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历年真题
2014年成人高考专科起点升本科《艺术概论》真题及详解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戏剧《茶花女》的作者是( )。
A.高乃依
B.莫里哀
C.大仲马
D.小仲马
【答案】D
【解析】《茶花女》的原著作者是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故事讲述了一个青年人与巴黎上流社会一位交际花曲折凄婉的爱情故事。作品通过一个妓女的爱情悲剧,揭露了法国七月王朝上流社会的糜烂生活,对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提出了血泪控诉。后来威尔第根据原作将其改编成歌剧。
2.中国京剧界“四大须生”是指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和( )。
A.梅兰芳
B.马连良
C.程砚秋
D.周信芳
【答案】B
【解析】“四大须生”指四位著名的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即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马连良。谭富英是“谭派”最佳的继承者,嗓音宽亮朴实无华,代表剧目有《失·空·斩》、《战太平》、《定军山》。老生“杨派”成熟于20世纪50年代,其主要成就在于其具有鲜明特色的唱腔与演唱风格,杨宝森情醇雅正韵味浓厚,代表剧目有《鼎盛春秋》、《击鼓骂曹》、《王佐断臂》等。奚啸伯的唱腔委婉细腻、清新雅致,代表剧目有《范进中举》、《哭灵牌》、《白帝城》等。马连良的唱腔洒脱中寓端庄、飘逸中含沉静,代表剧目有《甘露寺》、《清官册》、《九更天》等。
3.图一中的书法字体是( )。
A.隶书
B.草书
C.行书
D.楷书
【答案】A
【解析】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B项,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C项,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的,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D项,楷书也叫正楷,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4.“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出自戏曲( )。
A.《长生殿》
B.《桃花扇》
C.《西厢记》
D.《牡丹亭》
【答案】C
【解析】崔莺莺是王实甫《西厢记》中塑造的栩栩如生、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西厢记》讲述了相国小姐崔莺莺与书生张生冲破束缚终成眷属的故事。
5.名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出自莎士比亚悲剧( )。
A.《哈姆雷特》
B.《李尔王》
C.《麦克白》
D.《奥赛罗》
【答案】A
【解析】该句是英国作家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经典独白,出自第三幕第一场,也是莎翁的一句名言。主角面对父亲的猝然离世、母亲的改嫁和叔父的篡位,内心充满猜疑、矛盾、犹豫、痛苦,于是说出了这句话。这句话反映出当时他的痛苦、疑惑,他对人生充满怀疑,觉得人活着没有意义,自杀更好,可又对死亡很恐惧,不知人死后会不会下地狱。
6.下列作品中属于音乐剧的是( )。
A.《俄狄浦斯王》
B.《钦差大臣》
C.《图兰朵》
D.《猫》
【答案】D
【解析】D项,《猫》是剧作者韦伯根据艾略特为儿童写的诗改编的著名音乐剧,获得众多荣誉和众人的好评。A项,《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代表作之一,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作品。B项,《钦差大臣》是俄国讽刺作家果戈里的代表作,是一部喜剧。C项,《图兰朵》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根据童话剧改编的三幕歌剧。
7.雕像《晨》《暮》《昼》《夜》的作者是( )。
A.莱隆
B.菲狄亚斯
C.米开朗琪罗
D.罗丹
【答案】C
【解析】《昼》《夜》《晨》《暮》是米开朗琪罗在公元1520~1534年间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最重要的推动者美第奇家族的陵墓所作的4尊大理石雕像。这四件雕像所表达出的不安、紧张以及带有辛酸的屈从,正是作者当时心灵深处真实写照。
8.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有姚斯和( )。
A.弗洛伊德
B.丹纳
C.罗兰·巴特
D.伊泽尔
【答案】D
【解析】接受美学的产生在文学理论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作为接受理论的创始人,其代表人物姚斯和伊泽尔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进行详细论述,他们的出发点都放在读者身上,把读者在整个文学活动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其理论的基点。
9.“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所形容的艺术方式是( )。
