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普通心理学
第一篇 绪 论
1.1 内容精讲
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
第一节 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个体心理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它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一)认知
认知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开始于感觉与知觉。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识,而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的认识。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在知觉中,人的知识经验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们通过感知觉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并没有马上消失,它还保留在人们的头脑中,并在需要时能再现出来。这种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叫做记忆。
人不仅能直接感知个别、具体的事物,认识事物的表面联系和关系,还能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间接、概括地认识事物,揭露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对事物的概念,进行推理和判断,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是思维。人们还能利用语言把自己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接受别人的经验,这就是语言活动。人们还具有想象的活动,这是凭借在头脑中保存的具体形象来进行的。
人的心理具有意识的特点。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能够预先计划达到目的的方法和手段。人不仅能觉察到客体的存在,而且具有自我意识。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这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注意和人的意识有密切的关系。注意是意识对事物和活动的指向和集中。它出现在人的各种认知和行为中。注意的基本作用是选择信息。没有注意的作用,人就无法清晰地认识事物,也无法准确而迅速地完成某种活动。
(二)情绪和动机
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属性、特性及其关系,还会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或情感。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而情感一般是指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两者都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
人类的认知和行为不仅受情绪和情感的影响,而且是在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所谓动机就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状态。动机具有性质和强度的区别。动机不同,人们对现实的态度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也不一样。
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意志与个体的认知、情感有密切联系。
(三)能力和人格
人在获得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或者说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还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特性,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差异。人们的心理特性有些是暂时、偶然出现的,有些是稳固、经常出现的。这些心理特性是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另一重要方面。
心理特性包括能力和人格两个方面。例如,有人记得快,有人记得慢;有人善于想象,有人善于思考,这是能力的差异。有人比较温柔,有人比较粗暴;有人敏捷,有人迟钝;有人谦虚谨慎,有人骄傲自满;有人坚强,有人怯弱等,这是人格的差异。正是这些心理特性,使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另一个体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总之,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互相依存。
二、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这是人的意识的第一个特点。人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能够预先计划达到目的的方法和手段,这是人类意识的另一个特征。
人的心理除了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这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知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比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就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出现的。无意识现象也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三、认识心理的本质和途径
(一)心理是脑的功能
大量的研究表明,心理现象是脑的功能。例如,临床的研究发现,语言表达功能的障碍是和大脑额叶特定区域的损伤有关的;而老年性痴呆症是大脑双侧颞叶及海马受损伤的结果。脑是心理的器官,或思维的器官,无头脑的思维是不存在的。
从另一方面说,心理的产生也依赖于神经系统与脑的出现。人的心理是神经系统和脑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低等动物只有简单的神经系统和不发达的大脑,因而只有简单的心理现象,如感觉和简单形态的知觉,随着神经系统和脑的发展,才产生了有意识的人的心理,出现了抽象思维和复杂的情绪和情感。
个体心理的发展也和脑的发育相联系。婴儿出生之后,神经系统和脑获得迅速的发展,正是在这段时间内,儿童的语言能力和其他认知能力也得到快速的发展。
