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18小时高清视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4.3 配套考研真题解析

一、配套考研真题

1《清议报》(概念题;南京大学2013研;湖南大学2006研)

2《民报》(概念题;清华大学2007研)

3《大公报》(概念题;西安交通大学2005研)

4“苏报案”(概念题;中国传媒大学2010、2007研;北师2010研;四川大学2008研;山东大学2007、2008研;湖南大学2008研;南开大学2005研;人大2003研)

5在《民呼日报》被查封后,于右任在上海法租界创办《民吁日报》,其“民吁”二字的含义是什么?(简答题;南开大学2011研)

6简述梁启超的新闻思想。(简答题;北大2012研;四川大学2009、2007研;清华大学2006、2003研;华中师大2005研;上海大学2003研)

相关试题:梁启超提出的报刊的四项标准。(山东大学2009研)

二、配套考研真题解析

1《清议报》(概念题;南京大学2013研;湖南大学2006研)

答:《清议报》是戊戌政变后保皇会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旬刊,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横滨创刊,主编为梁启超。《清议报》的办报宗旨是“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一方面要求“尊皇攘后”,归政光绪,另一方面继续宣传维新,倡导民权,更明确提出君主立宪主张。为了适应时代潮流,梁启超、欧榘甲在《清议报》上发表了一些谈民权、谈自由、谈破坏、谈革命的文章,赢得了不少读者。该报形式略同于《时务报》,但编辑水平明显提高,栏目丰富,内容有评论、新闻、小说等。其中,《国闻短评》栏是中文报刊最早的时事短评专栏。1901年12月21日,《清议报》出版第100册后因失火停刊。总体上,该报主张改良,反对革命,但在介绍西方政治思想学说和提高民族素质方面,客观上起到一定作用。

2《民报》(概念题;清华大学2007研)

答:《民报》是辛亥革命时期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创刊。该刊是一份大型时事性政论月刊,设有论说、时评、谈丛、纪事、译丛等栏目。其报刊宗旨是宣传“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其宣传内容主要有:宣传以排满为中心的民族主义;宣传以建立共和政体为中心的民权主义;大量报道和介绍世界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西方的新文化和新思潮。1906年,开始与保皇派报纸《新民丛报》展开激烈论战,使其悄然停刊,扩大了革命派的影响。1908年10月,该报因日本政府的刁难被迫休刊。1909年9月,短暂复刊。1910年2月终刊。

3《大公报》(概念题;西安交通大学2005研)

答:《大公报》是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也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现在仍在香港继续出版。该报1902年6月创办于天津,时政性日报,由英敛之主持。该报的宗旨是“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该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02年至1916年,由英敛之主持,是一张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第二阶段,自1916年至1926年,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第三阶段,1926年至1949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合作创办的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第四阶段,自1949年至今,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

4“苏报案”(概念题;中国传媒大学2010、2007研;北师2010研;四川大学2008研;山东大学2007、2008研;湖南大学2008研;南开大学2005研;人大2003研)

答:“苏报案”是清政府对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活动的一次镇压。《苏报》创刊于1896年6月26日,创办人为胡璋。1903年,爱国学生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苏报》增设“学界风潮”和“舆论商榷”两个专栏,用来报道学生运动和大造革命舆论,并大力宣传邹容的《革命军》。章太炎发表在《苏报》上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更直呼光绪皇帝其名,成为清政府对其采取镇压的口实。6月30日,清政府经与上海领事团多次密谋,决定对陈范、章太炎、邹容等7人实行拘捕,当日章太炎等被捕,邹容闻讯后于翌日自动投案,“苏报案”由此引发。7月30日,一场以清政府为原告,以章太炎、邹容等为被告的特殊审讯开始,租界当局于1904年5月21日最终判处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苏报》永远停刊。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和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的“苏报案”。

5在《民呼日报》被查封后,于右任在上海法租界创办《民吁日报》,其“民吁”二字的含义是什么?(简答题;南开大学2011研)

