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贤《外国教育史》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代码311)真题[视频讲解]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1.赫尔巴特所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一般被概括为: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和(  )。

A.教师中心  

B.学校中心  

C.学生中心 

D.活动中心

【考点】赫然巴特的教育思想。

【答案】A

【解析】此题是考查的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的三个中心是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思想则强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学生中心。

2.强调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系统性,主张分科教学的是(  )。

A.经验主义课程论

B.学科中心课程论

C.存在主义课程论

D.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考点】课程理论流派。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课程理论的流派。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强调的是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系统性,主张实施分科教学。经验主义课程认为应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来组织课程,课程的组织形式应该心理学化。存在主义课程论认为课程最终要以学生的需要来决定。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则强调课程的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和严密性,借助于后现代主义理论分析看待现代课程问题。

3.只要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帮助,每一个学生都能达成学习目标。依据这种思想建构的教学模式是(  )。

A.程序教学模式 

B.发现教学模式

C.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D.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考点】不同教学模式的思想。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对几种主要的教学模式的考查。掌握教学模式是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创立的,是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为基础,辅之以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个别化的帮助以及必要的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模式是根据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和强化理论设计的教学模式,认为学习就是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教学的目的就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特定的反应,并且通过小步骤进行,呈现明显反应,及时反馈和自定步调学习来达到目的。发现教学模式是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心理学思想所设计的教学模式,认为通过让学生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重组和改造,使学生智力获得发展,通过创立问题情境,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应用假设解决问题来达成目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是根据罗杰斯的情感教学理论所设计的教学模式,该理论否定了“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个人为中心,教师在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和需要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管送融洽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学习,而非“教学生学习”,所以叫做非指导性学习。

4.下列文件中,最早提出“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是(  )。

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D.《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考点】重要教育改革文件的主要内容

【答案】A

【解析】此题是对影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几个重要的教育文件的考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改革我国教育体制的基础一环”,在基础教育方面,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是1993年发布的“两基,两全,两重”和改变了毕业包分配等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是1999年发布的,重点是扩招;《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是2000年发布的。

5.按照柯尔伯格的理论,以人际关系和谐或“好孩子”为定向的道德发展阶段处于(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准习俗水平

【考点】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案】B

【解析】此题是对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考查。柯尔伯格将道德发展阶段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分为“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朴素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定向阶段”;习俗水平分为“好孩子”“尊重道德规则和社会习俗,维护传统的社会秩序”两个阶段;后习俗水平分为“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良心或普遍原则定向阶段”。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致或好孩子定性的道德发展阶段处于习俗水平。

6.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有的方面在较低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的方面则要到较高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这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

D.不均衡性

【考点】身心发展的特点。

【答案】D

【解析】此题是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考查。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和差异性。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阶段性是指,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一些不同的特征(几乎所有的孩子在这些阶段都是一样的);差异性是指,由于人的主客观条件不一样,即遗传,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在身心发展上存在着个别差异。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速度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向上的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不均衡性指的是一个人自己的不同方面或者同一方面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的比较,但是差异性指的是不同的人之间的比较。阶段性可以理解为共同点,比如思维能力由具体的逐渐变为抽象的等等。

7.泰勒认为,课程评价是为了找出结果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利用这种反馈信息作为修订课程计划的依据。据此提出的课程评价模式是(  )。

A.目标评价模式

B.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C.背景、输入、过程、结果评价模式 

D.差距评价模式

【考点】课程评价模式的思想。

【答案】A

【解析】此题是对泰勒课程评价模式的考查。以泰勒为代表的传统课程评价观强调的是行为目标模式,其核心思想是,目标是课程评价的依据和出发点,通过测量目标的达到程度可判断教学效果。目标游离评价要求脱离一定的目标,以课程计划或活动的全部实际结果为评价对象,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展示这些结果。背景、输入、过程、结果评价模式考虑到影响课程的各种因素,相对来说比较全面,又叫做CIPP评价模式。差距评价模式旨在提示计划的标准与实际的表现之间的差距,以此作为改进课程计划的依据。

8.按照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对教育定义的分类,作者自己创制的、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语情境中始终是同一的定义属于(  )。

A.描述性定义  

B.纲领性定义

C.解释性定义  

D.规定性定义

【考点】教育定义的分类。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教育定义的方法。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一书中探讨了三种教育定义的方式,即“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规定性定义是作者自己创制的定义,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语情境中始终是同一的,也就是说,不管其他人是如何定义某个词的,我就是这么定义的,并且我将始终在我定义的意义上来使用这个词。描述性定义是指对被定义对象的适当描述或对如何使用定义的适当说明。纲领性定义是一种有关定义对象应该是什么的界定。谢弗勒有关定义方式的区分为我们研究纷繁复杂的教育定义提供了一个逻辑的视角,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9.“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个体的发展具有(  )。

A.顺序性和阶段性  

B.社会性和历史性

C.相似性和差异性  

D.现实性和潜在性

【考点】教育的性质。

【答案】B

【解析】本题是考查对教育性质的认识。马克思的这段话出自《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经典论述。这段话集中说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

10.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这条原则是(  )。

A.因材施教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量力性原则

【考点】教学原则。

【答案】D

【解析】此题是对教学原则的考查。量力性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索。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长久的保持在记忆中,并根据需要准确而及时地再现和运用。

11.“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观点的提出者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庄子

【考点】孟子的教育思想。

【答案】B

【解析】此题是对孟子教育教学思想的考查。题中考查的是孟子内发论的观点。“放心”的意思,放是丢失,心自然是善心,“求放心”就是把丢失的善心再找回来,也就是复归于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也就是说,教育的全部作用就是在于引导人进行自我修养,保存、找回和扩充固有的“善端”,最终形成善的品质。孔子思想不具备这样鲜明的特点,荀子主张外铄论,庄子是反对传统的学问之道的。

