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硕士历年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336艺术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选择

1.用直线将作者与其著作连起来。

阿恩海姆  《艺术哲学》

贺拉斯 《视觉思维》

丹纳  《诗品》

司空图 《人间词话》

王国维 《诗艺》

【答案】阿恩海姆——《视觉思维》

贺拉斯——《诗艺》

丹纳——《艺术哲学》

司空图——《诗品》

王国维——《人间词话》

2.  认为,理式世界是第一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尼采

【答案】B

【解析】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他是客观精神说的代表人物。柏拉图认为,理式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也就是说,只有理式世界才是真实的,而现实世界只是理式世界的摹本,那么,艺术世界当然更不真实了,艺术只能算作“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隔着三层”。

3.  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

A.斯宾塞 

B.苏珊朗格

C.车尔尼雪夫斯基 

D.毛泽东

【答案】C

【解析】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但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过分抬高现实美,贬低艺术美,存在着机械唯物论的缺陷,这使他在美学和艺术思想中充满了矛盾。

4.“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这段话的作者是 

A.蔡元培  

B.鲁迅  

C.梁启超  

D.王国维

【答案】D

【解析】题干中材料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第十七篇。材料中提到了作者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体现了“境界”说的理论思想,其观点与作家必须深入生活,又要高出生活的创作要求相一致。“境界”说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也是他文艺思想的总归宿。

5.“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明艺术欣赏具有  特点。

A.主体性  

B.审美性

C.形象性  

D.无序性

【答案】A

【解析】艺术的主体性特征不仅表现在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中,也表现在艺术鉴赏中。鉴赏主体总是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兴趣爱好、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补充丰富,进行审美的再创造,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愉悦。由于每个鉴赏主体的生活经验与生活阅历不同,因此他们再创造后得出的形象也不尽相同。

6.“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段话说明艺术起源于 

A.模仿 

B.游戏  

C.表现 

D.巫术

【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材料出自汉代的《毛诗序》,是艺术起源于“表现”的代表性观点。表现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情感的表达与交流,它是激情支配下的创造,是艺术家的感受、思想和感情的共同体现,强调艺术应当“表现自我”,表现情感。对情感、志向的表达是艺术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名词解释

1.自然美

答:自然美是现实美的一种,一般认为艺术的审美本质是在现实美基础上更高层次的艺术美,而现实美包含了自然美和社会美。自然美是指自然界存在的美,即自然事物的美。现实中客观存在着大量美的事物,在自然界既有高山飞瀑、日月云霞、江河大海、风雨飞雪等美的自然现象,又有狮虎奔马、雄鹰孔雀等美的动物,还有梅兰竹菊等美的植物,这些自然界存在的美的现象、美的事物都是历代艺术家乐于选取的素材,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就自然美而言,发展到最高阶段的美就是人体的美,人体最具完整性、最和谐、最富有秩序,个体性也最显著。自然美和社会美还是艺术美的来源,艺术家可以根据自然美创造第二现实的美即艺术美。

2.浪漫主义

答:浪漫主义是艺术史上两大主流创作方法之一。浪漫主义是艺术家以奔放的主观激情,按照理想的面貌表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它的基本特征有:创作的重心是追求理想,创造奇幻型的艺术形象和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在中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创作手法源远流长,从战国时代屈原的《离骚》到唐代李白的诗歌,再到明清时候汤显祖的《牡丹亭》,直至现代郭沫若的现代诗,无不体现浪漫主义的风格特色。在西方艺术史上有浪漫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绘画时期。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并称为艺术史上两大主流创作方法。

3.所指

答:所指一词,出自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索绪尔将语言符号分成能指和所指两个互不从属的部分,能指指的是语言符号的音响形象,也就是艺术中的符号形式,亦即符号的形体;所指则是它所表达的概念,也就是符号能指所传达的思想情感或“意义”。索绪尔认为某个特定的能指和某个特定的所指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约定俗成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联系具有任意性,所指不依附一种特定的能指,一个孤立的能指可以具有多种含义。

