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780公共管理基础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5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781公共管理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考试科目:781公共管理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职能制

答:职能制又称分职制,是指行政组织横向依据不同的业务性质、职能而平行划分若干部门,每个部门所管业务内容不同,但所管范围大小基本相同的组织体制。如国务院所分的各部委,各省所分的各厅局就属于此。

2.政府绩效

答:政府绩效是指政府在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结果、效益、效能,是政府在行使其功能、实现其意志过程中体现出的管理能力。政府绩效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政治绩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绩效最经常的表现为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或社会秩序的供应是一种政府制度安排,这是政府核心能力之一。政府制度安排的能力越强,政治绩效就越容易体现。

经济绩效。经济绩效表现在经济持续发展上,国民经济不仅仅是在量上扩张,而且在结构合理的前提下有质的提升,良好的经济绩效还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程度较高、政府能供应推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

社会绩效。社会绩效是经济发展基础上的社会全面进步,是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其中安全与犯罪、公平与正义、福利与贫困、稳定与 动乱等指标是重要的参数。

文化绩效。文化绩效主要指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互补与渗透,以及文化的繁荣与整合。

3.第三部门

答:第三部门是指介于政府部门与营利性部门之间,依靠会员缴纳的会费、民间捐款或政府财政拨款等非营利性收入,从事前两者无力、无法或无意作为的社会公益事业,从而实现服务社会公众、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宗旨的社会公共部门,其组织特征是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

4.公共管理伦理

答:公共管理伦理是指特殊领域中的角色伦理,公共管理伦理或者以公共管理系统为主体,或者以公共管理者为主体,是针对公共管理行为和政治活动的社会化角色的伦理原则和规范。无论是公共管理系统还是公共管理者,均具有作为伦理主体的客观依据,或者说具有伦理行为能力。

公共管理主体是社会化角色,具有合乎公共管理行为规范所要求的权利能力,公共管理职能的履行就是这种能力。

公共管理主体具有接受伦理约束的特殊必要,这是由公共管理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及其巨大影响力决定的。如果行政决策失误,就有可能使国家和人民遭受灾难。因此,公共管理受责任、义务、伦理规范的约束,是十分必要的。

具有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的责任能力,只有具备履行公共管理义务和承担公共管理责任行为能力的主体,才能成为公共管理伦理的主体。

5.期望理论

答:期望理论又称“效价—手段—期望理论”,是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的一种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公式表示为:激动力量=期望值×效价。是由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激励理论。

在这个公式中,激动力量指调动个人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期望值是根据个人的经验判断达到目标的把握程度;效价则是所能达到的目标对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这个理论的公式说明,人的积极性被调动的大小取决于期望值与效价的乘积。也就是说,一个人对目标的把握越大,估计达到目标的概率越高,激发起的动力越强烈,积极性也就越大,在领导与管理工作中,运用期望理论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是有一定意义的。

期望理论是以三个因素反映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的,要激励员工,就必须让员工明确:

工作能提供给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

他们欲求的东西是和绩效联系在一起的。

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提高他们的绩效。

6.承诺升级

答:承诺升级是指尽管有证据表明已经作出的决策是错误的,但是人们还是倾向于继续作出同样的决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决策后的认知失调,因为决策者不想承认他们最初的决策存在某些缺陷,他们不是去寻找新的替代方案,而是简单地增加他们对最初解决方案的承诺。承诺升级在许多领域到处可见,如风险投资、新产品开发、员工绩效评估以及人们的日常决策等。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6分)

1.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一般行为模式。

答: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一般行为模式,也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角色,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基本职能的一般概括。综观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在处理政府与市场、企业和社会的关系的实践,可以将政府的行为模式概括为如下五种角色:

(1)公共物品的提供者。这是政府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一种最基本角色。由于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政府必须通过国家预算开支,担负公共物品的生产和供给的主要责任。在现代市场国家,政府对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供水、供电、环境保护、基础研究和公共教育等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及市政设施进行大量直接投资,在基础设施和公其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2)宏观经济的调控者。由于市场的不完全及缺陷,政府必须干预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对经济生活加以宏观调控。具体内容包括:

依靠政府政策来减缓经济周期波动,抑制通货膨胀;

通过政府的指导性经济计划来解决经济的长期发展问题;

通过国家的政府干预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3)外在效应的消除者。外在效应又称外部性或外部经济。外部性的存在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来加以解决,政府应当负起这一责任。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中,政府通过补贴或直接的公共部门的生产来推进积极外部性的产出,通过直接的管制来限制消极外部性产出。

