《每日镜报》,这是以妇女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小型报纸。第一年不成功,第二年改为半便士画报后获得巨大成功。该报1947年的发行量达到370万份,1951年一度发行量500万份,当时居世界第一位。
(2)当代英国的新型大众化报刊阶段
20世纪初形成传统的大众报纸,在更新一代的英国读者面前显得老气横秋。尽管“三每”报仍然保持着相当数量的读者,但是从60年代开始,富于视觉冲击和内容更加煽情的新型大众化报纸成为读者新宠,其代表便是星期日报纸《世界新闻报》和日报《太阳报》。前者创办于1843年;后者创办于1912年,原名《每日先驱报》,换了几任老板后于1964年改名《太阳报》。1969年,澳大利亚报业主鲁伯特·默多克买下了这两家报纸,将《太阳报》改造为面向下层公众的报纸,刊登的消息短小,较多地报道下层民众的生活,社会新闻很多,进一步加强娱乐性,也有一些色情内容,发行量从几十万份急遽上升到400万份,成为英国也是英语世界发行量最大的日报。《世界新闻报》集中报道一周以来的体育新闻、黑色与黄色新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冲击视觉,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发行量达到500万份,成为英国和英语世界发行量最大的周报(星期日报纸)。
7.《泰晤士报》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对世界报业发展的影响。
答:《泰晤士报》于1785年元旦创刊,原名《每日环球记事报》,创办人约翰·沃尔特。
(1)《泰晤士报》的历史发展过程
①沃尔特原是伦敦的煤炭大王和一家保险公司的老板,因业务逆转而另辟财源,买下一项新式排字机专利。为使用和推广这项专利而创办这家报纸做广告,所以该报头版持续很多年都是广告。沃尔特也接受政府的津贴,但不多,每年300镑。由于他在言论上批评过国王、约克公爵、司法大臣等,因此数次被罚款、监禁和戴枷示众。1788年3月报纸改名《泰晤士报》,并逐渐在当时伦敦的9家日报中高人一筹。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英国对这方面的新闻需求急遽上升,数年内《泰晤士报》派出的记者及时报道了革命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从而在英国形成良好的声望。
②1803年,与沃尔特同名的次子接掌报纸,不再接受政府津贴,从而《泰晤士报》成为独立报纸。沃尔特第二于1808年试行总编辑制,1817年确立这种制度,任命巴恩斯为总编辑。过去由于报纸规模小,报纸所有者同时掌管经营和编务。《泰晤士报》首次实行所有者主管经营、另聘专业人员担任总编辑的制度,这是报业发展的一个新标志,对于报纸编务质量的提高和报业经营的扩大都具有重大意义。在巴恩斯主持报纸编务的25年间,《泰晤士报》成为英国影响舆论的最大报纸。
③1847年,德兰恩在沃尔特第二逝世后担任总编辑30年,他对报纸业务进行过多次改革,聘请最好的作家为报纸撰写稿件,努力使报纸办得高雅不俗。该报历经许多世界重大事件和战争,总的来说,《泰晤士报》的报道是及时而丰富的,因而进一步巩固了它已有的声誉。尤其在克里木战争中,《泰晤士报》多次揭露英国政府和军队领导人由于官僚主义而造成数万伤病员死亡的事实,从而促成当时阿伯丁内阁的垮台、远征军总司令被撤职和红十字会的诞生。
(2)《泰晤士报》对世界报业发展的影响
①《泰晤士报》的两任总编辑在编务上经常有创新,但他们在政治、社会发展观上总体是保守的,因而又限制了报纸对许多重大事实公正而全面的报道,只是新闻工作追随事实发展的职业本能,迫使该报及时改变立场从而跟上了形势。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提到最多的报纸便是《泰晤士报》,这也说明了该报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他们经常批评它的政治立场,但也承认它在新闻界的地位。恩格斯1844年批评该报时首先肯定“《泰晤士报》在大陆上素负消息灵通报纸的盛誉”。马克思1858年时也谈到,该报是“一家极有威望的英国报纸”。
②《泰晤士报》的成功还有赖于英国对世界的扩张造成的强大的政治、经济影响。由于英国从17世纪起,200年内持续在全球扩张领土,因而英国最大的报纸《泰晤士报》的文化影响,也就到达了世界各地。在这个意义上,世界新闻传播史上的19世纪,一定程度上是《泰晤士报》的世纪,其他报纸的影响力远没有该报大。
