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成人高考专科起点升本科《教育理论》考点精讲及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6.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一、选择题

1.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所体现的课程类型是(  )。[2014年真题]

A.科学课程

B.综合课程

C.隐性课程

D.活动课程

【答案】D

【解析】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他认为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只是一种生活,不是各种不相谋的过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2.下列不属于学科课程特点的是(  )。[2013年真题]

A.课程内容开放,主题多元,形式多样

B.课程内容按知识的逻辑结构来选择和安排

C.重视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

D.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

【答案】A

【解析】学科课程的特点在于:它是依据知识的门类分科设置的;它是将人类活动经验加以抽象、概括、分类、整理的结果;它往往是相对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它通常按特定知识领域内在的逻辑体系来加以组织。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是学科课程最大的特点。

3.校园物质环境、师生关系、校风校训以及行为规范等内容属于哪种类型的课程?(  )[2012年真题]

A.必修课程

B.选修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答案】D

【解析】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物质方面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学校中的建筑物、设备、景观和空间的布置等;制度方面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学校的组织制度、知识的选择、管理评价、利益分配制度等;文化、心理方面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校风、班风、教师的行为作风等。

4.以纲要形式编订的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规定课程的知识范围、深度、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要求的是(  )。

A.课程计划

B.教材

C.学科课程标准

D.课程内容

【答案】C

【解析】学科课程标准是以纲要形式编订的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规定课程的知识范围、深度、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要求,是课程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和指南。

5.课程计划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  )。

A.课程设置

B.课程开设顺序

C.教学时数

D.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答案】A

【解析】课程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学周安排。其中,教学科目的设置具体勾画了实现培养目标的“蓝图”,是把教育目标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的桥梁,是课程计划的核心,也是课程计划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6.根据课程标准系统表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  )。

A.教学指导书

B.教学参考书

C.教案

D.教材

【答案】D

【解析】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系统表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为师生教学应用而编选的材料,主要有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等。

7.学科课程标准的主要依据是(  )。

A.教材

B.课程内容

C.课程目标

D.课程计划

【答案】D

【解析】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办学的基本纲领和主要依据,是编制课程标准和编写教科书的依据,也是督导、评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

8.(  )不属于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

A.课程标准

B.课程目标

C.课程计划

D.教材

【答案】B

【解析】在我国,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

9.下列一定属于必修课程的是(  )。

A.学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国家课程

D.地方课程

【答案】C

【解析】国家课程也称为“国家统一课程”,它是指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国家课程有如下特征:权威性;多样性;强制性。在绝大多数国家,课程编制中心负责编制的课程是强制执行的,其中包括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和习题集等,因为国家课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所以一定是必修课程。

10.我国新课程改革提出,初中阶段以(  )。

A.综合课程为主

B.分科课程为主

C.活动课程为主

D.综合与分科课程相结合

【答案】D

【解析】我国新课程改革提出,初中阶段以综合与分科课程相结合。综合课程又称统整课程,是指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二为一的课程形态。分科课程,又称学科课程,它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11.综合课程实际上是对(  )的一种改进。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必修课程

D.选修课程

【答案】A

【解析】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是一种主张整合若干相关联的学科而成为一门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综合课程实际上是对学科课程的一种整合和改进。

12.当代国外课程改革,在学科类型上趋于(  )。

A.理论化

B.现代化

C.职业化

D.综合化

【答案】D

【解析】当代国外课程改革主要呈现以下五个特点与趋势:在指导思想上,各种课程理论相互渗透和融合;在课程内容上,重视教材的现代化和理论化;在学科类型上,趋于综合化和一体化;在课程结构上,普通课程和职业课程相结合;加大课程难度,进行“尖子生”的筛选和培养。

13.校本课程是符合校情而开设的(  )。

A.必修课程

B.选修课程

C.学科课程

D.活动课程

【答案】B

【解析】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符合校情而开设的选修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校本课程开发,指学校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依据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在对学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由学校教师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

14.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称为(   )。

A.课程标准

B.课程纲要

C.课程要素

D.课程规范

【答案】A

【解析】A项,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B项,课程纲要是指学科教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学材、校情、学情编制的、体现学科各种课程元素的计划大纲,是一种规定时间内的课程计划。C项,课程要素是指课程的目标、学习活动、教学方法、时间、环境等。

15.课程可被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对课程进行这种划分的角度是(   )。

A.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自由度

B.课程管理制度

C.课程的组织核心

D.课程的存在形式

【答案】B

【解析】关于课程的类型,不同国家、不同教育家在不同时期持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因此,对课程的划分也不同。从课程管理制度角度可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校本课程)。

二、辨析题

1.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中小学课程设置以分科为主。[2013年真题]

答:错误。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于课程结构的要求:在课程结构上,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2.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实行的是统一的国家课程管理。[2012年真题]

答:错误。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都明确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要求,要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并进一步指出: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的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的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上指导中小学的课程实施。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3.教材就是教科书。

