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爱智[厦门大学2011研]
答:爱智是指哲学。从语义上来说,在希腊语中,“哲学”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从哲学本身来说,所有的科学都按照一定的规则来运行,哲学是对这种规则的反思,也就是对其“思想前提”的追问。只有这种探寻事物的一般原理和原因、追问自然万物的本原和根据的知识,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智慧”,对这种“智慧”的热爱与追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
2.米利都学派[西北政法大学2014研]
答:米利都学派是古希腊最早的哲学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是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泰勒斯是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万物之源为水,水生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都源于元质,最终又复归于元质,同时主张世界起源于一种永恒的运动,是由演化得来的。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万物的基质是气,大地呈圆桌形状,气包围着万物。他们的哲学的共同特点是寻求世界本原的朴素唯物主义。米利都学派开创了理性思维,他们试图用观测到的事实而不是用古代的希腊神话来解释世界。他们的思想观点排除了当时神造世界万物的迷信,激起了人们探索世界本原的强烈兴趣。米利都学派揭开了希腊哲学以至整个西方哲学史的序幕。
3.原子运动[河北大学2014研]
答:原子运动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的著名学说。他认为原子具有能动性,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最后单位,并否认原子受其他东西的支配,而主张原子本来就在运动的观点。他把运动看作是原子的固有属性,无数原子在宇宙中形成旋涡运动,重的凝结成大地,轻的被抛向外层空间。原子在旋转中相互碰撞,不同形状的原子或因相互勾连、纠缠而结合,或因错开、脱落而分离。世间万物因原子的结合而产生,因原子的分离而消失。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的漩涡运动是必然的,说“万物都根据必然性生成”,“没有什么事物是任意产生的”。
4.同类相知[四川大学2014研]
答:“同类相知”,又称“流射说”,是恩培多克勒的认识论原则。“同类相知”是指设定了认识内容与认识对象的符合,其具体内容是人和外部事物有着同样的本原,当构成人的根和构成事物的同类的根相触时,人体就会产生感觉。“同类相知”说把感觉的性质归结为事物的物理性质,把感觉的运动归结为感官的生理结构。因此,它是一种把认识归结为感觉的感觉主义。
5.本原
答:本原是自然哲学家关注的焦点,它的本意是“原初”“本原”。这一概念由阿那克西曼德最先使用,他使“本原”概念具有了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意味。希腊哲学家认为,最初存在的东西在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始终起作用,因此事物的最初状态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原因。本原有两层意思:构成事物的基质;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则。
6.阿那克西曼德的分离生成观
答:阿那克西曼德的分离生成观是指认为万事万物从“无定形”中分化出来,并把分化的过程当作生成的哲学观点。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一切“无定形之物”。“无定形”作为一种原始混沌体,自身之中包含着一些对立的东西,这些对立物就是冷与热、干与湿,由于对立物的相互作用,从原始混沌的“无定形”中分离出万事万物。最初是热,其次是冷,热使冷变成湿气,又变成空气,然后生成各种事物。他把“无定形”分化为万物的过程当作生成,把与之相反的万物归复于“无定形”的过程当作消亡,生成和消亡共同构成世界的运动。他的思想反映了古希腊人循环往复的因果观和一种由神秘的“命运”所主宰的对立面的冲突。
7.德谟克利特的“原子”
