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强化习题详解(略)
第11章 情绪与应激
11.1 复习笔记
一、情绪
(一)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1.情绪是指那些与机体生理需要是否能满足相联系的体验。
2.情绪带有情境性,常常随情境改变而改变;情感则是既具有情境性,又具有稳定性与长期性。
3.情绪在强度上比情感要强一些。
(二)情绪的分类
1.原始情绪
(1)快乐:在现实生活中,盼望的目的达到后,对紧张解除时的体验。
(2)愤怒:由于遇到与愿望相违背或愿望不能达成,并受到妨碍从而积累起紧张而产生。
(3)恐惧: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境而又苦于无能为力的体验。
(4)悲哀:与所热爱事物的丧失和盼望的东西幻灭有关。
2.与感觉刺激有关的情绪
(1)疼痛:肉体的疼痛是常见的由强烈肉体刺激引起的情绪体验。个体在疼痛的情感体验上存在很大差异。
(2)厌恶:包括强烈的躲避倾向和像恶心、呕吐这样的明显的身体不舒服的感觉。
(3)欣快:很多事物会引起愉快的情感,称为轻快。
3.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
(1)成功与失败的情绪:仅在一个人的注意集中于自己的成就时产生,且决定于个体的渴望水平。
(2)骄傲与羞耻:当完成目标的成功或失败被知觉为个人基本成就或缺点的标志时,产生骄傲或羞耻的体验。
(3)内疚与悔恨:知觉到个人在一定情境中行为与这种情境所要求的合理的、道德的或伦理的行为相背离。
4.与别人有关的情绪
(1)爱:核心是受别人吸引的情绪和欲望,在爱的情绪之下,自我体验到同化于别人,因而有一种献身感。
(2)憎恨:核心在于力求摧毁所憎恨的对象。
(三)情绪的维度
情绪状态有四个维度:情感的强度、紧张的水平、快感度和复杂度。
(四)情绪的后果
情绪性动机是适应的关键,个体对于某一新情境的知觉高度有效地整合起来,成功地适应环境要求的可能就会有所提高;但情绪足够强烈时能严重损害对有组织的行为的控制过程。
(五)情绪与认知
沙赫特认为个体感觉到的情绪是由人对唤醒状态赋予的标记决定的,个体利用过去经验中的信息和对当前事件的知觉得出对自己情感的解释,这种认知过程将决定行动。
(六)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又称失助,是指个体经重复应对仍不能摆脱应激源影响的情况下,虽然后来情况已经改变,但仍固守无效的应对方法而不做新的尝试。Seligman认为,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对所面临的应激源失去控制并因此无力改变它时,就会产生无助。
(七)情绪与植物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会引起情绪唤醒中大多数生理变化,发动有机体准备输出能量;当情绪平静下来时,副交感神经系统使有机体恢复到正常状态。
(八)思维评定:测谎问题
个体难以通过随意地控制自主反应而隐藏情绪,测谎问题一般把自主反应作为情绪反应的指标。最经常的测量记录包括:心率、血压、呼吸和皮电反应的变化。
(九)情绪理论
大类观点认为情绪仅是更重要事件的副产品,经验到的情绪状态只不过是一种伴发现象。如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认为情绪就是对身体状态的体验。沙赫特的关于情绪的认知生理学说认为情绪状态是认知因素和生理唤醒相互作用的函数。
二、应激
(一)应激概念的发展
1.Selye的一般适应综合征
Selye将应激引起的反应称为“一般适应综合征”(GAS),并认为GAS是由警戒、阻抗和衰竭三个连续的时期组成。Selye所提出的应激源中包括了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不适或疼痛。
2.心理因素与应激
Mason及Lazarus的贡献在于将心理因素引进应激学说,并突出了认知评价这一心理中介因素的重要性。
3.现代的应激概念
认为应激是个体面临或察觉(认知、评价)到环境变化(应激源)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作出的适应和应对的过程。
4.应激的概念及表现
应激是根据应激源及心理中介的不同而变化的特异性反应。表现在三个方面:
(1)特异的应激源引起特定形式的激素及神经化学反应;
(2)同一应激源作用于不同个体也出现不同反应;
(3)不同应激源诱发不同反应形式,称为应激源间定型化。
5.稳态理论与应激
从稳态理论看,应激是应激源与体内适应反应对抗下的稳态。
6.应激的两重性
(1)应激要消耗精力与体力;
(2)在维持稳态过程中增长与发展应对的能力。
(二)应激的生理基础
1.应激系统
应激系统是指协调一般性的应激的中枢结构及其外周效应器和有关神经分支。应激系统的激活可以引起一系列行为的外周变化来改善机体调节稳态的能力,并增加生存的机会。
2.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
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HPA)是对各种外环境应激反应的主要最后公路之一。