(二)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作用于脑和神经系统产生的。人们的颜色视觉依赖于可见光谱中光波的长度,长波使人看到红色,短波使人看到蓝色;人们的声调听觉依赖于物体振动的频率,高频使人觉得声音尖锐,低频使人觉得声音低沉;婴儿情绪的发展依赖于亲子之间的关系,失去父母拥抱的婴儿,会产生退缩的情绪反应;儿童语言的发展依赖于社会交往,在隔绝人际交往的条件下,不可能发展正常的人类语言。总之,人的大脑好比是个“加工厂”,客观现实好比是原材料,没有原材料,头脑这个加工厂就不能生产出任何产品来。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对人的心理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人的心理,包括兴趣和爱好,理想和志向,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
(三)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行为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情景下产生的。引起行为的内、外因素叫刺激。强烈的光线是使眼睑关闭的刺激,饥饿是使胃肠蠕动加快的刺激。在人类行为中,语言刺激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语言发布命令,可以支配别人的行为,也可进行自我调节,使行为服从预定的目的。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人的行为的复杂性是由心理生活的复杂性引起的。同一刺激可能引起不同的反应,不同刺激也可能引起相同的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有丰富的主观世界。
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它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重量、大小和体积,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行为来客观地研究人们的心理活动。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即通过对行为的客观记录、分析和测量来揭示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性。
(四)心理现象具有一定的过程
人的心理现象在时间上表现为一定的过程。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即客观事物作用于人(主要是人脑),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者合在一起简称为“知情意”。认识、情感或意志这三个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在一起的分析心理现象的时间过程,对科学地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四、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一)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
第一,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的依据,同唯心主义作斗争。心理学研究心理和意识的起源、发展及其规律,研究心理与外部世界及脑的关系,具体论证和丰富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命题。
第二,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学科如文学、艺术、美学、管理学等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因为这些邻近学科从不同的侧面涉及人的心理,所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这些学科更加深入地认识其研究对象。
第三,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一。教育的对象是人,而要成功地实施教育,教育者必须了解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了解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学问题。事实上,教育学、各科教学法等教育学科都是以心理学为理论根据的。
(二)心理学研究的实践意义
第一,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去影响人的心理。我们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可以影响人的心理变化,通过控制影响心理的因素来控制心理。例如,在什么条件下记东西的效果最好。如果找到了记忆规律,就可尽量利用各种有助于记忆的因素,避免不利于记忆的因素,使人们记得准、快、牢。
第二,能够更有准备地对待人的心理。有一些心理现象是影响不了的。例如,人的注意不能以同样的强度维持20分钟以上。据此,教师在一节课内应有准备地去对待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连续讲授不要超过上述时间;高度集中注意10~20分钟以后,应让学生松弛几秒钟。
第三,使心理因素发生最佳的影响。诸如航空、体育等特种工作人员的选拔和培训;交通、工业效率的提高和事故的防止;心理疾病的治疗等。
第二节 心理学是如何进行研究的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它和其他科学一样,应该采取客观的研究方法。但是在长期的心理学发展历史中,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大多采用思辨的方法。19世纪60年代,费希纳发展了心理物理学方法,并用它研究物理刺激与心理现象的关系。1879年冯特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宣告了实验心理学的诞生。
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研究心理,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具体而言,有如下四个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实际上就是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应该具备下列条件:
①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这是指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应该是有目共睹、有耳共听的。其他的人在大体相同的条件下也可以观察到,即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应该是可以得到共证的。②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应该是可以测量的。所谓测量是指心理或行为可以被科学地观察和记录。
