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武汉大学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填空(每空l分,共22分)
1.道家哲学是道教的重要思想资源,《________》、《________》被奉为道教经典,曾被称为《道德真经》与《南华真经》。
【答案】老子;庄子
2.《诗经》、《________》历来合称“风骚”,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答案】楚辞
3.1921年,五四“文学革命”之后最具有代表性的新文学社团之一________在日本东京成立,郭沫若、郁达夫、田汉、成仿吾等人为初期成员。
【答案】创造社
4.由玄奘口述、辩机笔录的________12卷,记录了玄奘法师取经途中亲历或听说的l38个国家或城邦的地理、交通、历史、经济、文化、风俗等多方面的情况,当代著名学者季羡林称其是“一部稀世奇书”。
【答案】《大唐西域记》
5.《诗经》“子兴视夜,明星有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都是指________而言,它黎明见于东方称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答案】金星
6.汉代的官学除中央政府所办________外,还有地方政府所办, 郡学曰 “学”, 县学曰“校”,乡学曰“庠”,聚学曰“序”。
【答案】太学
7.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士制度,除了察举孝廉、秀士仍沿两汉旧制外,又增加________,旨在设立铨叙、考选的专门官员,以代替乡里的毁誉。
【答案】九品中正制
8.十九世纪世界文坛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包括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和俄国的________。
【答案】契诃夫
9.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作品《巨人传》充满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它的作者________既是一位文化巨人,也是一位科学巨人。
【答案】拉伯雷
10.清代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________,其中会试于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又称为春闱或礼闱。
【答案】殿试
11.古代婚姻要经过的六道手续被称为“六礼”,依次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________、亲迎。
【答案】请期
12.________和埃及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答案】楔形文字
13.司马相如、班固、扬雄、________被称为“汉赋四大家”。
【答案】张衡
14.书法家颜真卿与________并称“颜柳”。
【答案】柳公权
15.浮世绘是________国的一种传统绘画艺术。
【答案】日本
16.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甲骨文出土于河南________ 市小屯村。
【答案】安阳
17.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________。
【答案】壮族
18.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是________:
【答案】朱熹
19.人类大脑中,掌管语言的区域主要分布在________半球。
【答案】左
20.我国省县制的省,其名称始于元代,它是________的简称。
【答案】行省
21.欧几里得的________是古代世界最著名的数学著作。
【答案】《几何原本》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纪事本末体
答: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 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纪事本末体,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
2.新文化运动
答:新文化运动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后由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儒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3.封禅
答:封禅是封建社会首屈一指的大礼。所谓“封禅”,就是由帝王来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封”,是在泰山顶上设坛祭天;“禅”,是在泰山附近的小山上祭地,较为著名的是在梁父(又称“梁甫”)山上,故史书上多说“封泰山而禅梁父”;封禅的根本目的是帝王取得天下以后,以天子身份祭告天地,以表示自己的统治“君权神授”,符合天意,合乎正统。
4.十三经
答:十三经是五经的扩展,而又为历代学者所重。唐代以科举取士,在“明经”科中规定“三礼”(《礼记》《周礼》《仪礼》)、“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再加上《诗经》、《尚书》、《周易》,合称为“九经”,后来又加上《孝经》《论语》《尔雅》,合为“十二经”。由于宋代把《孟子》列入经书之列,因此到明代出现了“十三经”的名称。
5.“泛智主义”
答:泛智主义是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教育思想,主张把一切知识教授给一切人,教育要适应自然,提出了统一的学制系统以及新颖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夸美纽斯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都应该学习一切最重要的知识,对泛智主义教育的要求是认识事物、行动熟练、语言优美。泛智教育思想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为创立独立的、系统的教育学奠定了基础,对西方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6.采邑制
答:采邑制是西欧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之一,是中世纪在西欧实施的一种土地占有制度。采邑原指西欧中世纪早期国王封赏给臣属终身享有的土地。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时期,国王对于服军役或执行其他任务的臣属,以封赐土地或金钱等作为恩赏的制度,称作采邑,采邑一词的原意即恩赏,最初是查理·马特在担任法兰克王国宫相期间(714年至741年)实施的改革内容之一,是对土地占有形式的改革,即将土地及当地农民一起作为采邑制分封给有功劳的人,以服骑兵役为条件,供终身享用,但是不能世袭。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48分)
1.简述儒家学说的入世精神。