3.交感一肾上腺髓质系统
当察觉应激源对机体生存构成威胁的最初反应就是这个系统被激活,它是由高位脑中枢根据外界传入,生理需求及情绪状态来调节的。
4.应激系统对生长、生殖系统的影响
应激系统激活后,HPA轴的各种成分可以从各个水平抑制生殖轴;应激期间,生长轴也受到抑制。
5.应激系统对炎症、免疫反应的影响
应激系统对炎症、免疫反应有明显的抑制效应。
6.心理神经免疫机制
影响免疫的神经结构整个中枢神经系统都参与对免疫活动的调节,免疫性条件反射说明大脑皮层的参与。
(三)应激源
应激源是指那些能引起机体稳态失调并唤起适应反应的环境事件与情境。按照Mason的观点,所有的应激源中都包含着共同的心理成分——被觉察到的威胁或挑战。
1.应激源的分类
(1)应激性生活事件
生活中重大变故称为生活事件。心理上的丧失感对健康危害最大,尤其是居丧。
(2)日常生活中的困扰
重大生活事件除即时影响外,还可构成“余波效应”,即原发事件所引起的后续的日常烦恼。R.Lazarus等将此类应激源称为困扰或微应激源,就是指日常带来的苦恼。
(3)工作相关应激源
又称职业性应激源,是指环境中影响劳动者心理、生理稳态诸因素的总和。
①职业内在的应激源:劳动条件;劳动范围;工作负荷。
②企、事业中的政策及其执行有关的应激源:组织的结构与气氛;职业性人际关系;个体在组织中的角色;个人职业经历。
(4)环境应激源
是指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突然变故以及社会环境的意外与持续变动,也可归入生活事件或日常困扰。
2.人类免疫研究分类
(1)按应激源的数量分为:①单一的客观事件;②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件累计评定。
(2)按作用事件分为:①急性实验室应激源;②短期自然应激源;③长期自然应激源。
3.动物实验中的应激源分类及效应
(1)分离的忧伤:将幼仔与母亲隔离饲养,研究表明较完全分离时出现更为明显的忧伤呼叫。
(2)新奇:将鼠置于新异环境中可使血浆皮质类固醇增加。
(3)强噪声:可引起血浆E及NE浓度立即上升,而皮质酮缓慢上升。
(4)社会对抗:冲突的双方都有血浆皮质酮的升高,败者升高幅度与持续时间都超过胜者。
(5)预期的厌恶事件:反复使用应激源可引起预期反应,即在暴露之前升高的皮质酮超过暴露期间。
(6)控制作用:有控制的动物在噪声时血浆皮质醇水平正常而在同样条件下的对照动物则上升。
(7)不可控制厌恶刺激作用的效应:Weiss等认为习得性无助行为的缺陷是由于脑内(尤其在蓝斑)NE的耗竭。
(8)防御反应模型——定居者—入侵者模型:两者冲突时,都是定居者为攻击方并最终获胜,而入侵者为防御方,以失败告终。
(四)中介机制
1.心理中介机制——认知评价或察觉
(1)评价
是个体察觉到情境对自身影响的认知过程。可分为:
①原发性评价:个体对刺激情境的判断有三种可能:与个体不相干;对自身有积极意义;应激的。
②继发性评价:指个体对自身在刺激情境下应对的手段的认知。
(2)两种不同的认知评价结果
Selye将个体对应激源的认知评价分为两类:积极的应激及消极的应激。
①积极的应激
可以调动积极的情绪反应,有助于对传入信息的正确评价以及应对能力的发挥;
②消极的应激
引起过度唤醒,认知能力降低,妨碍正确判断的作出及积极应对的选择。
(3)心理中介机制的脑基础
现代研究表明,大脑皮层的一级区完成分析机能;二级区作模式特异性的整合,构成功能图像;三级区实现各种感觉通道传入信息的抽象加工,将直观的整合转化为符号。
2.心理生理中介机制
(1)大脑皮质与内脏的联系:主要经由边缘系统。
(2)杏仁核是边缘系统的特殊机构,电刺激人脑杏仁核可唤起完整的恐惧与焦虑体验。
(五)应激反应
1.躯体性应激反应
(1)“搏斗或逃跑”反应:是一种急性的应激反应,反应包括心率加快,心缩力量增强,心输出量增多,血压升高等。
(2)一般适应综合征(GAS):是一种较为持久的应激反应,包括警戒、抵抗及衰竭三个时期。
(3)紧张:长期的紧张产生是由于个体不能以“搏斗或逃跑”来对待困境。
2.心理应激反应
(1)情绪性应激反应
当个体处于紧张状态时,会激起不同程度的情绪活动,喜、怒、忧、思、悲、恐、惊等。
(2)认知性应激反应
应激时的认知能力降低是由于唤醒水平超过了最适水平。“灾难化”是一种常见的认知性应激反应,主要表现为过度强调负性事件的潜在后果。
(3)行为应激反应
当应激唤醒超过最适水平时,也可影响行为技能,躯体活动的协调。
(4)综合的应激反应
①崩溃:由于强烈的工作应激而带来的一种无助、无望的情感。常见的原因是过负荷导致心力疲惫。崩溃的发展进程分为:应激唤起阶段、能量储备阶段和损耗阶段。
②延缓应激反应:是指在强烈应激经历之后,过一段时间再发生的应激综合征。常发生在重大精神创伤后,故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六)应激与健康
1.应激、生理与疾患
应激引起生理系统的较大改变而影响健康,即心理生理中介机制引起的反应。
2.应激、行为与疾患
应激与疾病之间的行为联结可以在许多应激情境中见到,如离婚后的第一年,养育孩子的一方对孩子的照顾较离婚前为少,这称为“亲情减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