(二)发展性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那么,作为对客观事物反映的心理也是发展变化的。人的心理的发展与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是矛盾运动的结果。研究者遵循发展性原则,就是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发展中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在发展中研究心理活动时,不仅要求阐明人已经形成的心理品质,而且还要求阐明那些刚刚产生、处于形成状态的新的心理品质。后者对研究学生的个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新的心理品质的出现展示了进一步发展的前景,预示着未来可能出现的心理特点。
(三)系统性原则: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根据系统性原则,必须研究各个心理过程,心理特征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不能把心理现象看成是孤立存在的内容去研究。
(四)教育性原则:在进行心理研究时,研究的选题、使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坏被试(即被研究者)的身心发展,而应该符合教育的原则,特别是当被试是儿童时,由于他们的身心正处在发展阶段,认识能力较差,而且善于模仿,研究者更要注意这个问题。所以以人为对象进行心理研究时,在选择方法和程序时不能只考虑对所需要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利,还要考虑所用的方法对被试的身心是否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观察法
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观察法一般在下列情况下采用:①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②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③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观察法的成功取决于观察的目的与任务、观察和记录的手段,以及观察者的毅力和态度。应用观察法可以减少“环境的干扰”,便于获得第一手资料,了解到现象的真实情况。
(二)心理测验法
心理测验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心理测验按内容可分为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和人格测验;按形式可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按测验规模可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等。
心理测验要注意两个基本要求:即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信度是指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如果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高,那么,同一个人多次接受这个测验时,就应得到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成绩。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有效地测量了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它可以通过对行为的预测来表示。
为了保证心理测验的信度与效度,一方面要对某种心理品质进行深入的研究。如果我们对智力或性格的了解越深入,那么相应的量表就会越完善。另一方面在编制心理量表时要注意严谨性和科学性。只有按科学程序严谨地编制出来的心理量表,才可能有效而可靠地测量出人们的心理品质。
(三)实验法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在实验条件下,研究者可以主动干预被试者的活动,创造某种条件使某种心理现象得以产生并重复出现。这是和观察法的不同之处。实验方法一般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实验室实验是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例如,我们在实验室中安排三种不同的照明条件(由弱到强),让被试分别在不同的照明条件下,对一个短暂出现的信号做出按键反应,通过仪器记录被试每次的反应时间。这样就可以了解照明对被试反应时的影响。实验室实验需要借助各种仪器设备来进行,借助这些设备可以严格控制刺激的呈现,准确记录被试的反应时间。
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实验室实验的缺点。自然实验虽然也对实验条件进行了适当的控制,但它是在人们正常学习和工作的实际情境中进行的。例如,在教学条件下,由教师向两组学生传授相同的材料,其中甲组学生在学习以后完全休息,而乙组学生继续进行另外的工作。一小时后,再比较他们的回忆成绩。结果甲组学生比乙组学生成绩好。这说明学习后适当休息有助于知识的保持。自然实验的结果相对比较合乎实际。
(四)个案法
个案法是一种较古老的方法。它是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方法发展而来的。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个案法有时和其他方法(如观察法、传记法、测验法等)配合使用,这样可以收集更丰富的个人资料。一般地说,个案法常用于提出理论或假设,要进一步检验理论或假设,则有赖于其他方法的帮助。
第三节 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一、现代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心理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伯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时代。比如亚里士多德对灵魂的实质、灵魂与身体的关系、灵魂的种类与功能等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他的著作《论灵魂》是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他的思想也影响到后来心理学的发展,对当代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一)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
主要是指法国17世纪的唯理论和英国17世纪~18世纪的经验论。
唯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著名哲学家、杰出的自然科学家笛卡尔。他只相信理性的真实性,认为只有理性才是真理的唯一尺度。在身心关系上,他承认灵魂与身体有密切的关系。认为某些心理现象如感觉、想象、某些情绪活动,都离不开身体的活动。但他认为,用身体的原因不足以解释全部的心理活动,为了引起心理活动,还必须灵魂的参与。这就导致陷入了二元论。
