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道德的起源及其发展规律

4.1 复习笔记

一、道德的起源

1诸种道德起源说述评

(1)神启论

神启论是宗教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关于道德起源的观点,认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是上帝(或佛祖、真主)或具有神秘性的“天”通过启示、征兆指示圣人或君主制定出来的,是神意或天意的产物。

(2)天赋论

天赋论是主观唯心主义者在道德起源问题上通常所持的观点。这里所谓的“天”是指与生俱来、生而固有、不待人为的某种渊源。在中国,先秦时代的孟子最先系统地表述了这一观点。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3)情感欲望论

情感欲望论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的某种自然的情感或欲望。

(4)动物本能论

动物本能论是达尔文主义在回答道德起源问题时所持的观点。动物本能论的根本错误是抹杀了人的生理与动物的生理、人的心理与动物的心理之间的本质界限,只看到人的动物性一面,没有看到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社会性和文化性,因此不可能真正科学地解决道德的起源问题。

(5)评价

旧伦理学关于道德起源的各种理论,尽管内容不同,性质有别,表现形式五花八门,但都是离开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离开人的社会实践去考察和研究道德的起源问题,其世界观是唯心史观,方法是形而上学的。当然它们都是人类道德认识史的一个阶段或一个环节,它们的理论错误及其蕴涵的某些合理因素,都将成为人们探讨道德起源问题时可供借鉴的材料。

2科学的道德起源论

(1)道德起源的条件

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生产实践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统一的社会条件。

社会分工是道德从萌芽到生成的重要条件。

(2)人类道德的历史生成

人类道德的萌芽

a.人类的道德胚胎萌发于原始禁忌。原始禁忌是原始习俗中的重要内容,而道德这个词恰恰是由习俗演化而来的。原始人刚刚脱胎于动物界,各个方面还保留着动物的某些特性。由于认识自然、抗御自然的能力极为低下,这就决定了原始人必然形成一些维系群体生存和发展的风俗习惯,如果没有这些习俗惯例,如果不严格地遵循这些习俗惯例,原始人的共同体就会土崩瓦解。

b.随着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生活经验的积累和人类思维水平与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规范的出现不是由于某种神秘力量的作用,而是社会生活调节的需要。只有到这个时候,新产生的调节人们关系的社会规范才蜕掉了禁忌的外壳,成为一般的道德规范。

人类道德的形成

自然界的逐渐人化,人本身逐渐的社会化以及社会关系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必然要打破那种存在于原始人中的天然秩序,建立一种真正属于人的社会新秩序。于是原始人在自己的生命活动中逐渐学会识别“有利”和“有害”,并把这种利害关系予以扩展,形成了“善”和“恶”概念的雏形,由此推衍出正义与非正义、勇敢与懦弱、祸与福、荣与辱等道德观念。

二、道德的历史发展

道德的产生与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其发展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既有特殊性,又有共同性。

1原始社会的风尚习俗道德

(1)原始社会道德的主要内容

原始社会道德是人类道德发展的第一个类型。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们获取食物、抵御自然界袭击和危险的能力很低,因而人们必须结成群体,共同劳动,相互协作,才能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下去。如果脱离氏族群体,人们就不能生存。

与维护氏族部落的共同利益的道德原则相适应,氏族成员之间的平等、共同劳动、互助合作则构成原始道德的重要规范。

原始道德还推崇勇敢刚强、吃苦耐劳、正直诚实的道德品质。在原始社会,勇敢和刚强直接被视为善,而懦弱和畏缩则被视为恶。这是因为在原始氏族社会中,为了达到氏族的共同生存,力量和勇敢在原始人中自然就成为首要的和必需的美德,而在野兽和异族仇人面前的怯懦、畏惧,乃是一种罪过。

(2)原始社会道德的基本特征

原始社会道德是人类道德的最初表现形态,同其他道德类型相比,它具有自身的一些基本特征:

纯朴性与野蛮性并存

a.原始社会道德中的集群主义道德原则、平等互助、共同劳动的道德规范以及勇敢刚强、正直诚实的道德品质无疑代表着它的纯朴性和高尚性,这种纯朴性和高尚性一直被后来社会的许多人所推崇。

b.原始道德也有它粗野残暴的一面,最突出的表现为氏族复仇、食人之风和血缘群婚。

直观性与狭隘性同在

a.原始道德表现得十分单纯、直率、简单,行为的透明度极高,道德本身由于社会意识和个人意识浑然一体因而不是在理性思考中形成,而是在感性直观中形成,原始道德教育最初也不是通过口头传授而是通过典型示范和传授行为而进行的。

b.原始道德的狭隘性。原始道德只是在部落的狭隘的范围内才有意义,“部落始终是人们的界限”,对外则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式的同等报复。

自发性与外在性一体

a.原始道德浸润着大量的自发性因素,人们的自我主体性意识还很弱,区分人我、群己的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发展,他们在进行道德评价时不仅将评价运用到氏族部落成员身上,而且也将评价运用于自然现象上,把自然力幻化为善与恶。

b.对外界力量的依赖就成了当时道德行为调节的依据,甚至连良心的谴责也被理解为某种复仇女神或魔鬼的迫害。

2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特权道德

(1)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道德的主要内容

贯穿这两个社会形态并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道德原则是忠于君主。

奴隶主为了巩固自己在经济、政治上的利益和特权,为了对外进行掠夺,要求所有的人必须绝对忠于奴隶制的国家。古代雅典要求它的公民在战争中要奋不顾身,表现出对国家的忠诚。

维护人身依附和宗法等级关系。

鄙视劳动、歧视妇女、主张男尊女卑。

(2)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道德的基本特征

历史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后,一方面挣脱了原始氏族道德的狭隘与局限性,加快了道德意识和伦理学理论向前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又以“最卑下的利益——庸俗的贪欲、粗暴的情欲、卑下的物欲、对公共财产的自私自利的掠夺”和“最卑鄙的手段——偷窃、暴力、欺诈、背信”,揭开了人类道德史上不光彩的一页,表征着自古代氏族社会纯朴道德高峰而开始的堕落和退步。奴隶主道德和封建道德这种进步中夹杂着退步,退步中伴随着进步的现象,构成了它的最基本的特征。

与原始道德意识混沌朦胧状态相比,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道德成为独立的社会上层建筑成分和意识形态。在奴隶制和封建制时代,道德已经克服了过去那种朴素的感性直观的形式,具有了独立的思想意识形式,它已经不再混杂于其他社会意识之中,而是分化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上层建筑成分和社会意识形态。

政治道德化、道德宗教化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道德的又一个基本特征。正是道德宗教化,使封建道德同宗教信仰一起,像锁链一样束缚着人的个性发展和首创精神,维护着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

3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自由道德

(1)资产阶级道德

从资产阶级的历史和现实来看,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道德最基本的价值或原则。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也是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所确立和发展起来的资产阶级的行为准则和人生信条。

同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价值原则相适应,资产阶级又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并把它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

评价

a.这些道德规范的提出有其历史必然性,是人类道德史上的巨大进步,取代了封建道德而成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道德,标志着道德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b.由于它们本质上是捍卫少数剥削者的利益,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必然要流于形式和日趋虚伪。

c.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价值原则相联系,拜金主义、金钱万能是资产阶级意识的重要方面,也是资产阶级处世做人、待人接物的主要价值方针。

(2)无产阶级道德

在资本主义社会,除了资产阶级的道德以外,同时还存在着无产阶级的道德。无产阶级道德是和资产阶级道德根本对立、发展趋势互异的道德。无产阶级道德是建立在现代化大生产的基础之上的、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先进道德体系,它萌发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之中,形成于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和唯物史观指导的自觉斗争阶段,并在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形态,发展为社会主义道德。热爱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人道主义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三、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1社会发展与道德进步“二律背反”观点评述

