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思想品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5年上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思想品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某中学政治老师在课上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将班上的同学进行分组讨论,结合教师教学的相关知识,这位教师该怎样分组(  )。

A.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B.组间异质,组内同质

C.组间同质,组内同质

D.组间异质,组内异质

【答案】A

【解析】所谓“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即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由于每个小组都是异质的,这样就使得全班各小组之间产生了同质性,老师在实践中尽量能够按照优中差组合,以便学习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使各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确保全班各小组展开公平的竞争。

2.“世界上没有不可知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知的事物”,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   )。

A.可知论

B.不可知论

C.主观主义

D.唯心主义

【答案】A

【解析】可知论是指世界是可以为人所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最终可以彻底认识一切事物,题干体现了可知论。

3.(略)

4.某思想政治老师在进行“货币的本质”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若干实物货币,使学生获得关于货币的感性认识,此教师运用的是(  )。

A.谈话法

B.参观法

C.演示法

D.探究法

【答案】C

【解析】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常配合讲授法、谈话法一起使用,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减少学习中的困难有重要作用。题干中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货币即为演示法。

5.与旧版教材相比,思想政治新教材增加了:专家点评、知识链接、名师点击等辅助栏目,其中“专家点评”栏目承担的主要功能是(  )。

A.解释术语

B.呈现情况

C.解释疑难

D.提出问题

【答案】C

【解析】新教材不仅反映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标所规定的基本内容,而且还通过课文的“名词点击”“相关连接”和“专家点评”等栏目,以及教材的“探究”模块、单元的“综合探究”模块,在学习内容上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提供了一个拓展、延伸的平台,使学生从掌握书本上的知识技能到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学会思考,在探究中学会自我发展,成为自主、开放的主动者。其中“专家点评”栏目意在为学生解释疑难问题,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

6.当前社会流行在网上购物,直接在网上支付款项,这一现象表明了货币在支付过程中使用了货币的什么手段(  )。

A.支付手段

B.流通手段

C.价值尺度

D.世界货币

【答案】A

【解析】支付手段是指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进行单方面运动(如清偿债务、缴纳税款、支付工资和租金等)时所执行的职能。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可以是分次交付的,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可以分开的。或先交钱,后服务;或先服务,后交钱。B项,流通手段是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即购买手段的职能。其主要特点是在商品买卖中,商品的让渡和货币的让渡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C项,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商品所包含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D项,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当前社会网上支付的现象体现的是货币的支付职能。

7~24(略)

25.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子女赡养负担加重,为适应人口发展新形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央政府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完善,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这表明(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

C.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

D.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案】C

【解析】题目中党中央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调整,反映的是上层建筑的调整,适应经济基础状况,与生产力、生产关系没有关系。AB两项与题干无关;D项表述错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改革,而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发展。

26.恩格斯指出:“我们只能在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能认识到什么程度。”这说明(  )。

A.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B.人们的认识水平受实践条件制约

C.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与客观条件的发展是同步的

D.人们在每一层次上获得的认识都是认识发展中的一个终点

【答案】B

【解析】题干表达的意思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取决于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受实践条件的制约。A项表述正确,但观点与题意无关;C项表述错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项表述错误,认识需要不断拓展、深化。

27.图1中的漫画表明对同一事物人们有不同认识,这是因为(   )。

图1

客观事物具有复杂性

认识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认识受人们立场的限制

真理绝对不是相对的

A.

B.

C.

D.