(4)收入及财产的再分配者。市场经济在解决社会稳定、协调发展方面有明显的局限性,它能较好地解决效率问题,却不能解决好公平问题。因此,要求政府从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对各阶层的收入和财产再分配加以调节,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保证社会稳定协调发展。

(5)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以一定的规则和契约关系为前提,一旦这些规则及关系被破坏,市场机制就会失效。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一个基本职能是维护市场秩序,通过立法来保证市场运转,政府充当裁判员,为市场公平竞争创造和维护必要的制度环境。

2.公共政策的分类方法。

答:在公共政策文献中,人们从不同的侧面或以不同的标准对政策加以分类,具体包括:

(1)根据政策对社会和有关人们之间关系的影响,可以将公共政策划分为分配性的、调节性的、自我调节性的和再分配性的政策。

分配性政策是指将服务和利益分配给人口中的特定部分的个人、团体、公司和社区。

调节性政策是指将限制与约束加之于个人和团体的行动有关,减少那些受调节者的自由和权力。

自我调节性政策是指涉及对某一事物或团体的限制或控制,受调节的团体主动要求,并作为保护和促进自我利益的手段而出现的。

再分配性政策是指涉及政府在社会各阶级(层)或团体中进行有意识的财富、收入、财产或权利的转移性分配。

(2)从政策层次的角度,可以将公共政策划分为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

总政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决定社会发展基本方向的政策。

基本政策是指次于总政策而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部门或方面起主导作用的实质性政策。

具体政策是指处于政策金字塔的底部,是实现基本政策目标的手段,是基本政策的具体规定,是为落实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实施细则。

(3)按照所涉及的社会生活领域及其问题的不同,可以将公共政策划分为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政策。

政治政策是指政府处理政治问题或调整政治关系方面所采取的行动或规定的行为规范。

经济政策是指政府处理经济问题或调整人们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手段。

社会政策是指政府用来处理狭义的社会(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问题所采取的行动或行为规范。

文化政策是指政府用来处理文化问题以及发展文化事业方面的政策,包括科技、文教、体育、卫生等方面的政策。

3.公共财政管理的地位。

答:公共财政管理是指公共部门为保证公共财政职能的履行,而对财政收支所进行的决策、管理、监督等活动的总和。公共财政管理对公共资源进行直接管理,在政府管理中具有核心地位,具体内容包括:

(1)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能是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与促进社会公平,这只有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与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才能达到。公共财政管理的方式、水平直接关系着政府职能的实现,从而必然在政府管理中具有核心地位;并且任何公共管理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这就使公共财政管理部门处于公共组织权力关系的交汇点上,并获得了对资源的“相对垄断权”,由此增加了自身的权力,核心地位更加突显。

(2)在西方国家,公共财政的政治制度背景使公共财政管理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重要舞台之一。在历史上,公共财政是立法权与行政权相互斗争的产物,现代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制度强化了这种斗争,从而把公共财政管理(尤其是公共预算管理)进一步作为斗争的“竞技场”。

(3)公共财政管理是一个变动性很大的领域,较其他领域具有更多的活力。无论哪个财政年度,财政收支的数量都不会相同,公共财政管理的方式、力度也不相同,每年千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的政策措施更是多种多样。公众对于优质公共财政管理的压力巨大,使得公共财政管理存在着更多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的需求,并以一系列创新成果显示出这一领域的活力。

(4)公共财政管理的每一次变革都成为公共管理重大变革的先导。公共财政管理是最富活力的公共管理领域,近三四十年来,该领域出现了一系列变革,这些变革在公共管理领域产生了巨大的“蝴蝶效应”。

4.政府工具研究兴起的原因。

答:政府工具研究在公共管理学和政策科学中兴起的原因有:

(1)政府管理以及政策执行的复杂性导致人们对政府工具或手段的反思。实际的行政管理以及政策执行对工具方面知识需求的增长,要求对公共政策问题做更多的科学与实证分析和研究。由于政府工具研究致力于如何把一个简单但却难以回答的社会问题付诸实施,因此,从政策目标和途径的关联来思考,政府工具研究能够为公共管理实践做出贡献。

(2)福利国家的失败以及政府工作的低效率,导致人们对工具途径的政治及意识形态上的支持。政府工具知识的缺乏和不足是导致政策失败的重要原因。因此,解决政策失败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和发展一门政府工具理论并将它付诸实践。