经验论的代表人物是霍布斯和洛克。洛克1690年出版了他的哲学著作《人类理智论》标志着经验主义哲学诞生。他的著名论点之一是:两种物性说。按照洛克的观点,世界是物质构成的,颜色、声音、气味等不是物质固有的性质,而是人心中的感觉。物质有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第一性质是物体形状、体积、运动等;第二性质是物体引起我们颜色、声音、气味等感觉的能力。物性说继承和发展的正是原子论哲学。另一个著名论点是:白纸-经验说。洛克反对柏拉图、笛卡尔及经院哲学家,认为没有天生的观念或天赋的原则。他认为,我们只能借助观念进行思考。
(二)实验生理学的影响
生理学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生理学和感官生理学的发展,对心理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811年,英国人C.Bell和法国人Magendie首次发现了脊髓运动神经与感觉神经的区别。1840年,德国人Du·Bois·Reymond发现了神经冲动的电现象。1850年,德国著名科学家H·Von·Helmholtz用青蛙的运动神经测量了神经的传导速度。1861年,法国医生Baul·Broca确定了语言运动区的位置。后来的科学家又发现了大脑皮层的分区和大脑的功能等。这些研究对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生理机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心理学派别
(一)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
构造心理学,是铁钦纳于1898年利用詹姆士的用语而提出的,构造心理学是冯特内容心理学的极端化。铁钦纳认为一切科学研究对象都是经验,一切的科学都具有同样的研究对象。他认为,心理学的问题如其他自然科学一样,是:什么?怎样?和为什么?三个问题。有人称铁钦纳的心理学为“纯粹内省的心理学”。铁钦纳将“内省”与“实验”结合起来并创制了独特的名称――“实验内省法”。铁钦纳“刺激错误”意思是误以刺激为感觉。
机能派心理学是美国的第一个心理学派别。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林认为:“美国人的脾气培育了机能主义”。但作为一个自觉的学派,则始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的芝加哥大学。一般认为机能学派的创始人是杜威。重要代表人物有安吉儿和卡尔。1896年,杜威在《心理学评论》上发表了题为《在心理学中的反射弧概念》一文。以反射弧概念为题,反对把心理分析成各个元素,或分解为各个部分的做法。他认为心理活动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反射弧概念中刺激与反应之间,感觉与运动之间并不存在一条鸿沟,这篇文章是芝加哥机能主义学派的正式开始。安吉儿也是芝加哥大学的教授。于1907年发表了《机能主义心理学的领域》一文。他认为心理学属于生物科学类的自然科学,它的方法是内省或称自我观察。安吉儿认为意识是适应环境的机能,因此心理学要研究意识对环境的整个适应功能,包括意识到和没有意识到的行为。卡尔是安吉儿的学生和继位人,在1925年出版了《心理学》一书,他的思想代表了机能学派发展的晚期倾向。1912年之后,行为主义代替机能主义。
桑代克在1898年发表《动物的智慧》一书,提出了“尝试与错误”学习理论。他受卡特尔和戈尔登的影响,喜欢搞心理测验,并设计过多种心理测验和教育测验。
吴伟士是詹姆士的学生。《实验心理学》、《行为动力学》、《现代心理学派别》(1931年初版,1948年第二版)。1918年吴伟士出版了专著《动力心理学》。他认为,驱力和机制这两个概念可以解释人的一切活动。吴伟士强调人的行为的内驱力,因此他的心理活动公式S-O-R。其中S表示刺激,R表示反应,中间的O代表内驱力。他修订出版的《心理学》一书中,将这一公式扩充为:W-S-OW-R-W,其中附于O下面的小w代表个体对环境的调整,以及对情境和目标的定势。W代表环境。对于当时各个学派的评论,吴伟士采取调整和折衷的中间道路的立场,这也是他的《现代心理学派别》一书的特点。
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两个学派具有很多不同的特点。构造学派把人的心理视为一个可以绝缘于外界的,独立自主的经验世界;机能学派力求把人的心理视为一种生物适应的工具。由于两派对于心理的理解不同,因此使它们在研究内容、范围、方法与发展方向上表现出一系列的分歧。就哲学基础来说,这两派的哲学基础,归根到底都是主观唯心主义。就心理学的整体来看,构造派对于感觉的有些研究,机能派对于个体差异和学习心理的有些研究,都找到一些事实,两派的工作有互相弥补的成分。
(二)行为主义
在心理学界,从1879年冯特建立实验室后,一直是意识的心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冯德的学生铁钦纳在美国发展了一种极端的构造心理学。这种心理学使用严格的实验内省方法,分析意识心理的元素,被认为没有实用价值,很不符合当时美国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的需要。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也给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以一定的影响。正如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所说,行为主义者的方法大部分是通过对动物行为和婴儿行为的研究而发展起来的。
华生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1913年,代表他行为主义立场的文章《从行为主义者的目光看心理学》发表,行为主义被公认产生。1919年华生出版了《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的立场看心理学》,这本书是对他的行为主义立场的更完整的陈述。华生认为,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实验分支,它的理论目标是预见和控制行为;应该建立一门全新的心理学,完全不用传统心理学中的名词如意识、思维、心理状态等;心理学应该用刺激和反应,用习惯形成,习惯整合这一类的术语来写;他把思维与言语视为一回事;华生把人和动物的全部行为都看成是刺激―反应。以公式表示即S-R;坚信严格的决定论,认为有一定的刺激必可以引起一定的反应;而有一定的反应,也必然曾存在一定的刺激;他在方法问题上,反对内省。他强调环境决定论。
(三)格式塔心理学
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又称完形心理学。1912年由德国韦特海默、克勒和科夫卡创立。1912年韦特海默等发表一篇关于似动的文章,可看作是格式塔心理学的开始。格式塔学派反对以冯特为首的构造心理学派所主张的意识经验可以分析为经验元素、复杂经验是经验元素的相加的观点,而认为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从其组成部分加以说明;似动现象是一个整体经验,其刺激成分并不能说明似动现象的发生。并且认为知觉经验服从于某些图形组成的规律,这些规律也叫格式塔原则,包括图形和背景原则、接近性原则、相似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完美图形原则等。客观刺激物依照这些原则被知觉为一定的有意义的图形。
