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教师与学生
5.1 考点精讲
一、教师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从广义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义语;从狭义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
(一)教师的作用
1.教师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与发展有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2)教师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通过理论建构、知识创新、品德示范、宣传咨询等直接参与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起着“先导”作用。
2.教师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
(1)教师是人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在学生发展中起着引导作用;
(2)教师通过承担各门课程的教学,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指导学生主动地、有效地进行学习,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来促进学生健康、快速地成长;
(3)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的成长起关键作用。
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教师的“教”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教育过程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即教育者所提出的教育目标要求与受教育者发展现状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存在与发展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与发展。而教师的“教”则是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
(2)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决策者
教师的教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度、结果和质量,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
(3)教师是教育方针政策的执行者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由国家规定,是对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者是一定阶级的代表者,其职责就是执行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
(4)教师是教育效果的影响者
教师的教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以及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品质以及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教师的任务
1.教师的根本任务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就是教师通过承担各门课程的教学,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指导学生主动地、有效地进行学习,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来促进学生健康、快速地成长。教书与育人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教书育人反映了教师职业的本质。在现实中,要避免只“教书”,不“育人”的做法。
2.教师的具体任务
(1)搞好教学,即教好书
教学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它要求教师明确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目的的组织好教学活动,完成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和培养相应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2)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是教育目的的要求,也是教师经常性的工作之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正确方向,还要把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发展学生健康品德心理和高尚情操。
(3)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人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保护学生健康,及时关注关怀学生的身心状况,合理安排学生学习活动,在适当关照学生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要注重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4)关心学生的生活
教师不仅要关心他们的物质生活,更要注意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教师要适当关照学生的衣食住行,也要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文艺和体育等活动,以便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所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培养人的劳动,其劳动成果不是一般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而是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思想品德和政治观点,符合一定社会需求的人才。因此,它有着与其他社会劳动不同的特点。
1.复杂性、创造性
(1)复杂性
①概念
复杂性是指教师的劳动不是一种简单劳动,不仅有体力的劳动,还有脑力的劳动,尤其是指复杂的脑力劳动。
②复杂性的表现
a.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目的不是单一不变的,涉及各个方面,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要兼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b.教育任务的多样性。教师既要教书育人,又要关心学生生活;既要进行教学研究,又要不断自我提升等。
c.劳动对象的差异性。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的人,每个人的自然禀赋不同,性格、能力也不同,存在着个体差异,需要教师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开展教育活动,做到因材施教。
(2)创造性
①概念
创造性是指人们运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教师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
②创造性的表现
a.因材施教
由于教学对象具有差异性,教师需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对他们提出相应的要求,运用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
b.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
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教学的内容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更新发展,教学方法也应当结合当时的时代特点,进行有效的变换及运用,提高教学效果。
c.教师的“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能够随机应变、因势利导、有分寸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连续性、广延性
(1)连续性是指时间的连续性。教师的劳动没有严格的上下班时间界限,上班前、下班后都是教师劳动的时间。这个特点是由教师劳动对象的相对稳定性决定的。
(2)广延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教师没有固定的劳动场所。除了必要的课堂内教学,课堂外、学校内外都能成为教师劳动的空间。这个特点是由影响学生发展因素的多样性决定的。
3.长期性、间接性
(1)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
①教师的劳动成果是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
②教师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见效果。
(2)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来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
教师的劳动并没有产生直接服务于社会或直接贡献于人类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教师劳动的结晶是学生,是学生的品德、学识和才能,待学生走上社会,由他们来为社会创造财富。
4.主体性、示范性
(1)主体性指教师自身是其劳动手段。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对于教师来说:
①教育教学过程就是教师直接用自身的知识、智慧、品德影响学生的过程,也是教师将自身具备的这些素质转化为学生素质的过程。
②教师所使用的教具、教材也必须为教师自己所掌握,成为教师自己的东西,才能向学生传授。
(2)示范性指教师言行举止会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学生具有可塑性、向师性和模仿的心理特征,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治学态度、品德才能等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①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是由学生的可塑性、向师性和模仿心理特征决定的;
②教师劳动的示范性也是由教师劳动的主体性特点决定的,教师自身的素养,教师劳动手段或工具的主体化要求决定了教师不仅要言教,而且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
(四)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三个方面。
1.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体现在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集体和对待自己这四个方面的素养。
(1)爱岗敬业
我国教师所从事的是人民的教育事业,而教育事业又是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这就要求教师要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2)热爱学生
①师爱的重要性