【答案】B

【解析】漫画以房价这个社会热点为题材,有房者和无房者站在各自的利益立场上,根据现实情况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不能跌、不许涨),体现了认识受人们立场的限制,也体现了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两项正确;项与题意无关;项表述错误。

28.甲在夜间潜入某住宅窃取财物后,纵火灭迹,他明知道该宅里有人睡觉,起火后可能会被烧死,但仍然放火烧房,结果烧死一人,甲的行为属于(  )。

A.故意犯罪

B.过失犯罪

C.犯罪未遂

D.犯罪中止

【答案】A

【解析】故意犯罪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B项,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因而构成犯罪;C项,犯罪未遂是指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为犯罪未遂;D项,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题目中甲明知该宅中有人睡觉起火后可能会被烧死,但仍放火烧房致人死亡,其行为属于故意犯罪。

29.针对人民群众反映的食品安全问题,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权,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加重了对食品安全罪的惩罚力度,这一做法(  )。

表明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我国最高司法机关

表明我国法律的本质是人民意志的反映

有利于工商行政机关依法惩治犯罪分子

有利于规范食品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

A.

B.

C.

D.

【答案】C

【解析】刑法修正案加重对食品安全犯罪的处罚力度,有利于规范食品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也是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的回应,表明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的反映,两项正确;项表述错误,最高人民法院是国家的最高司法机关;项工商行政机关有行政处罚权,但刑事犯罪案件由公安机关、法院和检察院共同办理。

30.关于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道德品质是一个人偶尔的道德行为

道德品质与每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成正比

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离不开道德实践活动

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要求在个人身上内化的结果

A.

B.

C.

D.

【答案】D

【解析】道德品质是指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行为中的体现,是表现在人们思想和行为中的稳定特征和倾向,项表述错误,项正确;道德品质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基本要素构成,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是教育、实践、修养三者的统一,项表述错误;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从道德生活经验开始,通过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达到道德信仰,再由道德信仰达到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的全过程,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离不开道德实践活动,项正确。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1.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转向决定性作用,在此背景下,应如何处理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答: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是相辅相成的,二者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所同时具有的两种资源配置手段,共同目的都是为了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共同促进经济的发展。

(1)区别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不同。

市场调节主要是依靠价格供求等杠杆,通过市场来自发地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宏观调控则主要依靠国家政府通过法律法规政策计划命令等方式来进行,它的方式主要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其中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常规手段。

两者的地位也不同,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市场调节为为基础,在此基础上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转向决定性作用。

(2)二者相辅相成。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是进行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资源的配置应当建立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而当市场调节无能为力或调节得不完善时,就需要由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3)市场调节的决定作用并不能说明无需宏观调控。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与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科学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主要职责和作用之一。

32.案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独特作用,是思想政治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为增强案例教学的时效性,思想政治课教师在选用案例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1)案例源于积累。思想政治(品德)教师应该是有心人,在日常生后中注意身边的大事小情。

(2)案例需要提升。通过知识迁移能对学生产生教育意义的案例教学,才是成功的。换言之,教师不只是让学生知道一个故事、一件事情、—则趣闻,而是通过这些内容呈现出教育内容。

(3)案例贵在出新。在案例教学中,案例材料的选择应该注重时效性。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材料,则应注意从新的角度、新的思路等方面展示和使用。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33.下面是某思想政治课教师为教授《生活与哲学》中“矛盾的特殊性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内容而编写的教学设计。

问题:

请运用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理论分析该教学设计是如何体现“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特点相结合”的课程理念。

答:(1)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倡导“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特点相结合”的理念,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感、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2)本教学设计体现了“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特点相结合”的理念。

在探究活动二中,教师让学生写出自己在人生的每一时间段上想做的事情,这就结合了学生自己的发展规划,以及自己在不同人生阶段上的个性特点,体现了“注重学生成长特点”的理念,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童年是一场梦,少年是一幅画,青年是一首诗,壮年是一部小说,中年是一篇散文,老年是一部哲学”,并得出结论,实现成功人生第二招:明确目标,把握阶段,这一引导的过程具有正面带动意义,指出要“明确目标,把握阶段”,这是对学生成功的正确引导,有利于他们坚持正确的人生方向,体现了“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这一理念,这样一个探究过程就能够把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特点结合起来。

探究活动三中,教师让学生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这就结合了学生自己的个性特点,体现“注重学生成长特点”,之后引导学生实现成功的第三招:反思优缺,扬长避短,对于学生的成长起到了正面的引导,给学生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这一过程也体现了“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特点相结合”的理念。

