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山东大学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晨钟暮鼓
答:晨钟暮鼓指寺庙中早晚报时的钟鼓声。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也形容时光的流逝。如陆游的“百年鼎鼎世共悲,晨钟暮鼓无时休”。也指古时(汉魏除外)城内的报时法。
2.膏肓
答:古人把心间脂肪叫“膏”,心脏与横膈膜之间的部位叫做肓。膏肓之间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
3.秦晋之好
答: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因此秦晋之好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结为“秦晋之好”。
4.文人相轻
答:指文人之间互相看不起。语出三国时期魏国曹丕的《典论·论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5.刎颈之交
答:“刎颈”是指割脖子。“交”是指友谊。刎颈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6.成仿吾
答:成仿吾,原名成灏,笔名石厚生、芳坞、澄实,出生在湖南省新化县知方团(今琅瑭乡)澧溪村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无产阶级教育家和社会科学家、文学家、翻译家。与郭沫若、郁达夫等人于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建立了著名的革命文学团体创造社。
7.梁实秋
答:梁实秋,原名梁治华,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有《莎士比亚全集》(译作)。
8.垄断
答:垄断是一个经济学术语,一般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我国《反垄断法》规定,垄断行为是指:排除、限制竞争以及可能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
9.注意力经济
答:注意力经济,也称为“眼球经济”。是指企业最大限度地吸引用户或消费者的注意力,通过培养潜在的消费群体,以期获得最大未来商业利益的一种特殊的经济模式。最早正式提出“注意力经济”这一概念的是美国的迈克尔·戈德海伯。
10.产能过剩
答:产能过剩是指在计划期内,企业参与生产的全部固定资产,在既定的组织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或者能够处理的原材料数量超出市场消费能力的现象。
11.可持续发展
答: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模式,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主要包括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
12.城市化
答: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13.民间借贷
答:民间借贷是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它组织之间借贷。只要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因借贷产生的抵押相应有效,但利率不得超过人民银行规定的相关利率。分为民间个人借贷活动和公民与金融企业之间的借贷。
14.自然人
答:自然人是一个法律概念。指在自然状态之下而作为民事主体存在的人,代表着人格,其有权参加民事活动,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所有的公民都是自然人。根据一个人是否具有正常的认识及判断能力以及丧失这种能力的程度,把自然人分为有行为能力人、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
15.法人
答:法人自然人是一个法律概念,是在法律上人格化了的、依法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并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社会组织。是世界各国规范经济秩序以及整个社会秩序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16.纳税人
答:纳税人亦称纳税义务人、课税主体,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是税收制度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
17.知识产权
答:知识产权,也称其为“知识财产权”,指“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财产权利”,比如发明、艺术作品、外观设计等。一般只在有限时间期内有效。
18.动物权益
答:动物权益,或称动物解放,是人发起的保护动物不被人类作为占有物来对待的社会运动。这是一种比较激进的社会思潮,其宗旨不仅要为动物争取被更仁慈对待的权利,更主张动物要享有精神上的基本“人”权。
19.继承权
答:继承权是指继承人依法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包括继承人所具有的继承遗产的权利能力和已经属于继承人并给他带来实际财产利益的继承权。
20.暴力拆迁
答:暴力拆迁指通过暴力手段强制进行征地拆迁的行为。例如停水、断电、放狗、放蛇,在白天强行冲进“钉子户”的家中一通乱砸等行为。
21.黄岩岛
答:黄岩岛,曾用名民主礁,属于中国海南省三沙市,是中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中国中沙群岛与菲律宾群岛的自然地理分界。元朝起纳入中国疆域,后来长期管辖,是中国固有领土。
22.政治体制改革
答:政治体制改革是指社会主义政治总格局和权力结构形式不变的前提下,对政权组织、政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完善。
23.党章
答:党章,是一个政党为保证全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的一致和组织上,行动上的统一所制定的章程。是政党的宗旨和行为规范。一个党的党章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该党的性质、指导思想、纲领任务、组织结构、组织制度,党员的条件、权利、义务和纪律等项。是衡量一个政党是否成熟的关键因素之一。
24.宪法
答: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它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
25.奥巴马
答:奥巴马是美国民主党籍政治家,第44任美国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洲裔总统。2008年11月4日正式当选为美国总统。2012年11月6日,第57届美国总统大选中,奥巴马击败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成功连任。
