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 论
1.1 复习笔记
一、学前教育与学前教育学
(一)学前教育的概念及界定
对学前教育概念的认识观点不一,较有影响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1.黄人颂
黄人颂先生提出,“学前教育是指从初生到六岁前儿童的教育”。
2.梁志燊
我国学者梁志燊先生认为,学前教育是对“出生到入学前的儿童”所进行的教育。
3.国外学者
(1)国外一些学者提出,学前教育是从胎儿到正式受教育前这段时期的幼年照管和教育。
(2)国外还有一些专家认为,学前教育是指能激起出生至进入小学的儿童(小学入学年龄因国家不同而有5~7岁之别)的学习愿望,给他们学习体验,且有助于他们整体发展的活动总和。
4.李生兰
李生兰认为,学前教育是对胎儿至进入小学前的儿童所进行的教育、组织的活动和施加的影响。它的教育对象包括胎儿、婴儿(0~3岁)、幼儿(3~6、7岁)。主要原因包括:
(1)遗传学、优生学的研究表明,青年男女在成立家庭的时候,就应慎重择偶,精心选择受孕时间,注意孕期保健、营养、教育,以有助于胎儿的健康成长。
(2)生理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3岁前是儿童身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发展的巨大潜力储存在这个时期。
(3)教育实践证明,胎儿教育和婴儿教育、幼儿教育是密切相联的,对胎儿进行教育,有利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
(4)世界上学前教育发达的国家都十分重视胎儿、婴儿教育。
(二)学前教育的机构及形式
学前教育的实施是通过学前教育的机构来进行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胎儿学校
胎儿学校是对胎儿进行教育的专门场所,主要由医务部门管理。其招收的对象是孕妇及其丈夫,教育方式是让孕妇对胎儿说话、听音乐,适当拍打、抚摸肚皮上的一定部位,使胎儿出生后的学习更容易,发育更正常,同时可巩固家庭关系。
2.托儿所
托儿所是对0~3岁的儿童进行教育的专门机构,全天开放,主要由妇联部门创办和管理,属民办性质。托儿所的儿童按月份或年龄分班。
3.幼儿园
幼儿园是对3~6周岁的儿童进行教育的专门机构,主要由教育部门负责。
4.托儿所、幼儿园一体化
有些学前教育机构是托儿所、幼儿园联在一起的,招收出生几个月至6周岁的儿童。这种机构主要是由工厂兴办,由厂工会负责管理监督。
5.幼儿班
幼儿班也称学前班,多半建于城镇、农村,附设在小学里,作息制度仿照小学进行。
6.儿童福利院
儿童福利院也称儿童教养院,是一种招收残疾儿童的社会福利机构。我国的儿童福利院,由国家和地方民政部门管理,原则上招收被父母遗弃的0~15岁的残疾儿童,按年龄、残疾程度分班。
7.SOS国际儿童村
SOS国际儿童村是收养孤儿的国际慈善组织机构。l949年由奥地利医学博士哥麦纳在维也纳创办,旨在给儿童“母爱”。
8.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即在家庭中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家庭是儿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
(三)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研究对象
学前教育学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研究内容
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儿童观的演变与发展;
(2)教育观的形成与变革;
(3)学前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4)学前教育课程的种类与评价;
(5)学前教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6)学前教育的途径与策略;
(7)学前教育的社会化;
(8)学前教育师资的资格与培训。
二、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一)学前教育思想的产生
1.哲学家及主要著作
学前教育思想最初出现在古代欧洲一些哲学家的著作之中。
(1)柏拉图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代表著作有《理想国》和《法律篇》,他在西方教育史上最先论述了儿童优生优育的问题;重视学前教育,提出儿童出生以后应接受公共教育;强调通过游戏、体育、唱歌、讲故事等活动,对儿童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2)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著有《政治学》、《伦理学》等。他把学前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出生前的胎教、出生至5岁的婴幼儿教育和5~7岁的儿童教育;重视胎儿的保健、优生、优育,婴幼儿的体育、游戏,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2.教育家及主要著作
学前教育思想较集中地反映在众多教育家的教育论著中。
(1)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的代表著作有《大教学论》、《世界图解》等。《世界图解》是世界上第一本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他重视学前教育,提出学前教育应遵循儿童的自然,给儿童一种积极的、自由的、愉快的体验;他认为,感官教育是学前儿童学习的基础。
(2)卢梭
卢梭的代表著作是《爱弥儿》,强调教育要回归自然,按照儿童的自然发展历程来进行教育。他的教育思想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分水岭,至此,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强调教育要适合于儿童,而不是使儿童去适合教育机构。
(3)裴斯泰洛齐