(1)一部分思想家认为,社会发展与道德进步之间存在着一种二律背反的关系,社会越发展进步,道德越堕落退步。

(2)从总体上看,这种观点是不符合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因而也是不科学的。发生这种理论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他们没有看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发展与道德要求的内在制约性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过分地夸大了二者的对立;没有看到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随经济关系的变革而变革,更没有看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最终将促进人类道德的进步,犯了道德非历史主义的错误。

把道德这个包含有众多层次结构的复杂的社会现象体系作了简单化的理解,他们只把道德归结为一种利他主义的品质和德性,把道德的功能仅仅归结为一种调节功能,从而误认为某些道德品质的失去却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和堕落。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所崇尚的道德实质是人类原始社会的纯朴自然和缺乏主体自觉意识的道德,因此,实际上是一种恋旧和怀古情结。

把某一时期、某些阶级或某些人发生的道德堕落当成是人类全部道德、或整个历史时期的道德堕落,分不清不同时代、不同阶级和不同的人在道德行为和道德追求中的差异,犯了用特殊否定一般、以偏概全的形而上学错误。

总结

人们认为,社会发展与道德进步之间的背反并不是绝对的,它只是私有制社会的特殊现象。人类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进步的。恩格斯指出:“在道德方面也和人类知识的所有其他部门一样,总的说是有过进步的。”这一论述是人们研究道德进步问题的总原则和出发点。

2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

回顾人类道德发展史,道德在发展方向上是不断进步的。道德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在使社会日趋进步合理和个人日趋独立完善方面产生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和影响

(2)道德作用的范围日益扩大,道德调节的方法不断完善

道德冲破狭隘的生活圈和集团以外,高频率大幅度地向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渗透,使越来越多的人成为道德自觉性的主体。

人类道德发展的过程也是道德调节方法不断更新和完善的过程。

(3)道德知识的内容不断增多、伦理学作为认识自我的价值科学日趋繁荣兴旺

随着人类在这些方面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拓宽,人们将逐渐摆脱宗教迷信、愚昧偏见,从而提高自身行为的价值,明确自身的道德责任、调节自己行为的方向使其与整个社会的目标相一致。道德知识的发展必将促进伦理学科的发展。

作为人类认识自我和对道德进行理论考察的伦理学逐渐更深刻、更确切地揭示人类道德的奥秘,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伦理学科的繁荣和兴旺反过来越来越给道德以先进世界观和科学认识论的基础,有力地指导了道德本身的发展,促进了道德中的先进内容逐步深入到人们的道德生活和社会风尚之中去。

(4)个体道德意识的内容、结构和功能不断丰富和完善

在内容方面,个人道德意识所包含的人类道德世界的感情财富不断增加,它越来越成为能够积聚心灵活动诸因素包括希望、意图、信念、追求、理想等的载体。

在结构方面,个人道德意识越来越具有多层次性和复杂性,包容潜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意识和超意识等诸多互异但却有着某种联系的层面。

从功能上看,个人道德意识不只具有调节、评价、认识、命令的功能,更具有教育、激励、鼓舞的功能。由于它丰富了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必然增强个人的道德责任心,使个人不仅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还要对自己的精神状态负责,从而大大提高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作用。

(5)总结

人类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进步的,进步表现在人类道德生活的诸多方面。人类历史活动是一部不断争取自由的历史,道德发展史也是一部人类不断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史。道德进步是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的重要内容,它既受着整个社会历史进步状况的制约,也有效地影响着整个社会历史的进步状况。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关于道德进步的学说雄辩地证明,一切关于道德发展的虚无主义的、悲观的论调是毫无根据的。

3评判道德进步的标准

(1)所谓评判道德进步的标准,是指评判某种类型的道德是否进步的标准。关于道德进步的标准问题,近年来在我国伦理学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主体性标准说

