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初中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3.1 考纲解读
1.掌握《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主要精神和内容。
2.了解初中美术课程的性质、理念和价值。
3.熟悉初中美术课程的学习领域,理解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要求,运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学。
4.知道《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关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等方面的建议。
3.2 核心讲义
一、初中美术课程的性质
(一)美术课程性质的一般性描述
1.“以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
2.“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
3.“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
4.“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美术课程性质的具体表述
1.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
视觉性是美术存在、表现和发生作用的基本特征,因而美术又被称为视觉艺术。所以,美术课程应该充分体现视觉性,让学生多观察、多感受,学会观察的方法,形成较强的视觉意识,用眼睛感受事物的整体和细节,对视觉现象感兴趣。
2.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美术课程的实践性有着自己的特点,即必须“运用技术改变媒材的形态”。在美术课程中学生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获得能够改变媒材形态的技术。所以,教师应该在美术教学中注重实践性,让学生多动手实践,进行描绘、塑造等活动。
3.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
美术始终是人类文化重要的载体,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门类。人文精神表现为对人的价值充分肯定和尊重,并且具有明显的价值倾向。
4.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美术课程对愉悦性的强调,旨在体现艺术学习活动的感性、愉悦的特征。
(三)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
(1)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2)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
(3)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
(2)美术课程注重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发挥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提高精神和生活品质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3.关注文化与生活
(1)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
4.注重创新精神
(1)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
(2)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初中美术课程的目标
(一)课程总目标
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所以以下关于总目标的描述可以从三个维度加以理解。
1.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
2.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
3.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
4.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课程分目标
美术课程分目标与总目标一样,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设定,而且各自也是从三个维度加以表述的。
1.“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1)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运用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2)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3)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2.“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1)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与价值以及“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知道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程序,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逐步形成关注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智慧;
(2)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根据意图选择媒材,合理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活动,体验设计、制作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
3.“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1)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
(2)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3)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4.“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1)了解美术各学习领域的联系,以及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逐步学会以议题为中心、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方法,增强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认识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学习成果。
(3)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三、初中美术课程内容与教材
(一)美术课程内容的划分方式
1.以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
(1)美术课程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2)美术学习活动分类:创作、欣赏。其中创作活动又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
①“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
②“设计·应用”:包括设计和工艺学习内容,既强调形成创意,又关注活动的功能和目的。
③“欣赏·评述”: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
④“综合·探索”:提供了上述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等方面相综合的活动,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
(3)上述四个学习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一学习领域各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紧密相关,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
2.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分学段设计内容标准和学习活动
(1)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美术课程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分成4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
(2)结合四个学习领域分别设计内容标准与学习活动,从而形成依次递进、前后衔接的课程结构,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在美术方面的情意特征、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二)内容说明
1.各学习领域分别由目标、学习活动建议和评价要点三部分组成。