(四)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Frend·Sigmund,1856~1939)是奥地利精神科和神经科医生,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1884年与布洛伊尔合作期间产生的,他们合作治疗一名叫安娜的21岁癔症患者,他先从布洛伊尔那里学了宣泄疗法,后又师从沙可学习催眠术,继而他提出了自由联想疗法,1897年创立了自我分析法。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精神分析学说强调人的无意识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精神分析是一种临床技术,它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达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得到宣泄,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心理学中各派林立的时期。不同学派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对心理现象的看法上都存在显著的分歧。大约从20世纪30年代以后,心理学各派间出现了相互吸收、互为补充的新局面。二战后,心理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一些占统治地位的传统观念(如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受到日益猛烈的攻击,而新的心理学思潮相继产生。这些思潮不是以学派的出现,而是作为一种范式、一种潮流、一种发展方向去影响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心理学科逐渐摆脱门户之间的对峙和分道扬镳局面而走向整合趋势。这种研究范式,我们叫做研究取向。
(一)生理心理学的研究
用生理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是当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取向。采用这种取向的心理学家,关心心理与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把生理学看成描述和解释心理功能的基本手段,认为我们所有的高级心理功能(知觉、记忆、思维和情绪等)都和生理功能,特别是脑的功能有密切关系。他们研究的主要问题有:①脑功能的定位,即不同的心理功能是由哪些脑区来完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②心理免疫学,即人的思想和情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③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临床方法、局部切除法、电刺激法、生物化学方法等。近年来,随着神经生理学、影像学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神经成像和脑成像的技术已应用于心理学的研究,形成了认知神经科学的新方向。与以往采用的一些研究技术相比较,神经成像的技术可以在无损伤的条件下观察有机体内正在进行的一些生物化学变化。认知神经科学和脑成像技术极大地推动了对知觉、注意、记忆、情感、语言等心理现象的研究。
(二)行为主义的研究
20世纪初,以华生、斯金纳为代表人物的行为主义诞生。5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作为一个学派已接近销声匿迹了。但是,作为一种研究取向,它仍活跃在心理学的某些应用研究领域中,比如,程序学习、行为治疗、生物反馈。
与生理心理学的研究不同,行为主义的研究主要关心环境对人的行为的作用,而不关心有机体的内在过程和机制。行为主义强调,人是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正是学习和经验决定了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行为主义要探索的问题主要有:在什么条件下某种行为能形成发生,不同刺激对行为可能有什么作用,行为的结果又怎样影响随后的行为等。
(三)心理分析的研究
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论(如弗洛伊德的理论)像行为主义的理论一样,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但是,精神分析的研究取向仍存在于心理学的某些研究领域中。
20世纪30年代以后,一批后弗洛伊德主义者(post-Freudians),如A·弗洛伊德(Anna·Freud)、克莱因(Melanie·Klein)和艾里克森(Erik·Erikson)等,将精神分析的理论应用于动机和人格的研究。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是:他们更关心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样,主要以精神异常的成年人为研究对象;他们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样,只重视无意识的研究;他们把青年期看成力比多(性能,libido)活动的高潮时期,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样,过分强调它在儿童时期的影响。
(四)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认知心理学是在20世纪初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影响下诞生的,50年代后得到迅速发展。认知心理学把人看成一种信息加工者,一种具有丰富的内在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源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的有机体。在这一理论看来,环境的因素不再是说明行为的最突出的因素了。环境提供的信息固然重要,但它是通过支配外部行为的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存储和操作,并进而影响人类的行为的。美国心理家奈塞尔(Neisser)在1967年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书中指出:认知是指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这本书的出版标志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现代认知心理学除了应用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外,还发展了自己特有的一些研究方法,如言语报告法、反应时记录法、计算机模拟方法等。应用计算机模拟等方法不仅能客观地描述人的某些复杂的内部过程,因而促进心理学的发展,而且能推动人工智能的研究,从而促进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和脑科学的发展,认知心理学家更加关心认知功能的神经机制的研究,产生了认知神经科学,这有望成为心理学发展的主流。
