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实务(中级)》(2016年修订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章 青少年社会工作

4.1 复习笔记

一、青少年社会工作概述

青少年期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期,青少年社会工作必须充分尊重青少年的特点,从人与环境互动的视角多层面地开展工作,最终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1.青少年的需要及问题

(1)青少年的定义及特点

青少年的界定

a.从生理观点来定义,青少年期指生理各方面快速发育,即将具有生育能力的时期。

b.从心理观点来定义,青少年是指心智达到一定的成熟状态,具有抽象与逻辑思考的能力,且情绪较趋稳定者。

c.从社会学观点来定义,青少年开始于性成熟之时,何时结束由社会标准所决定,当青少年具有应付社会与生活问题的能力,并受到社会认可时,就标志着由青少年期进入成人阶段,社会标准因文化不同而不同。

总体来说,青少年期是由儿童转向成人的过渡时期,是个体从不成熟转至成熟的发展阶段,是人生最关键的时期,是自我辨识与认定的重要时期。

青少年的特点

青少年期是人生变化最多的时期,多变、创新、反叛是青少年时期的最主要特点。

a.从生理发展的角度,青少年处于青春发育期,其特点表现为体型迅速变化、身体内部机能迅速健全、大脑和神经系统高度发达、性成熟。

b.从心理发展的角度,青少年的智力、情绪和情感、自我意识、性格、性意识、成长和发展性需求都呈现出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动荡与稳定的结合、突变与渐变的统一等诸多特点。

c.从文化的角度,有学者将青少年文化分成四种类型:

第一,正直青年,是指那些循规蹈矩的青少年,他们似乎不需要经历什么冲击或反叛行为便可过渡至成年期。

第二,问题青年,是指那些有越轨行为甚至犯罪倾向的青少年,他们不守纪律、爱游荡、性滥交、吸毒、惹是生非的行为被视为社会问题。

第三,文化叛逆青年。这类青少年不甘平凡,喜欢标新立异,追求独特的文化或生活品位,建立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

第四,政治偏激青年。他们好打抱不平,认同并采取激进的行动,以追求某些理想或社会取向。

d.青少年的发展性特征

第一,兼具质与量的改变;

第二,兼具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特质;

第三,同时兼具稳定性与不稳定性的状态;

第四,具有共通性与变异性的性质;

第五,兼有分化与统整的功能;

第六,兼有正常发展与易受伤害的可能。

(2)青少年的需要

青少年的需要,是指其社会化过程的基本条件是否得到满足,在社会化过程中是否实现了他(她)的自我同一性。依据青少年社会化以及实现自我同一性的任务要求,从发展的角度,可以把青少年个体发展性需要作以下概括:

接纳自己的身体与容貌,表现出符合社会规范的性别角色需求;

个体与同伴发展适当的人际关系;

追求个体的情绪独立自主,少依附父母及其他人;

自谋其立,寻求经济独立;

对未来的生涯做准备;

发展符合社会期望的认知技能和概念;

努力表现负责任的行为与追求理想和抱负;

为未来的婚姻和家庭做准备;

建立个体价值体系,符合现实世界的需求。

(3)青少年的问题

从问题类别来看,一些学者把青少年问题分为贫困问题、亲子关系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厌学问题、网瘾问题、婚恋问题、犯罪问题、社会参与问题等。

在对青少年社会现象做出问题解释时,当以失范、越轨、偏差等词语描述青少年行为时,要警惕和不断反思个人的立场和取向,尽可能避免对于青少年的标签和排斥以及不自觉地参与青少年问题的主观建构。

2.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及特点

(1)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

青少年社会工作是指把青少年作为工作和服务的对象,通过运用关于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社会工作专业的理念、理论、方法和技巧,来最大限度地发掘青少年的潜能,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专业活动。

(2)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特点

在价值理念上更突出对青少年群体的多元化和主体性的尊重与接纳。

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方面更强调在促进青少年自我认同和发挥群体示范性效应方面的整合性运用。

更加注重在优化社会环境方面的政策倡导。

(3)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原则

尊重青少年的价值与尊严。

接纳与关爱青少年。

注重青少年的个别需求。

协助青少年具备适应社会变化、不断成长的能力。

3.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

(1)国外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

一些学者认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以教育为主的前社会工作时期、以救济为主的混合青少年社会工作时期、以全面服务为特征的专业青少年社会工作时期。