答:(1)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在上海公共租界创办《民呼日报》,自任社长,报名取“大声疾呼,为民请命”之意。革命色彩更为鲜明。内容分为言论、纪事、丛录三部分,除宣传同盟会的纲领和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外,以大量篇幅揭露贪官污吏的罪行。当时甘肃一带发生灾荒,该报将官吏侵吞救灾赈款的情况披露报端,并为救助西北灾民发起赈灾捐款活动,引起陕甘代理总督毛庆藩的嫉恨,毛串通上海道和租界当局,反诬于右任贪污赈款,8月2日拘捕于右任,报纸在8月14日被迫关闭,9月8日于右任被判“逐出租界”。

(2)于右任出狱后,利用原来的机器设备,1909年10月3日又在上海法租界创办起《民吁日报》。“民吁”二字有三层含义:一是“呼”字去掉两点便成“吁”,表示即使被挖掉两只眼睛仍然要反映人民疾苦;二是“吁”字由“于”字加“口”字组成,表示出自于右任之口;三是不准“大声疾呼”,暂且“长吁短叹”罢。

6简述梁启超的新闻思想。(简答题;北大2012研;四川大学2009、2007研;清华大学2006、2003研;华中师大2005研;上海大学2003研)

相关试题:梁启超提出的报刊的四项标准。(山东大学2009研)

答:梁启超在总结前人和自己办报经验的基础上,汲取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理论,提出了一整套办报主张,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新闻思想。他一生发表的新闻学方面的专论在30篇以上,内容涉及新闻理论、新闻业务和新闻史三大部类。他的许多新闻观点,对当时的报界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1)关于报刊的功能与作用

1896年,梁启超发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通”包括通上下和通中外两个方面:通上下就是“宣德达情”,使“君恩得以下逮”、“民隐得以上达”;通中外就是要尽量掌握外情,做到知己知彼。他认为,国家的强弱在于通塞,而“去塞求通”的首选工具是报刊。他说:“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这是我国最早用“耳目喉舌”来形象化地表述报刊的功能与作用的论述。

(2)关于报刊的性质

梁启超认为报刊是一种进行政治组织、宣传的有效工具。作为一名政治家,梁启超深刻地认识到报刊在维新变法中的作用。在其新闻活动的后期,他认为报馆是与政府有着平等地位的社会单位,是独立于政府权力的第四种势力,是传播文明的三大利器之一。

(3)关于报刊的任务

梁启超提出报纸的“两大天职”说:“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他认为,政府没有权力办不成事,但权力过大而又不受监督,就会滥用职权,所以需要作为“国民公意的代表者”的报纸监督政府,才不至于走向腐败。他还认为,“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因此需要报纸“若孝子之事父母,若良师之诱蒙童”那样去向导他们。

(4)关于衡量报纸好坏的标准

梁启超认为,衡量报纸好坏有四条标准,即四条原则:“宗旨定而高”。不能以牟利、媚权贵、悦市人为宗旨,而应“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的”。“思想新而正”。他认为,不能用“人人所已知者”和“前人所已言者”来敷衍读者,而应“取万国新思想以贡于其同胞”。“材料富而当”。他认为报纸应该荟萃“全世界之知识”,但在刊登时必须严格选择,使读者“阅一字得一字之益”。“报事速而确”。他认为新闻报道要讲求时效,要“重时事”,“知今为最要”。

(5)关于健全舆论的主张

梁启超在《国风报叙例》和《读十月三日上谕感言》等文章中,阐述了什么叫舆论、舆论的形成、舆论的力量、舆论的种类、舆论与报纸的关系以及报刊怎样才能造成健全舆论等问题。他说,舆论是一种天地间最大的“社会制裁之力”,报馆则是体现舆论最有力的机关。报刊要造成健全舆论必须具备“五本”:即持论者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要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的;要有不畏强暴的精神;要出自公心,不能怀挟党派思想和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要导之以真理,不能拔之以感情,故作偏至之论。

(6)关于报刊的宣传方法

他认为,报刊宣传的方法有两种,即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浸润的方法就是“旦旦而聒之,月月而浸润之”,使读者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接受论者的观点;煽动的方法就是要“故作惊人之言,造极端之词”,使读者猛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