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闻与传播硕士《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试专用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新中国建立后的新闻事业

1.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创建与初步发展

(1)公营新闻事业网的形成

新中国一成立,党和人民政府迅即对在革命战争中发展起来的党的新闻事业进行调整与充实,建立起一个以北京为中心、遍布全国各地的公营新闻事业网。这个公营新闻事业网,包括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网,以新华通讯社为主体的国家通讯社网和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国营人民广播电台网。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于1949年6月15日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创刊,初为华北局机关报,1949年8月1日改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

建国后,《人民日报》迅即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报纸,并向国外发行。自1955年1月起,该报先后在上海、武汉、西安等地出版航空版。

《人民日报》的主要内容是:报道评论国内外重要时事和重要思想、政策问题;介绍全国各地及首都的情况与中心工作,交流经验,开展各种思想与工作问题的讨论;刊登文艺作品和介绍文艺工作经验;发表读者来信问答。

中国新闻社

中国新闻社于1952年9月14日在北京成立,10月1日开始发稿,以对外宣传为主要任务。该社以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为对象,在宣传上根据华侨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报道祖国政治、经济、文教、卫生等建设成就和闽粤要闻、侨乡情况,以促进爱国华侨的大团结。

中国新闻社成立后,又在广东、福建和上海三地设立分社,在广西、云南设立记者站,在香港设立办事处。

人民广播电台

在广播事业建设方面,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国营人民广播电台网,以解放区广播干部为骨干、在没收利用国民党广播电台设备的基础上也迅速建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人民广播电台网的中心。人民广播电台的宣传报道任务,一是发布新闻、传达政令,二是社会教育,三是文化娱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根据这三项任务和中国的基本国情,陆续开办了《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新闻和报纸摘要》、《社会科学讲座》、《部队》、《对少年儿童广播》、《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节目。

(2)对私营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新闻事业的清理、整顿与改造工作,由没收国民党以及其他反动势力主办的新闻机构阶段转入改造私营新闻事业阶段。

对于这些私营新闻机构,党和政府最初根据公私兼顾的政策,在经济上予以扶持。

对于私营新闻机构的宣传报道活动,实行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对新闻、言论不实行事前检查,而是采取团结教育的方式,帮助它们改进宣传报道内容,但不得反对或者损害人民的利益。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政府又转而采取合并改组、公私合营等措施,对私营报纸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私营广播电台的经历也与私营报纸基本相同。

(3)新闻总署的设立与新闻法制的建设

新闻总署

新闻总署是领导与管理全国各类新闻媒介与国家新闻工作的行政机构,1949年10月19日成立,胡乔木任署长。下属机构与单位有一厅(办公厅)、一社(新华通讯社)、三局(广播事业局、国际新闻局、新闻摄影局)、一校(北京新闻学校)。新闻总署成立后,为在全国范围内确立新民主主义新闻法制做了大量的工作,制定与颁布有关新闻事业管理的法律规范性文件,以保证新闻事业正确发挥其社会功能。1952年8月7日新闻总署被撤销。

“邮发合一”

“邮发合一”是指1949年12月全国报纸经理会议决定的报纸发行方针,即把报纸发行主要委托给邮政局办理,通过全国邮路扩大发行范围。1950年1月12日,新闻总署会同邮电部联合颁布并自是日起施行《关于邮电局发行报纸暂行办法》,以全面落实“邮发合一”方针。之后,“邮发合一”制在《人民日报》率先实行,1953年1月1日起全面实行。

2.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与新闻业务的探索和改进

(1)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主持召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新闻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胡乔木指出,改进报纸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联系实际;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为此,新闻工作做出了重大改进:

在新闻体制方面,实行总编负责制与采编合一制。

各新闻机构建立起广泛的通讯员网与群众性的读报小组。

在新闻宣传报道方面,《人民日报》等报纸还进行通俗化改革,以期报纸更好地反映群众、引导群众,从而与读者贴得更近。

广播收音网的普遍建立,是广播工作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的重要措施之一。

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新闻工作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的一个重要方面。“三反”、“五反”运动期间,各报集中揭发和批评了一批重大典型事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刘青山、张子善盗窃国家资财被判死刑案件的连续报道。

(2)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

1954年后,新闻界出现了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高潮,对口学习蔚然成风。

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积极意义

a.通过学习苏联经验,新闻界系统地学习了列宁、斯大林的办报实践、办报思想和苏联新闻工作的传统,加深了对于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认识,并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建设我国新闻事业新体制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

b.全面学习与借鉴苏联新闻工作的业务经验,包括新闻的编辑、采访、写作以及经营管理和发行等方面的经验,使我国新闻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普遍得到大的提高。

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消极影响

a.在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中,也出现了脱离中国实际、对苏联经验盲目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错误,束缚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阻碍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主要表现:第一,片面强调不犯错误;第二,每天一篇社论;第三,业务路子越走越窄;第四,国际新闻报道片面性严重。

b.在广播工作方面的教条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第一,提出以中央台为基础、地方台为补充的办节目方针。要求地方台用较多的时间转播中央台的节目,削弱了地方广播联系当地实际的作用,也影响了地方办广播的积极性。第二,限制在广播中开展批评。

