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发展
3.1 复习笔记
一、国外医学心理学学派
(一)心理动力学派
1.心理动力学派的疗法
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通过对癔症病人的治疗与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种疗法:
(1)谈心疗法
又称净洗法或发泄法,认为被推到意识以外的情绪体验将大量的心理能量把持住,所以生病,在催眠回忆中把这些情绪都说出洗净了,被阻塞住的心理能量发泄了,因此病就好了。
(2)自由联想法
让病人在觉醒状态下身心放松,想到什么就立即尽量地说出来,不受任何约束和限制;回忆过去遭受情绪创伤时的情景,重新体验当时的情感,使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得到“发泄”,并对它进行分析可使病人痊愈。
(3)释梦
弗洛伊德发现病人在自由联想过程中时常回忆和报告他们所做的梦,他认为人们的梦往往是不受检查的,代表着觉醒时被压抑的欲望满足,通过梦易于暴露潜意识的活动。
2.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
弗洛伊德通过自由联想,从病人的谈话和自己的深入观察中,对许多心理或病理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推理,引入潜意识、力比多、冲突、本我、超我等概念,形成了精神分析学说。
(1)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①意识:是当前注意到的心理活动,感知外界的各种刺激。遵循“现实原则”,即合乎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的各种观念才能进入意识界。
②前意识:当前未曾注意到,但一经他人提醒或自己集中注意、努力回忆即可进入意识的心理活动,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前意识的作用是保持对欲望和需求的控制,使其尽可能按照外界现实要求和个人的道德来调节。
③潜意识:又称无意识,是不能被人意识到的,与这些潜意识事件相伴随的被压抑的情感造成各种心理冲动,可影响个体行为,成为患病的原因。被压抑的愿望主要是与幼儿时期性发育过程中的创伤性经验有关。
(2)驱力与力比多
弗洛伊德所指的欲望主要是指力比多,即“性力或欲力”,一种有很大动力的本能。凡能引起快感满足自己需要的活动皆属于性力的活动。弗洛伊德把性力的顺序发展作为人格发展的动力,心理发展阶段如下:
①口欲期:从出生到一岁半左右,主要从刺激口腔的部位得到快感;
②肛欲期:一岁半至二岁时期,多半从自身大小便中得到快感满足;
③性器期:三岁至五岁,儿童开始注意两性之间的差别;
④潜伏期:六岁至十二岁,儿童的性力从自己的身体转移到外界学习和游戏;
⑤两性期:到青春期就进入两性期。
(3)人格理论
①本我:包括各种本能欲望,有即刻要求满足的冲动倾向,处于潜意识的最深层。按“享乐原则”行事,是人格的原始部分。
②自我:存在于意识中,采取社会所允许的方式指导自己的行为。按“现实原则”调节和控制本我的活动。一旦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达到自我不能调节的程度,就会以病理的形式表现出来。
③超我:是道德和良心的自我,按“道德原则”行事,是人格最后形成的最文明的部分,按社会伦理道德监督自我的表现,不让它有越轨的行为。
(4)心理防御机制
由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经常处于矛盾冲突之中,于是产生了应付矛盾的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有很多种,如压抑、升华、投射、补偿、合理化、否认、倒退等。其中多数防御机制对一个人的人格发展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导致了病态行为和精神障碍。
3.对精神分析理论的评价
(1)积极方面
弗洛伊德通过自由联想这种谈话方式来发泄其内心的苦闷情感而获得疗效,由此所提出的精神分析学说得到医学界人士的拥护。
(2)消极方面
弗洛伊德的学说把一些本能,特别是性本能活动作为推动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源泉,认为婴儿的人格完全属于“本我”,则纯属主观臆断。
(二)心理生理学派
1.情绪心理学说
生理学家坎农提出的情绪心理学说,指出强烈的情绪变化会使动物产生“战斗或逃避”的反应,通过植物性神经系统影响下丘脑激素的分泌,导致心血管系统活动的改变。
2.应激适应机制学说
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提出了应激适应机制学说。他认为应激是个体对有害因素的抵御引起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表现为一般适应综合征。一般适应综合征分为警戒期、抵抗期和衰竭期三个阶段。
3.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苏联巴甫洛夫学派提出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指出躯体各器官都受大脑皮层的调节,高级神经活动功能异常时,会向内脏发出病理性冲动,使内脏机能失调。
4.遗传素质与个性特征说
美国沃尔夫学派认为,情绪影响躯体器官的生理活动程度还要取决于遗传素质(易感性素质)和个性特征。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对外界刺激的认知、评价是机体生理机能的主动调节者,是导致疾病或促进健康的关键因素。
(三)行为学派
1.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华生创立了行为主义理论,否认意识而只研究行为,因为行为是可以测量记录的。起先,华生完全排除内省的方法,后来承认言语报告作为可观察的一种行为。
2.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提出了经典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3.桑代克的学习理论