(3)当代社会科学实践性的增强,特别是应用性社会科学领域日益介入政府的政策和管理实践,导致这些学科的学者对包括工具性知识的更多追求。这种学术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引发了更多的学者投身于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因此,推动了对政府工具的研究。

(4)公共管理学和政策科学的研究领域自身的扩展导致了政府工具被纳入学科的视野之中。

5.组织的特征。

答:组织,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有特定目标和一定资源并保持某种权责结构的群体。其特征包括:

(1)有明确的目标

目标是组织的愿望和外部环境结合的产物,组织的目的性是受环境影响和制约的,这个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及社会文化环境,有了目标后组织才能确定方向。

(2)拥有资源

这种资源主要包括五大类:人、财、物、信息和时间。

人的资源是组织最大的资源,是组织创造力的源泉。

财的资源是指资金,即流动中的货币,主要是使用权。组织在其存在和发展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有了资金组织的各项工作才能运转起来。

物的资源。仅有资金是不够的,货币是一种抽象的资源,只有转化成物资,才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从而能满足组织发展的特定需要。

信息资源。信息实际上是一种可以认知其意义的符号,现代社会信息传输、交换、存储的手段已经非常发达,运用好信息资源对一个企业来说非常关键。

时间。时间具有不可重复性、不可再生性,而且是不可替代的。科学管理起源于工业革命后期企业家对效率的追求,而效率就是对时间的节约,同样的时间做更多的事、出更多的成果就是效率。

(3)一定的权责结构

这种权责结构表现为层次清晰,任务有明确的承担者,并且权力和责任是对等的。有多大的权力就有多大的责任,这是行使管理权的前提。

6.决策制定条件。

答:决策,是指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其制定条件具体如下:

(1)识别机会或诊断问题。管理者通常密切关注与其责任范围有关的数据,这些数据包括外部的信息和报告以及组织内的信息。实际情况和所想要状况的偏差提醒管理者潜在的机会或问题的存在。

(2)识别目标。目标体现的是组织想要获得的结果。所想要结果的数量和质量都要明确下来,因为目标的这两个方面最终指导决策者选择合适的行动路线。根据时间的长短,可把目标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3)拟订备选方案。一旦机会或问题被正确的识别出来,管理者就要提出达到目标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这一步骤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提出备选方案时,管理者必须把其试图达到的目标牢记在心,而且要提出尽可能多的方案。

(4)评估备选方案。这一步是确定所拟订的各种方案的价值或恰当性,即确定最优的方案。在评估过程中,要使用预定的决策标准以及各种方案的预期成本、收益、不确定性和风险。最后对各种方案进行排序。

(5)做出决定。在决策过程中,管理者通常要做出最后选择。但做出决定仅是决策过程中的一个步骤。最好的决定通常建立在仔细判断的基础上,所以管理者要想做出一个好的决定,必须仔细考察全部事实、确定是否可以获取足够的信息并最终选择最好的方案。

(6)选择实施战略。方案的实施是决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在方案选定后,管理者就要制定实施方案的具体措施和步骤。

(7)监督和评估。一个方案可能涉及较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形势可能发生变化,而初步分析建立在对问题或机会的初步估计上,因此管理者要不断对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以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同时,连续性活动因涉及到多阶段控制而需要定期的分析。

三、英汉互译(每题10分,共20分)

1.我国现阶段推行官员问责制,本质上是建立一个有责任心的政府,为人民利益负责的政府。而是否是有责任的政府,是否为人民服务,要由人民来评价。因此,评价的指标和价值与人们心目中追求的目标息息相关。

答: Present implementation of the Officials Accountability System in our country, in essence, is to establish a conscientious government, responsible for the people’s interests. Whether the government is responsible and whether it is to serve the people are to be evaluated by the people. Therefore, the evaluation index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oal in people’s mind.

2.Job design historically has been used to make jobs smaller and more specialized.It is difficult to motivate employees when jobs are like this.An early effort at overcoming the drawbacks of job specialization involved horizontally expanding a job through increasing job scope—the number of different tasks required in a job and the frequency with which those tasks are repeated.This type of job design option is called job enlargement.