一些学者将西方青少年社会工作分为四个阶段:

a.17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萌芽阶段;

b.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初始发展时期;

c.20世纪开始,青少年社会工作进入专业化发展阶段;

d.70年代后,职业化的青少年社会工作在西方社会普遍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者”的称呼在美国和北美广泛使用,并成为专业术语。

(2)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

我国香港地区的青少年社会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严重的社会动乱事件之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香港地区已经建立起了领域广泛、工作方式多样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主要包括综合青少年服务中心、学校社会工作服务、课余托管计划等。

我国台湾地区的青少年社会工作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台湾地区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的内容包括协助制定青少年政策、解决“边缘青少年问题”、推动青少年全面发展等。经过多年发展,台湾地区青少年社会工作已经具备了制度化、专业化、体系化的特征。

(3)我国内地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

目前,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民政系统内开展的针对孤残儿童、流浪未成年人、无人监护的服刑人员子女和拐卖受害人而开展的专业服务活动。

一些机构通过在社区内举办儿童之家、中途宿舍等为一些孤儿或贫困青少年开展保护、安置、教育等专项服务。

社区内开展的各类青少年服务活动,主要包括:

a.为各类有需要的青少年提供专业服务,如青少年空间、暑期成长计划、社区青少年俱乐部建设、人际交往技能训练、亲子沟通等;

b.针对社区内闲散在家青少年开展的外展社会工作服务、就业辅导服务、社会适应能力提升训练等;

c.针对一些偏差或罪错青少年开展的未成年人考察教育项目、矫正服务项目、综合辅导服务等;

d.针对贫困或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帮扶计划;

e.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大哥哥大姐姐计划、抗逆力培养计划、建立城中村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

f.针对服刑人员子女的未成年人关爱行动;

g.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家庭、社会支持网络建设等综合服务;

h.针对被遣返流浪儿童的技能培训与就业辅导等。

二、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服务青少年成长发展、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青少年发展理论、青少年偏差理论是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开展内容丰富的专业服务的重要理论基础。

1.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来源于社会学、社会工作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本节主要介绍青少年发展理论及青少年偏差理论。

(1)青少年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生物进化理论主要观点

a.生物进化理论假定个体的发展受自然法则的影响,重视生物性力量对个体成长与发展的主导作用,同时把青少年的生长与发展看成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现象,而生长与发展具有共通性,不受社会文化的影响。

b.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认为青少年期的重点就是人类“再繁衍的历程”,青少年也要遵循“适者生存”的原则。

精神分析理论主要观点

以弗洛伊德为主要代表的精神分析论中特别提到“认同作用”对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影响。认同作用可以提升青少年的价值观,使“自我”得以良好发展,并且有助于“超我”的提升。弗洛伊德还提出,“升华作用”是可以将性冲动导向社会接受的方式的一种积极的自我防卫机制。

社会学习理论主要观点

a.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青少年通过观察历程就能进行学习,并不需要个人亲身体验而直接受到奖惩。观察学习的历程可概括为几个步骤: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再生过程、增强过程。

b.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是“自我系统”的主要组成,影响青少年形成自我效能的来源有四个方面。如图4-1所示。

图4-1  自我效能形成的来源

c.为了使青少年能达到自我规划的目的,班杜拉提出了以下几种治疗技术:

第一,实例楷模法。引导青少年观看实例,如电影、电视、录音带的示范,使当事人学习适当的行为。

第二,认知楷模法。由增加青少年的认知结构或自我效能着手,如提高青少年的信心,使他相信自己有改变的可能。

第三,激发自制力。要求青少年表现先前觉得自己无能的行为,或经治疗者的示范,使青少年发现事实并没有他想象的可怕,再逐步增加自我控制力与对事情的掌控或驾驭能力,经过试验而能面对困难,消除恐惧,进而消除不良行为。

认知发展论主要观点

从青少年发展来看,认知论者关心在人生不同阶段思考与认知的特性及改变过程。青少年认知发展的主要理论包括认知发展论、道德发展论、社会认知论。

a.皮亚杰认为青少年时期是形式运思期阶段,该阶段青少年的思考形态不再局限于具体的事务或问题,开始运用抽象的、逻辑的思考方式去推理或判断,并解决周围的问题。而经过同化与调适两个历程,个体可能扩展既有基模或修正既有基模。两者交互作用才能使个体达到适应,并获得知识。

b.科尔伯格建立的道德发展论对青少年工作的启示是:多数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到达循规期,并以权威人物的赞赏为基础,青少年有维持法律与秩序的意愿;道德教育应重视共通的正义原则,并使青少年能亲身体验,才能提升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层次。

c.西尔曼的社会认知论研究的重点是青少年如何区别别人与我的不同,以及友谊的形成过程。他提出了人际了解和友谊发展的五个阶段论,认为人际交往和友谊发展能力是青少年发展的重要课题。

