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一、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基础和可能的是( )。[2013年真题]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手工业生产的进步
C.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出现
D.人工智能化生产的普及
【答案】C
【解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2.我国当前教育方针中明确指出的“两个结合”是( )。[2012年真题]
A.教育必须与政治相结合,与生产相结合
B.知识分子与工人相结合,与农民相结合
C.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D.红与专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答案】C
【解析】十六大报告关于党的教育方针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 )。
A.消灭旧式分工
B.机器大工业生产
C.手工操作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答案】D
【解析】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人的片面发展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都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的发展的条件有:①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根本条件:②社会关系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重要条件;③消灭旧式分工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前提;④实现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多次变化,说明了教育目的受( )。
A.文化传统的制约
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制约
C.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
D.外国教育目的的影响
【答案】C
【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生产方式得到极大改善,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元化,教育目的也随之发生了多次改变。
5.学校体育的根本意义是( )。
A.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质
B.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C.关系到整个国家民族的兴衰
D.使学生掌握健身的知识与技能
【答案】A
【解析】学校体育是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学校体育的根本意义在于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质。
6.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 )。
A.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B.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C.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
D.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答案】B
【解析】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7.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政治条件是( )。
A.消灭旧式分工
B.机器大工业生产
C.社会主义制度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答案】C
【解析】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政治条件是社会主义制度。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劳动的能力即个人的体力和智力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多方面、充分的和自由的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有:①生产力的高度发展;②消灭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③消灭旧式分工。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这一社会政治条件下,这些条件才能一一实现。
8.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旧的社会分工
B.生产力水平低下
C.资本主义制度
D.阶级剥削
【答案】A
【解析】马克思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存在的,每当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因此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克服由于旧的社会分工造成的智力和体力的分离,避免“某种智力上和身体上的畸形化”,摆脱那种“极度地损害了神经系统,同时又压抑肌肉的多方面运动,侵吞身体和精神上一切自由活动”的劳动状况。即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旧的社会分工。
9.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早操、课间操
B.课外体育锻炼
C.体育课
D.运动队训练和运动竞技
【答案】C
【解析】体育的组织形式通常有:体育课、早操和早锻炼、课间活动和课间操、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各种运动队、体育运动竞赛。其中,体育课是学校进行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通过体育教学,能够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锻炼。
10.最早使用美育一词的是( )。
A.赫尔巴特
B.席勒
C.卢梭
D.孔子
【答案】B
【解析】美育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的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一词是德国剧作家、美学家席勒在《美学书简》中首次提出并使用的。他认为美育就是审美教育,也称美感教育。
11.美育首次正式列入我国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在( )。
A.1911年
B.1912年
C.1921年
D.1949年
【答案】B
【解析】1912年,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废除尊孔读经的内容,增加美育,“以美育代宗教”,将体、智、德、美四育并列。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提出了将德、智、体、美、综合技术教育五育并列。
12.以跑、走、跳、投为主要内容的体育运动是( )。
A.田径
B.体操
C.球类
D.武术
【答案】A
【解析】ABCD四项都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内容,其中田径运动包括跑、跳跃、投掷等运动项目,是学校体育运动的重要内容。
二、辨析题
1.社会生产方式是确立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因此,教育目的就应该仅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确定。
答:错误。
该观点属于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认为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教育结果也只能以其社会功能加以衡量。教育结果的好坏,主要看它对社会贡献了什么,贡献的程度如何。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需要,教育除了社会目的之外,没有其它的目的。社会本位论看到了教育目的的受社会制约的一面,但完全否定了教育目的的个性制约性,因此,是不全面的。
2.素质教育是完全不同于全面发展教育的一种新教育。
答:错误。
素质教育是发展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即发展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等,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素质教育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而不是完全不同于全面发展教育的一种新教育。
3.体育就是锻炼学生身体的教育。
答:错误。
(1)狭义的体育即身体教育,是通过身体活动,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技术,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它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广义的体育即社会文化活动。
(2)就狭义的体育而言,体育不仅是要锻炼学生的身体,也和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密不可分。
①体育和智育是紧密联系的,体育的开展需要智育的配合,同时体育的过程也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增长;
②体育是身心合一的活动,除了要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要注意养成学生健康的心理;
③体育与美育联系密切,体育活动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④体育具有教育性。任何教育活动都应具有教育性,在体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健全的人格品质。
4.素质教育是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答:错误。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发展智力、能力仅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还要提高学生德、体、美等各个方面的素质,包括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简答题
1.简述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2013年真题]
答: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有:
(1)社会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首要要素。
(2)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不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个性的存在没有价值与重要性。
(3)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使整个个体掌握社会的知识与规范,成为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
(4)强调个人对社会规范或社会权威的服从。
2.简述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2012年真题]
答:学校美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鉴赏和创造能力。审美教育的成功不仅使人能按科学揭示的规律、高尚的道德要求去改造、创建外部世界与自身,而且能根据美的要求去改造、创建主客观世界,使人能享受人间多种多样的美,拥有一个情趣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人生。实施美育还能有效地促进德、智、体等素质的发展。
(1)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实施美育,可让学生接受许多具体生动的形象,这是对科学抽象认识的重要补充;在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作品美的欣赏或感受中,可发展他们的观察力、想像力、思维力。
(2)美育能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美育和德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实施美育可利用真善美的形象进行品德教育,提高他们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并使学生能爱美恶丑、从善拒恶,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养成良好的品德,陶冶高尚的情操。
(3)美育还具有怡神健身的作用。体育是美与健的有机结合的艺术创作,在体育运动中,除了遵循力量、速度、灵敏、柔韧等方面的要求外,还要运用对称、和谐、统一、节奏和造型等形式美的法则,使各种动作做到既健又美。
(4)美育有助于学生劳动观点的树立、技能的形成,具有技术美学的价值。劳动对象、生产资料和物质产品都有审美的价值。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革命时代,随着劳动美学、技术美学的普及,美育与劳动技术相结合,将会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可见,美育在个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3.试述促进素质教育的意义。
答: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与应试教育相对,更加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也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促进素质教育的意义有:
(1)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
(2)实施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落实;
(3)实施素质教育是克服“全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4.试评析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
答:(1)个人本位论是指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个人本位论的主要观点有:
①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
②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发展时才有价值;
③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就在于促使本能不受影响地发展。
(2)评价:个人本位论倡导个性解放,强调个人尊严和价值,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个人本位论没有将人的发展与社会条件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否定了社会历史条件对教育目的的制约。
5.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答: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为了保证我国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协调一致,我国的教育目的是由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制定的。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经过了多次变动,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总的来说,包括这样几个基本点:
(1)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或者说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3)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
四、论述题
1.试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答: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协调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
(1)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相一致的。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2)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可能。
(3)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科学地概括了人类发展的规律,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揭示了人的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条件,它为包括我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定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指导和重要理论依据。
2.论述素质教育的概念。
答: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和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具体而言,素质教育的含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一个宗旨”,即“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两个重点”,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3)“三个面向”“三个要义”,“三个面向”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要义”即“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4)“四个统一”,即“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5)“五育协调”,即“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它们相互渗透、协调发展”。
(6)“全面贯穿”,即“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