桑代克提出了“尝试错误”的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学习是一个试误的过程。
4.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又称为强化理论。重视R型条件反射,因为这种反射可以塑造新行为,在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
(四)人本主义学派
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顶峰经验”、“自我实现”、“潜能”、“存在焦虑”等许多概念。人本主义在美国应用较广泛,但是由于其理论方面过分强调自我和把人的需求与动机机械地划分层次,所以显得过于死板,需要商榷。
二、我国医学心理学观点
(一)心身统一的观点
一个完整的个体,心理与躯体的生理功能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身体各器官所传送的生理信息只有被意识到了才能觉察到感知到。在考虑个体的健康和疾病时,要注意心身两个方面的反应,不能只注意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二)人和社会和谐的观点
一个完整的个体不仅是一个生物的人,而且也是一个社会的人。当研究每个个体的心、身健康和疾病时,要考虑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对他的影响(如图3—1所示)。
图3-1 人的健康受社会和自然(生物)因素的影响
(三)认知和自我评价作用的观点
医学心理学认为社会因素能否影响健康或导致疾病,不完全取决于社会因素的性质和意义,还取决于个体对来自社会因素的外界刺激怎样认知和评价,有时后者占据主导地位。
(四)主动适应与调节的观点
个体在成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对外界事物形成了一个特定的反应模式,构成了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这些模式和特点使个体在与周围人和事物的交往中,保持着动态的平衡(如图3-2所示)。
图3-2 人是多层次的等级系统
如果个体与环境保持正常的适应,就意味着正常的健康,如果适应良好,就健康良好;反之,如果适应不良,陷入疾病状态,就意味着健康不良(如图3-3所示)。
图3-3 健康-疾病的连续过程
医学心理学根据人性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强调在健康维护和疾病的治疗上当事人应该从人际关系和心身关系中寻找问题或起病的原因(如图3-4所示)。
图3-4 人调节人际关系和心身关系的心理图式
三、医学心理学的现代理论归宿
(一)人性
人性,是社会、生物和精神这三种基本属性构成的多种矛盾统一体。
1.第一组矛盾
人作为生物个体与外界生存条件之间的对立统一;
2.第二组矛盾
人作为个体而组织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个体同社会的矛盾,称为人的社会性;
3.第三组矛盾
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矛盾,这种主、客观对立统一的过程就是人所具有的认识外部世界并改造世界的心理和意识特性,称为人的精神属性。
4.人类的本质属性
在构成人类本质的三组矛盾或三种属性中,经常占主导地位的矛盾是它的社会属性,它既制约着人的生物属性,也制约着人的精神属性。所以,它是人类的本质属性。
(二)人性主义心理学
人性主义心理学是从人性出发,讨论个体意识与社会现实的对立统一和个体意识与其生物属性的对立统一;基本内容是具体地分析、讨论心理、脑和社会这三者的关系。
(三)心理动力
人性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动力是需求;发自人性的精神、生物、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动力是人的真实心理动力。
(四)个性人性心理学
个性人性心理学认为,人的个性只是人性在个体人身上的具体体现。而人性是个性的一种抽象,抽象掉了个体之间在精神、生物和社会属性方面的差异以及三者之间关系的个体差异。
(五)人性的演化和个性的发展
1.种系进化角度
人类造就着社会历史,社会历史不断丰富和改变着人性的内涵;
2.个体发育角度
个性的发展总是遵循着生物学规律和社会文化传统,在人类认知能力和水平的制约下进行。
(六)理想的个性发展和现实的个性发展
1.理想的个性发展
人的三种基本属性在一种绝对没有冲突的条件下成长的状态,这种情况是根本不存在的。
2.现实的个性发展
人的三种基本属性在个体所处的具体生存条件中,经受着大大小小的冲突,从不平衡到平衡,再由平衡到不平衡的成长过程。
(七)疾病
1.还原论
以细胞学为基础,认为疾病是细胞正常生理过程的破坏。
2.二元论
认为疾病是由生物过程和心理过程两方面的破坏所致。
3.达尔文医学模式
认为疾病是由于人类进化水平不能适应环境急剧改变的结果。
4.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
一类观点认为,疾病是由三种因素按一定比例发挥不良作用的结果;另一类观点则认为,各种因素无法准确推测,只能从整体性和连续性角度给以理解。
5.人性主义观
在肯定外部因素的条件下,着重从人性内部去说明和解释疾病的原因,即疾病是人性的挫折和扭曲。
(八)临床心理学的非精神病学诊断概念
1.人性心理学的诊断方式
不停止在症状水平上,而是在症状的背后,在人性的内涵中找到造成症状的原因。
2.人性主义心理治疗的目标
协助患者理顺和平衡自身的人性结构,矫正人性中的偏离因素,以便使患者能按现实的条件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发展自己的人性。
四、中国医学心理学的展望
(一)需求与现状
1.社会变革使人们需要医学心理学;
2.临床医学需要医学心理学;
3.医学教育需要医学心理学;
4.生活需要医学心理学。
(二)发展趋势
1.学科必将分化;
2.科研必将兴旺;
3.理论定有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