社会文化论主要观点

本尼迪克特的社会文化论强调社会文化决定了青少年的人格发展,青少年的发展是社会期望的产物。青少年社会工作中要多训练青少年学习成人的角色行为,多承担个人责任,尽可能地以成年人所需具备的行为标准与角色行为来引导他们。

(2)青少年偏差理论的主要观点

青少年偏差理论的主要内容

a.社会结构理论,强调的社会经济地位、邻里、社区独特的文化、风俗及规范影响等影响和促使青少年犯罪,产生偏差和犯罪行为,如文化偏差理论、紧张理论等。

b.社会过程理论,包括社会学习理论、控制理论等。

c.社会回应与冲突理论,包括标签理论、马克思理论、多元冲突理论及激进冲突理论等。

社会次文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社会次文化理论认为某些人认同团体或小团体特有的价值体系,这些价值体系可能与一般社会所能接受的价值体系不仅有异而且不相容。他们慢慢聚集起相同利益和命运的小团体,且认同他们共同接受的价值体系,渐渐形成次级文化,并合理化其偏差行为,共同以反社会行为来应对和解决其遭遇的问题。

社会互动理论主要观点

a.社会互动理论关注越轨者怎样看待自己、怎样形成自我印象,并发现人们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可以学会解释自己活动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对他们今后行为有深远影响。

b.社会互动论者认为,年轻人变成犯罪人是因为他被认定为坏人,也因为人们不相信他是好人。这就从社会互动论引申出“标签理论”。标签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第一,标签理论认为没有一种行为是天生偏差的,偏差也是要定义的。不同的社会会把不同的行为标记为偏差。他们认为偏差有两种:初级偏差和次级偏差。

.初级偏差是指未被人指认或惩罚的行为,这种行为是相当普遍的。

.次级偏差是来自司法人员及一般社会人士对于偏差少年初级偏差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

第二,标签理论讨论的重点是次级偏差行为。它认为标签的过程犹如一种烙印,是一种强烈的负面看法,会使个体改变自我意识,并陷入“偏差生涯”。

社会联结理论的主要观点

赫胥提出的社会联结理论认为“人为什么要犯罪”不应是犯罪学要研究的问题,相反,“人何以不犯罪”才是要探讨的问题。青少年偏差或犯罪行为是个人与社会传统的联系薄弱或破裂的结果。社会联结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社会联系,赫胥指出了社会联系的四个构成成分:

a.依附感

依附是个人与他人或群体的感情联系。如果个人拥有对他人或群体的依附感,那么就会在作出某种决定或进行某种活动时考虑他人或群体的意见与感情,控制自己的违法犯罪冲动。

b.承担感

承担是指为基于传统活动设定的目标而进行的努力,为自己的理想或期待而付出的行动。承担感判断的是青少年是否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对于未来职业和教育上面。

c.参与感

参与是指对传统活动的参加和投入。青少年越是感兴趣参与家庭、学校、社区等组织的活动,接触犯罪亚文化的机会就越少,那么犯罪的概率就越小。

d.信念

信念是指对社会共同的价值体系的认同。青少年信念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当人们越是信仰共同的社会准则时,社会准则对其行为的约束就越大,其犯罪的可能性就越小。

整合理论的主要观点

a.把社会控制理论和社会结构理论进行整合,认为生活在无组织的社会环境中的个人接受社会化过程不足,紧张和被社会隔离的感觉及正常的社会制约关系的弱化,导致个人拒绝传统的社会价值,更多地选择犯罪的行为。

b.将紧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控制理论综合在一起,认为社会制约程度的降低以及自己的紧张感会驱使人们去寻找同样心态的犯罪团伙,并逐渐依赖犯罪团伙,与犯罪团伙的交往会强化其消极态度,而导致从事犯罪行为。

c.把整合理论进一步整合,提出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理论,强调青少年犯罪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的。而青少年犯罪本身与这些因素也是相互作用的。

2.青少年服务的基本内容

(1)服务青少年成长发展

思想引导

为青少年提供思想道德教育辅导,引导青少年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目前我国思想引导类服务主要有法制教育、公益服务、感恩教育、生命教育等。