4.艺术界

答:艺术界是指艺术本身所赖以存在的包含人、机构、机制在内的社会体系。它包含三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艺术界”中为接受作出贡献的各种意义上的主体,分别有艺术家、艺术理论家和美学家、艺术史家,以及在各种艺术机构中任职的工作人员,如艺术教师。展览馆和博物馆中研究和管理的人员。第二部分是各种艺术机构,也就是豪泽所说的“中介体制”一部分,比如博物馆、画廊、剧场、音乐厅、电影院、学校等等。第三部分是支配艺术世界运转的规则和制度。

5.留白

答: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有意在画幅留中下相应的空白。留白手法的运用与中国道家美学“大象无形”相一致,不求细腻刻画对象细节与全貌而追求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留白往往留下很多遐想空间,欣赏者通过简淡的笔触领悟艺术家所传达的思想情感与审美情趣,正如《画荃》中所说:“虚实相生,无话画处皆成妙境”。留白成为一种创作手法活跃于中国传统绘画领域,南宋画家马远被称为“马一角”,他的画往往选取边角小景而忽略全貌,情义相交,创造属于自己独特的风格特色。其他艺术形态后来也采用留白这种创作手法,比如传统戏曲简单的舞台布景及道具,观众通过想象与剧情达成默契,戏曲的艺术意蕴也因此得以回味。

6.三一律

答:三一律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也是古典主义时期盛行的创作规则,它指戏剧创作遵循时间、地点、情节的一致,即同一天内同样的地点发生一件完整的事件。三一律受到古典主义创作方法的影响,追求理性与严谨,符合当时君主专制的要求。三一律剧情紧凑、集中,但是程式化严重,后来被浪漫主义剧作家所抛弃。三一律代表人物与作品是莫里哀的《伪君子》,中国著名剧作家曹禺深受西方戏剧影响,他的《雷雨》也是按照西方三一律规则来创作的。

7.意境

答: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指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意境既有来自艺术家主观的情感与思想,又有来自客观现实中的境,情和境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境中有情,情中有境。唐代司空图提出“韵味说”,宋代严语提出“妙悟说”,清代王士祯提出“神韵说”,王国维提出“境界说”,这些都是一种令人沉吟玩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意境的特点有:若有若无的朦胧美,有限到无限的超越美,不设不施的自然美。意境对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产生很大影响,中国的文学艺术,诗词赋,戏曲、绘画、书法、园林均重视创造意境,将意境作为艺术追求的极致,体现了中国艺术重表现、重写意的美学传统。

三、简答

1.简述“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

答:生活真实是客观世界或者自然界存在的真实,而艺术真实是在生活真实基础上审美化的真实。可以说艺术真实来源于生活真实,并且反映了生活真实,但是艺术真实不仅仅是机械的模仿复制生活真实。

(1)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的产物,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惟一源泉。”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点明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观点,毫无疑义,艺术真实也来源于生活真实。但是艺术创作凝聚了艺术创作者主观的思想情感与审美理想,必然会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提炼,因此艺术作品的真实不是机械的复制、模仿生活真实,而是在生活真实基础上审美化了的真实。

(2)艺术真实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

艺术作品的形象要符合他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实际,符合他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实际,即再现,在艺术创作中对艺术创作者认识的客观对象或者事物的具体描绘,创作倾向认识客体,模仿现实。

(3)艺术真实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

艺术创作表现艺术家主观世界的真实,亦即真实地表现创作者主体的精神世界,包括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个性、人生态度和理想追求等等,即表现。在艺术创作中偏重理想地、情感地表现对象或者抛弃具体的物象,倾向表现主题意识,直抒胸怀。

(4)艺术真实高于生活真实,艺术真实是典型化的真实

艺术固然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不是现实生活,应该高于现实生活,应该把现实生活中各类事物不那么明显的本质真理形象地揭示出来,使观众通过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典型认识真、理解善、欣赏美。艺术真实是高于生活真实的,艺术真实是在生活真实基础上进行加工提炼,塑造艺术典型,使之充满丰富的个性,同时又能反映生活的本质以及规律。所以艺术真实是典型化了的真实。

2.简述艺术活动的要素?