答:错误。

教材是指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虽然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但教材并不都是教科书,教材还包括讲义、参考书或视听材料等。

教科书只是教材的表现形式之一,教材还可以包括音像教材、教学软件等。

4.课程计划是规定各科知识的深度、广度和结构的指导性文件。

答:正确。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各学科知识的深度、广度和结构。

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教育的统一要求,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确定工作的依据,也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和其他活动的依据。

5.活动课程是针对分科课程的缺点提出来的。

答:正确。

由于学科课程分科过细,只关注学科的逻辑体系,容易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不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学科课程的这些缺点,活动课程强调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一系列活动来实施课程。

三、简答题

1.课程内容包括哪几方面的知识?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

答:(1)课程内容包括:

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

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

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的知识经验。

(2)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

课程计划: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不同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部门所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学科课程标准: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教材:教材是指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2.简述国外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答: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现代化的问题。20世纪中叶以来,一些工业国家例如美国、苏联和德国,在注意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生产率发展的同时,也开始重视课程的现代化,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从这些国家课程改革的情况来看,国外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为:

(1)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

(2)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3)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4)重视个别差异。

3.进行教学评价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答: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教学评价的实施要遵守以下原则:

(1)客观性原则:教学评价要客观公正、科学合理,不能主观臆断、掺杂个人情感,以致评价不符合实际情况。

(2)发展性原则: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动态发展,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能力的提高,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3)指导性原则:教学评价应在指出学生的长处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意见,使被评价者能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前进。

(4)科学性原则:教学评价必须紧密配合教学工作有计划地进行,为教师和学生经常而及时地提供教与学的反馈信息,以便有效地调节和改进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4.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划分课程的类型,可以分哪几类?

答: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划分课程的类型,可以分两类:

(1)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合为学科。学科课程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

(2)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是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四、论述题

1.阅读下面案例,并回答问题。[2012年真题]

朱老师讲完《坐井观天》的故事后,要求学生以“青蛙跳出井底之后”为主题,进行讨论并续写故事。

有的同学说:“青蛙跳出井底之后,看见了蓝蓝的天、青青的草,真美啊,真该早跳出来!”还有的同学说:“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它再也不想回到井底了!”

正当同学们纷纷说出青蛙跳出井外看见各种美丽景色的感受时,一位同学却出人意料地说:“青蛙跳出井底之后,没多久,又跳回了井底!”同学们哄堂大笑……

老师讽刺地说:“我看你就是一个井底之蛙!”

这位同学顿时满面通红,心里很不服气,大声争辩说:“老师,青蛙之所以又回到井里,是因为它跳到井外后,立刻闻到了一股刺鼻的农药味,看见几只死青蛙漂在被污染的河水里;接着又听到一声声凄厉的惨叫,原来是有人正在捕捉青蛙,那人边抓边说:“今天抓的青蛙可以卖不少钱呢!”……所以,它又跳回井里,“还是井里安全啊!”

问题:请你结合教学过程的规律或教学原则对这位教师的做法加以分析。

答:(1)朱老师违背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是由教师教和学生学组成的双边统一活动过程,是教师领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既要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该教师过分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领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她只想将自己的看法,即“青蛙必定向往井外世界”硬塞到学生的头脑中去,而对学生的不同看法加以否定,挫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朱老师违背了“启发性教学原则”。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学习,提高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教师以自己固有的认识,即“青蛙必定向往井外世界”限定学生的思维,以封闭的、求同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加以否定,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2.联系实际,论述教学过程是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过程。

答:教学过程是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过程: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因为,知识是学生认识的工具,他们总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认识、探索未知领域,不断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知识。在知识的不断学习和运用中发展智力。但是,知识并不等于智力,知识转化为智力是有条件的。

(2)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两者是相统一、相一致的:

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之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之中。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和结果,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一定的智力水平。

(3)在教学中,要把系统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对立统一、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二者既不能互相替代或相互否定对方,又不能彼此脱离,教师必须将二者有机结合。同时,防止两种错误的倾向:或像形式教育论者那样,只强调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忽视知识的传授;或像实质教育论者那样,只向学生传授与实际生活有关的知识,忽视书本知识和老师的作用,忽视能力的培养。

3.联系实际,谈谈目前我国课程改革的特点。

答:在课程结构方面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课程。

(1)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分科与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2)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四个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3)农村中学课程强调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农村中学可根据农业发展的情况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

(4)在课程标准方面,也提出一些适应我国当前国情的新要求。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课程与评价课程的基础。它要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但由于我国当前发展还不均衡,各地区存在较大的文化、地域与发展差异,所以在课程标准方面还要考虑这种差异,允许开设地方课程。普通高中课程还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与发展机会,为学生的发展创设更多的平台。

4.论述我国目前课程改革的目标。

答:(1)课程任务方面的改革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课程结构方面的改革目标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方面的改革目标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课程实施方面的改革目标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课程评价方面的改革目标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对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课程管理方面的改革目标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