8.英法两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发展模式,以及形成这两种发展模式的历史原因。
答:在西方新闻传播业发展史中,英国创造了典型的渐进式商业性新闻传播业发展的模式。英国的新闻传播业史是以产业革命的发展为主线的,而法国的新闻传播业史则是以政治斗争的反战为主线。
(1)英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发展模式及形成原因
王朝更迭的延续性和英国政治的“改良”传统,使得英国社会较少暴力冲突,不仅政治如此,新闻传播业也因此受惠,较少受到直接的政治暴力压制。新闻传播业的发展遇到的阻力较小,呈渐进形态,新闻传播史上没有因政治原因而出现断代的现象。虽然新闻传播业发展的每一步都经过反复的斗争,但斗争的形式通常不呈现“你死我活”的激烈场面,每次斗争的结果往往只表现为“量”的变化,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可能看到较为明显的“质”的变化。英国的这种传统对于新闻传播业的影响,是理解英国新闻传播发展特点的钥匙。
(2)法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发展模式及形成原因
法国历史上严格的封建等级制使得法国平民与贵族之间无法沟通,而王权则正是利用这种特殊的隔阂与平民结成同盟,削平了地方贵族的势力,成为封建集权的典型国家。这种局面形成以后,王权与平民之间的矛盾显露。法国这种只有两种社会力量对抗的传统,使得妥协很难达成,许多问题的解决除了使用政治暴力外,没有其他的选择。如果说英国的新闻传播业史是以产业革命的发展为主线的话,那么法国的新闻传播业史则是以政治斗争的发展为主线。
9.决定法国现在新闻传播业格局的1944年“九三〇”法令的主要内容。
答:(1)德国战败后,被德国接收的哈瓦斯通讯社瓦解,广播业瘫痪。光复的法国政府对于一些著名的投敌记者如费尔多内、罗贝尔·布拉希、白里安等判处死刑。对于报刊,法国光复政府于1944—1946年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其中以1944年9月30日的法令最为重要。
(2)该法令规定,1940年德国占领法国后,凡在德占区发行15天以上的报刊、1942年德军全部占领法国领土之日后在南方继续发行15天以上的报刊,一律永久停刊。根据这项法令,法国战前的报刊中只有七家报刊(巴黎5家、外省2家)可以继续存在,其中著名的仅《人道报》、《费加罗报》两家。战前法国第二大报纸《时报》,因为比规定的期限多出版了几天而被宣布为敌伪财产予以没收。战时秘密发行的众多反法西斯报刊纷纷接收敌伪报刊,公开出版。这样,法兰西第四共和国(1944—1958年)的新闻媒介格局几乎完全变化了。
(3)根据1944年9月30日的法令,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反法西斯通讯社(伦敦的法国独立社、阿尔及尔的法非社、沦陷区的自由社和新闻资料社)合并为法国新闻社(AFP),社址在原哈瓦斯社。由于当时的法国报纸无力承担联合经营通讯社的费用,于是作为过渡,暂时规定法新社是接受政府补助的企业,社长由政府任命,但以后该社要转变为法国报业合作经营的通讯社。
10.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对新闻传播业实行法西斯化的过程。
答:(1)德国
①1932年底,以法西斯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希特勒的纳粹党夺得政权。1933年2月28日,法西斯通过总统兴登堡宣布:“为了保障国家与人民的安全,宪法规定的新闻自由暂时中止。”3月,成立由约瑟夫·戈培尔主管的人民教育与宣传部,负责对报刊、广播和电影进行集中控制。纳粹党党纲规定:“报纸在国家中为最有影响力的工具之一。因此所有报纸如与公众利益抵触,必须予以禁止。”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写道:“报纸的重要性在于能以一致而坚定的重复方法施教。报纸上的言论应该趋于一致的目的,不要被出版自由的谬误所惑。”
②1933年5月10日,宣传部长戈培尔煽动大学生和冲锋队的暴徒们在各大学门口设置柴火堆,焚烧各种被法西斯视为“不利于人民教育”的犹太人的书籍,长长的书单涵盖几乎所有人类文化的重要遗产。