答:儒家是“入世之学”,鼓励人积极入世,建功立业,主要讲的是政治教化,其作用偏重于社会,就个人来说,偏重于人的品格修养,它算得上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学说,它的创始人孔子也算得上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颗巨星。
(1)孔子的中心思想实际上是一个“仁”字
“仁”的意义几乎包括了一切美德。孔子由“仁”的思想出发,提出了一套修身达仁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教化的政治观念。孔子说,爱人要推己及人,就是从爱自己,到爱父母兄弟,爱妻子朋友,再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即由小到大,由内及外,即《大学》中所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孔子主张用道德教化的办法来治理国家,而不主张使用强权暴力。
(2)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主张“性善”和“良知”
在政治思想方面,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人本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突出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的地位。同时,他还从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出发,提出了“仁政”的观念,即主张国家要养民,要实行“仁政”,并且就实施“仁政”提出许多具体措施。
(3)荀子主张强化君权
荀子和孔孟一样提倡“礼义”,但其出发点却大不相同。在政治思想方面,他与孟子也有所不同。孟子主张贵民轻君,荀子主张强化君权,但重视民的作用,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2.简述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答:道教,是发源于古代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家,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始祖是老子等。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医学的影响
道教医学以内丹术为主要内容,内丹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丰富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宝库。理论上的贡献之一是对人体中的气、气化、气血、经络等的探索;贡献之二是养命与养性理论;贡献之三是道教医学道德观。
(2)对医疗方法的影响
道教医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摸索出一整套方药、针灸、推拿、食疗等医术;在养生手段方面,总结出一整套调息、按摩、导引、行气等养生术。
(3)对制药学和古代化学的影响
道教的外丹术,既深化了对药物性质的认识,也推动了制药学的发展,晋代以后,含有多种药物成分的膏剂大量出现,并逐渐成为中医外科的主药。炼丹术是中国古代化学的滥觞。
(4)对音乐的影响
道教音乐用于斋醮仪式,包含了独唱、吟唱、齐唱、鼓乐、吹打乐和器乐合奏等多种音乐形式。曲式和情调着意表现神仙意境,风格多样;道教音乐吸收包容了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一些曲调还从道观流向民间,如流行于陕西、山西的道情调、流行于浙南地区的大词,即由道乐衍生而来。
(5)对绘画的影响
道教绘画的创作题材以神仙为主,神仙画注重画面气氛的渲染,道教版画随着民间信仰的需求,在明代以后得到长足发展,内容多为门神、财神、土地神、灶神、福禄寿星等,从形式、构图到技法都洋溢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6)对建筑的影响
道教建筑称为“道观”,道观的平面布局深受中国庭院式民居的影响,中轴对称,与一般的中国建筑相比,道观更注重风水,大多坐落于蔚然深秀的幽山清水之间,追求清虚幽静,在文化意蕴上别具清幽的特色。
(7)对文学的影响
小说方面,道教的流行直接促成六朝志怪小说的繁荣,唐传奇中的部分作品仍未离搜神志怪的传统,明清的大量神魔小说多表现神仙济世的主旨。诗歌方面,促成游仙诗的兴起和山水诗的繁荣。
(8)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对城隍、土地爷、灶君、门神、财神等道教俗神的崇拜,几乎遍及各地,渗透到千家万户。
3.列举世界上以拉丁语为官方语言的主要国家,并简要说明该国使用拉丁语的原因。
答:梵蒂冈是世界上以拉丁语为官方语言的惟一国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拉丁语原本是意大利东南方拉提姆地方的方言,后来因为发源于此地的罗马帝国势力扩张而将拉丁语广泛流传于帝国境内,并定拉丁文为官方语言。而梵蒂冈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城西北角的梵蒂冈高地上,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为其带来了拉丁语。
(2)基督教普遍流传于欧洲后,拉丁语更加深了其影响力,从欧洲中世纪至20世纪初叶一直使用拉丁语为罗马天主教公用语,学术上论文也大多数由拉丁语写成。而梵蒂冈是世界天主教中心,这也就促成了其官方语言为拉丁语,尤其是弥撒中主要使用的是拉丁语。
4.什么是中介语?列举中介语的主要特点?
答:中介语(也有人译成“过渡语”或“语际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的特点主要有:
(1)中介语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学习者创造的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特的语言系统。
(2)中介语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语言系统。
(3)塞林克把中介语的产生原因归纳为语言迁移、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训练造成的迁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等五个方面。
(4)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
(5)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
5.简述拉丁字母的产生过程。
答:拉丁文的字母约公元前7世纪至前6世纪时,从希腊字母通过埃特鲁斯坎文字媒介发展而成,成为罗马人的文字,并随着罗马的对外征服战争,拉丁字母作为罗马文明的成果之一,也被推广到了西欧广大地区。
(1)拉丁字母源自希腊字母,而希腊字母源自腓尼基字母。当时的腓尼基亚人对祖先的30个符号加以归纳整理,合并为22个简略的形体。后来,腓尼基亚人的22个字母传到了爱琴海地区,被希腊人所利用。
(2)公元前1世纪,罗马实行共和时,改变了直线形的希腊字体,采用了拉丁人的风格明快、带夸张圆形的23个字母。
(3)到中世纪,字母i分化为i和j,v分化为u、v和w,这样就产生了26个罗马字母,与现代英语字母相同。
6.洛克《政府论》首先提出分权原则,即行政、外交与立法权分立。后来孟德斯鸠诠释为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你如何理解这一认识的变化?