裴斯泰洛齐著有《林哈德和葛多德》、《葛多德是怎样教育她的子女的》和《母亲读物》。他提出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一切教育都应以感官教育为基础,儿童学习的最好方式是操作,母亲是儿童的最好老师。
(二)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
学前教育机构的出现,促进学前教育理论的产生,使学前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此做出巨大贡献的教育家是福禄培尔,他撰写了《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学》等著作。
1.学前教育要得到重视
他指出学前教育是很重要的,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他躬身实践,从1816年开始从事幼儿公共教育活动,1837年在德国勃兰根堡组织了新型的教育机构,并于1840年正式命名为“幼儿园”,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所幼儿园。从此,“幼儿园”这一名称便被世界各国所采用。
2.学前教育要全面
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学前教育只有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他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对“成长着的儿童给予全面的关心”“为儿童的全面发展进行全面的引导”。
3.学前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
他批判地继承了夸美纽斯提出的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以及裴斯泰洛齐提出的只有适当的教育“才能使人成为人”的思想。他指出在教育过程中,要使幼儿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就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遵循儿童成长发展的规律。
4.学前教育要注意游戏化
福禄培尔认识到活动对于儿童的成熟、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有重大价值。他指出“游戏、学习和工作”这些活动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未来“光明幸福生活的基础”。其中游戏是“儿童最纯洁的活动,是儿童活动的主体,是儿童最典型的生活”。儿童的游戏不仅在幼年期是重要的,而且还对儿童未来的生活有深远的影响。
5.加强对学前儿童的指导
福禄培尔认为要使游戏等活动充分发挥教育儿童的作用,教师就必须对儿童的活动进行指导。教育儿童是一个师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应根据教育原理,为儿童设计、安排许多不同的活动。
(三)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
学前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以后,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主要代表人物包括:
1.杜威
杜威著有《我的教育信条》等,提出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从做中学,他的教育思想对许多国家的学前教育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代表著作有《儿童的发现》、《蒙台梭利法》、《蒙台梭利手册》和《童年的秘密》等,创办了儿童之家。她的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对世界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蒙台梭利指出,学前教育在确定自身的教育原则和方法之前,只有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才能不压抑、不损害儿童潜伏的和内在的能力,使儿童按其本身的规律发展。
她认为儿童的心理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①具有吸收力
儿童具有一种天赋的、强烈的内在能力和不断发展的积极力量,就像海绵吸水一样,能持续地从环境中吸收感觉信息。儿童这种有吸收力的心理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阶段:
a.无意识地吸收心理阶段(从出生到3岁)
儿童通过看、听、闻、尝、摸、碰物体,神经系统吸收、存储了对各种物体的反应记录,使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得到了发展。
b.有意识地吸收心理阶段(从3~6岁)
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信息进行选择和存取,从而促进了感觉器官对未来刺激的定向性反应及发展。
②具有敏感期
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敏感期,是指在某一时期,儿童对一定物体或某种练习活动特别感兴趣,并且很容易习得,但错过了这一时期,则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她认为,儿童在不同的时期,对周围环境有不同的感受性,正是这种感受性才使儿童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外部世界保持联系。
(2)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有发展的需要,为满足和强化这种需要,必须通过自由活动、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的方式与途径来实现