③1933年,纳粹党制造国会大厦纵火案,封闭了所有社会民主党和共产党的报刊(共180多种)。随后用暴力夺取了犹太人摩塞家族、乌尔施泰因家族的报团,将乌尔施泰因报团的出版社变成了国立德意志出版社,只有雅利安血统的胡根堡报团合法存在,得到发展。沃尔夫通讯社收归国有,改组为国家集中控制的“德国通讯社”(DNB)。民营广播电台全部收归国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在占领地设立多个分社,加强对新闻传播的钳制。
④纳粹党实行新闻传播业法西斯一体化,全国报纸从1932年的4700多家减少到1944年时的977家。由于只允许忠于法西斯主义的报刊存在,政治性质的报刊通过暴力镇压,1934年内迅速从2700家减少到1200家,随后几年,非纳粹党的报刊几乎完全消失。
⑤纳粹德国重视电波宣传战,因而广播业十分发达,1941年时仅设在本土的对外短波电台就有88座。对内的广播强迫人民按时集体收听,并设计了廉价的只能收听到国内广播的“人民的收音机”。1935年3月,实验播出电视节目,1936年曾数小时转播柏林奥运会。1938年德国电视台正式开播,随后全国电视网和电视机生产线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电视台毁于战火。
(2)意大利
①意大利长期以来缺乏民主制的传统,一旦出现经济危机,人们就寄希望于某位“救星”,这就为法西斯主义当道提供了条件。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凋敝,债台高筑,民怨沸腾。于是许多不满现状的下层民众投到了墨索里尼法西斯党的麾下。墨氏1914年离开社会党后,在米兰创办《意大利人民报》,进行法西斯主义的鼓动。1919年正式成立法西斯党,同年在热那亚创办《法西斯工人报》。1922年10月,墨索里尼率领4万名法西斯党徒完成“向罗马进军”,迫使国王任命他为总理。
②1925年起,墨索里尼公开而全面地实行新闻传播业的法西斯化。此前,法西斯党连续暗杀了多位反法西斯的著名记者。1925年6月,意大利政府颁布的《新闻记者登记法》规定,凡不对法西斯效忠者,均不得从事新闻事业。接着从地方到中央成立法西斯记者公会,从组织上有系统地控制新闻工作者。1926年,当局又制造所谓刺杀墨索里尼事件,以此为借口实行全国大搜捕,所有反法西斯的报刊全部被封闭。《晚邮报》、《新闻报》等报纸被迫宣传法西斯主义。斯蒂芬电讯社于1922年被改组为国家通讯社,1935年,该社全部经费由政府负担,从而完全置于法西斯党的控制之下。
③墨索里尼曾经抨击过书报检查制度,然而他当权后则大肆宣传:为达成法西斯所赋予之使命,意大利报纸须经常接受内政部新闻管理处之工作指示。为保证言论一致,一个地区只许有一种报纸。各报接受的指示包括每天的版面安排、标题字号和言论基调等等。墨索里尼认为,争论只能使人们思想混乱,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必须满足于自己在国家中的从属地位,不允许“保持中立的思想”。艺术家理应做政府的工具,在他们的创作中表现生活在“法西斯和墨索里尼世纪”的无比幸福无比荣幸。
④法西斯统治时期,意大利政治上的指导性报纸是《意大利人民报》,该报1922年后由墨氏的胞弟安纳尔杜和侄子先后主持工作。其他法西斯报纸中,较重要的是《意大利日报》。社会性报纸中,《晚邮报》、《新闻报》等仍然较有影响,但必须宣传法西斯主义。至1939年,意大利有日报66家,总发行量460万份,其中三分之二集中在北部和中部。
11.德国新闻传播业分散化的历史原因。
答:(1)德国统一前经历了近千年的分裂混战,邦国最多时超过3000个,关卡林立,了解外部情况成为德国人民生存的必要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刺激了德国中世纪地方新闻的传播,15世纪末德国便出现了印刷新闻纸;但也正由于这个原因,单页、单条、不定期的新闻传播持续了太长的时间,现代报业反而难以发展起来。德国新闻业的历史传统也由此形成:地方性媒介众多,长期缺乏较大的全国性媒介。
(2)德国长期分裂的历史虽然刺激了新闻的传播,但也使得两百多年内德国的印刷新闻纸难以发展为拥有一定数量的读者、定期出版的报纸,即使在德国统一之后,仍然可以看到这一数百年传统的痕迹。
12.意大利现代新闻传播业发展在发达国家中相对落后的原因。