12.书院教学的基本精神是(  )。

A.分斋教学

B.自由讲学

C.注重考试

D.藏书读书

【考点】书院的特征。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对中国历史上书院和书院教学总体特征的考查。书院作为一种不同于官学的独特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第一,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第二,盛行“讲会”制度,(有点像是辩论会)提倡百家争鸣。第三,教学上实行门户开放(其实就是自由讲学)。第四,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第五,师生关系融洽。分斋教学只存在于个别书院;注重考试的书院大多存在于明清时期,是书院异化的表现;藏书读书确实普遍存在,但其只是普通现象,而非书院教学精神和本质层面的追求;自由讲学是书院有别于官学的地方。

13.朱熹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其中“小学”以(  )。

A.识字为主

B.读书为主

C.学事为主

D.穷理为主

【考点】朱熹有关大学和小学的教学内容。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朱熹有关大学和小学教学内容。朱熹认为,受认识水平限制,“小学”教育重在让儿童懂得和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教儿童知识教他如何去做,不必教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谓之“学其事”;“大学”则要求青少年进而懂得“事”中的道理,即大学的任务就是利用小学所学到的知识经验去推测未知的事物,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知其所以然,谓之“穷理”。尽管“小学”教育也要识字、读书,但在朱熹看来并非主要目的。

14.近代中国第一所实施班级授课制的官办新式学堂是(  )。

A.京师同文馆 

B.湖南时务学堂

C.福建船政学堂

D.上海广方言馆

【考点】中国近代教育的起点及其标志性学校、教育制度。

【答案】A

【解析】此题是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起点及其标志性学校、教学制度的考查。1862年清政府中的改革派为培养洋务人才而创办京师同文馆,引进西方学校管理制度,实施班级授课制,成为有别于中国传统学校的一个新创,成为中国近代学校和教育的开端。福建船政学堂在1866年12月开始招生,福州船政学堂是我国较早把西方自然科学引进课堂的近代科技和海军学校,为我国近代海军和造船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湖南时务学堂在1897年,梁启超谭嗣同在湖南长沙创办。梁启超在教学中着重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倡导民权学说,推动了维新运动在湖南的开展。1863年,李鸿章奏请仿照京师同文馆设立于上海,初名为“上海同文馆”。1867年后,改称为本名,1870年2月,上海广方言馆正式移入江南制造总局办学。

15.在教育宗旨问题上,梁启超主张通过教育培养(  )。

A.政治家 

B.学术人才 

C.新国民 

D.实业人才

【考点】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答案】C

【解析】此题是对中国近代维新派教育家及其代表人物教育思想的考查。梁启超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新国民”,梁启超认为,国家施行国民教育是为了“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这种特色的国民要求,有公德,国家思想、自由自治、进步、自尊、合群原理等品质。维新派教育家的思想贡献在于首先明确提出了普及教育的主张和培养具有时代人格精神的国民,这是他们区别于洋务派教育思想之处。

16.近代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个法定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考点】中国的著名的学制。

【答案】A

【解析】此题是对清末政府正式开始建立近代学制的考查。进入20世纪,清政府被动开始系统的教育改革,其重要内容是建立学制,以在全国范围内开设新式学堂。1902年正式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学制法案,又称“壬寅学制”,但未能实施。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是中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12壬子癸丑学制和1922壬戌学制“六三三制”是民国时期颁布的。

17.“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这体现了蔡元培主张(  )。

A.教育独立 

B.教授治校 

C.思想自由    

D.文理沟通

【考点】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对蔡元培大学教育思想和实践的考查。教育独立、教授治校、思想自由、文理沟通都是蔡元培大学教育思想的重要主张,而思想自由是其核心观点。“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另一种表述。这道题告诉我们,要多加注意题目所表达的意思。

18.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的教育工作政策是(  )。

A.国民教育第一  

B.群众教育第一

C.干部教育第一  

D.儿童教育第一

【考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教育政策。

【答案】C

【解析】此题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教育政策的考查。处于早日取得民族解放战争胜利的政治目标,考虑严酷的战争环境和根据地有限的条件,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有所侧重的教育政策,即将干部教育放在第一位,以培养大批能够带领人民群众去夺取革命战争胜利的骨干。也就是说,干部教育是苏区教育最突出的地方,根据“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的方针,干部教育业成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重心。

19.抗日战争时期,为保存国家教育实力,国民政府将一些著名大学西迁并进行合并。组成西南联合大学的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  )。

A.浙江大学 

B.复旦大学

C.天津大学 

D.南开大学

【考点】国民政府大学的西迁。

【答案】D

【解析】此题是对大学西迁的历史史实的考查。国民政府时期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保存中国教育实力使一部分大学西迁并重组。西南联合大学是西迁重组大学中的典型代表,由名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无论学术研究还是人才培养都成绩斐然。

20.集中体现我国新文化运动民主追求的教育思潮是(  )。

A.平民教育思潮 

B.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C.科学教育思潮 

D.职业教育思潮

【考点】新文化运动中的教育思潮。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对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教育思潮的基本精神的考查。代表人物为晏阳初,陶行知,朱其慧发起的平民教育思潮致力于使普通民众获得教育机会和权利,是民主思想的具体体现。代表人物为曾琦,李璜和余家菊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强调教育必须体现民族精神和国家意志;科学教育思潮倡导教育的科学化(教育的方法方式)和科学的教育化(教育的内容);职业教育思潮主张教育适应社会经济、生产并为学生出路着想。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21.在西方教育史上,古希腊智者派所确立的“三艺”是(  )。

A.音乐、修辞学、几何学 

B.文法、辩证法、几何学

C.文法、修辞学、天文学 

D.文法、修辞学、辩证法

【考点】西方古代课程内容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西方古代课程内容的考查。古希腊智者派创造了文法、修辞和辩证法等科目,称为“三艺”。苏格拉底提出了“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三艺”的基础上增加了音乐,成为“四艺”。