道德进步的标志和标准就是人的道德主体性和深刻觉醒、全面确立与日益增强。

价值标准说

评判道德进步的标准,要以既定的价值取向为坐标,以工具理性为指导,以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作为参考框架的评判原则。

主客体标准说

一种道德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是否表达人们的发展意向,是否有利于促进人的生命活动的健康展开和主体性的积极发挥,以及这种“符合”“表达”“促进”的程度如何,就应成为判断道德进步程度的尺度。

(2)科学的道德进步的标准

科学的道德进步的标准,只能是生产力标准。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道德是建筑在一定经济关系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式,也是一种上层建筑,它是为一定的经济关系或社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道德是否进步,就看它是否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相适应。凡是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关系相适应的道德,就是进步的道德,否则,就是落后的、守旧的道德。

生产力标准主要指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劳动者劳动技术、素质的提高和生产工具的现代化达到的水平。其核心问题就是劳动者的素质问题,包括科学、文化、技术、思想、道德、心理诸方面。

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是道德进步的尺度。纵观人类社会的历史,从原始公有制社会,中间经过私有制社会,直到今日的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导的社会,每种社会的占主导地位的道德,比之前一种社会占主导地位的道德都曾经是进步的道德,都曾经对社会生产力、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起过程度不同的促进作用。而无产阶级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它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革命,也是最优秀的道德。

4道德发展和进步的规律

(1)道德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否定过程

道德发展的趋势是一个曲折迂回的螺旋式的上升过程,是变革和继承、否定和肯定的对立统一过程,其发展的路线和方向是从素朴的非阶级道德到阶级道德再到更高一级的全民道德。

(2)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是阶级社会道德发展和进步的杠杆

人类社会被分裂为阶级对立以后,道德便主要表现为阶级道德。在阶级社会里,道德的发展不但受到阶级利益的制约,而且为阶级斗争、政治斗争所左右。离开了阶级利益、阶级斗争和各阶级的政治需要,就不能理解任何道德的发展和变化。

(3)道德的发展是善恶矛盾斗争的结果

善恶矛盾是道德结构内部特有的矛盾,道德领域充满了善与恶的对立和冲突。任何一种道德,不论是阶级的道德,还是无阶级的全人类道德,其中都有善与恶的对立,都有善和恶的明确标准,都要揭示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对于符合道德原则规范的行为,就誉之为善的,反之就斥之为恶的。尽管善恶观念具有阶级性、历史性、民族性,但人们在趋善避恶、扬善抑恶、改恶从善上的倾向却是共同的。正是由于每种道德都强调这一倾向,使人们产生了褒贬不同的两种态度,并自觉运用这一观念去评价社会的道德现象,善善恶恶,才使得道德不断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深入到人们的内心世界,并且不断完善、不断发展。

四、道德遗产的批判继承

1道德遗产继承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

如何对待人类历史上的道德文化遗产,“五四”以来就存在着不同的态度和主张,其中有两种态度和主张应当特别值得人们注意。

(1)唯道德遗产是尊的复古主义或国粹派

他们认为人类的祖先给人们留下了一笔极其珍贵的道德文化遗产。人们的任务就是总结、整理、发掘和全面继承这份道德文化遗产。

(2)“历史虚无主义”和“西化”派

他们认为历史上的道德文化遗产仅仅只是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研究的素材,于人们今天毫无助益。因此只有予以全盘否定,才能够建立和发展起新道德。

(3)评价

复古派否定道德史化遗产的历史性和阶级性,看不到旧道德当中有许多封建性的糟粕和扼杀人性、妨碍社会进步的因素。要实现道德上的重大革新,靠固守传统、复兴旧的道德是绝对不可能的,必须通过与旧有道德文化的斗争,并结合新社会新时代的实际情况才能完成。

历史虚无主义和西化派则看不到人类道德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看不到旧道德的母体中也包孕有许多新道德的因素。他们以为全部抛开人类道德文化就可以建设新的道德文化,这是一种近似于在沙滩上建大厦的文化幼稚观念。事实上,任何道德文化上的革新,都不可能也不必完全离开人类道德文化的轨道而发生。