答:(1)在文艺复兴的带动下,意大利的新闻传播曾一度呈现繁荣活跃的局面。但是由于世界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通、奥斯曼帝国阻断东西方陆路贸易等原因,欧洲的商业,随后是欧洲的工业,逐渐从地中海转向世界大市场,地中海贸易开始衰退。一旦意大利从初期的资本主义经济倒退回小农经济,在文艺复兴带动下新闻传播的初步繁荣便消失了。此后约200年,意大利在欧洲事务中再次被人们所遗忘。国家统一前,意大利的地方性封建政权对报刊的控制,与欧洲其他封建王国没有什么两样。15世纪,威尼斯共和国出现最早的世俗政权对印刷出版物的检查制度。16世纪,教皇发布谕旨,禁止手抄新闻的传播。
(2)18世纪的意大利已经相当落后于欧洲主要国家。教皇国于1714年创办的《罗马公报》,是18世纪意大利唯一有些影响的报纸。
(3)意大利统一之前,北部的《米兰公报》和中部的《罗马公报》是意大利的主要报纸,均属于官报性质。由于意大利北部经济较为发达,加之报纸分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以致现在意大利的新闻中心首先是米兰,其次才是罗马;新闻媒介主要集中于北部,其次是中部,南部所占比例较小。
(4)从19世纪20年代起,意大利开始统一复兴运动。烧炭党于1820年创办《意大利周报》。1829年和1831年,革命家马志尼分别创办《热那亚消息报》、《意大利青年报》。这些报刊对意大利民族意识的崛起影响颇大。1847年加富尔创办的《复兴报》和1860年创办的《人民公报》,是统一复兴运动后期主要的政治性报刊。
(5)1853年,在北部皮蒙特王国首相卡沃尔伯爵的赞助下,来自的里亚斯特的新闻记者斯蒂芬,在罗马创办了一家服务于皮蒙特王国的通讯社,是为意大利第一家通讯社。意大利统一后该通讯社定名为斯蒂芬电讯社。
1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从政党传媒时期转入完全商业化传媒时期的过程。
答:1943年7月,盟军在意大利登陆。意大利存在长期进行武装抵抗的各党游击队,它们乘机解放了许多地方乡镇,并接管了各地法西斯党的报刊。除了原法西斯党的各级机关报被禁止出版外,其他意大利报纸大多经过内部改组、转变立场,继续出版。盟军1944—1946年初实行过战时新闻检查,1946年取消。同年,经过全民投票,决定废除君主制,建立意大利共和国。
各种传播媒介在战后发展的情况如下:
(1)报纸
意大利政府为发展报业,从1946年起规定,不问报刊政治倾向,一律以三分之二的价格供应新闻纸,并根据情况减税或免税。这样的政策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得益于对报刊出版的优惠政策,意大利报业的发展较快。除了19世纪统一后十几年内创刊的老报刊外,又有一批新报刊诞生。其中较著名的有20世纪70年代在罗马创刊的《共和国报》。经过长期压抑的各党派在获得解放后也迅速地发展自己的报刊业,使得意大利党派报刊得到急遽发展。其中共产党以《团结报》为核心形成意大利最大的政党报刊集团。
杂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也很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行量曾超过100万份的杂志是综合性大众杂志《晚邮周刊》和《今日周报》。新创刊的新闻性杂志中,以1955年创办的《快报》、1950年创办的《时代》和1962年创办的《全景》较为有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一个10年,是意大利报刊的快速发展时期,随后的近20年发展缓慢。报刊缺乏经营的活力,广告意识薄弱,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各政党。总之,市场经济的因素不强,是报刊业长期以来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由于法律对报业集中的限制,到20世纪70年代初,意大利尚没有出现明显的报业集团。
(2)通讯社
斯蒂芬电信社随着法西斯的垮台而瓦解。1945年1月13日,12家日报以合作的形式在罗马成立全国新闻联合通讯社,缩写发音即安莎社(ANSA)。该社创办后不久,又有50多家报纸加入,从而使它成为意大利的第一大通讯社。