答:洛克和孟德斯鸠的“政治分权说”既有不同又具有联系,体现了“政治分权说”这一认识的变化。
(1)洛克和孟德斯鸠的“政治分权说”产生背景不同
二者是分别是针对当时英法两国不同的社会现状和问题而提出的。
①洛克的政治分权说。光荣革命后,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和君主立宪制,洛克的“分权学说”为革命和君主立宪制提供了理论论证。
②孟德斯鸠的政治分权说。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展开了反封建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的斗争。
(2)孟德斯鸠在理论上发展了洛克的“分权学说”
①在分权的内容上,孟德斯鸠把洛克倡导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分立发展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②在权力关系上,洛克认为行政权与外交权相互联系紧密,都应交给国王或行政机关掌握,而孟德斯鸠强调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彼此独立。
③洛克主张立法权居于最高的地位,行政权和对外权从属于立法权。孟德斯鸠主张权力的相互制约,以权力限制权力。
四、问答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偏误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请就主要方面结合具体例子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偏误来源。(25分)
答: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偏误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偏误来源主要有如下几点:
(1)母语负迁移
学习者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赖母语知识,因而同一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往往出现同类性质的偏误。对初学者来说,这是其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体现在目的语语音学习中,如很多母语为印欧系语言的学生不分送气音与不送气音,日本学生不分P和f。第一语言在词汇和语法方面对第二语言的干扰也是非常明显的,如那个鸡很胖。(fat在英语中既可用于指人,也可用于指动物或肉类。)你应该不走那么快。(英语带情态动词的句子,否定词放在情态动词之后。)
(2)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了偏误,也称为过度概括或过度泛化。表现在语音方面,如字母在ü、ju、qu、 xu、yu等音节的拼写中,上边的两点要省去,学习者常常把这些音节中省去两点的ü读成u。这些都是语音方面过度泛化的偏误。词汇和语法方面的目的语知识负迁移所造成的偏误也大量存在,如我们每天两小时学习。(“两小时”应为时量补语,此处为状语的过度泛化。)这个天大家都休息。(“天”前边不需用量词,此处为量词的过度泛化。)
(3)文化因素负迁移
有的偏误不完全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语言形式上的偏误,或是语言使用上的偏误。如外国学生有的不了解中国人的姓名是姓在前名在后,按本民族的习惯把中国人的名误认为是姓,可能称一位叫张大年的中国人为“年先生”,或者为了表示亲密而直呼其名叫他“张”。
(4)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①造成偏误的学习策略主要有迁移、过度泛化和简化
a.迁移主要指学习者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求助于已知的第一语言知识去理解并运用目的语,有可能由此而产生偏误;
b.过度泛化主要指学习者采用推理的方法,把新获得的目的语知识不适当地扩大使用而造成偏误。这两类偏误实际上就是前边已经提到的母语负迁移和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c.简化的策略常常指学习者故意减少他们认为的目的语的冗余部分,或者将带状语、定语成分的复杂句子,分成几个简单的句子。如:他气得不说话。(应为“连话也说不出来了”。)
②造成偏误的交际策略主要有回避和语言转换
a.回避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经常采用的策略,在对某一语音、词汇或句式甚至某一话题感到没有把握时,就尽量避免使用。如尽量不用“把”字句,不说“请把你的衣服给我”,而说“请给我你的衣服”。
b.语言转换是指学习者觉得无法用目的语说清楚时,就借助于第一语言,在目的语中夹杂一两个第一语言的词,特别是当学习者知道教师或对话者也懂他的第一语言时,就更容易采取这一策略。这种夹杂着其他语言的句子也是一种偏误。
(5)学习环境的影响
外部因素也是偏误产生的原因之一,主要指教师不够严密的解释和引导、甚至不正确的示范,教材的科学性不强或编排不当,课堂训练的偏差等。如有的教师常要求学生反复进行把非“把”字句改成“把”字句(或者相反)的练习,这种脱离语境的句式变来变去,给学生的印象是用不用“把”字句所表达的意思一样,所以学生对待“把”字句常常采取回避的策略。
2.从社会文化、人性、心理等角度比较一下西方近代以来兴起的高跟鞋、隆胸术,在韩国大行其道的整容术与中国古代妇女的缠足之间的异同。
答:无论是西方近代以来兴起的高跟鞋、隆胸术,还是在韩国大行其道的整容术,都与中国古代妇女的缠足在社会文化、人性、心理等角度存在异同之处。
(1)相同点
西方近代以来兴起的高跟鞋、隆胸术,以及在韩国大行其道的整容术,与中国古代妇女的缠足,都是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及人性中的爱美之心,社会从众心理的影响。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氛围中,每个人的审美价值观都受到影响,从古代的中国追求以小脚为美,到近代国外的追求高挑丰腴的身材与美丽容貌,都是社会文化氛围影响下人们审美观念的产物,以及从众的心理进一步催化了这些社会现象的盛行。
(2)不同点
西方近代以来兴起的高跟鞋、隆胸术,以及在韩国大行其道的整容术,与中国古代妇女的缠足,在受社会文化、人性、心理等方面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进而对它的传播与流行程度产生不同的影响。前者在现代社会文明下,带有更多的自由色彩,而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缠足行为更赋予了一种“绑架”的强制性色彩,成为一种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不缠足的古代妇女会被归结为异类,甚至受到歧视与惩罚,而在近代以来国外的高跟鞋、隆胸术与整容术显然不具备这一强制性,甚至只是社会中的小部分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