这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它既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的表现。师爱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心理和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还可以增强教育效果。一个热爱学生的老师,才是受人尊敬的好老师。
②教师热爱学生的方式
a.将对学生的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师爱是有原则的爱,是出于对事业强烈的责任感,不能因为爱而迁就、放纵学生。
b.将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教师只有尊重和信任学生,才能严格要求学生,有效地教育学生。
c.要全面关怀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体现在对学生学习上的关心,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
d.要关爱全体学生。师爱具有普遍性,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教师要无条件地关爱每一个学生,做到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e.对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教师要善于驾驭自己的情绪,在教育过程中,始终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情绪来面对学生。
(3)团结协作
教师是培养人的职业,人才的全面成长,靠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它是多方教育者集体劳动的结晶,为此,教师必须与各方面协同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来共同完成培养人的工作。
①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校内,教师要与班主任、科任教师、学校领导以及其他教职员工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在校外,要与家长、社会有关方面和人士建立联系,以便目标一致地开展工作。
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与各方联系交往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大局出发,严格要求自己,尊重他人人格,讲涵养、讲风格。
③弘扬正气,摒弃陋习。教师之间要形成互帮互学、进取向上、互通信息、共同进步的风气,克服文人相轻、业务封锁的陋习。
(4)为人师表
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学生具有“向师性、模仿性、可塑性”。因此教师的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为此教师必须做到:
①身教重于言教。凡是要求学生去做的,教师一定要身体力行,做到言行一致,发挥表率作用。
②高度自觉,自我监控。教师必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使自己在学生面前成为活生生的教材,成为学生做人的榜样。
2.知识素养
(1)政治理论知识
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统率教育教学,学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教师本身的工作方向,更关系到培养出来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形成什么样的世界观。
(2)学科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与经验系统。教师的专业知识拓展包括:知识的量的拓展;知识的质的深化;知识结构的优化。要求教师:
①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这是保证教师从一个更高更深的层面上来把握所教的内容的一个基本要求;
③了解该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发展动向。
(3)文化基础知识
教师的知识不仅要“专”,而且要“博”。随着科学知识日益融合和渗透,以及青少年的多方面发展,就要求教师应具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必须精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
(4)教育科学知识
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教师要加强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就必须掌握这些知识。其中,教育学、心理学及各科教材教法是教师首先要掌握的最为基本的教育学科知识。
3.能力素养
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能量和本领。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
(1)语言表达能力
特别是口头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育信息的重要工具,教师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要求:
①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
②清晰,流畅,具有逻辑性;
③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
④语言和非语言手段的巧妙结合。
(2)教育教学管理能力
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
①组织管理班集体;
②管理班级的日常事务。
(3)教育教学组织能力
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教育教学组织能力主要表现在:
①教师要善于制定教育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材;
②教师要善于组织课堂教学,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
③教师要善于连接学校、家庭及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各方面相互配合,进行教育资源的整合。
(4)自我反思能力
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具有用批判和审慎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并作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从而实现自己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巩固、完善和变革的一种能力。通过反思,教师的主体意识会不断提高,自主能力不断增强。
(五)教师专业发展
1.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专业理想的建立
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理想和信念。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教师专业行为的理性支点和专业自我的精神内核。
(2)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与经验系统。教师的专业知识拓展包括:知识的量的拓展;知识的质的深化;知识结构的优化。
(3)专业能力的提高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一般而言,教师的专业能力应包括:设计教学的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教育教学机智;反思能力,即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状况正确评价的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等。
(4)专业自我的形成
教师专业自我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专业自我的形成包括:自我形象的正确认知;积极的自我体验;正确的职业动机;对职业状况的满意;对理想的职业生涯的清晰认识;对未来工作情境有较高的期望;具有个体的教育哲学与教学模式。
3.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主要是建立一个开放的、灵活的、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具体包括:
(1)师范教育,如教师的职前培训;
(2)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和在职培训,如在教育教学岗位上接受的实习教育等活动;
(3)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如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培训,并接受相关考试与实践考核,获得教师资格证书;
(4)自我教育提高,如参加教师继续教育,参加学习型组织的活动等。
二、学生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双重的地位,他们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他们是正在发展中的人。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在发展过程中有量的变化,也有质的变化,因此,发展是连续的,但又呈阶段性。
(一)学生的特点
1.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1)依据
①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
②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2)表现
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主体性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①独立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自我组织系统,一个独立的物质实体;
②选择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在多种目标、多种活动中进行抉择;
③调控性: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有目的的调整和控制;
④创造性: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可以超越教师的认识,超越时代的认识与时间局限,科学地提出不同的观点、看法,并创造具有成效的学习方法,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
⑤自我意识性:学生作为主体,对自己的状态及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情感、态度、行为等有自我认知。
2.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1)依据
①从教师方面看,由于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学生就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对象,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被领导者。
②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