(3)广播电视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有的广播收听公司被反法西斯的新政府接收,于1944年改名意大利广播公司。1952年,改名为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但仍简称为RAI。RAI由国有的复兴工业公司掌握大部分股份,而该公司又为执政的天民党控制。形式上的公营实际上是国营,国营也是名义上的,而是执政党经营。这是意大利20世纪中期广播电视业的一种说不清楚的独特体制。1954年1月,公司开始播出电视节目。
14.俄国新闻传播业中央集权管理的文化传统。
答:俄罗斯形成民族国家较晚,长期处于一统的专制制度下,因而它的新闻业史的前期,是典型的新闻专制史。在苏联存在的70多年里,其社会主义的新闻业对世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实行自由主义的新闻政策,但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媒体受国家的控制仍然较多,目前处于向市场化的转型过程中。
15.苏维埃俄国的新闻体制的确立。
答: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苏维埃俄国诞生,开始了俄国历史的一个新时期,俄国新闻传播业告别旧时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1)列宁关于出版自由的设想和初期众多报刊并存的局面
①十月革命爆发前,列宁深入思考了关于出版自由的问题。他认为目前俄国的大报纸都是资产阶级的,因此为了人民的利益,就要剥夺资产阶级报纸,把所有的纸张和印刷所拿来公平地分配。这样才能供给所有人而不是供富人享受真正的出版自由。
②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政权基本上是按照列宁的这种思想行动的,封闭了属于大资产阶级的商业性报纸和直接对抗革命的反动政党的报纸,但其他小型的商业性报纸和众多党派的报纸基本没有动。到1918年9月前,苏维埃俄国尚有商业性报纸226家、政党报纸235家。原来的彼得格勒通讯社则与苏维埃的新闻局于1918年6月合并为俄罗斯电讯社,缩写简称“罗斯塔社”,作为国家的中央通讯社。《消息报》编辑部在十月革命后改组,由布尔什维克主持。
(2)列宁无商品交换的军事共产主义试验,非布尔什维克报刊的反抗与被消灭
①列宁于1918年3月写作《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设想实行取消商品交换的劳动公社的试验。他把当时社会的激励力量寄托于党和苏维埃的报刊,要求报刊把通消息的作用减少到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其他都用来树立模范公社的榜样和在报纸上建立“黑榜”,揭露坏人坏事,促进生产建设的发展。随后两年内连续发生白卫军的叛乱,全国总动员,这一设想很快以军事共产主义的形式得到实现。为了指导当时复杂的经济工作,苏俄人民委员会创办了《经济生活报》(1918—1937)和《贫农报》(1918—1931),它们的基本任务以指导城市经济工作、农村经济工作为主。列宁为指导这两家报纸,特别是前者,花费了相当的精力。
②当自卫军叛乱之时,许多资产阶级报刊站在了叛乱分子一边。孟什维克党与南部的叛乱军队勾结,社会革命党则制造了炸死德国驻俄大使的事件,使得德国有新的借口进攻新生的苏俄。这种情况下,原来与布尔什维克党共同执政的两个党,即孟什维克党和社会革命党被宣布为非法,从而它们的报刊也被查封。到1918年底,除了布尔什维克的报刊外,其他报刊全部停刊或被查封。
(3)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新闻政策
①平叛基本胜利后,苏俄的经济状况濒于崩溃,事实已经证明,取消商品交换的共产主义试验是失败的。列宁及时调整政策,从1921年起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市场经济的方式发展生产。1922年党的“十一大”通过的决议指出,文化事业执行经济核算制无疑是正确的,文化事业单位作为经营单位,它们“商业上的独立性”、“经济上的独立性”,也是不能破坏的。这一时期,重新出现了400多家民营出版社和民营报纸。在新经济政策的指导下,苏俄人民委员会于1924年7月28日发布了关于允许私人或集体“建造、使用和经营广播电台”的法律。