(五)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
人本主义心理学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但它和精神分析学派的传统观念有着明显的区别。人本主义者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他们不是受无意识欲望的驱使,并为实现这些欲望而挣扎的野兽。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他们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这些看法和精神分析学派是截然不同的。人本主义还相信,人都是单独存在的。心理学家应该对人进行单个的测量,而不要把他们合并在不同的范畴之内。人本主义心理学不赞成行为主义只相信可以观察到的刺激与反应,而认为正是人们的思想、欲望和情感这些内部过程和内部体验,才使他们成为各不相同的个人。
四、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一)多学科交叉和多层次整合
近20年来,心理学分别与一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派生出许多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分支学科,这它带来许多学术增长点。从心理学自身来看,这种学术交叉是其内部的分化或研究层次的分离,同时,也会出现多层次的整合,虽然这两种过程未必是同步的。
心理学的多学科交叉或分化主要表现为涌现出认知神经科学、心理神经免疫学等新学科。此外,也出现了认知工程心理学、社会认知心理学等。相比之下,心理学内部各层次研究的整合稍显滞后。多学科交叉和多层次整合无疑是当前心理学发展的一个特色,使心理学研究得以深入。
(二)应用心理学分支发展迅速
近10~20年,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提出教育改革问题,教育心理学发展迅速,并且确实提出了一些见解。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研究人—机交互作用的认知工程心理学受到重视。此外,由于社会的需要,管理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或健康心理学的研究增多了。这给整个心理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提上心理学日程
意识、智力产生的问题是人类长期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过去对它只能做思辨性的议论或猜测,现在由于心理学、脑科学、认知科学和信息科学等的迅速发展,已可以在科学基础上应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认真的研究。与此有关,长期困扰学术界的人的心理现象中的遗传与环境、先天与后天的问题,也将获得认真的研究。
(四)心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1.认知过程的心理机制
认知过程的研究迄今为止仍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近20年来,尤以注意和记忆的研究进展显著,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突破。注意研究提出激活和抑制双重加工过程。记忆研究提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划分。
2.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
近年来,研究者极为重视从脑结构的不同水平对各种认知过程进行研究,特别是对注意、知觉和学习记忆的神经机制进行研究。由于沿着认知科学的方向,并且采用无损伤的脑成像技术(PET,fMRI)和高分辨率的脑电图(EEG,ERP),这些方面的研究取得许多新的成果,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研究的重点。
3.智力与脑的关系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它是上述对各种认知过程的神经机制的高度概括,但它又与智力本质和智力产生问题联系在一起,就需要联合其他的有关学科在更宽阔的层面进行研究。这是当前极富挑战性的问题。
4.意识和无意识问题
这个问题过去主要由精神分析学派进行诠释,并未得到实验证实。从二次大战结束直到现在,实验研究发现了一系列的无意识现象,如阈下知觉、自动加工、盲视、负启动效应、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等。这些无意识现象统称为内隐认知。当前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研究意识和无意识的神经机制。这与意识产生问题联系起来而成为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
5.儿童认知发展
近年来,由于研究技术的进步和方法上的创新,对婴幼儿认知能力的研究极大地改变了以往的看法。研究发现新生儿和婴儿是有相当认知能力的,幼儿认知事物并不必然表现为“前运算”、“前逻辑”、“前因果”的特点。皮亚杰学派关于认知发展普遍阶段的理论受到人们的置疑,人们正在寻求新的理论构架研究认知发展。
6.学习过程
近年来从不同的角度对学习过程进行的研究都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曾提出“从做中学”;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过程。这种思路与过去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是不同的,它既培养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责任感,又促使他们对亲身参与所习得的知识进行思考。
7.人力资源开发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迅猛发展的条件下,人力资源开发具有特殊的意义。高水平的人力资源是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的关键。这不仅需要形成一整套员工的选拔,培训、安置、激励、考核和流动机制,更要着眼于管理队伍的形成,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得到发展。
8.认知工程心理学
由于计算机应用于工程技术,人—机相互作用已逐渐被人—计算机的交互作用所取代,后者是人和计算机之间的对话和通讯,它通过物理层面和认知层面来实现。这是两个认知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需要应用认知心理学对它进行研究,这已经成为心理学和信息科学的研究热点。
9.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竞争激烈,压力增大和应激状态持续,容易造成个体的心理失衡,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不利于健康和生活,需要心理医生进行咨询,帮助解决,这促使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研究和实施得以迅猛发展。