答:工作设计在历史上一直被用来使工作更加小型化和专业化,但这种工作设计很难激励员工。早期克服工作专业化弊病的努力包括通过增加一项工作中的不同任务量以及任务重复的频繁程度来扩大工作范围。这种工作设计选择被称为工作扩大化。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应对网络治理的多重困境。

答:随着相互依赖关系的发展,合作网络也面临着多重困境,直接影响着治理的能力和绩效。治理的困境的表现及相应的应对策略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可治理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并非任何社会问题都可以通过合作网络来解决,在市场和政府起不了作用的地方,合作网络也不一定能有效地发挥作用。这种情况下,导入合作网络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可能导致问题的恶化。在可用合作网络加以解决的问题却在具体实施时又可能面临多种两难选择,具体内容包括:合作与竞争的矛盾、开放与封闭的矛盾以及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矛盾。

要想避免治理失败现象的出现,我们就必须做到:

a.明确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案是在不完善的市场、政府和网络之中以及三者的各种结合之间进行的选择。复杂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通常需要综合运用科层、市场和网络等多种机制的力量。

b.在认真分析具体社会问题的基础上,选择最具比较优势的解决方案。

c.在网络管理的过程中,要使治理机制在合作与竞争、开放与封闭、原则性与灵活性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和适当的张力,用权变的策略来解决管理中各种不断浮现的问题和矛盾。

(2)合法性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合法性问题主要是指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下,社会公众对民主政治的认同危机。哈贝马斯认为,合法性危机是一种直接的认同危机,它是由于“履行政府计划的各项任务使失去政治意义的公共领域的结构受到怀疑,从而使确保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形式民主受到质疑”而造成的。

要想将政治系统的合法性和合作网络的合理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必须改造公民文化,引导公众立足相互依赖的社会环境去认识和评判政治系统与合作网络之间的关系。具体内容包括:

a.公众必须认识到,合作网络的有效运行并非以削弱国家的行动能力为前提,国家依然是身份认同的象征者、统治秩序的维护者、社会价值与资源的分配者和使用暴力等强制性手段的垄断者。

b.政府、大众媒介、学校、学者和社会精英负有重要的责任,应通过意识形态、宣传报道、学校教育、思想交流、实践机会等各种途径来塑造公众的情感、人格、知识和技能。这是社会的共同学习过程,也是个人的终身学习过程。

(3)有效性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治理能力和治理需求之间的差距是产生有效性问题的直接原因。在现代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领域中,相对合作网络有限度的治理能力而言,治理的需求量有无限增长的趋势,从而决定了网络中必然存在有效性的问题。

为了提高合作网络的有效性,必须做到:

a.明确网络的能力限度。必须从可治理问题出发,使合作网络承担的职能与其能力相符合,所采取的行动与其权力相一致。

b.开发新的管理工具。要使政府部门学会运用合作网络的力量来处理公共事务,保证公共利益的实现。这需要公共行动者开发新的工具,如战略性会谈、公共论坛、电子布告栏、合同管理、绩效管理、内部市场和公共哲学等,来提升合作网络的行动能力。

c.培养网络的管理者。管理者必须具备四种能力:一是应对不确定环境的能力;二是处理社会关系、营造合作氛围的能力;三是制定和调整网络管理条例的能力;四是培育网络共同价值与信念的能力。

d.培养网络中的行动者。从需求看,网络中的行动者要有这样的行动意识:不能各执己见,互不退让,甚至针锋相对,而要在重视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学会在对话中相互理解,在互动中彼此尊重,并约束自己的不合理要求。

(4)责任性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责任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合作网络建立在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共享权力、分担责任的机制上,带来了公私界限的模糊、责任认定的困难。

合作网络要想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认真建构和完善责任机制,来增强网络的责任性和回应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强化:

a.加强行政伦理建设,重塑职业主义精神。职业主义是公务员的组织文化,关系到公务员队伍的整体道德水平,也直接影响到政府的运行效率与规范。在合作网络中,当务之急是重塑这种日益被侵蚀的职业操守,在公务员系统中充分孕育忠诚、奉献、公正、负责与合法的职业主义氛围,保证政府雇员为公共利益而工作,这对提升政府的合法性、加强政府内部的集体决策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b.完善公共责任制度,确保公民权利的实现。政府将部分职责转移给私营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后,就必须使这些私营实体和非政府组织遵循必要的公共伦理规范,考虑将这些组织纳入政府的诚信建设,缓和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摩擦,减少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冲突,防止这些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时不致滥用资源和以权谋私。

c.在合作网络中,政府也有着特殊的责任定位。越是碎片化的社会越需要联合行动,越需要确立社会合意。确立合意,保持社会的凝聚力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保护网络中的弱势群体,回应他们的利益需求,也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综上,各国政府必须意识到在转移某些责任的同时,必须自觉地承担起新的责任。