2.三部分的内涵和关系
(1)目标是课程总目标和分目标的具体化;
(2)学习活动建议针对内容标准提出一些更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3)评价要点提出检测内容标准达成度的要点。
3.第一学段“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1)内容标准
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2)学习活动建议
①以游戏等多种方式,体验不同工具和媒材的表现效果,开展造型表现活动,并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②尝试用线条、形状和色彩进行绘画表现活动,认识常用颜色;
③尝试用纸材、泥材等多种媒材以及简便的工具,通过折、叠、揉、搓、压等方法,进行造型活动;
④尝试实物拓印,体验拓印活动的乐趣。
(3)评价要点
①对造型表现活动感兴趣并积极参与;
②通过造型表现活动,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想象,创作若干件能反映自己学习水平的作品;
③辨别12种以上的颜色。
(三)美术教材
1.依据美术课程标准编写美术教材
(1)依据总目标、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有利于学习的标准编写教材;
(2)展示学习过程。
2.实现内容组织的综合性和合理性
(1)教材的要素:课题、作品范例、教学辅助图、学习活动图片、文字内容、作业方式和评价要求等。
(2)组合方式:可采用单元式、单课式或单元和单课组合式等多种形式,努力实现内容组织的合理性与综合性;注意教科书的趣味性和知识性,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3.妥善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1)要特别重视优秀的中国传统美术和民族、民间美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体现中国特色;
(2)要包含经典的外国美术作品,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现代艺术进行介绍,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培养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4.鼓励美术教材呈现方式多样化
(1)以教科书为主体,辅以其他教材形式;
(2)体现出特色;
(3)鼓励开发地方和校本教材。
四、初中美术课程的教学、评价与资源
(一)美术教学
1.美术课程改革
(1)课程内容的改革;
(2)教学过程和方法的改革。
2.教学程序和方法改革的几个方面
(1)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
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习美术的权利,关注每一个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表现和发展,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采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获。
(2)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明确“以学生为本”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情境、信息资源、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练习活动、学习评价等方面的精心谋划和设计,提高美术教学效率。
(3)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氛围
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想象和表现等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形成创意,并运用美术语言和多种媒材创造性地加以表达,解决问题。
(4)多给学生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
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审美规律和美术学习规律,有效利用各种美术课程资源,向学生提供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分析、比较、联想、鉴别、判断等方法,积极开展探究、讨论和交流,鼓励他们充分发表感受与认识,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和审美判断能力。
(5)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
通过观察、体验、构思、描绘、塑造、设计和制作等美术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行为习惯,逐渐形成他们的环境意识、社会意识和生命意识。
(6)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
研究和探索适合学生身心特征和美术学科特点的多种学习方法,并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学习,有效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发展视知觉能力、美术欣赏和表现能力以及对美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7)探索各种生动有趣、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教学手段
灵活运用影像、范画以及故事、游戏、音乐、参观、访问、旅游等方式,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
(二)美术教学评价
1.依据美术课程标准进行评价
在进行美术教学评价的时候,应该牢记两点:
(1)评价的依据是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
(2)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不断改进教学。
2.注重美术学习表现的评价
不仅依据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而且通过考查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3.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美术作业
(1)评价学生美术作业的方式包括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和座谈;
(2)评价结果可以是分数、等级或评语,也可以是评语与等级相结合;
(3)既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也帮助学生克服弱点,找到发展方向。
4.鼓励运用美术学习档案袋、展示和课堂讨论等质性评价方法
(1)美术学习档案袋
美术学习档案袋是一种用来记录学生整个美术成长过程的资料夹。学生在档案袋中汇集美术学习全过程的资料,包括研习记录、构想草图、设计方案、创作过程的说明、自我反思、他人的评价等。
(2)质性评价
质性评价是与量化评价相对的一种评价方式。在美术评价方面,质性评价的方式,主要包括运用美术学习档案袋、展示和课堂讨论。
(三)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美术课程资源可以分为学校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四大类,这是我们开发和利用美术课程资源的基本指向。
1.满足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条件
在美术学习中,必备的美术学习工具和材料包括绘画工具、材料和泥工工具、材料。
2.完善美术教学的基本材料和设置
在美术教学中,必备的美术教学设备与器材包括:
(1)素描、水彩画、水粉画、中国画、版画等绘画工具、材料;
(2)泥工工具、材料等;
(3)美术专用教室,储藏教具、工具、材料的场所以及展示学生美术作品的场所;
(4)可供美术课使用的计算机软件等。
3.丰富美术教学的图书和影像资源
学校美术图书馆中的美术书籍和其他美术资源,包括学生参考书、教师参考书、美术书籍和杂志、美术教育书籍和杂志、幻灯片和光盘等,可供教师备课和上课、学生收集、查阅资料以及自学或合作学习时使用。
4.拓展校外美术教学的资源
教师应广泛利用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艺术作坊、动植物园、公园、游乐场、商店、社区、村庄等校外的课程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
5.开发和利用网络美术教学资源
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开展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省市之间和国际的学生美术作品、教师美术教学成果等方面的交流。
6.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
教师可以运用自然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和社会文化资源(如文体活动、节庆、纪念日、建设成就、重大历史事件、传说、故事、影视、戏剧、民族与民间艺术以及人类文化的遗物、遗迹等)进行美术教学。
7.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
地方美术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努力做好开发工作,有组织地在当地进行调查、了解,分类整理,充分加以利用,积极编写校本课程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