2马克思主义怎样看待道德遗产

(1)道德具有继承性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式之一,从其源头上看,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是利益的反映,在阶级社会始终是阶级利益和意志的集中体现。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从其流上看,道德的发展是一个前后连贯、互有联系的历史过程。

任何一种思想体系和社会意识,都是以先代的成果为基础,作为由以产生、形成的前提。“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时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存在连续性,所以作为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道德,也必然存在着继承性。因此在道德遗产问题上,无产阶级就应当尊重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坚持道德遗产的批判继承,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看成人类道德合乎规律的发展,看成是人类道德优良传统的当然继承。

(2)道德存在继承性的客观依据

社会经济条件的连续性决定了道德的继承性。随着经济形态的更替、社会历史的变迁,道德也前后相继地改变着自己的历史类型。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具有连续性。道德作为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意识形式,作为受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制约的特殊的上层建筑,无疑具有它的继承性。

道德作为人们认识世界、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人们运用善恶观念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每个历史时代的道德,都是这种反映的一部分。当代的人们要更好地通过道德这种方式反映社会存在,就必须借鉴以往的道德经验,而以往的道德经验也是人们认识和解决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创立新道德的思想基础。这是道德之所以具有继承性的又一个客观根据。

伦理关系的相同性决定着道德的继承性。任何时代、任何阶级的人们都会经常碰到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民族、国家的关系,都要对这些关系加以认识、处理,道德正是为适应调节人我、群己关系的需要而产生的。当代的人们要更好地处理和调整这些关系,也需要借鉴以往历史上人们处理这些伦理关系的经验,并且不可能完全抛开伦理关系的历史联系。

各阶级道德的共同性决定了道德具有继承性。各阶级道德中存在着某些共同的东西,所以道德才具有继承性。由于道德具有继承性的特点,所以无产阶级在建立和丰富自己的道德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对历史上的道德遗产进行批判地继承,从以往的道德理论、道德规范和优秀的道德品质中,吸取合理的成分和因素。

3道德遗产批判继承的主要内容

(1)必须十分珍视历史上劳动人民的道德遗产。

历史上的劳动人民同无产阶级所处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地位十分相似,命运也彼此相同。他们都从事着人类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而且都是作为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处于阶级社会的最底层。因而他们从自己所处的经济关系和斗争实践中引申出来的道德,同无产阶级道德也有某种天然的联系,因此无产阶级必须首先继承这一份历史遗产。

(2)无产阶级还必须批判继承历史上剥削阶级的道德遗产。

理由

a.任何一个剥削阶级都有一个由上升到没落的过程,在它们取得统治权力以前和取得统治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它们是生气勃勃的,是革命者和先进者。剥削阶级在上升时期形成的道德体系带有较多的民主性和革命性的内容。

b.剥削阶级内部从来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存在着不同的阶层、不同的政治集团和政治派别。其中有的阶层或政治集团由于本身特殊的社会实践或受某种社会思潮的影响,而比较能够正视社会现实,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有所了解以至同情;

c.历史上的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往往犬牙交错,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奇观,即不仅和本国本民族内部的阶级斗争交织在一起,而且总是给予被压迫民族内部的阶级关系以重大的影响。

内容

a.对剥削阶级道德的某些规范,如奴隶社会的智慧、勇敢、节制、公正的道德规范,封建社会的忠孝节义、礼信廉耻的道德规范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规范,无产阶级可以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以及对无产阶级事业的效用关系,予以缜密地清理、科学地剖析,剥取和继承其中有价值的或可以利用的东西;

b.对剥削阶级为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和人们公共关系而提出的一些共同的生活准则和社会公德;

c.剥削阶级某些思想家或仁人志士提出的某些道德理论、道德思想、道德格言及其行为品质、道德节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