22.西欧中世纪的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  )。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会教育 

D.教会教育

【考点】西欧中世纪骑士教育的性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欧中世纪骑士教育的性质。西欧中世纪中的世俗教育有四种,宫廷教育,骑士教育,行会学校和中世纪大学。其中,宫廷教育和骑士教育属于封建主贵族的教育。骑士教育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一种世俗教育形式,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贵族家庭的子弟在七八岁之后(8-14岁)被送到比自己家庭高一级的贵族家庭中学习上流社会的礼节和行为规范,并跟随领主学习“骑士七技”---注意和“五项竞技”做比较,(14-21岁)做的是扈从,就是骑士的伙伴,投入军事训练,(21岁以后)通过举行一定的教会仪式,被授予骑士身份。

23.贯穿在夸美纽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指导性原则是(  )。

A.直观性原则

B.教育性教学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考点】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答案】D

【解析】此题是对夸美纽斯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考查。A、C为夸美纽斯教学理论中的具体教学原则。B是近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在讨论道德教育时所提出的一项基本教育原则。教育适应自然原则是夸美纽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指导性原则,“自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自然界存在的普遍秩序。他认为,在宇宙万物和人的活动中存在着一种秩序,即普遍规律,这种秩序保证了与众万物的和谐发展;二是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年龄特征,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发展也有其本身的法则。

24.针对班级授课制的弊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帕克赫斯特所提出的个别教学制度被称为(  )。

A.道尔顿制 

B.葛雷制

C.昆西制度   

D.文纳特卡制

【考点】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时期出现的著名教育实验。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对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时期出现的著名教育实验的考查。道尔顿制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帕克赫斯特所提出的个别教学制度,中心词是“公约合约”“实验室”“表格法”;葛雷制是美国教育家沃特在印第安纳州葛雷市推行的一种具有进步主义教育性质的教学制度,也叫做二部制;昆西制度是美国“进步教育运动先驱”帕克任马萨诸塞州昆西市教育局长期间推行的一种进步主义教育制度;文纳特卡制则是美国教育家华虚朋在伊力诺依州文纳特卡所开展的教育实验。

25.裴斯泰洛齐认为,道德教育最基本的要素是(  )。

A.儿童对母亲的爱  

B.儿童对父亲的爱

C.儿童对全人类的爱 

D.儿童对上帝的爱

【考点】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理论。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对裴斯泰洛齐要素教育理论的考查。该理论认为,教育过程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能接受的“要素”开始,再逐渐转到日益复杂的要素,促使儿童各种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这些要素是作为儿童天赋的能力表现在儿童身上的,它们是进行各种教育的依据。要素教育包括体育,德育和智育(数目、形状和语言)。按照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理论,儿童对母亲的爱是道德教育最基本的要素,只有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发展起儿童对父母的爱、儿童对全人类的爱,并最终发展到儿童对上帝的爱。

26.20世纪20年代,苏联普通学校“综合教学大纲”取消了学科界限,将全部知识按综合形式加以排列,其中心是(  )。

A.活动  

B.自然  

C.社会 

D.劳动

【考点】苏联20世纪20年代教学改革实验。

【答案】D

【解析】此题是对苏联20世纪20年代教学改革实验的考查。按照1921~1925年间所实施的《国家学术委员会教学大纲》,传统学校中的学科界限被打破,学生学习的知识按照自然、劳动和社会三个方面的综合形式加以排列,并以劳动为中心。

27.1810年,洪堡创办的对德国高等教育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学是(  )。

A.哈勒大学 

B.柏林大学

C.哥廷根大学  

D.慕尼黑大学

【考点】德国近代的高等教育。

【答案】B

【解析】此题是对德国近代高等教育状况的考查。1810年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秉承“教学自由与学习自由、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办学理念,重视科学研究,而不是教学和考试,选修制也被导入柏林大学。学生以听取演讲为主。在教学方法上,以“习明纳尔”为主。学生以教授为中心,组建研究室,从事教授所提出来的种种问题的研究。这些对此后德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1694年创办的哈勒大学、1737年创办的哥廷根大学所提倡的“教自由”和“学自由”则为19世纪柏林大学创办奠定了思想基础。1826年创办的慕尼黑大学则是按照柏林大学的大学精神建立的。

28.在法国教育史上,有“技术教育的宪章”之称的法案是(  )。

A.《阿斯蒂埃法案》 

B.《费里法案》

C.《富尔法案》 

D.《教育改革法》

【考点】法国近代教育法案。

【答案】A

【解析】此题是对法国近代教育状况的考查。《阿斯蒂埃法案》使法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第一次获得了有组织的形式,成为一种由国家管理的事业,被誉为法国教育史上“技术教育的宪章”。《费里法案》是一部颁布于1881年和1882年、确立法国国民教育义务、免费和世俗化三项基本原则的教育法案。《富尔法案》是法国议会颁布于1968年的一部高等教育法案,该法案确立了法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自主自治、民主参与、多科性结构”三项办学原则。《教育改革法》是戴高乐政府在1959年颁布的一部教育法,主要规定了法国义务教育年限由战前的6~14岁延长到16岁,并规定到1969年实现该目标。

29.在美国公立学校发展史上做出杰出贡献,并被誉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的教育家是(  )。

A.约翰·杜威  

B.本杰明·富兰克林

C.贺拉斯·曼  

D.亨利·巴纳德

【考点】美国近代教育家的荣誉称号。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对美国近代教育家的考查。19世纪美国杰出教育家贺拉斯·曼在马萨诸塞州创建了州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税制,推动了公立学校运动的发展,为其他州公立学校运动的开展提供了典范,贺拉斯·曼本人也被誉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约翰·杜威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本杰明·富兰克林于1751年在费城首创文实中学。亨利·巴纳德虽参与领导了19世纪美国公立学校的发展,但未获“美国公立学校之父”的称号。