习惯养成

社会工作者为青少年提供正确的行为指导和良好的习惯训练,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在开展青少年习惯养成的专业服务中,社会工作者除了开展行为治疗、规范教育外,培养青少年的自我管理能力也是重要的服务内容。“3R”理论对服务开展提供了逻辑依据:

a.责任(responsibility)

强调每个人都拥有抉择的能力,面对困难可以作最佳的抉择,一旦作了抉择,应信守承诺,全力执行,不推诿,不找借口,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起完全的责任。

b.现实(reality)

强调服务对象此时此刻当前的行为,不注重过去的经验,唯有把握现在,才有成功的可能。

c.正确(right)

要求服务对象经常评价自己的行为是否做得正确、是否恰当。

职业指导

职业指导包括帮助青少年培养正确的就业意识,提供就业信息服务,组织开展就业技能培训。

婚恋服务

即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帮助其解决思想上、情绪上的困扰,为有需要的青年组织开展婚恋交友活动。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开展“建立健康婚恋观”“青春期教育”“掌握交往技巧”等专题服务,协助青少年提升婚恋交往能力。

社交指导

即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交往动机和交往品质,提高青少年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沟通交往技巧和能力,对社会交往有障碍的青少年进行社会关系调适,帮助其融入社会。

(2)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困难帮扶

对贫困家庭青少年、残疾青少年,帮助他们获得政府救济和保障以及社会资助和帮扶,同时培养其自强自助的生活态度。

权益保护

为青少年提供个案维权服务,耐心解答青少年的求助咨询,及时跟进并协调解决家庭虐待、人身伤害、吸食毒品、沉迷网络等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案(事)件。

法律服务

为青少年提供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咨询服务,帮助青少年增强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必要时联系法律援助部门给予其援助。

心理疏导

缓解或消除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帮助青少年提高情绪自我管控能力,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特别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的心理关爱问题。

(3)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正面联系

通过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等社会工作方法,加强对闲散青少年的接触联系,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帮扶;加强对流动青少年群体的服务管理,进驻大型商企、市场、城中村等流动人员高度密集区域开展工作。

临界预防

关注普通青少年向有不良行为青少年转化的边界,重视偷拿财物、逃学、抽烟喝酒、夜不归宿等早期典型行为,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工作;防止青少年与家庭和学校关系紧张、联系断裂,避免青少年受外界不良行为影响产生不正常的社会化倾向。

行为矫治

对有不良行为或有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通过进驻社区、学校、戒毒所、拘留所、看守所等工作项目,加强制度规则意识教育和法制底线教育,纠正和改变其不良行为习惯。

社会观护

协助公安、法院、检察院等单位开展取保候审观护帮教、附条件不起诉监督考查、合适成年人参与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社会调查等工作,帮助掌握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减少涉罪未成年人再犯罪。

三、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1.青少年社会工作直接方法的主要特点

(1)个案工作的过程特点

青少年个案过程由接案和建立关系、预估、计划、介入、评估和结案阶段组成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在对青少年服务中,接案和建立关系阶段具有主动性、外展性和虚拟性等特点。

青少年服务预估的焦点既包括青少年的需求评估,也包括开展专业服务所需要的资源评估。

服务计划的制订必须充分尊重青少年的意愿。

专业理论,特别是社会支持网络、优势视角和增能理论的运用,是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科学基础。

(2)小组工作的功能特点

小组可以为青少年提供增强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小组的过程更能刺激出大多数青少年的真实世界。因此,小组可以帮助青少年学习到新的观念、行为,并为过渡到现实生活提供良好的帮助和训练。

小组规范会对规范青少年的行为起到很好的制约作用。

小组能够提供很多的示范者、行为预演的协助者,小组也可以提供如实验室般模拟练习的机会,这些练习中不同性格的人相互交流和反馈,大家在小组内获得的经验将有助于青少年重新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和行为习惯。

小组工作为青少年建立正面积极的伙伴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并创造了安全开放的交往环境。

