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2.4.1 概念题
1.专业记者
答:专业记者是指专门采访报道某一领域的记者,一般是以两种形式出现的,一种是专门的记者,一种是编采合一的记者。新闻单位之所以设这样那样的专业记者,一是为了使各个领域的采访报道都有专人负责,二是有利于记者积累和掌握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培养记者成为报道某一领域的专家。
2.机动记者
答:机动记者是指任务不固定,往往是为了完成某一项任务,直接受总编辑或编辑部派遣和调动的记者。机动记者分为编内和编外两种。新闻单位的记者一般分线,一般是固定跑市政、交通、医疗等各行业各部门。但有些突发事件,或是没有固定分线的,或策划选题,就由机动记者去跑。
3.特派记者
答:特派记者是指因特殊采访任务的需要,受编辑部特别派遣的记者。特派记者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一度称特派员。特派记者的编制属于编辑部,是社(报社、通讯社)、台(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与特约记者不同。特派记者一般负有较重的责任,到一些特殊的地区、单位去采访。与一般记者相比,他们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以及身体状况都更强。
4.特约记者
答:特约记者是指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的采写任务约请外单位的同志来完成而给予的称号。特约记者采写的稿件一般比较重要,且有特色。由于特约记者在该新闻单位里没有编制,所以不领取该新闻单位的工资(稿费除外),他们通常还在原单位领工资。
5.记者站
答:记者站是指新闻单位的派出机构,不具有法人资格。记者站仅限于依法从事与报刊社业务范围相一致的采访、组稿、通联等新闻业务活动,必须由持有《新闻记者证》的记者开展工作。记者站一律不得从事与新闻采访无关的其他活动,不得从事报刊发行、广告、拉赞助及其他形式的经营活动。新闻单位建立地方记者站,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新闻单位同地方党委、政府和群众的联系,及时反映当地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报道当地的重要新闻,开展当地的通讯工作。
2.4.2 简答题
1.简述我国特派记者的发展历史。
答:特派记者在我国已有70多年的发展历史,具体情况如下:
(1)我国不少著名记者,在他们的新闻生涯中,都有过当特派记者的经历。1916年,邵飘萍受上海《申报》派遣驻京,身份就是特派记者,给《申报》发专电,写通讯。范长江1935年至l936年间写了大量的西北通讯,后结集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轰动全国。
(2)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的报纸已设有特派员或特派记者。延安出版的《新中华报》和《解放日报》,汉口、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都曾有特派记者发表通讯。《新华日报》特派员或特派战地记者写的通讯,在国民党统治区独树一帜。
(3)1946年4月,解放日报社、新华社制定了一个关于编辑、记者的任用、培养、提拔等的暂行办法,办法根据新闻干部对宣传政策的理解执政水平、新闻业务的熟练程度和历史贡献,将编辑记者分为:编辑、助理编辑、实习编辑,特派记者、记者、实习记者。
(4)1946年9月,新华社总社公布了《特派记者工作条例》(草案),并任命了第一批特派记者,分赴各地采访。同年11月,总社又增聘华山、刘白羽、李普等为特派记者,分别到指定地区从事采访工作。
(5)新中国建立初期,一些报纸也有特派记者之设。比如,《人民日报》上的一些通讯就是以特派记者名义发表的。
(6)1950年6月美国侵朝战争爆发后,人民日报首先派出记者写的通讯,是以“本报特派朝鲜战地记者”名义发表的。
(7)朝鲜战争结束后,以“特派记者”名义写的通讯在报纸上不多见了,“本报记者”成了普遍的称呼。
(8)近些年,“特派记者“又在一些报纸上亮相。1996年七八月间,美国亚特兰大举行26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的新闻单位派出100多名记者前往采访,“特派记者”又在一些报纸上亮相。其中有些新闻单位就公开宣称某某为“本报特派记者”。
2.记者站记者编制类型有哪些?