2.分析说明领导者的权力来源。

答:通过对行政权力现象及其作用的实际进行考察,可以发现,行政领导权力的基础或来源有多种,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合法权力。合法权力又称法定性权力,是指领导者在公共组织占据的职位所拥有的权力。法定性权力是领导者在公共组织中所具有的法律地位。这种法律地位是以有关法律制度和组织内的规章制度的合理合法授权为保证的,是官僚制组织层级节制的前提。只要领导者合法地拥有领导权力,他们就有了领导、命令和指挥下属的影响力,其下属必须服从领导,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服从领导者的领导、命令与指挥,不是服从领导者个人,而是服从其法律地位。

(2)奖惩性权力。奖惩性权力是领导者权力的重要来源,它产生于法定性权力,具有强制性的特点。领导者只要有法定性权力,就有这种权力。奖惩性权力是指奖励权和惩罚权。奖励权是领导者对那些认同组织目标与组织价值,努力工作并且取得优异成绩的组织成员,进行功利性奖励与符号性奖励以及功利—符号性奖励。惩罚权是领导者对那些违背组织目标、偏离组织价值、破坏组织原则、不服从甚至对抗领导的成员进行必要的惩罚,主要是符号性的处罚,直至撤职开除。奖励与惩罚是矛盾的,也是统一的。两者是围绕组织目标、组织价值、组织原则进行的正激励和负激励,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和加强领导权力,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3)专业知识权。专业知识权又称专家权。知识也是一种使人服从的力量,现代科学发达和社会进步的结果,使得公共组织具有一个鲜明特色,即专业化。行政机关的领导者,一方面必须经常接受专家的意见,以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另一方面也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社会知识,才能有效地对部属实施领导。如果欠缺必备的知识,就难以对某些问题做出正确的裁决,难以使部属信服,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就是权力。

(4)归属权。归属权又称关系的权力,指公共组织中部属由于对领导者的认同或敬慕而服从领导。这种服从基于领导者具有的人格、才能及对待部属的态度。当领导者具有品德高尚、风度不凡、平易近人这些长处,而足以为部属信服与敬重时,就会使部属产生一种认同感,以领导者为中心,愿意服从其领导,这种认同感也是行政领导权力的一种来源。

五、应用题(30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于2012年4月16日发布,明确了改革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指导意见共分为九个部分,是首个统领中国事业单位改革进程的“顶层设计”。

指导意见给出了改革的时间表:2011年至2015年,主要完成分类,部分转为企业或划归政府行政机构;2016至2020年,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中国特色的公益服务体系;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

指导意见指出,今后5年,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的改革基本完成,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财税政策和机构编制等方面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管办分离、完善治理结构等改革取得较大突破,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制度环境进一步优化,为实现改革的总体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事业单位改革的前提条件是什么?(5分)

答: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的特殊产物,长期以来,各项事业一直采取全部由政府直接组织方式,大到机构设立、目标确定、经费供给,小到人员管理、具体业务活动组织等,几乎全部都要依靠政府。近些年来,虽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全面扩大了事业单位的自主权,但从总体上看,由政府直接组织社会事业的体制,特别是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基本关系模式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与当前行政体制改革的进程相违背,尤其是政事不分、管办不分、投入机制不健全以及政府对社会力量投入公益服务的组织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的存在,迫切需要对事业单位进行改革。

(2)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是什么?(5分)

答: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包括政府的职责定位,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对事业单位管理的创新等,要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内容包括:

转变政府职能。主要包括:a.如何明确政府与事业单位的职责划分,切实保证政府与事业单位在职能、机构和运行机制上的分开;b.如何收回和整合事业单位行使的行政职能,实现行政职能的有机统一,规范依法行政行为;c.如何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和行业管理,减少对事业单位的行政审批和直接干预。

明确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包括:a.如何根据事业单位的不同属性,实施分类改革,将主要承担行政职能和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分离出去;b.如何从财政投入、税收政策、资产管理、人事管理、社会保障等制度方面促进事业单位强化公益属性;c.如何进一步落实事业单位的用人权、薪酬分配权、职称评聘权、经费设施使用权、自主运营权等法人自主权。

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包括:a.如何根据事业单位公益属性的不同,实施分类管理;b.如何实现政府管理职能和出资举办职能的适度分离,积极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c.如何建立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以及如何加强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