(3)社区工作的内容特点

青少年社区工作的工作方向:

a.将社区居民组织起来,整合社区内的有效资源,更好地为社区青少年提供服务;

b.将社区内青少年组织起来,动员他们参与社区发展,在社区参与的过程中提升青少年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社会工作者可以举办的社区服务活动

a.举办各类促进社会参与的社区活动,有助于青少年适应并融入社会;

b.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行动系统建设。

(4)社会工作方法运用的整合性特征

青少年需求的多元性决定了社会工作方法的整合性

青少年的成长性需求包括生理、心理、认知、行为、交往、社会适应等各个层面,因此为回应青少年需求而开展的服务也应该是多种方法的整合。

社会资源的综合性决定了社会工作方法的整合性

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察看社会环境对于青少年发展的要求,也要看个人环境中的资源情况。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需要积极地整合各类资源,以促进青少年社会功能的改善与提高。

社会工作专业的通才要求决定了社会工作方法的整合性

通才取向的社会工作内涵十分丰富,考虑到个人问题与群体问题的相互作用,社会工作者与多种多样的系统一起工作。这些系统包括社会、社区、邻里、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家庭和个人。

2.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成效评估

在各类社会工作服务成效评估模式中,程序逻辑模式得到较大认同和运用。主要包含以下七个环节:

(1)资源投入,是指在服务或活动中所投入的资源,包括时间、人力、财力、活动物质和设备等,这些将有助于服务或活动的开展。

(2)活动/服务,是指向服务对象提供的活动和服务,而这些活动和服务数量的多少关乎最终想达到的成效。

(3)服务成效,是指活动和服务为个人、家庭、组群、社区、机构带来的益处和转变,甚至是一些较长远的影响。其中所产生的转变可分为长、中、短期的成效,而这些成效所带来的转变可以是增长或减少的。

(4)处境分析,是指活动和服务开展时的状况或背景因素,即社会工作介入时对问题的理解或需要分析,这些分析便成为推行该项活动或服务的依据所在。

(5)假设/理论基础,是指在开展整个活动和服务计划时,服务对象所持的信念、活动过程中需要持守的重要原则或达到成效的理论框架。假设/理论基础能指引社会工作者明确整个活动和服务计划的方向,以及整个活动和服务计划的重点所在。

(6)外在环境因素,是指一些影响活动和服务成效的处境和外在因素,这些因素是不可控制的,会影响活动的成功与否。

(7)各部分的逻辑联系,要求整个服务项目必须“成效为本,逻辑为导向”“有根有据,环环紧扣”。

社会工作服务成效评估模式——程序逻辑模式架构如图4-2所示。

图4-2  社会工作服务成效评估模式——程序逻辑模式架构

3.青少年自我探索服务

(1)理论基础

辨识认定论

马西亚提出了辨识认定论,认为可以从职业选择、意识形态等的“危机”与“承诺”两个变项对是否是一个能辨识与认定自我或成熟认定自己的人加以判断,根据结果可以衍生为四个自我辨识与认定类型。

马西亚的辨识认定类型如表4-1所示。

表4-1  辨识认定类型

a.辨识有成者指个人在人生事件上曾经历危机,谨慎地衡量各种可能的选择,解决了辨识上的危机,最后对自己有所承诺,全心全意地对自己的选择投入心力。他们有较高水平的内在心理调整与社会适应能力,能清楚地辨识自己与认定自我,能自我接纳,有稳定的自我界定,人生发展目标建立在符合现实的基础上,自我发展能达到较高层次。

b.辨识预定者不会经历危机,但对职业、意识形态等有所承诺,不过承诺主要是由父母为他们设定或准备的,并非是自我追寻的结果,是他人期盼的结果,从未真正自我决定。辨识预定者有较高度专断与低容忍度的特质,也有较高度的顺从与循规性,在压力与环境变迁下的适应力较差。

c.辨识迟滞者一直面临危机,他们很主动地去寻求各种可能的选择,却常常不能坚持到底,不会作长久的承诺,导致自我混乱、不安、无方向。这类型的人个性上较少独断性,会因经常经历危机而显得焦虑较高。

d.辨识混淆者即无危机也无承诺者,对职业和人生发展并没有抉择,也不关心,既不关心意识形态,也不愿去体验人生的各种可能选择。他们从外在压力中“退缩”,对他人的亲密度低,也欠缺较好的社会关系,此类型的青少年心理社会发展情况最差。

韦恩斯坦的“自我探索历程”

韦恩斯坦的理论主要在强调自我了解程度的多少对青少年未来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越了解自己专长特性的人,越能发挥他的独特性。此外,韦恩斯坦也指出,为能强化青少年独立判断的能力,也应注意了解自己和周遭环境的关系。他提出了个人自我探索的历程。如图4-3所示。