二、应用文写作(40分)
根据下面文字的说明,写一篇450字左右的应用文,要求包含标题、正文、结尾语、落款等几个要素。
根据下列提示写一份会议通知:
第十届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通知
1.时间
2.地点
3.参加人员
4.会议内容
5.注意事项
【参考范文】
关于举办第十届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议的通知
为了推动我国语言学的发展,交流国内外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山东大学决定在山东联合举办第十届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对当前语言学领域的热点问题,未来主要研究方向做一次深入探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会议时间
2015年10月28-30日(28日下午报道,29-30日9-18时正式开会)。
二、会议地点
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知新楼C座思源报告厅。
三、参与人员
中国语言学会会员、名誉委员以及其他语言学研究者。
四、会议内容
(一)国际语言学的历史、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展望;
(二)结构语言学、形式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的最新进展研究;
(三)关于认知语言学的汉语研究进展讨论;
(四)汉语研究的总结和反思。
五、注意事项
1、会议不收会务费,食宿费自理。
2、请与会人员通过电子邮箱返回回执信息。
联系人:元语言
联系电话:13566987589
电子邮件:5896546634@qq.com
衷心期待您的参与!
山东大学文学院
2015年10月20日
三、命题作文
根据所给题目及要求写出一篇不少于800词的现代汉语作文。体裁是议论文,要求文字通顺,结构合理,文笔流畅。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十八大重要议题,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重大体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天蓝地绿水净”是时代的好提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说到天蓝地绿水净,非常直观,非常贴切,只要看到天空那么蔚蓝,大地一片绿色,清亮干净的水静静流淌,人的心情顿然舒畅。这种提法有利于人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人人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享受着大自然赋予的一切,都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身边的环境。经济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推动节能减排,努力降低单位GDP能耗,开发绿色新能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确保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范文】
从“天蓝水净”到生态文明社会
现代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被放在了越来越突出的位置。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社会的过渡,也成为了避无可避的时代课题。而“天蓝水净”正是针对这一课题所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具体的目标和标准。生态文明社会,是一个将“天蓝水净”变为常态的社会。是我们可以期望并逐步实现的美好图景。
因此,怎样实现天蓝水净,又怎样使天蓝水净成为一种常态长期留存于我们视野所及。是实现生态文明社会的所急需解决的两大问题。
实现天蓝水净的可行措施是进行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十二五”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厉行一系列环保措施,加大执法力度,打响了生态环境保卫战。在这一方面取得成绩显著,我国酸雨面积、重金属污染程度逐步减少。企业污染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雾霾问题也在得到重视和解决。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治理污染和生态修复除了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在必要的时候牺牲一定的经济利益来维护生态环境。更需要持之以恒的韧劲,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是一个长期的、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这系列举措需要长期坚持。
怎样使天蓝水净成为一种常态长期留存于我们视野所及依赖于观念的转变。长期以来,经济建设一直是各项工作的中心,生态环境曾在某种程度上为经济建设让路。而从科学发展观提出可出续发展理念以来,发展模式和观念正在得到逐步的更正和转变。从“只要金山银山”实现了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观念的逐步过渡。使天蓝水净成为一种常态的前提是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到生态环境的一系列可贵价值,摆正生态环境的位置,认识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并不是出于对立面上的关系,它对经济建设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化作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是科学合理的发展道路。从环境资源和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讲,生态环境是当代人之间、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共同的财富。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为自己,为他人、也为子孙后代留下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使天蓝水净成为一种常态需要这种维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
从“天蓝水净”到生态文明社会,路漫漫其修远兮,然而,通过我们每个人的上下求索,必然会找到一条通向一个常态的“天蓝水净”社会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