30.现代欧美教育史上,主张古典学科在学校课程中占中心地位的是(  )。

A.永恒主义教育 

B.改造主义教育

C.存在主义教育 

D.结构主义教育

【考点】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答案】A

【解析】此题是对20世纪前半期欧美教育思潮的考查。在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中,永恒主义教育思潮主张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古典学科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改造主义强调教育以“改造社会”为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一致”精神,教学内容应集中在现实的社会问题上。存在主义教育思潮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生成”,注重品格教育和个别教育。结构主义教育思潮则注重教授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倡发现学习。

31.教育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是(  )。

A.1877年卡普杰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B.1886年霍普金斯的《教育心理学》

C.1899年詹姆斯的《对教师的谈话》

D.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

【考点】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的考查。根据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的资料分析,1877年卡普杰列夫的《教育心理学》是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但是其内容只是对与教育实践有关的心理学知识的总结,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1886年霍普金斯的《教育心理学》和1899年詹姆斯的《对教师的谈话》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发展史上早期代表作,但它们同样只是介绍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上的应用。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首次建立了以实验为基础、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心理学体系,从而标志着教育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建立。

32.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小学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

A.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感,体验意志的实现

B.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C.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D.获得同一感,克服混乱感,体验忠诚的实现

【考点】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对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考查。埃里克森是美国现代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他认为,个体发展是持续一生的,而不是在成年早期就结束了。他提出了著名的心里社会性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认为在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个体都会面临着一个需要解决的心理社会问题,该问题引起个体新题发展的矛盾与危机。如果个体能顺利解决每个阶段所面临的矛盾与危机,就会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婴儿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感,体验意志的实现。幼儿的主要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现目的的实现。小学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青少年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同一感,克服混乱感,体验忠诚的实现。成年初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成年中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克服停滞感;老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克服绝望感。

33.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开始获得守恒概念的个体,其思维发展处于(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考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答案】C

【解析】此题是对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考查。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个体的认知发展可以划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其中,感知运动阶段的特点是,客体永恒性和目标定向行为;前运算阶段的特点是,动作图式的符号化和语言迅猛发展;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是出现“守恒”概念、去自我中心主义和进行群集运算。“守恒”是指无论物体的形态如何变化,其物质总量保持不变。形式运算阶段,是指思维不依赖于具体可感知的事物,可通过假设推理来解答问题,这时儿童的思维发展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

34.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茨基的基本观点是(  )。

A.教学跟随发展 

B.教学与发展并行

C.教学促进发展 

D.教学等同于发展

【考点】维果茨基有关教学与发展关系

【答案】C

【解析】此题是对维果茨基有关教学与发展关系认识的考查。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观点,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塑造着发展、促进着发展。“教学跟随发展”主要体现的是皮亚杰等人的观点。“教学等同于发展”主要体现的则是桑代克等人的观点。

35.根据加涅对学习的分类,识别多种刺激的异同并对之作出不同的反应,这种学习是(  )。

A.连锁学习 

B.辨别学习 

C.概念学习 

D.规则学习

【考点】加涅的学习分类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对加涅的学习分类的考查。连锁学习是指学习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结;辨别学习指识别多种刺激的异同并对之作出不同的反应;概念学习指能对刺激进行分类,并对同一类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规则学习也称作原理学习,指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自然科学中的各种定律,原理的学习就是规则学习;高级规则的学习也称作解决问题的学习,是在各种条件下应用规则或规则的组合去解决问题。

36.某小学生为了避免父母的斥责而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其行为背后的作用机制是(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正惩罚  

D.负惩罚

【考点】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应用。

【答案】B

【解析】此题是对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考查。根据斯金纳的观点,正强化与负强化的目的都是提高反应发生概率,但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而负强化则是通过撤销厌恶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正惩罚与负惩罚的目的都是降低反应发生的概论,但正惩罚是通过呈现消极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而负惩罚则是通过中止积极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认真完成作业”是希望提高发生概率的行为,而“避免父母的斥责”则是撤销厌恶刺激的方式。

37.体现“身教重于言教”思想的学习理论派别是(  )。

A.社会学习理论  

B.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C.认知学习理论  

D.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考点】不同的学习理论流派。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考查。根据班杜拉实验研究结果,在影响个体观察学习效果的因素中,榜样的作用至关重要。榜样身教的作用远远胜于言传。而人本学习理论强调的是师生互动关系和个体情感体验的价值,认知学习理论重视的是个体知识结构和知识掌握的价值,联结学习理论中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强调的则是通过奖惩来养成行为习惯,不重视榜样的作用。 

38.“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学习理论基础是(  )。

A.认知发现理论 

B.认知接受理论

C.认知目的理论 

D.认知建构理论

【考点】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答案】B

【解析】此题是对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考查。有意义接受理论也称为认知接受理论,它高度重视原有认知结构对新学习的影响,认为原有认知结构中是否具备可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是影响知识学习的首要变量。如果原有认知结构中缺乏可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则应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为新的学习提供一个认知的组织框架,“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呈现现行组织者的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托尔曼的认知目的理论和最近兴起的认知建构理论都不强调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运用。

3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论述强调的学习动机类型是(  )。

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社会交往动机 

D.自我提高动机

【考点】学习动机类型。

【答案】A

【解析】此题是对学习动机的分类的考查。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内驱力成分,可分为认知动机、自我提高动机和社会交往动机。其中,社会交往动机和自我提高动机属于外部动机,认知动机属于内部动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的是学生的好学和乐学等认知动机。另外,学习动机还可以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来分成:近景的直接动机和远景的间接动机;第三种,就是奥苏贝尔将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因自己的学业而获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

