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成人高考专科起点升本科《生态学基础》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2年成人高考专科起点升本科《生态学基础》真题及详解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所选项前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题号的信息点上。

1.下列中国科学家中,对生态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是(  )。

A.马世骏

B.李四光

C.钱学森

D.袁隆平

【答案】A

【解析】马世骏,山东兖州人,历任中国科学院环境科学委员会主任、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生态学研究中心筹备组组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后称院士),为我国生态学特别是昆虫生态学的理论研究作出了贡献。

2.下列生态因子中,属于直接因子的是(  )。

A.温度

B.坡度

C.坡向

D.海拔

【答案】A

【解析】生态因子可分为直接因子与间接因子,环境中的地形因子,其起伏程度、坡向、海拔及经纬度等对生物的作用不是直接的,但它们能影响光照、温度、雨水等因子的分布,因而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温度、光照、水分状况则对生物类型、生长和分布起直接的作用。

3.下面关于群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建群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丛

B.群落外貌相似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丛

C.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丛

D.层片结构相似,且优势层片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丛

【答案】C

【解析】群丛是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相当于植物分类中的种。凡是层片结构相同,且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就会联合为群丛。

4.在过去的18000年中,北美洲的云杉和白桦分布区向北推移,其主要原因是(  )。

A.年平均温度升高

B.飓风发生频率增加

C.虫害发生频率增高

D.土壤污染加重

【答案】A

【解析】年平均温度升高是北美洲云杉和白桦分布区向北推移的主要原因,这种从南到北的变化中,主要变化的生态因子是温度。

5.下列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结构最复杂的是(  )。

A.热带雨林

B.北方针叶林

C.温带针阔混交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答案】A

【解析】热带雨林常年高温多雨,分布着种类繁多的物种,生物多样性非常显著,形成纵横交错的食物链与食物网,因此其食物网结构最为复杂。

6.下列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  )。

A.湖泊

B.草原

C.农田

D.荒漠

【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类型众多,一般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是指以人类活动为生态环境中心,按照人类的理想要求建立的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的特点是:社会性;易变性;开放性;目的性。C项,农田是以人类活动为中心而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ABD三项,它们均属于自然生态系统。

7.与陆生植物相比,水生植物(  )。

A.通气组织发达,机械组织不发达

B.通气组织发达,机械组织也发达

C.通气组织不发达,机械组织发达

D.通气组织不发达,机械组织也不发达

【答案】A

【解析】与陆生植物相比,水生植物一般具有如下特征:通气组织发达,以保证各器官对氧气的需求;机械组织不发达甚至退化,以增强植物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适应水体流动;叶片薄或常呈带状或丝状,有利于增加对光照、无机盐和二氧化碳的吸收面积。

8.群落中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为(  )。

A.密度

B.多度

C.盖度

D.频度

【答案】C

【解析】A项,密度是种群单位空间里的个体数或作为其指标的生物量。B项,物种多度分布是群落中物种个体数的频率分布,与群落结构有关,最早也拿来作物种多样性的测度。C项,盖度指的是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即投影盖度。对乔木来说,一般取胸高(1.3m)断面积;对于草本,则取2.5㎝高处的断面积。D项,频度是指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整个样方数的百分比。

9.对于S型增长的种群,根据逻辑斯谛增长模型,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  )。

A.等于0

B.介于0~1

C.等于1

D.大于1

【答案】A

【解析】在逻辑斯谛增长模型中,K值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趋于饱和状态时,数量将会处于稳定状态,出生率=死亡率,即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为0。

10.生态位分化会导致生物群落(  )。

A.物种多样性群低,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提高

B.物种多样性升高,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提高

C.物种多样性降低,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降低

D.物种多样性升高,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降低

【答案】B

【解析】在同一地区内,生物群落的生态分化会使得植物间为了共同事物(营养)、生活空间或其他资源而出现激烈的竞争,其结果是在进化过程中,两个生态上很接近的物种向着占有不同的空间(栖息地分化)、吃不同事物(食性上的特化)、不同的活动时间(时间分化)或其他生态习性上分化,从而降低物种间竞争的紧张度,导致生物的种类越丰富,提高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11.下列关于阳性植物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环境