答:艺术活动是人们所从事的艺术生产、艺术传播、艺术欣赏、艺术批评等所有内部活动。艺术活动有以下几个主要要素:

(1)客体世界

艺术活动所反映的客观社会生活以及自然界,具有审美价值的客体世界是艺术创造的主要对象。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社会现实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艺术家进行艺术活动首先也要积累素材,体验生活,因此客体世界是艺术活动的第一要素。

(2)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包括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传达三个过程,也就是郑板桥所说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艺术体验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进行的观察体验也就是素材的积累。艺术构思是在艺术体验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艺术意象的过程,艺术传达是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或者工具将头脑中形成的艺术意象物化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的过程。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包含着联想、想象、意识与无意识、情感等多种心理活动。

(3)艺术作品

艺术创作的成果,是由艺术主体创造的审美意识物态化的表现形式。

(4)艺术传播

艺术传播包含了各种社会环境及环节。艺术世界是艺术传达的中介,有为艺术传播做出贡献的各种主体,比如艺术家、艺术批评家,艺术史家等等,有各种艺术机构比如音乐厅、剧场、电影院等等,有支配艺术世界运转的规则和制度。艺术传播的社会环节也有很多,比如艺术展览馆、艺术出版社、艺术博物馆、艺术市场、艺术院校等等。

(5)艺术接受

即艺术欣赏,艺术欣赏是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艺术欣赏伴随多种审美心理,有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等。

3.何谓“诗言志”?

答:“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学对诗歌本质的理解,虽然在各家有不同的解释,但是其理解都是在表现论的范畴之中。

(1)先秦

先秦“诗言志”的内容是有发展变化的。

春秋时,《左传》中认为“诗言志”意思是“赋诗言志”,指借用或者引申《诗经》中的篇章暗示自己的某种政教怀抱。而《尧典》的“诗言志”意思是说“诗言诗人之志。”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志向。

战国中期以后,由于对诗歌的抒情特点的重视以及百家争鸣的展开,“志”的含义已经逐渐扩大,孔子时代的“志”主要是指政治抱负,这从《论语》中孔子要观其弟子之“志”就可以看出来,而庄子“诗以道志”的“志”则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思想、愿望和情感。

《离骚》中所说“屈心而抑志”,“抑志而弭节”,这个“志”的内容虽然仍然以屈原的政治理想抱负为主,但显然也包括了因政治理想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愤激之情及对奸逆小人的痛恨之情在内,如他在《怀沙》中所说:“抚情效志兮,冤屈而志抑”。这里的“志”实际上指的是他内心的整个思想、意愿、情感。

(2)汉代

汉代人认为“诗言志”即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情感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这与诗歌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基本上趋于明确。《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志并提,两相联系,比较中肯而客观。

(3)隋至盛唐

隋至盛唐时期,对“诗言志”的理解以著名美学家孔颖达的理解为主,这对后世影响很大。孔颖达明确地把情志统一起来:“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按照这种解释,“志”并不是人心中固有的静止的东西,而是情动为“志”。他认为,由于外物的感动,人心中产生哀乐的情感,就叫“志”。把这种情感抒发出来,就叫诗。诗产生于情感地抒发,情感产生于人心对外物的感动。孔颖达对“诗言志”的这种理解,一方面强调了诗歌的抒情的特性,另一方面强调了外物对人心的感动。他吸收了魏晋南北朝美学家刘勰、钟嵘等人关于诗歌产生的理论,并凝结在“诗言志”的命题中,丰富了它的美学内涵。

(4)中唐及以后

中唐以后,各名家的观点趋于统一。从中唐白居易到清代王夫之都强调诗歌的现实意义,他们认为好的诗歌既要反映现实,为教化服务,重视起社会作用,又要感物吟志,情物交融,突出其抒情性,情志并重,功利性与艺术性不偏废。这种理解比较符合诗的本质特征和实际作用,因而为人们所普遍接受。

四、论述

1.试举出你所熟悉的中外艺术史上任一重要的艺术思潮并对其兴起原因、代表作家作品、主要特点、历史地位进行分析。

答: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在艺术领域所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下面将以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为例,分析其兴起原因、代表作家作品、主要特点及历史地位。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欧美各国兴起的一股文艺思潮。19世纪中叶象征主义的出现标志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萌芽。

(1)兴起原因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和西方现代哲学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某些西方现代哲学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产生了很大影响。比如,柏格森的直觉主义,萨特的存在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等等。

20世纪以来西方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但精神文明日益产生危机,两者矛盾尖锐,在艺术领域由此演变发展为非理性色彩、悲观主义色彩的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