答:目前,记者站记者编制有三种类型:
(1)记者编制属报社
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中央一级大报和某些省委机关报,其记者站的记者,编制属报社。记者站一般配备一至三名记者。
(2)记者编制归地方
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各部、委、局新创办的报纸,在各省、市、自治区建的记者站,记者一般由当地有关部门遴选配备,编制属当地有关部门。
(3)双轨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些省委机关报在地、市、州的记者站,在人员配备和体制上有了一些新的变动。一部分记者站,仍按原来的体制,由报社派出记者到记者站工作,定期轮换,编制属报社;一部分记者站则采取新的做法,由当地党委指定当地同志为报社驻站记者,编制属当地,组织关系、户口、供给等均归当地管辖,报社只在业务上管理和指导,叫做合办记者站。这两种办法同时在一家省报实行,称作“双轨制”。
2.4.3 论述题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已经出现了常驻记者,也就是后来的地方记者的前身。下面的材料是博古针对如何做好常驻记者提出的要求,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已经出现了常驻记者,也就是后来的地方记者的前身。下面的材料是博古关于如何做好常驻记者提出的要求,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解放日报社为了加强采访通讯工作,向各分区派出常驻记者。分赴各分区的记者,于1942年9月20日出发。出发前,解放日报社社长博古给大家作了一个报告,要点是:第一,要以小学生的态度去接近群众,虚心向群众请教,丢掉旧新闻记者的架子,不做“无冕之王”;第二,尊重地方党委的领导,在工作中求得人家的信任和帮助;第三,丢掉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采访作风;第四,写什么?一定要深入发掘深藏在群众生活中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在普通的群众里去找出他们正在创造的新事物;第五,怎么写?要打破老一套格式,废除新闻八股;要多写群众活动,多报告具体事实,少发空洞议论;要写出老百姓的语言,但是要反对庸俗的通俗;第六,要培养地方通讯员,特别要注意培养工农兵通讯员。博古同志再三叮嘱记者:“要做一个新闻战士,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唯一的天职。”
答:地方记者主要是指驻守记者站进行采访和报道的记者,历史上又称访员、访事、常驻记者。由于其驻守地方的特殊性,因此他们的工作要求也有一定的特殊性,特别是在关系处理和报道内容方面。
材料中博古的报告,分六个点对常驻记者提出了要求,并着重强调了常驻记者工作的天职是为人民服务,这与我们党的宗旨是一致的,也是统领常驻记者工作的原则和准绳。具体来说,我对博古这段话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地方记者必须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
地方记者常驻地方,与群众的关系极为密切,报道的素材也都是来源于群众,同时,这也是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因此必须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地方记者要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①要真正融入群众,放下架子,虚心请教,与群众打成一片;②要多从群众中挖掘报道点,多与他们接触,多观察;③要能为群众办事,帮助群众解决问题,让群众感受到温暖,这样以后就更容易和群众相处;④要及时将自己掌握的上情下达到群众中去,让他们了解到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党的政策方针。
(2)地方记者必须处理好与地方领导的关系
地方领导是地方之首,掌握着地方上最宏观的情况。地方记者在很多时候要与地方领导打交道,特别是地方党委的领导,只有处理好与地方领导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深入地方,保证报道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地方记者要处理好与地方领导的关系:①要准确的把握时间,对地方领导的日程安排做到心中有数,在领导方便的时候进行采访,不然只会无功而返;②可以选择恰当的时机将群众的声音带给地方领导,注意将群众满意之处与仍需改进之处结合来讲;③通过自己的报道,将地方领导的声音带给中央、带给群众,同时,对其出色的政绩进行报道宣传。
(3)地方记者必须处理好内容与语言的关系
地方记者的所有工作最后是通过他所撰写的报道体现出来的,因此,报道的内容选择和语言加工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内容选择方面,由于地方记者的职责主要是把地方的情况报道出来,供党中央了解并进行决策,因此,其内容应当能够反映地方上发生的有代表性的大事,既包括民生新闻,又包括地方政府的时政报道。在语言选择上,地方记者的读者群既有党中央决策层,又有地方领导与群众,因此,语言上既要让群众看得懂,又不能过于粗俗。在这方面,毛泽东同志的许多通讯报道可以说是典范,兼顾了可读性与易懂性。
博古的报告可以说全面到位地为地方记者指明了方向,这些要求不仅适用于当时的抗战时期,也同样适用于当今的和平年代。要想真正做好地方记者,就应当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