答: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最后单位。“原子”原意是“不可分割”的东西。他的原子具有如下特点:①内部充实的、不可分和不可入的基本粒子,原子虽然是构成一切具体事物的最后单位,但原子本身却是不可感知的;②数量无限,性质相同,相互之间只有形状、次序和位置方面的差别;③在虚空中作直线运动,由于方向不同而相互碰撞,形成漩涡运动并构成万物,受因果必然性决定;④不生不灭的本原,万物的产生与毁灭是原子的聚散。他的原子论被人们称作是“打碎了的巴门尼德的存在”。
二、简答题
1.巴门尼德关于“存在”的思想。[河北大学2014研]
答:(1)思想来源
巴门尼德关于“存在”的思想来源于克塞诺芬尼的不变不动、独一无二和不生不灭的“神”的哲学概念;虽然两者都表示“不变的一”,但“存在”概念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思辨性,更适用于理性论辩,他关于“存在”的学说包含着人们在早期希腊哲学典籍中可以见到的最缜密的哲学论辩。
(2)基本内容
①“存在”是表示世界本原的一个概念,但它不是抽象的原则,而是时间和空间中的实在,并且有固定的形体,是滚圆的球体。“非存在”是一切处于运动流变之中的事物。
②巴门尼德认为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立“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根本区别。面对这个根本性问题,巴门尼德明确指出了“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之间的分歧:
a.存在物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这是确信的途径,因为它遵循真理。
b.存在物不存在,这个不存在必然存在。不存在物是既不能认识,也不能说出的。
(3)性质
①“存在”既不产生、也不消灭。“它没有过去和未来,因为它整个在现在,作为完整、统一、联系的(连续的)东西。”
②“存在”是“一”。它没有部分,不可分割,其意义包括两个方面:连续的一和整体的一;“存在”是不变的其意义也包括两个方面:不生不灭和静止不动。总的来说,存在是不动的一。
③“存在”是不变不动的。“存在物是不动的,被巨大的锁链捆着,它是同一的,永远在同一个地方,居留在自身之内。”
④“存在”虽然是无始无终的,但是它却不是无边际的或无定形的,强大的必然性从四面八方围绕着它。巴门尼德认为“存在”在各方面都是锁闭的,“好像一个滚圆的球形”,从中心到球面上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2.请简要叙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本原说。
答:(1)数是万物的本原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本原说思想始于其对数学与音乐的研究。他们认为音阶的特点和比率可以用数表示,并且一切其他事物的性质都由数决定。他们注意到世界上形式和关系的事实,他们发现量度、秩序和比例始终一致的循环,可以用数来表示。他们认为这种数学关系是事物的共同属性,没有数就没有这种关系、一致性、秩序和规律。因而不具形体的、普遍的、抽象的“数”是万物的本原,是真正的实在、实体和根基,一切其他东西都是数的表现。数作为万物的本原,不仅是构成事物的质料,而且也是事物的属性、状况和模型。
(2)数的特性
毕达哥拉斯学派潜心研究在数目中无穷的特征和规律,并把这些特性赋予整个宇宙。他们用数来解释整个世界,提供了十对从数的研究中提取出来的范畴:有限与无限,奇数与偶数,一与多,右与左,男与女,静止与运动,直与曲,光明与黑暗,善与恶,正方与长方。
(3)宇宙生成说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有奇数和偶数两种形式。奇数是有定形的,完满的;偶数是无定形的,不完满的。自然万物的本原是“一元”,从“一元”产生“二元”,从完满的“一元”和不完满的“二元”产生出各种数目:点是一元,线是二元,面是三元,立体是四元。物体的线和面被当作是有独立存在的实体。世界生成过程是由点产生线,由线产生出面,由面产生体,从体产生出可感形体,产生出水、火、气、土四种元素。
(4)评述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具有了更高的普遍性、概括性和抽象性,但“数”只是量的规定,当它解释如意见、正义、友爱等现象时,“数”不能摆脱感觉经验的限制。亚里士多德还批评他们混淆了抽象的数字单元和有体积的物理质点。
3.请叙述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的主要观点。
答:(1)含义
恩培多克勒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四根自身并没有自我组合和分离的能力,它们之间的分合需要用外部原因来解释,即“爱”和“恨”。“爱”使根相互结合,“恨”使根相互争斗。
(2)内容