B.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环境

C.光饱和点较低,生长在阴湿环境

D.光饱和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环境

【答案】B

【解析】在强光环境中生长发育健壮,在阴蔽和弱光条件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称阳性植物。阳性植物要求全日照,并且在水分、温度等条件适合的情况下,不存在光照过强的问题;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很高,一般高于自然条件下的光合有效辐射值,因此不存在光照过强而引起净光合速率下降的情况。

12.下列过程属于逆行演替的是(  )。

A.从裸岩到森林

B.从草原到荒漠

C.从湖泊到森林

D.从弃耕地到森林

【答案】B

【解析】逆行演替是针对进展演替而言的。与进展演替相反,逆行演替会导致生物群落的结构简单化,不能充分利用环境,生产力逐渐下降,群落旱生化等情况。过度放牧与滥砍滥伐会导致逆行演替,从草原到荒漠的演替便是逆行演替。

13.一个种群的幼年个体数量多,老年个体数量少,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则该种群属于(   )。

A.衰退型种群

B.稳定型种群

C.增长型种群

D.混合型种群

【答案】C

【解析】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幼年个体、成年个体、老年个体的个体数目占整个种群个体总数的百分比结构。它一般分为三种:增长型种群,在增长型种群中,老年个体数目少,年幼个体数目多,在图像上呈金字塔型,今后种群密度将不断增长,种内个体越来越多;稳定型,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结构适中,种群密度保持相对稳定;衰退型,此类种群幼年个体数目少,老年个体数目多,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14.下列对热带雨林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种类组成极为丰富

B.季节交替明显

C.藤本植物多

D.附生植物多

【答案】B

【解析】热带雨林地区长年气候炎热,雨水充足,季节差异极不明显,生物群落演替速度极快,动植物种类丰富,藤本和附生植物丰富,是地球上过半数动物、植物物种的栖息居所。

15.有效积温法则公式K=N(T-C)中,N和C分别代表(  )。

A.发育历期、平均温度

B.生物学零度、有效积温

C.有效积温、平均温度

D.发育历程、生物学零度

【答案】D

【解析】有效积温法则的主要含义是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须从外界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其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其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有效积温法则公式K=N(T—C)中,N代表发育历程,C代表生物学零度,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

16.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山区,阴坡比阳坡(  )。

A.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小

B.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大

C.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

D.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

【答案】B

【解析】阳坡指面向太阳的山坡,通常动植物种类比阴坡要多,雪线也高于阴坡;阴坡情况与之相反。在北半球中纬度山区,由于太阳从南面照射过来,受光面的阳坡温度明显高于阴坡,水汽蒸发也快于阴坡,空气湿度相对干燥,故而阴坡比阳坡温度低,且相对湿度较大。

17.生态效率有多种表示方法,其中“n+1营养级的取食量/n营养级的取食量”的值为(  )。

A.同化效率

B.生长效率

C.消费效率

D.林德曼效率

【答案】D

【解析】“林德曼效率”是指“n+1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占n营养级获得能量之比”,它相当于同化效率、生产效率和消费效率的乘积。美国学者林德曼在研究淡水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发现,在次级生产过程中,后一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大约只有前一营养级能量的10%,其中大约90%的能量损失掉了,这种现象就是“林德曼效率”,也称“百分之十定律”。

18.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的关系是(  )。

A.互利共生

B.偏利共生

C.寄生

D.竞争

【答案】A

【解析】A项,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双方的生活都要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的关系。地衣中的真菌与藻类是互利共生关系。菌类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供给藻类,藻类则以光合作用的产物供给菌类,当环境干旱时,菌类还能保护藻类不至于干死。B项,偏利共生,也称共栖,指共生的两种植物,一方得利,而对另一方无害的关系。C项,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其中受害者给受益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生物的关系称为寄生。D项,竞争是指生态位有重合的生物争夺生态位过程中发生的关系。

