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医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第5章 感知觉—对客观现实信息的传输与初步加工
5.1 复习笔记
一、感觉与现实
(一)感觉的一般特性
1.适宜刺激
每一种感觉系统都有自己的最适刺激,这与感觉器官中的感受器换能装置相关。
2.阈值
(1)绝对阈:是指引起感觉所需的最低刺激量,存在着个体间及情境间的差别。
(2)差别阈:是指能辨别出两种刺激所需的最小的刺激变化。
3.信号检出
根据信号检出理论,在任何时期检出刺激的概率取决于刺激的强度和观察者的反应偏向。
4.感受性变化规律
(1)感觉的适应:感受器因受连续刺激敏感度下降。
(2)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器官可以相互发生影响。
(3)感受能力的习得:感受性可以通过练习而提高,这是作为一种技能的习得。
(二)感觉剥夺与限制环境刺激
1.感觉剥夺实验
第一个感觉剥夺实验是1950年在蒙特利尔的MeGill大学进行的。
2.结论
(1)过长的感觉剥夺可以暂时损害某些人对视听信号作出快速反应、有效解决心理问题以及完成其他复杂作业的能力。
(2)感觉刺激不仅提供特异的信息,而且可增加唤醒,这是普遍激活生理系统所不可缺少的。
二、知觉——人对环境的察觉
(一)知觉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
(1)知觉的对象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各个部分被知觉成为统一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2)知觉并不是感觉的总和,而是包含着知觉者既往的经验。
(3)知觉整体性的原则
①对象与背景;
②知觉的组合;
③闭合原则。
(4)知觉的组合途径
①接近性;
②相似性;
③好的连续性。
2.理解性
感性形象被赋予一定的意义后用词标志出来,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它是根据已有知识和过去经验来实现的。
3.选择性
经感官获得的知觉经验是相对的,对象与背景可以互换,知觉的选择性依赖于个人的兴趣、定势和需要。
4.恒常性
知觉条件改变时,仍保持知觉映象的恒定称为知觉的恒常性或简称常性。这是经验对感觉信息的校正。
(二)从感觉到知觉
1.知觉的六个特点
(1)知觉是以知识为基础的;
(2)知觉通常是推理的;
(3)知觉是分类的;
(4)知觉是相关的;
(5)知觉适合集中最重要的信息;
(6)知觉过程是自动化操作的。
2.进入知觉
构想主义者强调知觉系统从片断的感觉信息构想一种现实的意象;生态学则强调输入刺激本身向人们提供为了在自然界生活所需要的线索,这种线索通常是由感觉直接登记的。
3.再认知觉世界
脑对感觉传入的信息必须加以分析并与记忆中贮存的信息作比较。如果发现是匹配的,则发生再认。再认发生的前后的感觉世界之间的体验是不同的,可分为两类加工:
(1)自上而下的加工
由高水平的认知加工以及通过像预期及动机等心理因素指引。
(2)自下而上的加工
取决于从感受器传向脑的刺激,是从感觉到知觉的一种模式,即对刺激的“特征分析”。感觉系统将一个刺激分析成一组特征,然后脑再将其与记忆中贮存的信息相比较。若两者匹配,就发生再认。
三、动机与知觉
(一)注意
1.定义
(1)注意:是意识对事物的指向与集中
(2)选择性注意:是指对要把握的事物先给予某些信息。
2.注意的分类
注意双重系统假设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及有意注意。
(1)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除受刺激物的强度、对比关系、活动变化及新异性的影响外,还受情绪、动机、经验等主观因素影响。
(2)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完全是一种动机性行为。
(二)习惯化
当一个新异信息经感觉传输入脑,则会引起“朝向反应”,但是当这种刺激反复出现而没有变化,则朝向反应发生习惯化或衰减,被习惯化的刺激信息不再进入知觉。
(三)有意注意
动机起着左右注意的作用,有意注意是一种动机性的行为。
(四)知觉的期望
期望是通过自上而下加工的重要因素,可通过造成知觉定势而使知觉偏向这种或那种再认。
四、内感受性
(一)内感受性研究的历史
1.Fechner提出心理物理法,考虑到内感受性信号如何被知觉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可被知觉的问题;
2.情绪心理学的争论具体地体现在James及Cannon的学说分歧上,焦点是内感受性在情绪中是否起核心作用;
3.《生物心理学》杂志1996年第1卷刊出了“内感受性”的专辑。
(二)内感受性的若干问题
1.综合感觉的内感受性中介
综合感觉是指“饥”、“渴”、“气急”等,它们是由多种感受器兴奋所致。
2.内脏传入的作用
(1)维持稳态,即器官、系统的内环境恒定;
(2)将信息传入高位中枢引起主动的随意反应;
(3)中介功能,可在不产生特异主观感觉的情况下影响行为。
3.感觉心理物理学与对内脏传入知觉的研究
(1)人类检出刺激强度变化的能力;
(2)人类判断刺激强度变化的机制。
(三)内脏知觉
1.心脏知觉
心脏知觉是指对心脏活动度量的概念。信号检测法及信号分辨技术等心理物理学方法被用来研究心脏知觉;心搏诱发电位被用来研究皮层电活动与心脏知觉的关系。
2.呼吸内感受性
实验室模拟采用Weber商等经典心理学方法,运用阻力面罩来改变呼吸的阻力以测定被试的敏感性。
3.胃肠道内感受性
在胃肠内感受性研究中有两个问题特别受到关注:①扩张刺激的阈值;②不能为被试察觉的胃肠道信号是否也能影响行为。
4.内分泌系统传入影响
对内分泌靶腺激素反馈传入的研究表明,脑内存在着对皮质激素的双重受体系统,可引起行为后果。
(四)内感受性的构想
1.传入信息的知觉与加工水平
(1)感受器特征
(2)功能系统的传入神经支配
(3)传入信息的传递
(4)中枢神经系统的表现与前意识加工
(5)在其他系统中见到的伴行放电
(6)在社会与学习条件影响下产生的与躯体知觉有关的信息
2.内脏感受性的作用
内脏感受性在机体对环境的适应中起重要作用。内脏信息的敏感性有很大的个体间及个体内的差异。
3.内感受性存在性别差异
4.“线索竞争”说
注意类型的影响称为“线索竞争”说,指注意集中于从躯体信号还是从情境信号得到线索。
5.临床研究注意要点
临床上要考虑个体对自身躯体过程的敏感性的主观意见(反应偏向)与实际内感受性业绩(敏感性)之间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