恩培多克勒用四根说明事物的可感性质,用爱与恨说明事物的生灭变化。他的火、土、气、水都是微粒,处于运动状态,因此可合可分,但在运动中四根不生不灭。“从多中生一”和“从一中生多”分别代表事物的生成和毁灭。“单一”是指由众多的“根”所生成的某一具体事物。每个根都是单独的个体,是“一”。“众多”的根依照不同的比例组合在一起产生出可感事物,可感事物分解为单独的根而消亡。但根保持着个体存在和同样的数目,既不增加也不减少,既不扩大也不缩小。他认为,整个世界处于从一到多和从多到一的永恒的循环运动,因而万物的变迁也永无止境,并且这种循环是有序的,各类根的力量随着时间的变更而轮流取得优势。
(3)评述
他不仅是第一位多元论者,也是第一位外因论者。他通过“根”与事物的分合转化,把爱利亚派的“一”与自然哲学中分化的“多”重新统一起来,力图在多中保持一的特性。一和多的这种结合方式推动自然哲学从单一的本原寻求发展到了复杂的结构建构。
4.请简要叙述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说。
答:阿那克萨戈拉第一次把看不见的物质元素“种子”作为本原,使自然哲学对事物内部结构的探讨更加深入,“种子”理论是原子论哲学的直接先驱。
(1)性质
“种子”作为本原具有以下主要性质:
①“种子”是永恒的。无中不能生有,存在不能从非存在生成,所以“种子”作为无限多样性的存在物的本原,应该是永恒的。
②“种子”是无限的。主要是指种类上的无限,数量上的无限和分割上的无限。
③“种子”是同类的。数目众多的一类种子构成事物的一种性质或一个部分,亚里士多德后称“种子”为“同素体”。
④“种子”是混合而存在的。在他看来,没有什么东西是完全纯粹的。事物的本性是由在它之中所包含的那个最多的成分所决定的。
⑤“种子”没有运动能力。虽然万物都是由种子结合生成,但种子自身并没有运动的能力,因而需要外部力量“理智”起作用。
(2)原因
阿那克萨戈拉认为人们的世界如此丰富多彩,充满各种性质,不能用如此少的几个元素来解释。因此,分布在较大部分中的性质和分布在较小部分中的性质必然是相同的。人们虽然不能推断组成世界的最小部分在数量上有多少,但却可以肯定组成事物基本性质的终极单元;“终极”并不是指数量上最少,因为它们只是可感事物所具有的物理性质的最小单元,而不是数学分割所能达到的最小单元。
(3)结论
世界必然是由这样一些部分组成的,它们在数量上无限多;在体积上非常细微;在种类上与可感性质一样多。这些细微部分即他所说的种子。每一可感事物的各个不同部分都分别由与它同质的种子构成。
三、论述题
1.在变化的问题上,元素论者对前人有哪些继承与发展?
答:(1)前人在变化问题上的观点
①自然哲学家
元素论者之前的自然哲学家都肯定事物是没有生灭的,绝对的创生或毁灭是不可能的。没有什么能够生灭,没有什么能够变成别的东西。没有一种性质能够变成别的性质,否则这就意味着一种性质消逝,而另一种性质生成。但事物似乎是常驻的,又似乎是变化的,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说法。
②赫拉克利特和爱利亚学派
赫拉克利特和爱利亚学派就变化问题作出了深刻的哲学思考,但这两派的观点是针锋相对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常变,无物常驻,火变成水,水变成土,土又变成火,事物存在又不存在。爱利亚学派认为变化和运动是不可能的,事物的基质必然永恒不动、不变。
(2)元素论者在变化问题上的观点
①继承
元素论者承认赫拉克利特所说的“万物常变,无物常驻”,因为人们的日常经验正是如此,又接受爱利亚学派的观点,认为不可能有绝对变化,事物不可能产生于无,最终又变为无。
②发展
元素论者认为绝对的变化是不可能的,实在在本质上是永恒不变的和不可毁灭的,但在相对意义上说是生成、衰亡、生长和变化。有些实在的分子,是永恒、原始、不灭和非派生的,而且它们不能变成别的东西,正如爱利亚学派所主张的,它们始终如一,保持原状。然而,这些实在的分子能聚合和分离,即形成能够重新分解成其元素的物体,实在的原始的分子不能创造或毁灭或变化其性质,但能改变彼此间的关系,这就是元素论者所说的变化,即绝对的变化不可能,而相对的变化是可能的。生成是元素的结合,衰亡是元素的分离,变化是元素之间的关系的变化。
③元素论两派
恩培多克勒认为四根(火、土、气、水)是万物的本原,他利用“爱”和“恨”来解释四根的分合。阿那克萨戈拉则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种子,心灵是种子分合的原因。
(3)影响
①元素论者尽管在什么是组成世界的实在的分子的性质和什么东西使分子聚合或分离上有所分歧,但在解决绝对变化和相对变化的问题上,都采用了表示某种性质不可分的最小单元——元素。
②元素论之后,原子论者继承元素论者有实在的原始和不变的分子的观点以解释在不可能有绝对的变化和感觉到的生灭变化的事实之间的困难,但抛弃了元素论者赋予元素的各种性质和有从元素外部对元素产生作用的能动性本原的观点。
2.巴门尼德是如何论述“是者”(being)的意义的?