40.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的知识属于(  )。

A.描述性知识

B.陈述性知识

C.程序性知识

D.条件性知识

【考点】知识的分类。

【答案】C

【解析】本题是对知识的类别的考查。根据知识的表述内容,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一般可通过言语来进行清楚的描述,也称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则是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梅耶在安德森的基础上,将陈述性知识称为语义知识,并将程序性知识分为两类:用于具体情境的“程序性知识”和有关学习、记忆、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的条件性知识,后者用来确定何时为何要应用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解决的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的问题,例如,阅读时,条件性知识决定我们何时需要详细阅读某一段落或者跳过。条件性知识与陈述性、程序性知识密切相关。条件性知识实质是“有关……的知识”,同时属于在程序性知识当中。

41.学生一旦在新信息与原有认知经验之间建立了逻辑联系,就可以利用相关的背景知   识对新信息作出进一步的推理和预期,从而“超越给定的信息”,生成更丰富的理解。这一知识建构的心理机制是(  )。

A.同化 

B.顺应 

C.平衡 

D.重组

【考点】知识建构的心理机制。

【答案】A

【解析】本题是对知识建构的心理机制的考查。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建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来实现的。同化是指学生利用相关的原有认知经验对新信息进行解释,从而“超越给定的信息”,并生成更丰富理解的过程,根据大纲解析上的概念,同化是儿童理由已有图式把新刺激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顺应是指当新信息与原有认知经验存在偏差或完全对立时,个体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原有观念或完全转变原有的错误观念的过程;根据大纲解析上的概念,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已有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通过顺应,儿童的认知能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平衡是指同化和顺应的不断交替出现的过程;重组是指原有经验系统的成分保持不变,但是改变它们之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

42.阅读、写作、运算等技能主要是(  )。

A.运动技能 

B.动作技能 

C.策略技能 

D.心智技能

【考点】技能的分类。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对技能分类的考查。根据技能的特点,技能可分为心智技能和运动技能两类。吹拉弹唱、写字绘画等属于运动技能的范畴,运算、写作、等是常见的心智技能。策略技能是心智技能与运动技能的合成,是一个人造的术语。拓展开来理解,虽然运算,写作也要运动,但在整个活动中并不处于主要地位,最重要的还是头脑中的一些劳动运动。

43.在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主要依靠视觉控制,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差,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现象的阶段是(  )。

A.操作定向 

B.操作模仿 

C.操作整合 

D.操作熟练

【考点】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对操作技能形成过程及其特点的考查。根据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理论,主要依靠视觉控制,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差,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现象,是操作模仿阶段的主要动作特点。操作定向阶段只是建立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还没有真正进行动作操作;操作整合阶段,个体的操作主要依赖于动觉控制,动作的整体也趋于协调和连贯;操作熟练阶段,个体的动作控制几乎不需视觉的专门控制,动作要素之间高度协调一致。

44.学生用“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本主义呜呜地哭”来记忆马克思是“1818年5月5日”出生的这一历史事实,其所使用的学习策略属于(  )。

A.注意策略  

B.复述策略

C.编码组织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

【考点】学习策略。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对学习策略的含义的考查。精细加工策略是指通过对学习材料进行添加、构建和生成,以便提供有利于回忆和理解的更多线索的各种方法,其中,记忆术是适用于简单知识学习的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注意策略指促使学生将注意力选择性地指向重要内容的各种方法,主要包括,告知目标、使用标识重点的线索等;复述策略指为了促进信息保持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各种方法,包括画线,复习策略等;编码与组织策略指用某种结构将要学习的内容组织起来的各种方法,包括列提纲,画图表,流程图,网络关系图等。

45.在社会规范学习与道德品质发展的研究中,班杜拉(A.Bandura)等心理学家的研究重点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考点】社会规范学习与道德品质发展中各个理论的研究点。

【答案】D

【解析】本题是对社会规范学习的各种理论观点的考查。道德品质分为,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班杜拉等社会学习理论家的研究重点是道德行为,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等认知发展理论家的研究重点是道德认知,精神分析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研究的重点是道德意志或道德情感。

二、辨析题:46~48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46.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

答:此观点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1)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2)培养目标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3)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两者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培养目标的制定受教育目的的制约,但制定培养目标还要考虑教育对象的特点及特定的社会领域对教育的要求。

47.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方法。

答:此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教学模式是指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的、为保持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且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是对各种教学法及其理论依据和结构所作的纲要式的描述。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五个因素: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教学评价。教学模式是一种结构框架,它从宏观上把握了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它也是一种活动程序,具有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2)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所采用的方式,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教学方法一般都是按照教学活动的外部形态区分来命名的,如讲授、谈话、演示、练习、讨论、实习等,都体现一种教学活动,具有独特的教学功能,不能用其他方法来代替。

(3)教学模式具有概括化、理论化的特点,教学方法则具有具体的、可操作的特点。通常情况下,教学方法侧重于实践,而教学模式侧重于理论。教学模式包含了一定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等,属于较高层次。因此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同起来是错误的。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48.思维定势总是阻碍问题的有效解决。

答:此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思维定势是指人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固定的模式是已知的,事先有所准备的。

(2)思维定势有时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又阻碍问题的解决,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当新问题与原有问题的条件和解题要求基本相同时,思维定势能使人根据面临的问题联想起已经解决的类似的问题,将新问题的特征与旧问题的特征进行比较,抓住新旧问题的共同特征;可以使人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前问题情境建立联系,利用处理过类似的旧问题的知识和经验处理新问题,或把新问题转化成一个已解决的熟悉的问题,从而为新问题的解决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

当新问题与原有问题的条件和解题要求不相同时,定势使人习惯性地采取原先的方法去解决新问题,使人的思维活动刻板化,而不进行别的尝试,就会阻碍问题的解决。所以认为思维定势总是阻碍问题的有效解决是错误的。

三、简答题:49~54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49.简述影响学校德育实效的主要因素。