A.雕塑
B.绘画
C.建筑
D.书法
【答案】B
【解析】“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主要是指古代人物画中衣服褶纹的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曹衣出水”是一种刚劲稠叠的笔法,所画人物衣衫紧贴身上,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吴带当风”是一种圆转飘逸的笔法,所绘人物衣带宛若迎风飘曳之状。
10.在艺术起源问题上坚持“劳动说”的学者是( )。
A.普列汉诺夫
B.克罗齐
C.弗雷泽
D.亚里士多德
【答案】A
【解析】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的代表人物有毕歇尔、希尔恩、马克思德索、普列汉诺夫,其中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址的信》中提出了艺术起源于劳动的“劳动说”。
11.民族舞“赛乃姆”属于( )。
A.蒙古族舞蹈
B.藏族舞蹈
C.苗族舞蹈
D.维吾尔族舞蹈
【答案】D
【解析】赛乃姆,亦称赛兰木,最初是“美女佛”的意思,产生于佛教兴盛时期。它是维吾尔族最普遍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广泛流传于天山南北城镇乡村,深受广大维吾尔族群众所喜爱。
12.吴哥窟建筑群位于( )。
A.泰国
B.缅甸
C.柬埔寨
D.越南
【答案】C
【解析】吴哥窟又称吴哥寺,又被称为小吴哥,位于柬埔寨西北方。它是吴哥古迹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庙宇,以建筑宏伟与浮雕细致闻名于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1992年,联合国将吴哥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此后吴哥窟作为吴哥古迹的重中之重,成为了柬埔寨旅游胜地。
13.后期印象派画作《星空》的作者是( )。
A.莫奈
B.高更
C.雷诺阿
D.梵·高
【答案】D
【解析】画作《星空》的作者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他的作品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形成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其代表作品有《星空》、《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
14.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芭蕾舞剧是( )。
A.《王后喜剧芭蕾》
B.《吉赛尔》
C.《睡美人》
D.《天鹅湖》
【答案】A
【解析】《王后喜剧芭蕾》产生于法国,是1581年10月25日法王亨利三世的皇后路易丝,为庆祝她妹妹玛格丽特的婚礼而安排的演出,被公认为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芭蕾舞剧。
15.下列影片中,属于商业片的是( )。
A.《三峡好人》
B.《钢的琴》
C.《三枪拍案惊奇》
D.《转山》
【答案】C
【解析】《三枪拍案惊奇》是由中国导演张艺谋执导的喜剧电影,根据1985年科恩兄弟执导的电影《血迷宫》(Blood Simple)改编而成,影片从拍摄到宣传都采用了商业片的模式进行打造,于2009年12月11日上映。
16.下列电视作品中属于纪录片的是( )。
A.《话说长江》
B.《四世同堂》
C.《汉武大帝》
D.《雍正王朝》
【答案】A
【解析】A项,《话说长江》是一部25集的关于长江沿岸地理及人文的纪录片,于1983年8月7日在中央电视台首播,播出后反响空前热烈。这是中国观众第一次全面直观地看到了国家的人文地理,全国观众的反应以及它被赋予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纪录片本身传达出的信息。B项,《四世同堂》原是老舍的一部长篇小说,其后有根据该作品改编的话剧、电视连续剧等。CD两项,《汉武大帝》、《雍正王朝》是电视连续剧。
17.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命题的是( )。
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墨子
【答案】B
【解析】这句古语的意思是:人生起步于《诗经》,立身于礼,完善于乐。孔子认为,诗本来就是发自人的性情的,诗从感情入手,易于被儿童接受;礼的根本是恭敬辞让,它本身就具有节制人的言行、约束人的筋骨肌体的作用,并且由外及里地作用于人的精神气质;音乐有五声十二律,歌舞有八音之节,人们在更唱迭和、偃仰啸歌中,使自己的身心合于道德,达到义精仁熟的境界。
18.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是( )。
A.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
B.形象性,情感性,实用性
C.形象性,实用性,审美性
D.实用性,情感性,审美性
【答案】A
【解析】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包括:①形象性,形象是艺术活动特有的存在方式,是艺术活动的载体;②情感性,艺术中的情感即审美情感,是一种无功利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③审美性,是指艺术作品中所具有的美学品质和审美价值,是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意识形态活动的根本标志。