答:(1)真理与意见
巴门尼德区分了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
①意见:不是的东西必然不是,这条路按众人的习惯认识感觉对象,“不真实可靠”。
②真理: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这是确信的途径,与真理同行,用理智来进行辩论。
根据巴门尼德的分析,“真理”和“意见”不仅仅是理智和感觉两种认识能力的区分,而且是与这两种认识能力相对应的两种认识对象的区分。这种区分体现了巴门尼德对自然哲学的批判态度,其目的是要人们关注现象背后本质,只有本质才是理性认识的对象。
(2)“是者”的含义
巴门尼德把“是者”作为真理的对象。“是者”是代替色诺芬尼的“神”概念,都表示“不变的一”,但“是者”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思辨性,更适用于理性思辨。“是者”在古希腊文中既可以用作系动词,起表述作用,又可单独使用,表示事物的存在。巴门尼德认为非“是”者是不能被表述和思想的。巴门尼德说:“能够被说和被想的与是者是同一个东西。”巴门尼德否定了“是者”和“非是者”之间的联系和转化,他告诫人们“所是的东西是”与“不是的东西不是”之间毫无联系,批评那种认为“是者和非是者既相同又不相同”的观点是“不辨是非”。
(3)是者的性质
①不生不灭
a.不生
假设是者是被生成出来的,巴门尼德问:“它是如何、从哪里生成出来的呢?”只有两个可能的答案:或者是者生成是者,或者非是者生成是者,但两者都不可能。如果是者被生成之前已经有是者,那么是者已经不用生成了;“是者生成是者”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说法。“非是者生成是者”也是不可能的,因为非是者什么都不是,不能生成任何东西。
b.不灭
巴门尼德从是者的不生推导出它的不灭。如果它是过去,那么它现在还不是,如果它是将来,那么它还有待是;在这两种情况下,它都什么也不是;是者只能是现在,并且永远保持着同样的状态;过去不曾有、将来也不会有与是者不同的状态,即非存在的状态,即是者是不灭的。
②连续性
巴门尼德认为“是者”是“连续的一”。他说:“是者的东西不可分割,它是完全相同的是者;它也不会或多或少,这将阻碍它的联结,它充满着全部的是者,因而是整个连续的。”
③完满性
巴门尼德的是者包括两个方面:连续的一和整体的一;当他说是者是不变时,也包括两方面意义:不生不灭和静止不动。总之,是者是不变的一。杂多是不完满的,变化也是不完满的,只有不动的一才是完满的。
(4)评价
自然哲学家的本原具有感性直观可把握的形体和性质,如可感的物理性质以及可用数学符号和图形象征的数学性质。巴门尼德认为本原的意义和性质只能是理性思辨和逻辑论辩所把握的“是者”,他将“是者”确立为哲学研究的对象,成为形而上学的中心范畴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