答: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影响学校德育实效的因素可以从学校内部和学校外部两方面来说:

(1)学校内部因素

学校内部因素,如指导思想与目标、课程与教学、校园文化、管理、德育的内容、方法与途径、教师与学生、教育评价等。树立合理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德育课程设置科学,德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教学有方,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加强学校管理,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等是学校德育出实效的重要保证。

(2)学校外部因素

学校外部因素,如家庭和社会因素等。学校德育过程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影响。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指学校德育的要求同社会、家庭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它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家庭教育或有关社会教育同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形成与发展,必将削弱各自的力量,干扰了学校对学生品德的培育。另一种是学校教育与环境对学生产生的各种自发影响(包括来自现实生活、社会交往、书刊和电影、电视、广播对学生的不良影响)的矛盾。这种矛盾的激化,也必将严重削弱、甚至可能完全压倒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上述两种矛盾都是经常而且大量存在的。若等闲视之、不予理睬,则会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带来严重障碍,不利于他们的品德健康地成长。

50.简述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

答:课程目标是有关某门教学科目或某项教学活动所要完成的任务的指标体系。一般来说,课程目标可以包括技能、知识、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主要有:

(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一种手段,只有在明确提出教育的总目的和培养目标后,课程目标才可能清晰化,才可能对整个课程的制定和实施起到应有的作用。

(2)学生因素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年龄特征,课程目标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而制定。

(3)学科发展

同一门课程在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学校中的目标是不同的。例如数学课程,在小学和中学,在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其课程目标都应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规定。

(4)社会要求

社会对不同课程要实现的功能有不同的要求,课程目标的确立也应考虑到社会要求。

(5)课程特点

课程可以分为宏观课程和微观课程。宏观课程又可分为普通课程、职业课程和专业课程,这些课程的目标应该不同。普通课程的目标一般以认知类目标为主,职业类课程则应以实践类目标为主,专业类课程则兼有两类目标。微观课程如语言—文化类课程、哲学—政治类课程和道德伦理类课程、以及艺术—体育类课程等都有其不同的特点,课程目标也应根据其特点来确立。

51.简述孔子的教师观。

答:孔子,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他热爱教育事业,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因而具备作为优秀教师的品质和条件。在他看来,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1)学而不厌

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要保持一种“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积极精神状态,时刻考虑的是不断进步。

(2)温故知新

只能记诵的人,不足以为人师。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教师既要了解掌握过去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问题,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外,教师负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知识的使命,既要注意继承,又要探索创新。

(3)诲人不倦

教育是高尚的事业,需要对学生有高度责任心、对社会有高度责任心的人来为其服务。教师以教为业,也以教为乐,要树立“诲人不倦”的精神。诲人不倦不仅表现在毕生从事教育,还表现在以耐心说服的态度教育学生,教师应高度负责,对学生充满爱心。

(4)以身作则

孔子认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式,不仅有言教,还有身教。言教在说理,以提高道德认识;身教在示范,实际指导行为方法。教师身教的示范,对学生有重大感化作用,因此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教师应以自己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给学生做出榜样,凡提倡学生做的,自己必先做到,不要学生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所说的和所做的一致,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

(5)爱护学生

孔子爱护关怀学生表现在要学生们努力进德修业,成为具有从政才能的君子,为实现天下有道的政治目标而共同奋斗。他坚信仁道是正确的政治理想,应当争取实现,他把希望寄托在学生们身上。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他对学生充满信心,对他们的发展抱有比较乐观的态度,根据发展规律,认为新一代可能胜过老一代,学生可能会超过老师,学生是事业希望所在,应该加以重视和培养。

孔子是一个“以德服人”的教育家,是中国历史上教师的光辉典范,他对教师的要求,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爱护学生”等已成为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在今天仍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52.简述美国1958年《国防教育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答:《国防教育法》是美国总统于1958年9月2日批准颁布的,共10章。其颁布的历史背景和蕴含的主要内容分别为:

(1)美国1958年《国防教育法》颁布的历史背景

国际背景: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美国朝野极为震惊,为适应与苏联进行国际竞争的需要,改革教育的呼声高涨。

国内背景:19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社会各界对美国教育问题的批评越来越多,批评的焦点是美国教育质量差,在国际各项评估中美国学生的成绩都不高,与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在国际、国内背景的影响下,美国政府开始对教育进行改革,颁布了《国防教育法》。

(2)美国1958年《国防教育法》的主要内容

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的教学。该法要求让更多的青年学习这些学科。为提高这些学科的教学水平,要求大力更新教学内容,设置实验室、视听设备、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充实教学参考资料,加强外语教学中心,提高师资的质量。

加强职业技术教育。要求各地区设立职业技术教育领导机构,有计划地开办职业技术训练,使更多的青年和成年人成为具有一定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或熟练工人。

强调“天才教育”。鼓励有才能的学生完成中等教育,攻读考入高等教育机构所必需的课程并升入该类机构,以便接受更深的教育,从他们中间培养出拔尖人才。

增拨大量教育经费,资助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奖励科学研究,建立国防奖学金,培养一流科技人才。

《国防教育法》旨在改变美国教育水平的落后状况,使美国教育能够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满足国际竞争的需要,它的颁布有利于美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养科技人才。

53.教育文献综述报告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

【分析】这道题考查的是教育文献综述报告的组成部分。

答:教育文献综述报告是对教育学科某一课题的大量文献进行整理筛选、分析研究和综合提炼而成的一种学术论文,是高度浓缩的文献产品。它反映当前教育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历史现状、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教育文献综述报告一般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1)研究的问题

这一部分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2)文献检索范围与方法

这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哪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3)文献研究的结果和结论

这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说明研究问题的研究近况,已经取得哪些成果以及还有哪些尚待解决的问题等。