34.下面是某思想政治课教师《文化生活》中“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素养”的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导语】

很高兴与在座的同学们一起学习与交流一个自人类开始以后,特别是进入文明时代以来一个永恒的话题,这就是道德与科学的关系,今天我们将在这个传授科学知识的殿堂里和大家一起探讨科学文化素养与思想道德修养这一永恒话题。先让我们看一段视频,走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道德故事,感受道德的力量。

【播放视频】

某年的一个冬日,白雪皑皑,天色昏暗,一位头戴毡帽,面容憔悴的老大爷在横穿马路时,被一辆桑塔纳撞倒在地,奄奄一息。驾驶车辆的是一对青年男女,他们见撞到人,于是急停车。

对话一

女:大爷、大爷、大爷,你没事吧?

男:走!

大爷:你们不能走啊!

男:大爷,我去把车调一下,然后拉你上医院。

男子使劲拉着女子上了车掉头跑了。

过了没多久,又一名男子开着车经过路边,看见有人倒在路边,于是停下车,跑到老人身边。

对话二

路人:大爷,你这是怎么了?摔着了?

大爷:你行行好吧,救救我吧,我让车撞了。

路人:车呢?

大爷:跑了。

路人:那您记得它车号吗?

大爷:跟……跟你这一样的黑车。

【教学活动】

PPT展示对话二同时提出问题通过上面这段对话,请你判断这位路人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他会有什么顾忌吗?请谈谈你的理由。

学生A:我觉得他可能会犹豫一下,然后把他送到医院去。

教师: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很有思想,还有其他选择吗?

学生B:我不同意A的观点,我认为他可能会开车走掉,因为大爷说撞他的车就像这位路人一样,路人应该会担心事情会牵连到自己。

教师:刚才这位同学又提出了另一种新的选择,大家想想看。这样的选择可能不可能?

学生:可能……

教师:当然可能,并且还有可能是多数人的选择,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处理方式吗?

学生C:打个电话告诉警察,叫警察来处理,这样就可以避免自己受牵连。

教师:打电话报警,很好,叫警察处理,这样既可以保护了自己又救了别人,确实是很好的处理方式。事情接下来会如何的发展,老师在这里就不多说了,故事源自影片《离开雷锋的日子》,有哪位同学想知道结果的话,大家可以去看一看。

问题:

请运用思想政治课评价理念对课堂实录中的师生评价活动进行点评。

答:教学评价是根据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在利用各种方法搜集资料信息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客体对象进行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的过程。新课程指导下的教学评价理念具有新的特点,无论从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还是评价主体方面都与传统的教学评价理念有很大的不同,回归了思想品德教学的特殊本质。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因此应该多使用鼓励性的评价。本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A的评价是:“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很有思想,还有其他选择吗?”这就肯定了这位学生的回答,对于学生的学习起到了鼓励作用,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利于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热情。通过引导“还有其他选择吗?”激发其他学生的思考热情,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成长。

(2)评价方法要求做到情景化,本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视频展示了一个情景,让学生们置身于这个情景中回答相关问题,做到了在情景中评价学生,加强了知识和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3)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采用开放的教学评价方式,本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A、B、C的回答,没有给出固定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多想其他的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体现了开放式的教学评价。

(4)教学评价中一个重要的功能是导向功能。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观方向,本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而是通过引导学生观看《离开雷锋的日子》,能够给学生以正面价值取向的引导,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设计(本题共1题,共26分)

35.请看以下这段文字: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影响消费的因素主要是居民收入和物价水平。居民的收入水平对家庭消费有直接影响。

首先,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其次,居民的消费水平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大小有密切的联系。

商品价格的高低影响人们的消费选择: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一般来说,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普遍降低,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物价下跌,则购买力普遍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

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等也能成为影响消费的方式,甚至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售后维修与保养等情况,都能影响人们的消费活动。