(3)新闻业务的建设与新闻教育的发展

新闻界推出了不少有力的建设性措施,以提高新闻工作者的业务水平。

a.从最基本的纯洁语言文字、注重语法修辞做起,以端正文风。

b.为了提高新闻工作者的业务能力,新华社还开展练笔运动。

c.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做出了重大努力。

d.随着报纸摄影采访力量和新华社供稿能力的加强,报纸图片的运用不断得到改进。

为培养大批的新闻业务人才,适应不断发展的新闻事业的需要,新闻教育工作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a.党和政府对旧新闻教育体系进行全面改造,对旧新闻教育机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置。在教学上,对新闻学专业课程逐步进行内容改革,取消原有的政治上反动的课程,开设马列主义政治理论课,并组织学生参加政治运动。

b.创办新型的无产阶级新闻学校。

3.新闻宣传报道的成就与过失

(1)经济生产宣传报道

重要成就:

a.紧密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

b.突出报道国家重点建设的成就,展示国家经济建设日新月异的全貌,激励人们热爱祖国、投身建设的热情;

c.让人民群众充当宣传报道的主角,突出宣传人民群众中的先进人物与先进事迹。

存在的问题:

a.对其社会作用与服务对象等问题不够明确,因而片面强调报道的指导性与思想性;

b.多从领导角度看问题,指示、教训的口吻多,而从群众的角度提问题、满足群众需要和兴趣的报道少;

c.介绍生产过程多,反映职工生活少。

(2)政治外交宣传报道

开国盛典的报道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召开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期间进行的有关开国盛典的报道,是新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第一次出色的政治活动报道。报刊、通讯社、电台等新闻机构第一次大规模地协同作战,发挥各自优势,生动及时地报道了开国的全过程,影响深远。

日内瓦会议报道

1954年4月至7月,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赴日内瓦参加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参加的第一次重要国际会议,也是我国新闻界第一次采访报道的重大外交活动。我国新闻界组织了一个由新华社、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大公报社、中国青年报社和世界知识杂志社等新闻机构的30余人组成的大型记者团前去采访报道。

抗美援朝宣传

a.朝鲜战争爆发后,为配合全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的开展,新闻战线进行了长达三年多的广泛的宣传报道。

b.抗美援朝宣传的特点

第一,新闻战线同祖国和人民共命运,同仇敌忾投身运动并置身前列。

第二,抗美援朝的时事宣传成为全国新闻单位的重要课题。

第三,战地通讯和报告文学题材空前繁荣。

第四,新闻传播工具的桥梁作用充分发挥,赢得了广大读者特别是志愿军读者的欢迎。

第五,揭露、抵制“美国之音”煽动侵略战争的宣传,巩固“思想国防”。

第六,朝鲜战争的报道丰富了我国军事报道工作的经验,比起国内解放战争时期有了若干发展。主要有:报道的思想性战斗性提高了;报道的方法和形式更加生动多样;新闻通讯创造新的风格,写得准确、鲜明、具体、生动。

c.主要作品:《不朽的杨跟思英雄传》、《伟大的战士邱少云》、《不朽的国际主义战士》等。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人民日报》战地特约记者魏巍撰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周恩来总理赞扬这篇作品“感动了千百万读者,鼓舞了前方的战士”。

(3)思想文化宣传报道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引导广大人民摆脱国内外反动派的思想影响,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旧的意识形态,以巩固和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机构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加强理论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对马列主义学习作了广泛系统的报道。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动的三次较大规模的学术文化讨论与批判运动,采用政治斗争的方式,造成了严重的失误。

a.关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b.关于《红楼梦》研究和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思想的批判。

c.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揭露与批判。

4.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

(1)新闻工作改革的历史背景与指导方针

改革的历史背景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体制基本确立,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教条主义和党八股严重;二是对苏联的经验与做法照抄照搬。

改革的指导方针

1956年4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宣布了发展科学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这一报告是社会主义中国在探索中前进的指导方针,也是新闻工作改革的指导方针。他指出,一切民族、国家各个方面的长处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照抄,机械搬运。对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也应当采取这样的态度。

(2)《人民日报》以改版为中心的新闻工作改革

改版原因:报纸存在教条主义和党八股严重等缺点,缺乏生动活泼的作风,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正式宣告改版,当天的社论《致读者》阐述了改版的目的与重点。这次改版着重于三个方面:第一,扩大报道范围;第二,开展自由讨论;第三,改进文风。

(3)新闻工作改革的全面展开

新华通讯社以建设世界性通讯社为目标,在提高新闻报道质量、改进国内通讯社工作、加强国外分社工作等多方面进行大胆改革。

1956年第四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召开,从中央台到地方台,广播工作改革全面展开,具体表现为:

a.改进新闻报道,努力做到又多又快又短又好。

b.贯彻“双百”方针,开展自由讨论,特别是纠正广播不得开展批评的错误观念。

c.努力办好文体、知识以及社会群体等各类节目,并力求丰富多彩,满足不同兴趣和爱好的听众的需要。

在新闻工作改革中,研究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的空气也十分浓厚。

关于中国报纸的传统问题,广大新闻工作者普遍认为要予以全面的继承。

(4)新闻工作改革的收获与意义

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念得到了更新与解放。

广大新闻工作者明确了要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总结继承中国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与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使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内容与中国民族形式相结合。

改革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