19.下列环境问题中,与厄尔尼诺现象关系最密切的是(  )。

A.酸雨

B.臭氧层空洞

C.水体富营养化

D.全球气候异常

【答案】D

【解析】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太平洋热带地区大范围增暖,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变化,但这个状态要维持3个月以上,才能认定是真正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A项,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所造成的。B项,臭氧层空洞主要是由于人类使用的制冷剂引起。C项,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于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引起。D项,厄尔尼诺现象与全球气候异常密切相关,是一种气候异常的表现。

20.下列不属于氮循环主要生物化学过程的是(  )。

A.固氮作用

B.硝化作用

C.氨化作用

D.沉积作用

【答案】D

【解析】氮循环是描述自然界中氮单质和含氮化合物之间相互转换过程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构成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的主要环节有生物体内有机氮的合成、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和固氮作用。

二、填空题:21~4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题号后。

21.根据_____生态学可分为陆地生态学、水域生态学等分支学科。

【答案】生境类型

【解析】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按生境类型分有陆地生态学和水域生态学。

22.水生植物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_____。

【答案】挺水植物

【解析】能在水中生长的植物,统称为水生植物,根据水生植物的生活方式,一般将其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根茎生于泥中,整个植株沉入水中。浮水植物无明显的地上茎,或茎细弱不能直立,叶片漂浮于水面上。挺水植物下部或基部沉于水中,根或地茎扎入泥中生长,上部植株挺出水面。

2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包括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趋异适应的结果使同种生物形成多种_____。

【答案】生态型

【解析】趋异适应是指同种生物如长期生活在不同条件下,它们为了适应所在的环境,会在外形、习性和生理特性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别。趋异适应的结果会使同种生物形成多种生态型,如蓖麻在我国北方是一年生的高度草本植物,而在南方却是呈树状的多年生植物。

24.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反映的是植物开花与日照_____的关系。

【答案】长度

【解析】光周期是指昼夜周期中光照期和暗期长短的交替变化。植物通过感受昼夜长短变化而控制开花的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它反映的是植物开花与日照长短的关系,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映。

25.生物对_____的耐受性范围称为生态幅。

【答案】生态因子

【解析】生态幅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26.物种存在、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

【答案】种群

【解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种群是物种存在、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同一种群的所有生物共用一个基因库。

27.种群的三种内分布型中最常见的是_____。

【答案】成群分布

【解析】种群空间格局是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种群的空间格局大致可分为三类: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成群分布,其中成群分布式最常见的分布型。

28.r-对策生物的存活力比K-对策生物_____。

【答案】

【解析】r-对策生物的个体较小,繁殖能力较强,但寿命较短,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一般缺乏保护后代机制,存活力弱,竞争力弱,但具有很强的扩散能力,种群易爆发。而K-对策生物的个体大,繁殖率低、寿命长,具有较完善的保护后代机制,一般扩散能力较弱,竞争能力较强较大。相对比而言,r-对策生物的存活力比K-对策生物弱。

29.北美黑胡桃的根可分泌某种次生代谢物质,对其毗邻植物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种现象为_____。

【答案】他感作用

【解析】他感作用就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种作用是种间关系的一部分,是生存竞争的一种特殊形式,种内关系也有此现象。

30.单元顶极学说认为,在同一气候区,群落演替到最后只会形成一个_____顶极。

【答案】气候

【解析】单元顶级论认为在同一气候区内,无论演替初期的条件多么不同,群落总是趋向于减轻极端情况而朝向顶极方向发展,从而使得生境适合于更多的生物生长。演替初始的先锋群落可能极不相同,但演替过程中群落间的差异会逐渐缩小,逐渐趋向一致,最终均会发展成为一个稳定的气候顶极群落。

31.群落交错区指的是不同群落间的_____。

【答案】过渡区域

【解析】群落交错区指两个不同群落交界的区域,亦称生态过渡带。其主要特征:它是多种要素的联合作用和转换区,各要素相互作用强烈,常是非线性现象显示区和突变发生区,也常是生物多样性发生较高的区域;这里的生态环境抗干扰能力弱,界面区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恢复原状的可能性很小;这里的生态环境的变化速度快,空间迁移能力强,因而造成生态系统恢复较困难。