19.艺术意象产生于艺术创作过程中的( )。
A.艺术体验阶段
B.艺术构思阶段
C.艺术表现阶段
D.艺术传播阶段
【答案】B
【解析】艺术构思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精神活动,也是一项艰苦的脑力活动。它是艺术家在深入观察体验、思考生活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加工、提炼、组合,融汇艺术家的想象、感情等多种心理因素,形成主体与客体统一、形象与本质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审美意象。
20.《美育书简》(《审美教育书简》)的作者是德国美学家( )。
A.黑格尔
B.康德
C.席勒
D.谢林
【答案】C
【解析】《美育书简》是1795年德国美学家席勒发表的美学著作,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阐释。这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
二.简答题:21~23小题,每题10分,共30分。
21.简述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答:艺术是指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书法、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与艺术的联系相当紧密。
(1)道德影响艺术。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的主题、题材、情节、人物、思想性、倾向性、内在意蕴等体现出来。任何艺术,不管是文学、戏剧、电影、电视,还是建筑、绘画、音乐、舞蹈,总是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的反映,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人们的道德生活,因此,艺术作品常常包含有道德的内容,通过塑造典型形象的手法来反映人们的道德面貌。
(2)艺术影响道德。这主要表现在艺术作品对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作用上。由于艺术具有生动、感人的形象和特殊的魅力,因此,它对道德观念的评价和道德行为的选择都具有很大的影响。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艺术对道德的影响,还表现在艺术会对社会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的改变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3)因此,艺术与道德不构成绝对的矛盾,在实际生活中也是较少对立的,所以似乎不太存在“为了道德而放弃艺术,还是为了艺术而不理会道德”的问题。一方面社会的伦理道德总要通过艺术的内容和精神得以体现,另一方面,艺术以审美的方式对道德观念进行思考并加以表现,从而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念。
22.简述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艺术体验。
答:(1)艺术体验是指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是生活在心灵里的积淀。它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它是创作主体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联想、情感、想象等心理因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
(2)艺术体验通常包含三个过程:材料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审美发现和审美领悟的发生,创作欲望的萌动及动机的生成。
(3)艺术体验的内容包括对形象的体验和对美的体验。艺术体验活动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它可以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所谓艺术体验是指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把艺术家长期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乃至萌发不可遏制的创作欲望。
(4)艺术体验首先需要艺术家仔细地观察生活,深切地感受生活,认真地思考生活,同时,艺术体验更需要艺术家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拥抱生活,需要艺术家饱含情感的切身体验。
23.简述摄影艺术的含义和分类
答:(1)摄影艺术的含义
①摄影艺术是采用摄影技术与手法摄取静态图像来反映客体世界,进而表现主体审美情感的艺术。构图、光线和色调是其主要造型手段。拍摄者使用照相机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表达思想感情。根据艺术创作构思,运用摄影造型技巧,经过暗房制作的工艺程序,制成有艺术感染力的照片。