(节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经济与生活,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一框第一目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问题:

(1)根据文段进行教案设计的三维教学目标制定。

(2)根据文段制定教案,制定教学过程并对想要达到的效果进行说明。

答:(1)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并识记影响消费的因素。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学会通过经济现象分析本质,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崇尚理性消费,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好习惯。

(2)教学过程及效果

环节一:新课导入

设置情景进行导入。

同学们,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现在,人们的春节消费一改过去只在家中大吃大喝的习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面咱们来看两个镜头。

镜头一:天津的陈先生春节期间带全家到体育馆打羽毛球,虽然每次要花门票钱,但锻炼了身体,增进了家人之间的感情。他觉得很值。

镜头二:苏州李先生一家利用春节到海南旅游。春节期间游客真不少,大部分是全家出游。

同学们,为什么居民的消费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环节二:新课讲授

居民收入

活动一:分小组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和自己的前后桌组成小组,一起讨论一下导入环节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春节期间居民的消费由原先的在家大吃大喝变成了现在的外出运动和旅游。

学生A:居民消费之所以发生变化是因为现在居民的收入比之前增加,除了用在食品消费上,还能预留出一部分供家人运动和旅游。

学生B:居民的收入增加了,以前只能让全家吃饱穿暖,但是现在除了吃饱穿暖,还有余钱去运动和旅游。

教师总结: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消费总量就大;当收入下降时,消费增幅也要下降。

(透过之前的情景设置,把学生分成小组一起探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性,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活动二:师生对话

引导同学们先看一下教材第17页第三段话。

师:同学们,老师刚刚贷款买了一套房子,付了一笔首付,剩余的钱老师每个月用工资的一部分进行偿还,大家说一说为什么老师敢贷款买房子。

生1:因为老师工资稳定,能够偿还货款。

生2:因为老师对自己未来的收入有一个很好的预期。

生3:因为老师的工作稳定,不怕失业。

师:通过老师的这个例子,大家可以明白居民消费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到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对于未来收入,如果人们有非常乐观的预期,那么预支将来收入的可能性就会加大;反之,预期未来有减少收入或者失业的风险时,人们就会节制当前的消费,以备不时之需。

(通过案例引导学生明白居民消费受到预期收入的影响,直观形象生动,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物价总体水平

PPT展示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场在夏季对皮衣打折出售往往会吸引一大批消费者;同一种西瓜,刚上市时每千克卖到几元钱,几乎无人问津,大量上市后每千克只卖一元钱,大家争相购买。

材料二:超市蔬菜专区上午人很少,因为这个时候的菜价钱很高;傍晚的时候,菜开始打折出售,吸引一大批消费者。

引导学生和前后桌进行讨论,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中的现象。

学生讨论完后,教师进行总结:商品价格的高低影响人们的消费选择,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一般来说,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普遍降低,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物价下跌,则购买力普遍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

(通过生活中学生能看到、接触到的事件,有利于学生直观形象感受物价水平对消费的影响。)

其他因素

师:前面我们讲了影响消费的两个因素,居民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大家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因素。

生1:商品的质量。

生2:商品的售后服务。

生3:商品的包装。

师:除了上面所讲的两个因素,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等也能成为影响消费的方式,甚至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售后维修与保养等情况,都能影响人们的消费活动。

(其他因素让学生了解一下就可以,教师先提问学生,看看学生知道哪些,最后教师再进行补充。)

环节三:巩固提高

同学们,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了影响消费的因素,谁能来说一下影响消费的因素都有哪些?

生1:居民收入,包括当前收入和未来预期收入。

生2:物价总体水平。

生3:其他因索,比如商品的质量、包装、售后服务等等。

同学们,影响消费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居民的收入,这是需要我们理解并记忆的。

(通过提问方式进行总结,并且点出本节课重点和难点。)

环节四:小结作业

同学们课下到网上搜集一些居民收入影响消费的案例,并且把它们整理下来,下节课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加深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