②在列宁的关怀下,苏俄的广播事业在十分艰苦的条件创建起来。1922年9月17日,俄国的第一家广播电台“莫斯科中央无线电话台”正式播音。这个台一度命名为“共产国际广播电台”,后来转变为全苏广播电台。广播电台出现后的几年内,俄国各大城市纷纷建立了广播电台。在新经济政策下,当时苏联的广播体制带有一定的市场经济经营性质。
③从1921年起,苏俄开始逐渐建立党领导的报刊体系。除了党中央机关报《真理报》、苏维埃的《消息报》、经济工作的指导性报纸《经济生活报》和农村工作的报纸《贫农报》外,其他方面中央级的报刊也陆续创办,例如工会的报纸《劳动报》于1921年创办,军队的报纸《红星报》于1923年创办,妇女的刊物《女工》于1923年创办,党的理论刊物《布尔什维克》(后改名《共产党人》)于1924年创办,《共青团真理报》于1925年创办。
(4)斯大林式的新闻业体制的确立
①1924年1月列宁逝世。列宁逝世前评价的六位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中,斯大林逐渐掌握了党和国家的主要权力,并以莫须有的罪名和暗杀的方法,在十几年内陆续杀害了其他五位领导人(托洛茨基、季诺维耶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皮达可夫),其中的尼古拉·布哈林,既是党的理论家,也是党的职业新闻工作者,他在1917—1929年担任《真理报》主编,1934—1937年是《消息报》主编,1938年被处决。
②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逐渐建立起党、苏维埃、军队、青年、妇女、农村、文化界等的从中央到基层的报刊体系,所有报刊和广播电台,均由各级党委直接领导。斯大林本人直接干预报刊工作的事情也经常发生。
③1930年10月,斯大林写了《论布尔什维克历史中的几个问题(给无产阶级革命杂志编辑部的信)》,对该刊发表的史学家斯卢茨基的文章提出抗议,并给作者扣上了政治反动的大帽子。斯大林开创了由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亲自出面发表专文,钦定公理、圈划禁区、禁止学者研究和讨论的先例。此后,《无产阶级革命》杂志被勒令停刊一年,编辑部被改组,斯卢茨基被开除党籍和公职,很多与他有过工作关系的人受到株连。很快,批判波及几乎所有党史界的学者,一批作者被捕和被处决,另一些人则经过改造,亦步亦趋地按照斯大林的意图改写党史。
④斯大林新闻业体制的特点包括:a.逐渐取消以市场经济的方式管理报刊,代之以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列宁逝世后,新经济政策实际上无疾而终,几年前新经济政策条件下出现的所有非党报刊,均被封闭;b,以保密的名义实行新闻检查。承担这一任务的是1922年建立的“国家新闻保密局”,采用预检和事后检查两种方式;c.所有新闻媒介的主要作用均是宣传鼓动和组织群众,以事实的政治意义作为选择报道与否的首要标准。同时,禁止外国报刊在苏境内发行,花费大量资金建立干扰台,禁止公众收听外国电台的广播。
16.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新闻传播业的格局。
答: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传媒所有制结构呈现多元化。媒介市场主要存在三种所有制形式——国家媒介企业、私人媒介企业和混合所有制的媒介企业。在混合所有制的媒介企业中,私人与国家资本共同控制传媒。这种情形制约了俄罗斯传媒市场化的发展。俄罗斯大众传播业所有权的争夺尚在进行中,目前媒介的格局如下:
(1)报纸杂志
俄罗斯的报纸呈现多元化,有官方的报纸,但对公众的影响很小;由苏联的官方报纸转变来的某些独立报纸,目前是对俄罗斯社会影响最大的报纸群;形式上独立但依然一定程度代表党派观点的报纸也有一些,影响较小。其中,有代表性的报纸杂志如下:
①《共青团真理报》和《劳动报》
《共青团真理报》是目前俄罗斯发行量最大的日报,2005年为78万份,《劳动报》61万份。前者由波塔宁控制,后者由石油天然气公司控制。《共青团真理报》保持原名,依靠前苏联共青团的读者网络,加上苏联新闻改革时形成的较为活泼的风格,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劳动报》依靠原来全苏工会的读者网络,侧重反映劳动人民的情绪。
②《莫斯科青年团员报》(缩写MK)