32.森林群落的成层性包括地上成层和_____。

【答案】地下成层

【解析】成层现象是群落内不同生物类群占据不同的高度空间,它是各种群间和自然环境与种族之间互相竞争互相选择的结果,是群落结构最直观的基本特征之一。成层现象包括地面以上的层次和地面以下的分层,森林作为陆生群落,它的成层性包括地上成层和地下成层。

33.描述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的生态学概念是_____。

【答案】生态位

【解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它是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境最小阈值。

34.食草动物处在生态系统食物链的第_____营养级。

【答案】

【解析】营养级是指生物在食物链之中所占的位置。自养生物都处于食物链的起点,共同构成第一营养级。所有以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为食的动物,都处于第二营养级,即食草动物营养级。第三营养级包括所有以植食动物为食的食肉动物。

35.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分为水循环及气相型和_____型循环。

【答案】沉积

【解析】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指各种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在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生态系统中,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地进行着反复循环变化的过程。它分为水循环及气相型和沉积型循环。

36.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绿色植物所固定的能量称为_____生产力。

【答案】初级(或总初级)

【解析】总初级生产力是指单位时间内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途径所固定的有机碳量,又称总第一性生产力,总初级生产力决定了进入陆地生态系统的初始物质和能量。

37.与热带雨林相比,苔原生态系统的分解速率_____。

【答案】

【解析】热带雨林产生的有机物多,高温多热,分解者分解速度快,腐质殖少;而冻土苔原产生的有机物虽较少,但分解者分解速度慢,逐年积累,腐质殖多。因此,与热带雨林相比,苔原生态系统的分解速率低。

38.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是循环进行的,能量流动是_____递减的。

【答案】单向

【解析】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通过各种途径放散到环境中的能量,再不能为其他生物所利用;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各部分所固定的能量是逐级递减的。

39.捕食作为一种_____选择压力,可以促进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进化。

【答案】协同

【解析】捕食者与猎物互相作用下的物种的长期进化过程,通常被叫做协同进化。协同进化是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

40.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_____浓度的升高。

【答案】二氧化碳

【解析】温室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指的是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极其严重的问题。

三、判断题:41~5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正确的在答案卡相应题号后画“√”,错误的在答题卡相应题号后画“×”。

41.雪兔的换毛是由日照长度变化引起的。

【答案】

【解析】雪兔是寒带、亚寒带代表动物之一,是一类个体较大的野兔,毛色冬夏差异很大。冬季毛色变白是受光照的影响,随着光照减少,毛色会逐渐变白。

42.土壤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叫土壤肥力。

【答案】

【解析】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应。影响肥力因素有:营养因素:养分、水分;环境条件:空气、热量。

43.陆地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生物组分是生产者和消费者。

【答案】×

【解析】生产者能将环境中的无机物合成储藏能量的有机物;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将生产者的一部分有机物和能量转化成自身的一部分物质和能量;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或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使生态系统的物质得以循环。如果没有生产者,就不能合成储藏能量的有机物;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不能进行物质循环。因此,生产者和分解者才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而不是消费者。

44.环境容量反映的是特定环境可承载特定生物种群的数量多少。

【答案】

【解析】环境容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一个特定的环境(如一个自然区域、一个城市、一个水体)对污染物的容量是有限的。其容量的大小与环境空间的大小、各环境要素的特性、污染物本身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关。

45.去掉群落的优势种会导致群落的性质和环境发生变化。

【答案】

【解析】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上最多、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优势种能起到对环境的控制作用,各层的优势种可以不止一个种,即共优种。去除群落的优势种会导致群落的性质和环境发生变化。

46.群落中的竞争物种越多,竞争的各物种所占有的实际生态位就越小。

【答案】

【解析】由于食物、空间等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群落中的物种普遍存在竞争。当竞争的物种越多时,食物、空间等自然资源的分配数量越小,由于竞争所消耗的量增加,导致每个物种所占有的实际生态位减小。