(4)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54.列举影响教育实验内在效度的主要因素(不少于5个)。

答:内在效度是指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联系的真实程度,即研究的结果。内在效度决定了实验结果的解释,没有内在效度的实验研究是没有价值的。影响教育实验内在效度的主要因素有:

(1)偶然事件

在实验过程中,不是作为实验处理的任何事物的出现,都可能影响到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差异,尤其是在周期较长的实验中,更可能成为一个问题。

(2)成熟

反映被试一个时期或一个阶段后,随时间的推移以及偶然因素的影响,被试自身的身心各方面发生的变化而引起的系统变异,如生理、心理的发展,技能、知识、经验的增长,或者变得疲倦、失去兴趣、焦虑等。这些变化可能与自变量混淆而影响对因变量变化结果的解释,从而降低研究的内在效度。

(3)测验

教育实验中前测作为一次学习经验可能影响后测的成绩,或积极的,或消极的。常见的有练习效应、敏感效应和选择性效应。被试形成对练习和测验的敏感性,尤其是在前后测之间相距时间较短情况下会影响研究的内部效度。

(4)工具

指教育实验中测试手段技术或工具的无效或缺少一致性,这就是在实验过程中由于主持实验者主观情绪状态发生变化(如变得更严格、疲倦或粗心等),或研究者的个性、态度、价值观、信息的影响,如皮格马利翁效应,或评判标准不同(前后测难度不同,不同班用不同测验,或评判者的差异),其可能结果是对测定和评级的精确性的一个无效评价。

(5)统计回归

统计回归是在教育实验中有前后测情境下出现的一种效应现象,一种趋向平均数的常态回归。被试前测成绩过优或过劣,则在后测时成绩都有自然向群体平均值靠拢的趋向(集中趋向)。对这种由于统计回归效应而混淆再次测试取得的实验结果,如不加分析,易产生错误结论。

(6)被试选择

由于选择被试的程序不适当,没有用随机取样和随机分组的方法,因而造成被试组之间存在系统性差异。也就是说在研究处理前,选择的被试在各方面并不相等或有偏性。

(7)被试的缺失

在一个延续时间较长的研究中,被试的更换、淘汰或中途退出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显著影响。

(8)选择和成熟的交互作用及其他

由于测试程序、因素控制和实验安排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多种条件和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影响对结果的解释。

四、分析论述题:55~57小题。每小题30,共90分。请将答案写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55.试述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和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本内涵,并比较其异同。

答:(1)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内涵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即教育”的内涵是:生活是教育的源泉,生活就是教育,人过什么生活就受什么教育。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用生活来教育;教育是为了改进生活。

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为生活向前、向上的教育。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教育与生活具有一致性。陶行知认为教育与生活是融合的,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教育对生活具有从属性。这就是指生活决定教育,包括生活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和方法。教育对生活具有改造性。这就是说教育绝不是被动地适应生活,而是应当对生活起巨大促进作用。

(2)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基本内涵

杜威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教育即生活”是杜威关于教育的本质的认识之一。其基本内涵是: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生活也是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使儿童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得到乐趣。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3)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异同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有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前者在后者的基础上“翻了半个筋斗”,两者既有相同点,又有相异之处,具体分析如下:

两者相同点:二者都承认教育和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反对将教育与生活分离;认为生活含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教育对生活的改造也起着重要作用。

两者相异之处:

第一,理论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不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一时期,许多教育家为推进和巩固“五四”以来新教育所取得的成果,做了大量的工作,教育改革也进一步深化,重点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形成了规模空前的乡村教育运动,各种教育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中就包括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杜威的教育理论形成于19世纪90年代,而这一时期正是美国社会变革的分水岭。这一时期在美国,资本主义创造了物质和技术的进步,却使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了社会生活的失调,物质力量不仅没能为社会服务反倒成为社会进步的异化物。杜威的教育思想就是建立在丰厚的文化成果和对现代问题的关切之上的。

第二,对“生活”的理解不同。陶行知强调的是现实社会生活,他认为生活含有对人的教育作用。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杜威强调的是体现社会精神的学校生活和儿童生活,他认为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同时学校生活也要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三,对教育的理解不同。陶行知强调的是社会意义上的教育,他认为教育不只是限于学校教育,整个社会就是教育的大场所。教育随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发展。社会生活无时不变,教育也随之发展,教育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杜威强调的是学校教育,他认为教育要合乎儿童需要亦要符合社会需要,学校教育应成为儿童生活的一部分,对于不合适宜的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要加以改造,使之更富活力,更有乐趣,更具实效,更有益于儿童发展和社会改造。

56.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其中蕴涵的教育思想,并围绕这种思想论述教育应如何主动回应现代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需求的挑战。

仅从数量上满足对教育的那种无止境的需求(不断地加重课业负担)既不可能也不合适。每个人在人生之初积累知识,尔后就可无限期地加以利用,这实际上已经不够了。他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

答:(1)材料中蕴含的教育思想

这段文字所蕴涵的是终身教育思想。终身教育乃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是始于人的生命之初,终止于人的生命之末,包括人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既包括纵向的一个人从婴儿到老年期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各级各类教育,也包括横向的从学校、家庭、社会各个不同领域所受到的教育,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持和改善个人社会生活的质量。”

(2)现代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对教育的挑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社会和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人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社会变革的加速、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带来的社会信息化、科学知识和技术的进步等对教育的挑战;人口增长及人的寿命的延长、人们拥有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个人需要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文明形式的变更以及思想意识形态的危机等。这些来自人类生存环境改变的挑战,向人们提出新的教育问题和教育需要,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泛性、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要求人们在智力、体力、情感等方面作好准备。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从数量上满足对教育的无止境的需求已不适应时代的变化要求,它要求人们不断地更新、深化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要使自己一生处于学习之中。