a.学生具有可塑性,是因为学生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也是品德、人格正在形成的时期,各方面尚未成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且尚未定型,极容易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具有可塑性的特点;
b.学生具有依赖性,是因为学生多属于未成年人,还不具备完全独立生活的能力;
c.学生具有向师性,学生入学后,教师会自然地成为他们亲近、信赖、尊敬甚至崇拜的对象,把教师作为获取知识的智囊,解决问题的顾问,以及行为举止的楷模。
(2)表现
学生明确知道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愿意主动接受教育,服从教师的指导和安排,接受教师的帮助,并且期待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和肯定,从而促进自身的身心发展。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学生的发展,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发展,是人生发展最明显的时期,不仅表现在身体的发展上,更表现在心理的发展上;不仅表现在发展的速度上,而且表现在发展的广度、深度上。他们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是发展非常迅速的时期。
(1)学生年龄特征的概念
学生的年龄特征是指青少年学生在一定的教育条件下,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特征。
(2)学生的年龄分期
儿童从出生到成长为青年初期学生,需经过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初期五个年龄阶段。每个年龄阶段都具有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特征。
①婴儿期(又称先学前期,相当于托儿所阶段)——出生至三岁;
②幼儿期(又称学前期,相当于幼儿园阶段)——三岁至五六岁;
③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相当于小学阶段)——五六岁至十一二岁;
④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相当于初中阶段)——十一二岁至十五六岁;
⑤青年初期(又称学龄晚期,相当于高中阶段)——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
此后还有青年中期和青年晚期两个阶段。各个阶段之间相互连续、逐渐过渡。
(二)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他们不仅享有一般公民的权利,而且受到法律的特别保护,同时也要履行一定的义务。
1.《教育法》对学生权利的规定
(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权利;
(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的权利;
(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的权利;
(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的权利;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包括:受教育权、姓名权、荣誉权、隐私权和健康权。
2.《教育法》对学生义务的规定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其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和规定。
三、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概述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
(二)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尊师爱生
学生尊敬、信赖教师,同时教师尊重、关爱学生。尊师与爱生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
(1)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可换来学生真心的尊敬和信赖;
(2)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会激发教师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和学习条件。
2.民主平等
教师与学生双方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和利益,相互之间存在依赖关系。学生的健康成长依靠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劳动的效果有赖于学生的积极配合。作为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与学生做知心朋友。
3.教学相长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以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相互促进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也在促使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同时,在教育过程中,虚心的教师也会从学生那里学到不少东西,从而不断充实自己。
教学相长包括三层含义:
(1)教师的教可以促进学生的学;
(2)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
(3)学生也可以超越教师。
(三)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1.师生关系的作用
师生关系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3)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校园文化。
2.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
(1)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
师生之间的社会关系是教师作为成人社会的代表与学生作为未成年的社会成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代际关系、政治关系、道德关系、法律关系等。师生的社会关系是规范性的,是人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在教育教学中的反映。
①师生之间存在代际关系,即反映人类的经验及其发展与个体经验及其发展的关系;
②师生之间存在政治关系,是国家、集体与个人关系在教育中的反映,权威与服从关系是师生政治关系的外部表征;
③师生之间存在文化的授受关系,即人类文化历史与文化现实关系的直接反映;
④师生之间存在道德关系,即人类现实利益关系在教育教学中的反映;
⑤师生之间存在法律关系,即现代社会人们之间的责、权关系的具体体现。
(2)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关系
师生的教育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和自主发展而结成的教育与被教育、组织与被组织、引导与被引导等主体间关系。
师生的教育关系是多样的,具体表现在:
①从教育过程的主体作用来说,教师和学生是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
②从教育作为一种组织来说,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在学校、班级、教室等社群中,构成组织和被组织的关系;
③从教育活动的展开来说,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关系和对话关系。
(3)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的的心理关系
师生间的心理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而构成的内在联系,包括人际认知关系、情感关系、个性关系等。
师生心理关系的实质是师生个体之间的情感是否融洽、个性是否冲突、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理想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使彼此感到愉悦、相互吸引的融洽、和睦关系。这种关系使双方缩短心理距离,获得心理安全感、自由感,从而尽快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
3.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1)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①教师方面
a.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学生受教师的评价影响很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通过语言暗示、表情等反映。教师偏爱优生、忽视中间学生、厌恶“差生”,就会使学生与教师产生不同的距离。
b.教师领导方式。教师领导方式有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三种。大量事实表明,在民主型领导方式下,师生关系民主、平等、融洽,而在专制型领导方式下,师生关系对立。
c.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智慧不仅表现在学识上,而且表现在教师的创造性上。学识渊博是学生亲近老师的重要因素之一。
d.教师的人格因素。教师的性格、气质、兴趣等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原因。性格开朗、气质优雅、兴趣广泛的教师最受学生欢迎。
②学生方面
影响师生关系的学生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对教师的认识。调查表明:如果学生认为教师很重视自己,对自己好,就会喜欢上这个老师的课,主动亲近老师;而自认为教师瞧不起自己,就会主动疏远老师。
③环境方面
影响师生关系的环境主要是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学校领导与老师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必然影响师生关系。课堂的组织环境主要包括教室的布置、座位的排列、学生的人数等。
(2)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①尊师爱生,相互配合;
②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③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3)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求教师既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又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既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各项指导工作,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
②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教师以其高尚的品德、深刻而丰富的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来为学生提供高效而优质的服务,来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③主动与学生沟通,掌握师生沟通艺术,善于与学生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