完善政府投入机制。主要包括:a.如何加大投入力度、改革投入方式、完善投入监督机制,形成职权明确、分级负担、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事业单位投入机制;b.如何明确不同层级政府的公益服务责任,举办相应事业单位。

积极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服务。包括:a.如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打造政策平台,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服务的提供;b.如何加强对社会公益组织行为规范的监管,完善有关收费标准、资产处置、收益分配、服务质量等政策,规范社会力量的公益服务行为。

(3)如何推进中国的事业单位改革。(20分)

答:针对当前转型期的社会特点,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还应进一步深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实行政事分开

a.应将政府的行政管理与公共事业组织的公共事业管理严格区分,正确划分政府机构与公共事业组织的职责范围,实现政事分开。政府行政机构应承担行政管理职能,而公共事业组织则应依法从事各项公共事业经营活动。

b.在重新界定和划分政府机构与事业单位职责的基础上,实现政事机构分开。杜绝政事职责不分、政事机构混设、政事人员混用等政事不分的现象再次发生。

c.加强财政监督,防止行政机构占用或挪用事业经费。

d.由于行政机构与事业单位的性质、职责、功能和特点都不相同,因此应分别采用不同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实现政事管理体制分开。

e.事业单位应取消行政级别,逐步淡化并最终脱离与行政部门的隶属关系,使事业单位成为依法向社会自主开展事业经营活动的独立事业法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开。

推进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

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是指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准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提供。公共事业社会化管理强调的是社会力量应成为公共事业的主体。社会力量包括社会上的集体及个人的财力和物力。多元化投资主体将使公共事业的资本形态,从过去比较单一的国有资本形态转化为社会集团形态或融资资本形态;公共事业组织的投资和经营风险,也将由国家集中承担转变为社会分散承担;同时也使过去的国家独享资本利益,转变为社会分享资本利益。我国在改革中实行的“公办民助”或“民办公助”、委托“公共事业投资公司”管理和经营公共事业资源,以及鼓励集体和个人直接兴办等形式进行公共事业运营,正是符合了这一社会化的方向。

引入市场机制,促进公共事业管理市场化

a.公共事业管理市场化与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真正做到产权明晰,权责明确,并按照市场规律使人、财、物、无形资产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才能真正体现它们的价值,才会使我国的公共事业步入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

b.只有实现“事业”产品和服务的商品化,大力培育科学技术市场、教育市场、文化市场、体育市场、卫生市场以及其他各类相关市场,才能让这些“事业”单位及其人员找到不断发挥作用的领域。为此,应加快公共事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改革,为公共事业组织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c.改变现有事业单位的服务对象与经营范围,促使其逐步转向市场,开展自主经营,并打破各种行政性的市场垄断,取消各种不合理和不必要的经营限制,从而逐步形成统一规范的科学技术市场、教育市场、文化市场、体育市场、卫生市场以及其他各类相关市场,以实现公共事业服务方向的社会化和市场化。

改革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供应方式

为配合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促使公共事业社会化和市场化,从根本上减轻国家财政负担,财政应区分不同公共事业的性质和特点,对现有的国有事业单位采取不同的改革措施。如对于可以立即实现产业化的现有事业单位,应要求其尽快转化为企业,坚决推向市场,财政不再供给事业经费;对于具有一定特殊性、需要继续由国家财政供应资金的事业单位,,应改革其资金供应方式,可针对不同单位的具体情况,分别实行事业基金、零基预算、绩效预算、政府采购合同等多种形式,将竞争机制引入公共事业领域,同时严格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事业经费使用效益。

加强事业单位监督机制建设

a.应通过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界定政府监督主体,明确监督主体之间的具体职责划分。政府监督的重点应放在公共事业组织的活动是否违法违规上。

b.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促使公共事业组织活动透明化,由此形成由社会来评价各公共组织业绩,由业绩决定其能否继续生存的社会氛围,从而在客观上发挥社会公众对公共事业组织运营的监督作用。

c.应建立公共事业组织行业监管自律机制,通过公共事业组织在本系统内部建立的监督制约机制来评价各公共事业组织的工作效率及其成果。

d.加强公共事业法制建设。为适应我国公共事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加强对公共事业组织活动的法制化管理,应尽快提高公共事业管理立法层次,加强其权威性,并切实充实和完善现有的法规内容,为进一步深化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可靠的法律保证。

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事业管理的内涵,改革传统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对促进我国公共事业快速发展,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转变观念,大胆创新,不断探索,才能使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迎接社会转型给公共事业发展带来的各种新的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