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校新闻与传播硕士《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含人大、北大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1年北京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论述题(70分)

2010年,网络尤其是微博流行。许多新闻事件,多达30%都是在网上引起关注,并推动事情的解决。试举一例,并说明网络、微博兴起后新闻产品的生产过程有怎样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应该怎样做好内容产品。

答:(1)如今社会上热议的公共事件,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网络爆料,尤其是最近盛行的微博,成为各种事件最原始的来源。

比如郭美美事件、表哥杨达才事件、长春“304”案件(盗车贼掐死小婴儿)等,其中“郭美美事件”是影响比较大的一个微博案例,它彻底动摇了国人对红十字慈善组织的公信力。这件事的最早起源是郭美美在新浪微博上的炫富照片引起了网民关注,而后网民发现她的身份认证是“红十字商会总经理”,遂引起关注,进而被转载到各大论坛,一时间郭美美事件在网络上一片热议,反应最快的网络新闻第一时间助推了这一议题,随后传统媒体的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跟进报道,引发全社会对于“红十字慈善组织”的信任危机,接着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联动共同揭露更多关于红十字商会背后的内幕。这是一个有微博引发的新闻事件的典型案例。

(2)新闻产品的生产过程的变化

报社采编队伍的整合

面对新媒体建设,进行采编队伍整合是报社的当务之急,传统报纸有一支专业的采写团队,一个成熟的都市报报社采写人员在40~70人左右最为适宜。这一批记者有强大的关系网络和专属的新闻口,他们的工作支撑着报纸的内容,这一批熟练的新闻制作者也可以为网站供应文字和图片稿件。

作为网站编辑,不仅要迅速处理记者随时发来的稿件,还要监控网站、电视、广播等各方面的信息,将最新的消息第一时间发布到网站上。不仅要处理文字,还要处理图片和视频,工作节奏非常快,工作量非常大,网站编辑更需要单兵作战的能力。

流程再造

在数字化采编系统中,新闻生产的把关人减少,编辑成为新闻生产的核心。互联网平台要求新闻的即时更新,在数字化建设中,可以砍掉报纸采编中编前会、编辑审核、总编批示的流程,将网站发布流程精简到最低化,形成记者—编辑的互动模式。

整个采编流程中只有记者和编辑二者的互动,记者自行安排新闻线索,采写好稿件后不需要开会定夺版面,直接由网络编辑直接把关,审核后即可上网,其中新闻产品传递中的冗余环节被去掉,从新闻素材成为上网稿件的时间大大减少。这种仅存在记者—编辑的采编互动使得网站编辑成为了唯一的把关人,但是这不代表采编的内容没有人来监控,网站的把关流程处于稿件发布之后,也可以成为一种事后审查制度。

生产周期的调整

在数字时代,以天为周期的新闻生产导致了报纸的各种弊端,导致记者过度依赖最终截稿时间,经常不及时写稿,记者早间进行的采访在晚间可能失去时效性。新的采编流程是一条即时采编的流程,随时随地,甚至新闻事件刚发生,新闻产品要第一时间展示在网站上。

从新闻时效性角度,数字化平台可以即时发布,是当下时新性最好的媒介。从网站建设角度,拥有最新的独家原创内容决定了网站能够获得点击量和好的排名的关键,是网站盈利的关键。

产品类型的拓展

数字媒介时代,报业媒体处在体制、生产方式和管理的改革中,计算机、数字压缩等高新技术基础上的多媒体技术被广泛用于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各个领域,互联网的问世,推动者报业媒体从传输内容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媒介不断融合,争先在互联网上抢滩,使传媒产品市场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全国报业媒体中多家开设了网站,将报纸的内容发布在网络上,制作数字报、文图新闻等,或者进行更广范围的探索,开发报社内部各种资源进行新闻生产。如南方报系建立南都视觉中心,加大对于图片、视频新闻的制作,一些纸媒意识到数字媒体对于时效的苛刻,设立即时新闻版块。

(3)面对这一变化,传统媒体应该采取以下策略做好内容产品

打造充分符合读者心理的内容

新消费时代,人们从以往的以消费物质产品为主转向在保持物质消费水准不断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消费,注重以信息消费为核心的综合服务。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受众的选择主动性也在逐渐增强。尤其是在当前以信息消费为核心的综合服务正在成为消费主流的背景下,报纸作为式微的传统媒体之一,理应更加注重受众的需求,满足受众合理需求,从而拓展报纸的市场份额。