图4-3  韦恩斯坦的个人自我探索历程

(2)实务运用

辨识认定类型论在于探讨青少年自我辨识与认定的形成过程。可以作为社会工作者了解青少年发展与适应类型的一种依据。

根据韦恩斯坦的“自我探索历程”,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青少年通过“自我概念量表”测试、“生命环”活动、“自画像”“生命线”等活动开展自我认识与探索活动。

4.青少年就业辅导服务

(1)理论基础

生涯规划是开展青少年就业辅导服务的理论基础之一。Wood的生涯选择配合论是生涯规划的重要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是:

生涯规划的先决条件是必须要先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与了解,包括自己的能力、兴趣、人格、需求与价值观等,也就是要先能掌控自己的内在世界之后,才开始探索外在的工作世界,了解职业所需的能力、职业的分类与内容、职业所需的特质及各类职业的报酬率等。

在了解了自己及外面的职业环境之后,看看两者可以做怎样的发挥和配合,接下来才能作一个睿智的抉择,制定未来的发展目标和开始采取必要的行动。

Wood的“生涯选择配合论”可以用图4-4来表示,内圈是表示个人的内在世界,外圈是表示外在的职业工作世界,箭头是表示内圈与外圈可以做怎样的配合。

图4-4  Wood的“生涯选择配合论”

(2)实务运用(略)

5.青少年历奇辅导服务

(1)理论基础

历奇辅导是通过将青少年放在一个新奇的环境中,让他们跳出生理及心理的舒适区域,互相合作,解决问题。通过总结经验,让青少年得到成就感,并能将成功的经验转化为未来生活的参照。历奇辅导的定义包括四个元素:历奇活动、野外、个人及小组辅导、经验学习法。历奇辅导有四个训练模式:

“历奇波浪”。主要是活动讲解、过程和解说。

“野外挑战”。着重个人与大自然的挑战。

“情感反思”。指学员内在反思。

“多元创意”。包括利用音乐、戏剧、手工艺等多种方法带出重点。

(2)实务运用

开展青少年历奇辅导服务的活动安排参考如表4-2所示。

表4-2  历奇辅导服务的活动安排

6.青少年空间

(1)理论基础

社会参与

社会事务参与、社会组织参与和志愿活动参与等可以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参与。本章所指的参与是以赫胥社会联结理论中的“参与感”为理论参考,特指花费时间和精力参加传统活动。赫胥认为,较深入地参加传统活动,总是全力以赴地忙于各种传统事务,就会缺少从事越轨互动的时间和精力。

增能理论

从青少年工作的角度来看,增能理论就是协助青少年在生活过程中获得应有的权能,发挥这种权能,以及运用行使权能的过程。社会工作者与青少年在平权关系的基础下,增进青少年的自我概念、自我效能以重新获得内在资源,并参与倡导以增进青少年的自主权和可用的外在资源,可以改变青少年因个人内在掌控力丧失或处于弱势与资源不足而带来的困境,增加其社会参与的权能与机会。

(2)实务运用

青少年空间是共青团中央、全国青少年宫协会在香港青年协会协助下,借鉴香港青年空间运营模式,为社区青少年开拓的一片新的成长空间。青年空间服务项目的实施给青少年提供了参与社会和社区活动的机会和平台,在参与的过程中扩大了青少年的社会交往,使其获得了参与社会事务、实践社会活动的知识、能力和权力的提升,青少年的权能感得到提升,主体性得到发展。

7.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研究

(1)实务研究的定义

“实务研究”是指运用行动研究方法促进社会工作服务专业化发展的实务研究过程。实务研究是社会工作服务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介入策略。

(2)实务研究思维方式

从国外实务研究(行动研究)发展的脉络来看,其实施步骤的基本结构仍是以勒温提出的行动研究基本架构为主。但在理念上有所不同,发展出了“实务者即研究者”“批判的、解放的实务研究”“实务反省式”实务研究思维方式。

在“实务者即研究者”的实务研究范式中,实务工作者必须对自己的工作开展自我反省,追求专业的不断成长。在这里,实务者和研究者是一体的。

“批判的实务研究”探讨反省的内容,聚焦在三个方向上:自己的工作实务、自己对实务工作的理解以及自己所从事实务工作的情境。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既可以是一体的,也可以是由外来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合作组成。

“实务反省式”实务研究强调熟练的实务工作者实务知识的学习与表达。实务工作者通过在行动中认知、在行动中反省、对行动作反省,以及综合性技术的运用来实现专业成长。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既可以是一体的,也可以是由外来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合作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