47.落叶阔叶林的季相变化比常绿阔叶林明显。

【答案】

【解析】季相是植物在不同季节表现的外貌。落叶阔叶林属温带、暖温带地区地带性的森林类型,冬季落叶、夏季葱绿,季相变化明显;常绿阔叶林属亚热带湿润地区,由常绿阔叶树种组成的地带性森林类型,四季常绿,季相变化不明显。所以落叶阔叶林的季相变化比常绿阔叶林明显。

48.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以捕食食物链为主。

【答案】×

【解析】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与陆地其他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有着最复杂的组成,最完整的结构。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食物网结构复杂,主要由草食食物链和腐屑食物链交织而成,其中腐屑食物链占优势。

49.正反馈和负反馈都能控制种群密度的过度增长。

【答案】×

【解析】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外界干扰并使得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自身的自动调节能力实现的,而这种自动调节的能力是通过生态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来实现的,包括负反馈机制和正反馈机制,但只有负反馈才能控制种群密度过度增长。

50.pH值低于5.6的降水称为酸雨。

【答案】

【解析】酸雨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所造成的。

四、简答题:51~5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51.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通常将其分为哪五类?

答:生态因子是指对生物有影响的各种环境因子,常直接作用于个体和群体,主要影响个体生存和繁殖、种群分布和数量、群落结构和功能等。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一般将其分为五类:

(1)气候因子

气候因子也称地理因子,包括光、温度、水分、空气等。

(2)土壤因子

土壤是气候因子和生物因子共同作用的产物,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结构、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肥力和土壤生物等。

(3)地形因子

地形因子如地面的起伏、坡度、坡向、阴坡和阳坡等,通过影响气候和土壤,间接地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

(4)生物因子

生物因子包括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如捕食、寄生、竞争和互惠共生等。

(5)人为因子

把人为因子从生物因子中分离出来是为了强调人的作用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和越来越带有全球性,分布在地球各地的生物都直接或间接受到人类活动的巨大影响。

52.表示植物群落种类组成数量特征的指标有哪些?

答:植物群落是指在特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和一定的外貌及结构与环境形成一定相互关系并具有特定功能的植物集合体。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一般用以下几个参数来表征:

(1)种的多度,对个体数(密度)有关的定量的群落测度之一;

(2)密度,是种群单位空间里的个体数或作为其指标的生物量;

(3)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的面积占地面的比率,又称为投影盖度;

(4)优势度,用以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与作用;

(5)重要值,与优势度相似,用以表示某一物种的重要性;

(6)频度,是指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整个样方数的百分比。

53.影响陆地植物群落经度地带性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热带地区的经度地带性植被有哪三类?

答:(1)影响陆地植物群落经度地带性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水。从沿海到内陆,离海洋渐远,海洋水汽逐渐减少,降水也就逐渐减少,植物群落由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逐渐过渡。

(2)热带地区的经度地带性植被分类:

热带雨林,常绿喜湿,高于30米的乔木,富有厚茎的藤本、木质及草本附生植物;

热带稀树草原(或热带草原),在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一年分为两季:雨季和干季。因为主要受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全年降水量比热带雨林少;

热带荒漠,一般位于南北回归线到南北纬30度范围内。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或受信风带控制,高温少雨,所以形成荒漠带。

五、论述题:54题。20分。

54.为了提高单位水体的鱼产量,我国池塘养鱼通常首先清塘(可去除食鱼的野杂鱼),然后适当施肥,再搭配放养青鱼(食螺蛳)、草鱼(草食性)、鲢鱼(食浮游植物)、鳙鱼(食浮游动物)、鲤鱼和鲫鱼(杂食性)等栖息水层不同和食性不同的鱼类。

请论述这种养殖模式中所包含的生态学原理,并指出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各答出两类或两种即可)。

答:水产养殖当中蕴藏着生态学的原理,只有将生态学上的原理合理运用于水产养殖,才能大大提高鱼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1)养殖模式中所包含的生态学原理:

清除食鱼的野杂鱼有利于缩短食物链,减少能量消耗,提高鱼产量;

适当施肥可增加池塘的初级生产力,提高鱼产量;

搭配放养不同生活空间及食性的多种鱼类,可充分利用水体环境中的资源,提高鱼产量。

(2)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生产者:水草,浮游植物;

消费者:鱼类,浮游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