挖掘满足读者深层次阅读需求的内容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许多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的实现都与信息的提供与消费有一定的相关性。报纸以综合内容见长,报纸版面内容往往涉及方方面面,然而综合内容的弊端之一在于杂而不精。在借助报纸了解社会的同时,读者内心也有着较深层次的心理需求期待被满足。一周要闻回顾与深度分析的受欢迎是很好的例子,报纸的忠实读者一般认为,工作日版报纸大多只是简要报道新闻消息,所以希望能在周末进行一个深度的全方位的新闻分析。

打造品牌

a.在以内容为王的媒介时代,吸引读者的最重要武器是精彩而符合受众需求的媒介内容了。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本在目前的商业战场上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一个大品牌,往往能给产品带来巨大的收获,报业品牌亦如此。

b.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公信力高的优势,主动设置议程,而不是一味的做互联网的追随者。报道高水平的新闻,传播对国家、民族、社会变革等方面有影响力的新闻,而不是聚焦于娱乐、休闲等消遣性质的新闻。

对亏损和微利的报纸,以网络为主、以纸媒为辅,重新构建传播体系

媒体的生命力在于影响力。影响力的传播,并不是只能依靠报纸,它完全可以网络为主。在秉承内容为王的同时,更要意识到渠道为王的重要性,多角度、多方位的开拓新闻渠道,报纸新闻并不仅仅指印刷在纸上的新闻,要借力新技术积极开拓新媒体的传播渠道,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传播自己的新闻,并且积极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建立能力任用体系而非行政权力体系

中国的媒体依然是事业单位,企业运营,在特殊的国情背景下,要在现有的体质上灵活运用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量身打造符合本媒体的管理体系。成功的新媒体,内部都有学习培训。一个人的能力是晋升的关键,一群有专业能力的精英汇聚成团队,可以弥补彼此的短板。腾讯、百度的强大,不仅在于技术,而且在于能够汇聚成千上万一流的专业人才,而不是管理混乱、拉帮结派。

完善激励动力体系

商业网站在于其职业化的管理体系和激励体系。报社原属于事业单位,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待遇不能与市场绩效挂钩。报社先由事业单位改为国有企业,是走进市场的第一步,国资委对于国有企业领导人的激励约束,已经有着许多成熟的经验。传媒单位不解决市场经营动力机制,很难从竞争对手抢来市场份额。

二、评论题(80分)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人数达到106万,录取岗位数为1.6万个,并且报考部门存在冷热不均。据此写一篇800字以内的评论。

答:示例如下:

国考报名截止  从报名“冷热不均”看全社会追求

一年一度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呈现的“冰火两重天”局面,今年再次得到证实,而且还愈演愈烈。热门职位如中央部委及其在“京沪广”等地区的部门继续暴热,冷门职位范围则进一步扩大,除了传统的气象局、邮政局、统计局调查队等单位继续遇冷外,一些往年很多挤破门的好单位如国税、海关部门等也无人报考。究其原因,因为今年国考不少招考职位明确注明了“国家级贫困县”“最低服务期5年”“工作强度大”等“史上最艰苦公务员”的招考条件“吓退”了考生。

当今的中国社会的职业选择中,很多人认为公务员无疑是最好的“金饭碗”:稳定的收入、较高的社会地位、几乎为零的淘汰率,所以公考报名成了越来越多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年轻职员的必选。但是,同样作为国家公务员,有些职位却遭到了冷遇,以致公务员报考形成了严重的“冷热不均”的局面。从对公务员职位报名的选择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社会的追求。

现在很多年轻的公考者,他们渴望待遇好、工作轻松,他们追求“一劳永逸”的生活、向往“安稳”的公务员职位——“高工资、高福利、高稳定性、高社会地位”。对于他们的一些追求,我想也无可厚非,但是他们只想接受而缺少奉献,只想获得而不愿意付出努力,只愿意享乐而不愿意吃苦、总想“一步登天”而不愿意从基层做起,这些都是社会整体“浮躁”的一个反映,而这种“浮躁”的国考报名现象恰恰是全社会追求的体现。

这些年来公众对公务员的极度追捧也该熄熄火了,至少应该在对职位的追求上有所改变,通过这种改变来引导年轻的公务员们重拾“有抱负、有责任、敢闯敢拼、脚踏实地、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老一代公务员精神。毕竟,作为年轻的一代公务员,他们将是我们国家将来“蛋糕的划分者”、社会的管理者,如果一直养成这种“一劳永逸”的公务员,整个社会将会很危险。

(文章来源:中广网  2012-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