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一、填空题
胡风创作于1949年至1951年的大型交响乐式的长诗是________。(浙江大学2011年研)
【答案】《时间开始了》
【解析】总题为《时间开始了》的长诗由三千多行的“英雄史诗五部曲”组成,分为《欢乐颂》、《光荣赞》、《青春颂》、《安魂曲》、《胜利颂》。长诗热烈地赞颂了解放区、毛泽东和新中国的诞生。
二、选择题
《胡风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一文的作者是( )。(北京大学2012年研)
A.何其芳
B.林默涵
C.周扬
D.冯雪峰
【答案】B
【解析】林默涵对胡风的异质思想进行系统清理的文章一一《胡风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于1953年年初刊登在第2期的《文艺报》上。
三、论述题
50年代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2005年厦门大学考题)
答:总体上看,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包括进入解放区和在解放区成长的两部分)和四五十年代之交开始写作的青年作家,是这一时期作家的主要构成。50年代的“中心作家”,他们的“文化性格”出现新的特征。
(1)首先,从作家出身的地域,以及生活经验、作品取材等的区域而言,出现了从东南沿海到西北、中原的转移。与五四时期及以后的作家多出身于江浙、福建(鲁迅、冰心、叶圣陶、朱自清、郁达夫、茅盾、徐志摩、夏衍、艾青、戴望舒等)和四川、湖南(郭沫若、巴金、丁玲、周立波、何其芳等)不同,50年代的“中心作家”的出身,以及他们写作前后的主要活动区域,大都集中于山西、陕西、河北、山东一带,即在40年代被称为晋察冀、陕甘宁、晋冀鲁豫的地区。地理上的这一转移,与文学方向的选择有关。它表现了文学观念的从比较重视学识、才情、文人传统,到重视政治意识、社会政治生活经验的倾斜,从较多注意市民、知识分子到重视农民生活的表现的变化。对这一时期“中心作家”的多数人来说,文学写作与参与左翼革命活动,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文学被看做是服务于革命事业的一种独特的方式。他们对于文学自主、独立的观念,会保持高度的警觉;不认为可以把政治活动、社会参与与文学写作加以区分。他们普遍认为,凭借着“先进的世界观”,作家能够正确地认识、把握客观生活和人的生命过程的本质和规律;他们所实践的革命和文学,正是体现了并阐释着这一发展规律的。因此,不存在“本质化”的悖谬情境,也不可能会有神秘、不可知的领域。明确的目标感和乐观精神,必然是他们作品的基调。
(2)这一时期作家的“文化素养”,也与五四及以后的现代作家有着不同的侧重:后者中的许多人,经过系统的学校教育,许多人曾留学欧美日本,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学,有较多的了解。不管他们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持何种态度,这种较为深厚的素养,提供了开拓体验的范围和深度,和在艺术上进行创造性综合的可能。这一时期的“中心作家”,则大多学历不高,在文学写作上的准备普遍不足。他们的生活经验主要集中在农村、战争和革命运动的方面,在以后的生活和写作中也会通过不同方式对文化上的缺陷
加以弥补,来保证其写作达到一定的水准。但是,并没有根本改变这种状况。这导致获取必要思想和艺术借鉴上的困难;写作上传统性的那些“难题”(诸如生活经验到文学创作的转化,虚构能力和艺术构型能力等),在许多作家那里,更不可能寻得克服的途径。既然拒绝写作“资源”的多方面获取,有限的生活素材和情感体验很快消耗之后,写作的持续发展便成为另一难题。于是,“高潮”便是“终结”的“一本书作家”,在当代成为普遍现象。杜鹏程、杨沫、梁斌、曲波、巍巍等,都是如此。
(3)这一时期,文学被看做是崇高的,与金钱、商业利益无关的“事业”。作家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品则是“生活的教科书”。毛泽东的文学主张,与中国的左翼文学,都存在维护“精神产品”的纯洁性的强烈愿望。这一时期,所有的作家都隶属于某一组织机构(国家“干部”),都有固定的薪俸,实质意义上的“自由撰稿人”已不存在。即使长期不发表作品,也不致有生活之虞。除工资外,稿酬仍是当代作家的最主要经济来源。这与在三四十年代,一部分作家仅靠发表文稿难以维持一定水平的生活不同。
(4)在这个时期,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的密切,文学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位置的突出,使作家的社会政治地位,比起三四十年代来说有很大提高。许多知名作家,常被委以各种政治职务或头衔,如各种社会团体、政府机构、各级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组织(政协)的代表、委员、部长等。这种授予,虽说大多是荣誉性质,却是一种显赫的褒奖。除了来自文学写作的声誉和实际利益外,从政治权力职务获得的利益越来越占据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