②“摄影艺术”可通俗理解为摄影的艺术。广义上包括一切与摄影有关的艺术活动;狭义上特指可以作为一个艺术品种存在的那一部分摄影,是《辞海》所说的“造型艺术的一种”。
(2)摄影艺术的分类
①按感光材料和画面颜色,可以分为:
a.黑白摄影
b.彩色摄影
②按题材,可以分为:
a.人像摄影
人像摄影一般通过人物的姿态、外貌和面部表情,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人像摄影可以通过抢拍和摆拍等不同方式来完成。
b.风光摄影
其关键是将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美,它不能仅仅停留在再现自然景物,而是必须寓情于景,使作品情景交融、意境盎然,在富有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中,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美学追求。
c.舞台摄影
舞台摄影是指以舞台演出为拍摄对象的一种摄影艺术形式,它一般需要较高的摄影造型技术,还需要摄影师对所拍摄的艺术表演有较全面的了解,能充分掌握舞台演出的风格样式、艺术特征,以及演员的表演特色,这样才能充分展现舞台艺术的风采和演员高超的表演水平。
d.建筑摄影
建筑摄影是摄影师运用一定的摄影技术和手段,专门拍摄精心挑选出来的建筑物,将摄影美和建筑美结合起来的一种方式。建筑摄影需要摄影师懂得建筑艺术的基本规律和历史,认真观察和研究建筑物的特点,选择最理想的拍摄位置、角度和光线,通过建筑物的形体、质感和色调等特征,充分体现建筑物特有的社会文化内涵和科学技术水平,形象地展现建筑美。
三、作品赏析题:24~26题请任选其中两小题作答,若都作答,则按前两小题的得分计入总分每小题15分,共30分,要求陈述作品的作者及其国别(或地区)、时代,结合个人所学理论和审美体验阐述作品的基本内容,分析作品的形式特点和风格。
24.雕塑艺术:米洛斯岛的《维纳斯像》
答:(1)断臂维纳斯,也称米洛的维纳斯,是一尊希腊神话中代表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的大理石雕塑,可能在公元前130年左右制成,高203厘米,整体由两块大理石拼接而成。这两块大理石的连接处非常巧妙,在身躯裸露部分与裹巾的相邻处。
(2)《维纳斯像》是1820年在爱琴海米洛斯岛上发现的,它属于希腊时期的雕像。虽然被处理成爱抚的样子,却无娇艳神情,丰满匀称的身材在温柔轻松的姿态中呈现出优美的曲线:遮挡下半身的衣裙,衣褶穿插聚散,形成节奏明显的身材起伏,从而衬托出圆润的躯干,细腻的肌肤质感,使袒露的上半身更加优美。
(3)作品的整体造型具有古典的理想美,它融合了希腊古典雕塑艺术中优美与崇高两种风格,并因其空间的体积感和人体的柔美而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25.戏曲艺术:《桃花扇》
答:《桃花扇》是清代传奇剧名作,全剧共上下两本,共四十四出。作者孔尚任,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署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第64代孙。
(1)《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在明王朝兴亡的历史背景下,以复社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复社文人与阉党余孽之间的斗争为主要冲突,展示了明末社会的广阔画面,曲折地表现了作家的民族意识,表达了在“太平盛世”下人们的沉闷和痛苦。
(2)作者善于对历史事件进行集中提炼,构成戏剧冲突,然后在冲突中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此外,作品的情节既细针密线又转换灵活,结局也没有落入大团圆的俗套;在语言的运用上,《桃花扇》的词曲和旁白都刻意求工,安排适度。
(3)《桃花扇》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人物塑造和艺术结构上。在人物安排上,经过精心构思,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形象体系。在艺术结构上,全剧以侯、李爱情为主线,组织多方面的社会矛盾,结构严整紧凑。
26.电视艺术:《围城》
答:电视连续剧《围城》改编自钱钟书的同名长篇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1)《围城》是中国电视连续剧,共10集,由中央电视台1990年摄制,同年12月首播。导演黄蜀芹,主要演员有陈道明、英达、吕丽萍、李媛媛、史兰芽、葛优等,堪称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可多得的电视剧佳作之一。
(2)电视剧忠实于小说,传达了原作韵味。该剧以留学生方鸿渐归国后的恋爱和生活为线索,以白描的手法细致刻画出抗战期间后一批知识分子的形象,传达了人生如围城的哲思——“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同时反映了当时后方知识分子忙碌庸常的灰色生活。
(3)导演黄蜀芹对原著的精神把握得比较准确,相当忠实地再现了当时的上海、内地的生活景观和时代氛围。全剧贯穿着幽默反讽的基调,使用冷静旁观的摄像视角去表现人物和事件,辅以平静而富有哲理的旁白,较为成功的展示了人物的生存状态。陈道明(饰方鸿渐),吕丽萍(饰孙柔嘉),英达(饰赵辛楣),葛优(饰李梅亭)等优秀演员极其出色地诠释了剧中人物,也是该剧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
四、论述题:27~28小题,每题25分,共50分。