儿童能自我成长起实现发展需要的各种活动方式,问题在于教师应重视和培育儿童的这种能力,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这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要职责。他提出:
①教师要尊重儿童
儿童的心理不同于成人,不能被当作小大人来对待。她主张,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所以,对他们进行的教育方式,应考虑通过个体化的途径来实施。
②教师要为儿童创设环境
蒙台梭利深信,有必要在成人和儿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就是要起到这种桥梁的作用。
③教师要为儿童提供活动
蒙台梭利提出,有一个为儿童自己准备的环境后,还必须适时地提供各种活动以及材料,使儿童、环境、活动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学习过程。提供的活动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a.生活活动
生活活动,如日常生活锻炼和园艺活动。
b.感官练习活动
感官练习活动,如触觉练习、视觉练习、听觉练习、嗅觉和味觉练习等。
④重视儿童的“自动教育”
蒙台梭利认为,“自动教育”比教师的榜样教育和说服教育,更有效地促进了儿童的发展。儿童能够进行自动教育,教师不必干涉儿童的活动。她呼吁教师应该引导儿童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活动,进而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⑤重视教师的指导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在完成适应环境和发展自己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的尊重和理解,同时也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她指出,教师在指导儿童活动时,应当注意:
a.从儿童的实际与需要的角度出发,设计“准备好的环境”,安排教学等各种活动。
b.鼓励儿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选择材料、探索材料。
c.观察儿童、了解儿童的个别差异和兴趣爱好,并给予必要的帮助。
3.马斯洛
马斯洛提出了“需要的层次理论”,认为儿童的基本需要有五类: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儿童各种需要的产生和其身体的发育相关。儿童低级的生理需要满足之后,才能产生高级的社会需要。
4.陶行知
(1)陶行知发表了《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幼稚园之新大陆》等论文,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
(2)他强调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3)他针对当时国内幼儿教育的“三种大病”,提出要把外国的幼稚园化成中国的幼稚园,把费钱的幼稚园化成省钱的幼稚园,把富贵的幼儿园化成平民的幼儿园。
(4)他主张通过“艺友制”,来解决幼教师资的培养问题。
5.陈鹤琴
陈鹤琴从理论创立和实践躬行两方面,对儿童成长与发展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实验和探索研究。
(1)他指出学前教育对于儿童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2)他指出学前教育要考虑儿童的特点。
(3)他指出要对儿童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儿童成为“体魄强壮、品德良好和智力发达”的祖国幼苗。
(4)他提出幼儿教育要注意多样性。
(5)他提出要对幼儿加以指导。儿童是教育的主体,教育不能主观地指挥一切,包办代替。
(6)他指出幼儿园要和家庭紧密配合。
6.皮亚杰
皮亚杰提出,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是从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过渡到前运算阶段(2~7岁)的;儿童的动作和活动在其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儿童具有主动性;儿童通过与环境积极的相互作用而获得发展;儿童的发展是个持续的过程。
7.埃里克森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形成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学前儿童人格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教育的任务不同,分别是培养儿童的信任感、自主性、主动性和勤奋感:
(1)第一个阶段(出生至1.5岁)是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2)第二阶段(1.5~3岁)是自主对羞怯和疑虑。
(3)第三阶段(3~6岁)是主动性对内疚。
(4)第四个阶段(6~11岁)是勤奋对自卑。
三、学前教育学的研习方法
(一)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方法
1.教学与自学相结合
(1)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受教育者应学会自己学习。
(2)终身教育要求每个人都具有自学的能力,活到老,学到老,才能适合社会的需要。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在学习某一章学前教育理论的时候,要紧密联系学前教育的实际,尝试利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3.博览与精读相结合
在精读教材的基础上,还应广泛阅读有关教育、学前教育的各种专业书刊。
4.口语与书面语相结合
(1)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学习中,应开动脑筋,勤动口,踊跃发言,积极参加课堂讨论。
(2)勤动手,认真做读书笔记,撰写学习心得。