(3)应对挑战的教育变革

教育观念的改变。时代的变化要求人们树立大教育观,同等重视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不仅重视学校教育,还重视社会教育;不仅重视学历文凭,更重视真才实学,营造才尽其用的环境。

教育体系的改变。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使教育贯穿人的一生。终身教育思想强调使每个人所受的教育都不会终止于学校教育阶段,而是使其一生受到连续的教育,直至生命的终结。

教育目标的改变。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提升人的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建设一个开放、灵活、发展、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为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家庭、组织提供多种多次受教育的机会和多层次多样话的教育服务的社会。

教育方式的改变。实施多样化的教育,促进学习者更加主动地学习。终身教育模式的确立有助于冲破传统学校的僵化体制,从而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教育和学习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人的身心所有方面的发展,不再是从外部的强迫管束的,而是自由的、根据个人需要和兴趣的。

57.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试述维纳(B.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并阐述如何根据这一理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1)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在各种有影响的动机理论中,归因理论被看作是最能反映认知观点的一派理论。维纳的归因理论是当前对实践有较大借鉴意义的理论,其内容有:

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结果有寻找原因的倾向,个体解释自己行为结果时的归因是复杂而多维度的,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个体今后的学习动机。

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况等因素。这些因素又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分类:

第一,内外维度。内外维度是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系于个人条件还是来自外在环境。在此维度上,能力努力和身心状况属于内部原因,其他因素则属于外部因素。

第二,稳定性维度。稳定性维度是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的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维度上,能力和工作难度是不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因素则属于不稳定因素。

第三,可控性维度。可控性维度是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能否由个人意愿决定。在这一维度上,只有努力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因素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维纳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得出一些归因的最基本的结论:

第一,成败归因的内外维度影响个体对成败的情绪体验。当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满意感则较少。相反,如果一个人将失败归因于缺少能力或努力,则会产生羞愧和内疚,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产生的羞愧则较少。而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无论对成功或失败均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

第二,成败归因的稳定性维度影响个体对未来成败的预期。当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稳定性因素时,他对未来工作的成败就会有一个较高的预期;反之,如果一个人将归因于运气、身心状况等不稳定性因素时,则对未来的成败缺乏信心,觉得成败难以预料。

第三,成败归因的可控性维度影响个体今后努力学习的行为。当个人认为成功来自自己的努力,则他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将更加努力以获得更大的成功;而当一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运气好等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时,他很可能希望下次再度有好运气,也就不会努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方法

激发学生动机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同时要避免让学生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如能力)而形成习得性失助。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适当进行归因训练,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即进行正确归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积极归因。积极归因训练对于差生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对学生的努力给予反馈,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努力的收获、体验到自己努力的有效性。

.如要确认某地区是否存在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可能有以下三种研究思路:(1)称书包;(2)课堂观察;(3)问卷调查。试分析这三种研究思路的优劣,并提出你自己的研究设想。

答:(1)称书包,课堂观察,问卷调查三种研究思路的优劣

称书包法的优劣:

优点:称书包法形式直观,简单易行,方便整理,可以收集关于学生课业负担的客观的数量化证据。

局限:简单地从书包重量的角度来判断学生是否课业负担过重,很容易产生误差,因为学生书包里不仅有练习本、书本,还有文具、玩具等等各种东西,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都不同,单凭书包重量很难判断学生是否课业负担过重。不考察书包里的内容,就会使研究显得简单化而不能正确判断。

课堂观察法的优劣:

优点:对事物有最直接的认识;方便易行,不必使用特殊设计的复杂仪器设备,不需要特殊条件,适用于广大的研究范围;不妨碍被观察者的日常学习、生活和正常发展,因此不会产生不良后果。它可以发现学生是否出现生理和心理疲劳。

局限:观察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受各种偶然因素的干扰;研究者在观察时原则上不能支配和控制研究对象及其发展,所以不能判断问题的原因,只能说明“有什么”和“是什么”的问题;在研究对象人数多且分散的情况下应用较困难;教育现象的复杂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观察项目归类推论性太多,会影响研究的信度;观察研究往往取样小,观察的资料琐碎不易系统化,普遍性的程度不高。课堂观察无法完全了解作业负担等情况,并且课堂观察的样本数少,难以了解全地区学生课业负担状况。

问卷调查的优劣:

优点:方便实用,省时,花钱少;由于可以不署名,在某种情况下结论比较客观;能搜集大样本信息资料,收效大;便于整理归类,能做量的统计处理,使调查结果具有一定代表性。问卷调查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有关学生课业负担的数据。

局限:问卷设计的质量会影响结论的代表性;搜集的资料比较表面,不能深入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真实情况;若部分调查对象不作回答,难以知道不回答的原因,也会影响问卷的效度。问卷调查获得的信息单一、表面化。

总的来说,这三种方案当中,称书包最为简单易操作,但其准确性不高,误差最大;问卷调查收集到的信息最全面,科学性也较高,但工作量大,对设计的问卷也有较高要求;课堂观察法容易收集到真实情境中的现象材料,但是收集的材料容易受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现象背后的真实原因难以说明,也可能造成较大的偏差。

(2)研究设想

该研究针对的是当前现实性的教育问题,需要搜集大量的现实材料,从而对该问题的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认识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因此应采用教育调查研究法进行研究。具体来说,可结合运用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以及访谈调查法来进行研究。

问卷调查法。在该地区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校和班级发放问卷,可以搜集到有关学生作业负担的大样本信息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统计整理,可以初步得出研究结论:该地区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如何,是否过重。

课堂观察法。深入课堂进行观察,可以详细考察教师布置的作业量,也可以发现学生是否出现生理和心理疲劳,从而为问卷调查得到的信息做补充说明。

访谈调查法。通过研究者与被调查对象面对面的交谈深入了解研究对象深层次的内心世界,从而提炼出该问题深层次的情况和原因,使研究结论更深刻透彻,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