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18小时高清视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3 配套考研真题解析

一、配套考研真题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概念题;复旦大学2013研;湖南大学2010研;山东大学2006、2004研;中国传媒大学2003研;华科2003研;兰州大学2003研)

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概念题;人大2008、2005研;北大2007研)

3《万国公报》(上海)(概念题;人大2011研;中国传媒大学2008研)

4《申报》(概念题;暨南大学2011研;四川大学2010研;山东大学2009研)

5外国传教士在中国早期报刊发展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怎样评价他们在中国的办报活动?(论述题;人大2007研)

二、配套考研真题解析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概念题;复旦大学2013研;湖南大学2010研;山东大学2006、2004研;中国传媒大学2003研;华科2003研;兰州大学2003研)

答:《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化报刊。1815年8月由英国伦敦布道会的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创办。

该刊以传教为宗旨,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在内容上,以宗教内容为主,也有一些宣传西方文化与近代科技知识的文字,但大多也与传教有关,目的也都是为了宣传上帝的全德全能。后期开始有一些时事评论性文章。新闻报道方面的内容很少。在形式上,为了适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采用中国书本式,雕版印刷,形状就像一本中国线装书。在宣传策略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

1821年12月,《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因主编米怜病重无力主持编务而停刊,共出7卷70多期,累计574页。

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概念题;人大2008、2005研;北大2007研)

答:《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月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该刊于1838年10月停刊。

该刊虽然仍是一份宗教性报刊,但其所刊载的内容已包括宗教、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新闻和杂俎等各个方面,并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已退居次要地位,不再刊载解释教义的专文,言论主要用来宣传中外人士之间的行为准则,如中国人不要称外国人为“蛮夷”,中国人和外国人做生意要公平、诚实,中国应学习各国的长处等。在科学文化知识的引进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除了介绍西方的情况之外,还大量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

就新闻信息的传播而言,《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绝大部分译自外报,少数为广州、澳门的地方新闻,后期也摘录一些《京报》上的材料。

在编辑业务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文字通俗、文风简短,栏目也比较固定。在宣传策略上,该刊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吻合。

3《万国公报》(上海)(概念题;人大2011研;中国传媒大学2008研)

答:《万国公报》是近代在上海最有影响的中文宗教性报刊。该刊的前身是1868年9月5日创刊的《中国教会新报》,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并担任主笔,以宣传宗教教义、联络教徒教友、报道教会活动为宗旨。1874年出至301期时更名为《万国公报》,读者对象扩大到官员、士大夫、商人等各界人士。内容方面,占主要篇幅的是中外新闻、西学知识、行情物价等商业信息,并增设论说,目的是为了影响和干预当时正在进行着的洋务运动。1883年,该刊因林乐知忙于他务停刊。1889年上海广学会恢复出版《万国公报》,改为月刊,仍由林乐知主编,李提摩太等参与编撰。该报复刊后明确把“开放”中国中上层人士的思想作为主要任务,大量发表涉及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军事问题的新闻和评论,大量介绍西学知识,逐渐引起社会注意。1894年维新思潮兴起后,该刊大谈变法革新,提出过许多建议和具体措施,产生了广泛影响。1907年因林乐知病逝停刊。

4《申报》(概念题;暨南大学2011研;四川大学2010研;山东大学2009研)

答:《申报》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大报,是上海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创刊于1872年,由英商美查创办,以赢利为首要目的,因而十分注重办报质量。由于在经营管理和内容等方面采取多种办法,创刊4个月,销数即增至3000份,挤垮了《上海新报》。

《申报》在1912年转让给史量才,在他的主持下,《申报》逐渐发展为中国最有影响的著名大报之一。“九·一八”、“一·二八”后,报纸态度趋向激烈,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主张实行“宪政”,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抗日要求,发表宋庆龄严厉批评国民党的文章,登载有关人权保障同盟的报导;并出刊《自由谈》副刊,刊载民主自由言论,鲁迅、茅盾、陶行知、巴金等常在该报发表文章。1934年11月史量才被蒋介石反动集团杀害后,言论重趋保守。1937年7月,《申报》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2月15日,因日军检查新闻,自动停刊。抗战期间,曾在日伪控制下出版。抗战胜利后,该报被国民党接收,1949年上海解放时停刊。《申报》前后历时78年,记录了从清末到民国近八十年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5外国传教士在中国早期报刊发展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怎样评价他们在中国的办报活动?(论述题;人大2007研)

答:近代报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它与封建邸报不同之处在于记者和编辑有独立撰稿权,可以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评论,这一点体现了近代报刊的民主主义观念,却为专制独裁的封建统治者所不能容忍。如果不是外国传教士在进入中国时将近代报刊也带来中国的话,在严厉的封建统治之下是不可能产生近代报刊的。

外国传教士在华办报对中国近代报业的作用与影响总的来说就是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具体来说,则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1)先进的办报形式的传入

当外国传教士在19世纪初到中国时,他们所掌握的办报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在华出版的外文报刊在形式上与欧美最先进的报刊并没有多少区别。

(2)中国新闻工作者的培养

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可以像在本土一样自由地进行采访、编辑、出版。外报雇用中国文人当助手,通过在外报的工作实践,中国人逐渐掌握了西方的新闻采访与编辑业务、管理方法与发行、广告、印刷等技术。外国传教士在华办报活动为中国报业发展开辟了一条捷径,外报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新闻工作者。

(3)石印和铅印技术的传入

石印和铅印技术也是随着外国传教士的办报活动传入中国的。鸦片战争后,英华书院于1843年从马六甲迁来香港,是中国第一家拥有中文铅字设备的印刷机构。石印技术在鸦片战争前夕引入我国。铅印和石印技术的引进为国人自办报刊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