27.结合艺术作品,阐述你对“艺术作品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一命题的看法。
答:(1)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①艺术作品的内容
艺术作品的内容是指经过艺术家的体验、加工所创造的人类生活,其中既包括对客体世界的能动反应,又凝聚着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和评价,融入了艺术家的知、情、意。在具体艺术作品中,艺术内容主要指题材、主题、人物、情节、环境等诸多要素的总和;题材和主题是艺术内容的主要因素。
②艺术作品的形式
艺术作品的形式,是指艺术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亦即作品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形态。其内部联系主要包括内容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组织形式,主要指结构;外部表现形态呈现为表现内容的手段和方式,包括艺术语言、艺术手法、类型题材等。
(2)艺术作品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缺一不可的完整主体,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才能充分体现艺术魅力。
①艺术作品的内容决定形式的产生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作品的内容决定形式的产生。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或根据雇主的需要或为生活中的某件事而激动产生了创作欲望,确定了作品的内容,最后根据内容的需要去寻找恰当的表现形式。例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为了突出即将受难的耶稣,画面用上了对称的构图,将众人分为两个小组安排在位于画面中心耶稣的两侧,使其成为中心人物,因而这幅画的形式是由它的内容所决定的。
②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形式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反作用于内容。齐白石的《墨虾图》在构图的处理上让人感觉到虽不画水但却有水的奇妙,使人感觉到“气韵生动”“以形写神”的境界。
③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
任何一个具体的艺术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与形式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任何形式都渗透着内容,任何内容都通过形式显现。徐悲鸿的《群马图》表现出了中国画静中有动的内涵,在笔墨表现上讲究中国画的“墨分五色”,达到了明暗变化的效果,使他笔下的马充满了勃勃生机,这些都体现了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性。
④割裂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所导致的错误
任何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具有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性,任何形式主义和形式虚无主义都会对优秀的艺术作品形成一定的阻碍。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存在着形式主义和虚无主义两种偏颇的观点,这两种观点都是对艺术作品中内容与形式孤立而又片面的看法,都会对一件艺术作品的最终成功造成一定的影响。
28.结合个人体验,阐述艺术鉴赏的具体流程。
答:艺术鉴赏流程包括三个方面:
(1)直觉与感知
艺术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有一种不假思索的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审美感知是指人们在注意审美对象形式特点的同时,也已开始关注审美对象的意义。鉴赏活动往往是在直觉和感知的心理基础上开始的,它将使鉴赏者完成对形式美的注意和对其意义的初步感受。
(2)体验与想象
深入体验过程就是在直观感受基础上,通过我们欣赏时用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包括联想、想象、情感等,把作为外在的客体的艺术品转化为内在的我们自身的审美对象,在对其反复的体味、欣赏中获得精神层面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在鉴赏活动中,主体以自身审美经验为基础,潜入作品情境之中进行审美体验,不断推进与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的交流与融合。同时由于审美想象和联想的展开鉴赏者可以与作品或艺术家进行交流,洞察其深层意蕴,并逐渐产生审美愉悦。
(3)理解与创造
理解既包括对作品中形象、情境、形式、语言的审美认识,也包括对于作品整体价值的追寻。艺术鉴赏的结果是接受者审美再创造的完成。鉴赏者对于作品中形象、情景、环境、典型和意境的补充和完善,正是审美再创造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