(2)主要特点

思想上质疑资本主义社会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大多表现西方现代社会的深刻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人的异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怀疑和绝望,反映出危及社会的人的异化。

形式上大多标新立异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追求形式上和表现手法上的创新,其中一些艺术技巧手法具有借鉴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艺术的表现能力,扩大了艺术的表现空间,增加了艺术的表现手段。但现代派一味追求形式上的新奇,否定和排斥传统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把一些艺术主张推向极端,使得作品怪诞离奇、隐晦费解、抽象混乱,有时达到了极端荒谬的程度。

内容上凸显个性与自我

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崇尚建构,强调自我和个性。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充满反叛精神,希望以一种新秩序来取代旧秩序。

(3)历史地位

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影响下产生了现代派艺术,现代派艺术不是一个单一的艺术流派,而是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立体派、达达派等各种艺术流派的合称。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是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潮流之一,在艺术各个领域影响深远,留下了大量的经典文艺作品。后来现代主义艺术潮流被后现代主义思潮所取代。

(4)代表作品

戏剧方面有:梅特林克的象征主义戏剧《青鸟》、萨特的存在主义戏剧《可尊敬的妓女》;电影方面有:阿伦·雷乃的意识流电影《广岛之恋》、费里尼的《八部半》,法国表现主义电影《卡里加里博士》;美术方面有:毕加索的立体派绘画《格尔尼卡》;舞蹈方面出现了邓肯提倡的西方现代舞。

2.什么是艺术的民族性?什么是艺术的世界性?联系当前实际分析中国艺术作品走向世界时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艺术具有世界性和民族性,世界性与民族性是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二者的联系在于: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二者的差别在于:并非一切民族的都是世界的,民族艺术成为世界艺术是有条件的。

(1)艺术的民族性

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表现民族的本质特点所形成的艺术上的特殊性,艺术的民族性不在于艺术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是否具有民族特征,艺术的民族性最重要、最基本的内涵在于是否表达了民族精神,是否用民族精神去观察客观事物。民族精神是艺术民族性的核心和灵魂。各民族社会生活差异性的长期存在导致各民族思想情感的差异性和欣赏习惯的差异性长期存在,这就决定了艺术民族性的长期存在。各民族艺术是相互影响的,不仅仅是民族艺术思想内容上的相互影响,而且还是各民族艺术形式的相互影响。

(2)艺术的世界性

艺术的世界性其实就是世界艺术,世界艺术不是凌驾于民族艺术上的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它是民族艺术的一种,世界艺术是为整个世界所共赏的民族艺术,因为它表达了一切民族共同的思想情感,世界艺术也是表现人的一般本性的民族艺术,世界艺术是表现人类共同美的民族艺术。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并非一切民族的都是世界的,民族艺术要成为世界艺术是有条件的:深刻表现人的一般本性和人类的共同美、真实地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精神的民族艺术才有可能成为各民族所共赏的艺术。这对当下文化艺术走出去具有指引作用。

(3)中国艺术作品走向世界时存在的主要问题

语言系统和文化的差异性导致艺术传播效果不佳

汉语言和汉文化虽然逐渐在全球推广,但是相比其他语言系统,汉语言仍然被认为是难学难理解的语言符号,加上中国在历史上长期的闭关锁国,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这些导致了中国的文化艺术走向世界存在不被人认可,不被人理解的情况。

意识形态色彩过浓、说教味强烈,自说自话,文化艺术作品不被认可

中国的文化艺术作品存在着过多的宣传中国的价值观,过多的意识形态烙印难被外人所接受,导致中国文化艺术作品影响力不高,因此在进行文化出口时,要站在本民族立场上,学会采用国际通用语言,国际普遍能够接受的价值,这样才能增加国家文化艺术作品的影响力。

长期以来缺乏文化自信,导致一些文艺作品未能全面反映中国的社会生活和艺术现状

一些文艺创作者为了满足西方发达国家对东方的猎奇口味,创作一些揭露社会黑暗现象的边缘题材但这却又不是中国社会的典型现象的作品,误导国外观众与读者,作品导向意识立场意识不强。

参与度不高,产业化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中国文化艺术作品走向世界还只是停留在政府行为,民间参与的热情与力量还有待提高,另外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目前还仅仅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现象,更没有形成成熟的产业链,在这几个方面中国要做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