创办于1919年,现在是莫斯科地区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实际由卢日科夫控制,与共青团完全没有关系,读者也不限于青年,该报在内部体制改革和报纸业务方面有较多的创新,注重迎合读者,重点报道大众文化、犯罪和体育新闻,同时还从事贸易活动,广告火爆,发行量75万份。
③《消息报》
受控于天然气工业公司媒介集团,该报与英国《金融时报》联合办了俄文版《金融信息报》,每周五随主报发送,给报纸带来不少订户。该报2005年发行量23.45万份,还可算俄罗斯的大报之一。
“八一九”事件后的俄罗斯杂志,也遭遇到政府逐步减少补贴而带来的经济困难,种数变化不大,而发行量大大减少。原苏共中央的理论刊物《共产党人》改为独立杂志后,立即更名《自由思想》,发行量从90万份减少到2万份。现在俄罗斯相对受到欢迎的还是《星火》、《总结》、《女工》、《健康》等杂志。
(2)广播电视
①俄罗斯的广播电台,覆盖全国的是全俄国家电视广播公司的两套广播节目(全俄台和灯塔台)。私营的广播电台规模均不大,在莫斯科较有影响的电台是“22公开台”、“莫斯科回声台”、“欧洲+台”。
②俄罗斯的对外台已经大大缩小规模,现在为“俄罗斯之声”台,属于单独的“俄罗斯之声国家广播公司”,使用31种语言,每周广播时间共910小时。直接的政治宣传色彩减弱,重点报道俄国的经济、文化和科技消息,并有一些广告。
③俄罗斯的电视台,主要是国营俄罗斯国家电视台、体育台(TV-6)、首都地区的莫斯科电视台。私营电视台中有些影响的是“独立台”、“NTV”台等,其中“独立台”是俄罗斯第三大电视台,原来属于“桥”集团的老板古辛斯基,在普京的打击下,现在名义上是民营,属于两个国家实体天然气工业公司和欧洲金融银行所有,2004年起放弃新闻报道。
(3)通讯社
1992年1月22日,俄罗斯时任总统叶利钦签署命令,将塔斯社和苏联新闻社合并为俄罗斯新闻社,简称“俄通社”。1月30日起该社使用“俄通—塔斯社”(ITAR-TASS)的电头发稿。为保住世界性通讯社的地位,俄通社仍使用“塔斯”这一苏联电讯社的缩写和发音,但它被解释为“主权国家通讯社”的缩写和俄文发音。1993年宣布俄通-塔斯社为国家通讯社。1994年原苏联新闻社又从俄通社中分离出来,改称俄罗斯新闻社,也是国家通讯社,侧重提供特稿和图片。1998年5月,俄罗斯新闻社改名俄罗斯消息社,作为全俄国家电视广播公司所属的通讯社。
现在俄通社—塔斯社比苏联时期的塔斯社减少了四分之一多的人员,为3500人,其中记者900人。目前该社有国外订户500户,国内订户7500户。俄罗斯消息社比苏联时期减少了四分之一的人员,现在为1500人,整体服务水平有所提高,提供的新闻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除了两个国营通讯社外,俄国还有16家非国营全国性通讯社和约30家地区性通讯社,以及一些媒介的信息部门。鉴于传统,60%的俄国媒介仍采用俄通-塔斯社和消息社的新闻稿。
(4)媒介集团
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俄罗斯传媒完成了从第一批私营媒体到形成媒介集团的过程。俄罗斯存在以下三种类型的媒介集团:
①以行政方式捏合而成的国家所有的媒介集团,其代表是全俄国家广播电视公司。它享有国家津贴和政府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
②由工业集团或金融集团组建的媒介集团,它们是通过工业或能源资本、金融资本向媒介市场渗透的途径形成的。由于有强大的资金支持,这类媒介集团通常涉及多个媒介门类并且一般来说实力雄厚、规模较大。
③传媒自身通过商业化途径发展而来的,其中一些发展成了跨媒介集团,如“论据与事实”、“独立媒体”等媒介集团。它们先是通过市场化途径在报刊市场上积累了足够的资金,之后再向其他媒介领域扩张。这类媒介集团通常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商业化程度也是三种媒介集团中最高的。
在俄罗斯大众传播业私有化和所有权集中的过程中,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工业公司、鲁克石油公司、奥奈克姆银行、金融家古辛斯基的“莫斯科媒介公司”、商人兼官僚别列佐夫斯基的“洛戈瓦斯”公司、阿尔法电视台集团等较大的财团,曾是苏联解体后控制俄罗斯大众传播业的巨头。经过2000年到2002年普京政府对大众传播业的整顿,“莫斯科媒介公司”和“洛戈瓦斯”公司媒体巨头地位已不复存在。俄罗斯联邦政府成为控制大众传播业的主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