5.预习与复习相结合
(1)在教学之前,应对即将讲授的内容先浏览一下,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能带着问题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提高课堂学习的质量。
(2)课后,应及时复习巩固,降低遗忘比率。
(二)研究学前教育学的方法
1.观察法
(1)含义
观察法是学前教育研究中最独特的收集信息的方法。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感知,深入了解学前教育活动的实际情况。
(2)优点
①直接性
通过观察,可以直接了解整个现场情况,感受当时当地的情境和气氛,获得第一手资料。
②自然性
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观察,对观察对象的干扰比较少。
③广泛性
不仅可以对使语言文字容易沟通的对象进行观察,而且也可以对使用语言文字难于沟通的对象进行观察。
④真实性
可以边观察边录音、边摄影或边录像,以获得详细、可靠的视听资料。
(3)基本过程
①制定观察提纲
制定观察提纲是指在确立观察的主要问题以后,开始编制观察记录提纲,以便将观察的内容具体化。
②准备记录设备
准备记录设备包括选择录音笔、数码照相机和摄像机,记录观察的整个过程和结果。
③联系观察对象
④现场观察活动
⑤整理观察记录
整理观察记录是通过电子计算机,将摄影资料、录像资料加以保存和整理;把录音、录像的视听资料转换成书面文字资料,并加以保存和整理。
2.访谈法
(1)含义
访谈法是学前教育研究中最普遍的收集资料的方法。通过和研究对象进行交谈,深入了解学前教育活动的基本情况。
(2)优点
①可靠性
a.当访问对象对访问者提出的问题不理解时,访问者可以立即解释;
b.当访问对象对问题的回答不完全时,访问者可以及时加以追问。
②丰富性
通过访问者与访问对象的相互作用,能够获得大量而深刻的资料。
③个体性
访问者与访问对象的互动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访问者的人际交往能力、访问技巧和对访问过程的有效控制程度。
④广泛性
访学者既可以对文化水平较高的访问对象进行访谈,也可以对文化水平较低的访问对象进行访谈。
(3)准备工作
①制定研究协议书;
②设计访谈提纲;
③选择访谈对象;
④准备访谈工具;
⑤联系访谈对象。
(4)基本过程
①致谢
致谢是指感谢访谈对象如约到达现场接受访问,并赠送其一份小礼物,以示谢意。
②人距
如果访谈者和访谈对象比较熟悉,那么访谈时可以坐得比较近。
③签名
签名是向访谈对象呈现一份自愿参加研究的协议书,请其阅读,如同意就签名。
④说明
说明是指给访谈对象(除幼儿外)提供一份访谈的详细提纲,说明访谈的问题和时间、交谈的规则和录音的规则。
⑤询问
询问是指和访谈对象就访问提纲上所列举的一系列问题进行面对面的交谈。
⑥记录
记录是指在和访问对象进行交谈时,得到现场笔录和录音(边访谈边记录)的许可后,就在访谈的提纲上进行笔录(主要是内容型记录即受访者在访谈中所说的内容),并用数码录音机和MP3进行录音。
⑦结束
结束时以轻松、自然的方式来结束访谈。
⑧致谢
再次感谢访谈对象的配合和对各个问题的回答。
(5)实施步骤
①整理访谈资料
整理访谈资料是在访谈结束以后,通过电子计算机将访谈的听觉资料转换成视觉文字资料,并加以保存和整理。
②反馈访谈资料
反馈访谈资料是把整理好的访谈资料分别送给或寄给所有的访谈对象(幼儿除外),请其审核,鉴定其正确性,修改不符合其想法的地方,增加新的想法,然后再把访谈资料还给或寄给研究者。
3.问卷法
(1)含义
问卷法是学前教育研究中最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通过问卷法,初步了解研究对象对学前教育活动的基本看法和具体做法。
(2)优点
①匿名性
匿名性是指问卷不要求调查对象填写姓名,而只要求他们回答问题,能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使他们能如实地回答各个问题。
②一致性
一致性是指每个调查对象得到的问卷都是相同的,受到的影响也是相同的,这样就能减少调查资料中的误差,真实地反映调查对象的情况。
③定量性
定量性是指问卷调查所得到的资料要易于数字化,便于用电子计算机进行量化处理和分析。
④节约性
节约性是指问卷可以在同一时间发放给许多调查对象,能节省调查的时间和人力。
(3)主要步骤
①设计问卷的步骤
a.进行非结构访问。围绕研究的一般问题,以十分自然的方式,和研究对象进行交谈。
b.设计问卷初稿。围绕研究的具体问题,设计问卷初稿,每份问卷初稿都由封面信、指导语、问题及答案几个部分组成。
c.试用问卷初稿。
d.修改确定正式问卷。
②运用问卷法的步骤
a.发放及回收问卷;
b.整理及统计问卷。
4.文献法
(1)含义
文献法是学前教育研究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收集资料的方法。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文献资料加以收集,评析学前教育活动的发展情况。
(2)优点
①抗干扰性
由于文献法只是对信息材料进行研究,而不是直接与人打交道,所以研究对象不会受到研究者的影响。
②显趋向性
由于文献法可以对不同年代相应的文字材料进行追溯和查找,所以可以研究其发展特点和趋势。
③显可比性
由于文献法可以对不同教师、不同幼儿园相应的文字材料进行查找和比较,所以可以研究其发展的异同点。
(3)种类
①个人文献
个人文献是指园长、教师、家长、幼儿的各种文字和图像资料。
②官方文献
官方文献是各级政府机构和教育部门的政策文件、幼儿园的有关规章制度。
③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是幼儿园自编的报刊及书籍、自拍的照片和录像带及光盘。
5.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教师利用观察法、调查法、作品分析法等方法对班级个别儿童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揭示儿童发展的普遍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6.实验法
实验法是教师根据研究目的,对某些条件加以控制,有计划地改变某种教育因素,从而考察该因素与随之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